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已看第三节魏晋人物_第1页
古典文学已看第三节魏晋人物_第2页
古典文学已看第三节魏晋人物_第3页
古典文学已看第三节魏晋人物_第4页
古典文学已看第三节魏晋人物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魏晋人物

学习要点

1、简述汉代文学的概况

2、把握建安风骨内涵

3、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

4、陶诗赏析:《杂诗》(其一)

《饮酒》

(其五)

一、汉文学概况

两汉时期的主要成就有:两汉散文、汉赋、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

1、两汉散文以历史散文和政论散文最为突出。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是两汉史传文的代表作。《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两汉的政论文也相当发达,如:贾谊的《过秦论》、《论治安策》,晁错的《论贵粟疏》,桓宽的《盐铁论》,王充的《论衡》,王符的《潜夫论》,仲长统的《昌言》等。

2、两汉诗歌这一时期的诗歌以乐府诗成就最为显著。两汉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又一种新诗体。

两汉的乐府诗主要是底层人民的作品,多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风格质朴,长于叙事,其五言的形式对文人五言诗产生巨大影响。著名的《孔雀东南飞》(《为焦仲卿妻作》)是乐府诗中的叙事长篇,后人把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和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现存汉乐府民歌数量虽然不多,但内容广泛,尤其多反映下层民众生活和情绪之作。诸如民众的悲惨生活,战争和兵役带来的灾难,封建官僚的无耻,家长制的罪恶,爱情的坚贞,弃妇的痛苦等。如:《十五从军行》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振振,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一首情歌,而且是以誓言形式出现的情歌。这篇歌辞所流露出的对于对方感情的忠贞不渝,却大大不同于一般小儿女的卿卿我我。她斩决、果断、刚烈、火爆,让人产生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震撼。《陌上桑》中,罗敷美貌动人: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罗敷美貌动人。且有勇有谋: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3、汉赋汉赋是一种新的文体。它主要从楚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文体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形式以主客问答为特点,韵散间用,善于铺叙。汉赋虽在内容上多为汉帝国歌功颂德,但也不乏讽谏意义。在文体上汉赋对六朝文学影响颇大。司马相如是汉赋全盛时期成就最大的赋家,他的《子虚赋》、《上林赋》最为著名4、《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它反映了东汉末年士人的离别相思之苦与仕途失意的苦闷感伤。它的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善于用平淡而优雅的语言表达深挚的感情。如《行行重行行》一诗,写一女子思念远行异乡的情人。首先追叙初别,次说路远难会,再述相思之苦,最后以宽慰之词作结。又如《迢迢牵牛星》一诗,描写了织女隔着银河思念牵牛的愁苦之情,抒发了爱情受折磨时的痛苦。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倚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这首诗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陈绎《诗谱》:“情真、景真、事真、意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二、“建安风骨”的内涵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建安风骨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公元196—220年。建安时期以“三曹”为代表的诗人,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真实地反映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内容充实风格慷慨悲壮,语言清新,笔力刚健。这种特色,受到后人的高度赞扬,称它为“建安风骨”。在建安诗人中尤以曹操的成就最高,其次,当推曹植。建安诗歌的代表诗人值得一提的是“竹林七贤”。P87-89

三、陶渊明的诗歌创作1、生平及思想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死后朋友们给他谥号曰“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今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时至陶渊明这一代,家族已然衰落,他本人只能凭借族叔的关系做到县令一类的小官,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是因为他自己“性刚才拙”。他29岁出仕,任江州祭酒不、参军,不久归隐。405年再次出任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官场。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有《陶渊明集》。东晋玄言诗东晋时期,士人的清谈之风日渐炽热,崇尚清静,是否善于玄谈,成为分别士人雅俗的标准。玄言诗的兴盛,是这种心态下老庄玄理与山水之美相结合的产物。所谓玄言诗,是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形式。这一诗歌流派,约起于西晋末年而盛行于东晋。

历史上,经过西晋的短暂统一后,社会更加动荡不安,那些文人士大夫便托意玄虚以求全身远祸,到了西晋后期,这种风气,逐步影响到诗歌创作。尤其是到了东晋,佛教的盛行,使玄学与佛教逐步结合。许多诗人都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玄理的领悟。

《文心雕龙时序》“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zhūnzhān即:困难),而辞意夷泰(即:平淡空洞);诗必柱下(指老子)之旨归,赋乃漆园(指庄子)之义疏。”

自西晋崇尚谈玄以来,到东晋更加盛行;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格。所以这时政治局面虽极艰难,但作品内容却很平淡空洞;吟诗不出《老子》的宗旨,作赋就像对《庄子》的发挥。

玄言诗在东晋盛行,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谈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

东晋文人的心态:玄释合流心隐与适意,因循自然与玄理的阐发。

玄释合流,给东晋玄言诗人的思想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东晋士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又处于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环境中,没有采取老庄以至阮籍、嵇康那样鄙弃功名、追求自然的生活方式,而是追求“心隐”,无论在朝在野,只求适意而已。以幽雅从容的风度,过着风流潇洒的生活当时方内名士与方外高僧无不追求这种生活方式,而这一生活的主体,便是山水、清谈和诗酒风流。东晋玄言诗便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发展的。

