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学阅读与欣赏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是不可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爱因斯坦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一讲文学是什么一、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诗不只是此在的一种附带装饰,不只是一种短时的热情甚或一种激情和消遣。诗是历史的孕育基础。——海德格尔
唯物主义一个最朴素的真理告诉我们,人要生存,首先要解决吃穿问题。当人类已经解决了吃穿住的问题,另一种需要就会被提升起来。
文学作为人类一种重要的精神活动方式,正是用来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人们常常把文学比喻成人类的精神食粮,这形象地说明了文学对于人类来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人类社会越是向前发展,这个方面就越是突出。人类的生存正是以满足这种更内在、更本质的需要而展开的。从这一意义来讲,文学不是别的,文学正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在海德格尔看来,文学不是现实的装饰物,更不是一种消遣。海德格尔把文学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
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这一片大地上。按照海德格尔的描述,文学是这样一种景观,它在大地与天空之间创造了崭新的诗意的世界,创造了诗意生存的生命。艺术把人们的日常生活带到了诗意的状态之中,在此诗意状态中作品建立世界,展现大地,进入了生活的最高境界。在艺术作品中,人彻底摆脱了非本真的浑浑噩噩的生存方式,世界才真正进入了存在的光亮之中,人生在世诗意般地彰显出来。二、是一面镜子还是一束灯光(一)镜与灯:关于文学的比喻不知有多少人曾经被文学的世界所打动,可是,更多的时候,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可能并不去思考什么是文学。古往今来,理论家们不知提出了多少种观点,莫衷一是。文学最流行的不是抽象的阐释,而是形象的比喻。有人把文学比喻为镜子;有人把文学比喻为灯;有人把文学比喻为画。不同的比喻代表着不同的文学观,代表着不同的美学观。这些生动而有趣的比喻也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容易地走近文学。
柏拉图以后,文学艺术比喻为镜子,就成为一个经典比喻被确立下来了。达·芬奇、莎士比亚俄国的别林斯基更是明了地重申了这一比喻。“文学的显著特色在于对现实的忠实;它不改造生活,而是把生活复制、再现,像镜子一样,把生活的复杂多彩的现象反映出来。”——别林斯基中国传统中,很早很早就把文学比喻为一种发光体。
镜子的比喻往往把文学看成了一种再现方法,而发光体的比喻把文学看成了心灵的表现。
我们还可以从《诗品序》来进一步体会到古人的这种比喻。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文学非一般灯烛可比,可谓与日月同辉。照烛三才,晖丽万有。西方,把文学比喻为一种发光体是从近代以来开始兴起的。英国批评家哈兹里特把文学比喻为发光体;美国批评家艾布拉姆斯则把发光体直接解释为灯。除了镜子与灯,中外都有把文学比喻成画的例子。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宋代张舜民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
——西方生动的比喻意象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学是什么这一抽象的难题。在柏拉图看来,诗人创作作品,就是对世界的模仿,并不是创造,这正如用镜子反照万物。从柏拉图开始,用来解释文学本质的模仿理论就成为西方文艺理论史的重要观点,影响深远。模仿说在后来的发展中,又演化成再现说。与镜子比喻相比,在灯这一比喻的背后,存在着与模仿说截然相反的理论,那就是表现说。
所谓表现说,就是认为文学艺术是对人类主观世界的表现。这种理论在中西文学理论中都有。从文学的实际来看,在任何一部被认为是纯粹表现情感的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现实世界的影子;同样,任何一部标榜写实的作品中也会有现实以外的东西。《诗经》、《离骚》你的结论是:你的结论不会影响这张图本身。这是一张同形图。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结果呢?因为任何一种结论都包含主体的经验因素。所以任何一部声称是再现对象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包含着作家主体的意向性。