东晋玄言诗的特点,钟嵘《诗品序》说:“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由于玄言诗大多“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诗品序》),缺乏艺术形象及真挚感情,文学价值不高,所以作品绝大多数失传。王羲之的《兰亭诗》:借自然山水消释、化解俗居生恬失却本心的苦恼,从而寄寓人之回归大自然而感悟的无待。

孙绰《秋日》写秋日山中自然界的变化,以及作者乐于逍遥林野的放逸心情。兰亭诗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压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孙绰《秋日诗》

萧瑟仲秋月,飚戾风云高。山居感时变,远客兴长谣。疏林积凉风,虚岫结凝霄。湛露洒庭林,密叶辞荣条。抚菌悲先落,攀松羡后凋。垂钓在林野,交情远市朝。淡然古怀心,濠上岂伊遥。2、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1)田园诗陶渊明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诗一百二十多首,另有文、赋等十余篇。田园诗是他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创举。陶渊明的田园诗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组诗《归园田居》是他的代表作。A,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明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如《归园田居》(其一)B,写躬耕的生活体验如《归田园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C,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如《归园田居》(其四)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外,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

通过这些诗可以隐约地看到,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村的面貌.

陶渊明向往自由安宁、恬静自然的生活,他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远、静穆的外貌。这一诗风与他的人格相吻合——朴素、自然、真率,他的诗文也是如此,随口而道,毫无加工,高度精练,表现得古朴而不是那么精巧,呈现出清明淡远的意境,有一种自然的美感。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乡村的恬静,2)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饮酒》(二十首)3)咏怀、咏史诗

除田园诗外,他还创作了不少咏怀诗,如《杂诗》、《饮酒》、《读山海经》等,贯穿着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生的体会,表现了他对尘俗的厌恶,对腐朽统治者的蔑视。他还以松菊、孤云自比,表现了孤芳自赏、守志不阿的品格。有些诗篇也流露出壮志未酬的苦闷无奈和乐天安命的宿命论思想。还有一些借咏史而抒怀的,如《咏荆轲》等,抒发自己满腔愤怒,寄托自己的坚强的意志,是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的篇章。这些与诗人的人生感受、人生哲理观和价值观是分不开的。

陶诗赏析

杂诗(其一)

陶渊明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生命意象:无根蒂—飘—陌上尘—分散逐风转人生体验:漂泊不定,无依无靠

《古诗十九首》“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王国维:“人生只是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既然生命本非己有)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算至亲,四海之内皆兄弟!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欢乐宴饮,尽情享受。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丕:何不披纨服,饮美酒。李白: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但这两者之间有一个区别:在曹操、曹丕、李白这里的饮酒,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的放纵行为,而陶渊明的“斗酒聚比邻”则更多地向往“灰尘们”在一斗酒之间获得的融融欢情。认识到终极的虚无,直面它,然而好好地珍惜拥有的一切,不喜不惧。

“何必骨肉亲”是由生命初始之偶然而对生命意义的大觉悟。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壮年一去不返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时间的永恒年晨时生命的有限、短暂:盛年、一日、再晨、及时……

生命的偶然、无常、有限与时间行进的必然、永恒和无限构成尖锐的对立。保持这对立双方平衡的力量是“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抓住有限,得欢当乐,勉励发奋,增加生命的密度和质量,以抗衡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

平淡自然,朴素无华是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自然平淡是陶渊明的人生情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色,陶渊明多用内心独白式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真诚地记录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诗句没有魅奇的语言,诗文没有曲折的结构,更没有雄辩不可一世的气势,却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字字句句,润进读者的心里。透过自然物象重点写心境,对人生对仕途透悟的心境。比如诗文中出现的意象:根蒂、尘埃、酒等都已太平常,他们既是客观物象,又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解题:

《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酒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共20首。这首诗大约写于作者归田后12年(417年),诗人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抒发了归隐后对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热爱和悠然自得的心境,表现他安于隐居、乐于田园、陶醉自然、不满现实、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情趣。

注释:

1、结庐:构造住宅。喧:吵闹的声音。2、尔:如此。

3、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就好像显得清静了。

4、辨:说明

5、南山:指庐山。

6、日夕:近黄昏之时。

7、相与还:结伴而归。

8、真义:顺应自然的情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波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利、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诗人那种脱离污浊的官场的舒畅之情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欣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自得地采,偶一抬头,无意中望见了悠远的南山。

“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说过:“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物之境,物我同一,这是一种超脱的境界。

陶渊明这里表达的正是这种超脱的忘我的完美的境界。明明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诗人采菊,实际上是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内心自我高洁的表现。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秀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景:飞鸟、夕阳

寓意: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

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由眼前之景,诗人感叹: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是有些人,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和宁静的大自然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

“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诗的后六句是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艺术特色:

1、写景抒情叙理全诗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

景:飞鸟、南山、夕阳、秋菊

情:怡然自得,超凡脱俗、热爱田园生活

理:不应汲汲于名利、不应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2、语言平易朴素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

四、陶诗的艺术特色1、平淡与醇美的统一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甚至连形容词都很少用。一切如实说来,平平淡淡。陶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