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西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九个实词对场景和环境的描写是极其写实的。但是,除了这些景物就没有别的了吗?也许有许多,但作家只写了这些。说明作家创作是有选择的,为什么这样选择,说明作家是有意向的,即主观的因素在其中。这两组相反的意象,一组是冷色调的,一组是暖色调的,但都与作家的意向相吻合。可见,绝对的再现是根本不可能的。与再现说明显的片面性相比,表现说存在的问题更多。在西方,近代以来,一直是表现说在理论上唱主角。在我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文学被极端政治化了,因此,文学表现情感的理论很容易被人们认同。在美学史上,再现说与表现说各不相让。在文学史上,有以再现说而造就的伟大作家,也有以表现说而造就的伟大作家。看样子,文学到底是什么,理论学家还会一直争论下去。
当然关于文学是什么的问题,还有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回答,比如,文学是社会的镜子,生活的反映;文学是时代的感应,历史的记录;文学是人类心灵的发生发展史,文学是人类情感永恒的传达之途等。不管哪一种说法都与再现、表现这一本质有着必然联系。第二讲鉴赏模式
一、以社会历史环境为中心和以作家为中心的鉴赏方法(一)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由孟子提出来的。他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说,读者在阅读文学文本的时候,要了解作家的性格,生平经历,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目的是准确地理解文学作品。(二)以意逆志“以意逆志”也是由孟子提出来的。他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文学作品的文辞来推求、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原意。也就是说,作品的意义是由作家赋予的,文学鉴赏的目的就是要准确无误地知解作者的意图。这种鉴赏理论的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作品的意义固然与作家的创作背景有这样那样的联系,而读者鉴赏的毕竟是文学作品本身,过多地强调作家、社会的因素,往往会使文学鉴赏陷入庸俗社会学和繁琐考证的歧途,从而丧失了文学鉴赏的鲜活性和生动性,其结果不是形成对作品的曲解,就是固化作品的含义。二、以作品为中心的鉴赏方法(一)从形式中把握文学作品的内容,在内容中审视文学的形式(二)从整体中把握内容,在局部中细加分析(三)从文学中感悟生活,在艺术中理解真实杜牧的诗《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文学中感悟生活,在艺术中理解真实对于拿着尺子的来鉴赏文学作品的人,汪曾祺说,给他个饼子,抹点黄酱,蹲墙根吃去吧。文学不是自然现象或社会现实的原生态,常理只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它不能用来作为评判文学作品的标准,否则艺术将不成为艺术。
优秀的文学作品,除了表层意蕴之外,往往还有深层意蕴。
表层意蕴是通过文学的艺术描写直接体现出来,可以由读者通过字面意义直接感知,它能够从艺术形象中直接归纳和概括。
深层意蕴则是运用暗示、象征等艺术手法创造出来,隐含在字面意义背后的意蕴。无论是表层意蕴还是深层意蕴,要想做到准确把握,都必须认真阅读作品、深入分析研究。(四)从表象中品味意蕴,在意蕴中领悟真谛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从表层看,它表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深一层看,除了有一个显在的爱情悲剧的主题之外,还有一个隐在的审美的主题:美的存在、美的毁灭和人类对美的向往。那么,《西厢记》呢?请你谈一谈它的深层意蕴。
阅读文学作品还应注意文学趣味。有趣是区别文学与非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志。感受文学的趣味,就是感受文学的美。文学的趣味主要有五种:1、文学的天趣天趣主要是指作品浑然天成,清新可爱。有天趣的文学,给人的感觉是信手拈来,毫无刀雕斧凿之痕迹。
(五)从作品中寻索趣味,在趣味中得到愉悦例如“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是对生活的快乐解读,只有深刻领会生活意趣的人才会欣赏眼前的和乐景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是对大自然的倾心欣赏,只有静下心来,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于自然,才能领略自然的意趣。
2、文学的机趣
这里的“机”字有机智、聪明的意思。机趣是指作家在人物、情景、结构、文字安排上的匠心巧运,它多是作者对情、景、理瞬间的领悟。例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谐音暗喻是民歌的常用手法,诗人把握其精髓以后,以生花妙笔予以升华,“道是无晴却有晴”明指天气阴晴无定,暗喻意中人的感情扑朔迷离,捉摸不定。3、文学的谐趣
谐趣,这里的“谐”有两个意思,一是和洽,二是诙谐。生活本身不乏谐趣,文学作品在和洽之中表现生活的多趣,在幽默诙谐之中表现多智,都会产生谐趣,引得读者轻松、会心的微笑。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绝句》其七: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爱花的癫狂,怕老的心态,繁枝易落的理性思考,却归于嫩蕊的慢慢展开,一个“商量”,将诗人的谐趣印在了诗里。又如,“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辛弃疾《西江月》)简单的对话辛弃疾写出了憨拙可爱的醉态以及醉中的幻觉,很有风致,诙谐有趣。语言、意象的谐趣来自生活的轻松体味和别具慧眼的观察。南宋诗人杨万里此类诗歌最多,因为他总是以一颗充满情趣的机心去体味自然。4、文学的情趣
情趣是指文学作品的情绪、情感表达得新巧、别致、充满生活趣味。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风朴素恬淡,源于诗中遥远恬静、古朴生活场景的描绘。闻一多先生说,淡到看不见诗,那才是真正的孟浩然。“寄至味于淡泊”的艺术辩证法却使诗中流溢出浓郁的田家风情。5、文学的理趣
理趣是指文学作品中的哲理之趣。理趣在文学中存在的形态多种多样,或在物中,或在景中,或在情中;有的是无意说理而理自见,有的是有意说理而化为形。“草深一鸟忽飞起,侬不觉他他觉侬。”(杨万里《晚日再度西桥》)诗人完全无意于说理,而是将眼前景、胸中意顺手拈来,诗人似不经意吟出的“侬不觉他他觉侬”极富哲理。“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同样表现了一种生活的哲理。以作品为中心的鉴赏理论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把文学作品当成一个客观独立的现实存在来进行分析,避免了在文学鉴赏中经常出现的庸俗社会学理解和深文周纳、繁琐考证的倾向。其局限在于:由于它过分强调作品本身的存在而割裂了作品与作家、文学与社会的联系,因此往往对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社会价值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解读,甚至出现完全脱离作品本意的“误读”容易使文学鉴赏流于纯形式的分析。如俄国的形式主义、法国的结构主义等都存在着此类问题。三、以读者为主体的鉴赏方法
(一)赋予文学作品意义我们面对的文学作品有诸多空白,其本身意义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文学作品的意义所以不确定,首先是文学作品的词汇只能直接地描述生活的一部分,不可能使各个细节都得到展现,尤其是诗歌语言,经常会有飘忽和跳跃。语言之间空白的存在,产生语义的模糊。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里,诗人写到了“人”、“桂花”、“春山”、“月”等意象,但这些意象之间仍存在诸多空白。我们在读这首诗之后,并不知道他写的究竟是什么人、什么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1+X失智老年人照护中级考试题及答案
- 污水处理工操作师试题答案库
-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招聘辅导员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湖南省危险货物港口装卸管理人员从业资格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6年设备租赁协议
- 2026年医疗培训课程合同
- 2026年建筑储能系统安装合同
- 浙江安全生产月知识培训测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 焊工普工面试题库及答案解析(版)
- 焊工识图考试试题及答案
- 诊所医疗废物知识培训课件
- 5.1认识方程+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 台球打赌协议书
- 主动脉CTA课件教学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食品加工厂虫害防治与食品安全合同
- 联通渠道管理办法
- 2025年浙江省中考英语试题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自动驾驶卡车在快递物流配送中的应用前景及市场前景报告
- 包装循环利用技术-洞察及研究
- 母乳喂养技术课件教学
- 品质控制流程优化考核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