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性实验铜跟浓硫酸的反应_第1页
设计性实验铜跟浓硫酸的反应_第2页
设计性实验铜跟浓硫酸的反应_第3页
设计性实验铜跟浓硫酸的反应_第4页
设计性实验铜跟浓硫酸的反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验五 探究性实验设计一铜跟浓硫酸的反应一、 探究问题的提出在学习《硫酸》一节中,涉及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在演示实验中出现一些问题及教材中未提及的现象。如:检验SO2时,品红溶液易倒吸;反应结束后,试管中除溶液变蓝以外,还产生白色、黑色固体物质。如何解决倒吸,试管中白色、黑色物质又是什么?学生希望能探其究竟。二、 问题解决设想(思路)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就如何解决倒吸及试管中产物检验做了一些设计。特别是试管中产物可能是什么?由于浓h2so4可能过量,它又可吸水,白色固体可能是CuSO4,而黑色固体可能是Cu的其它氧化产物,具体是什么?有待查阅资料,做出假设,再以实验论证。三、 相关资料查阅综述1、铜与浓硫酸共热反应因两者的量不同,反应时的最终现象不同。若浓硫酸过量时,主要现象有:铜表面先变黑,形成黑色浊液,随后又变成白色浊液。铜全部反应完后,静置,灰白色物质沉于管底,所得溶液呈淡蓝色,冷却全室温呈无色。反应中还伴有白色烟雾,并有淡黄色物质冷凝在管壁。若铜过量,最终得灰白色固体物质。由此说明铜与浓硫酸共热的反应是很复杂的,且反应后所得溶液颜色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在给铜和浓硫酸加热过程中.液体有的出现蓝色,有的出现灰色或者黑色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反应物用量的多少,其二是浓硫酸的浓度大小..当铜片的量不足,浓硫酸过量时,发生如下反应:Cu+H2SO4==CuSO4+H2O+SO2f铜片反应完全,液体呈现不稳定的蓝色.当铜片过量,浓硫酸不足或者随着反应进行浓度不够时,发生如下反应:5Cu+4H2SO4==3CuSO4+4H2O+Cu2SICu2S+2H2SO4==CuSO4+CuS+2H2O+SO2!CuS+2H2SO4=CuSO4+SO2f+2H2O+S反应中有黑色沉淀生成,液体也就显得发黑,若持续加热时间长一些,

黑色沉淀进一步反应,颜色会变浅,液体呈现灰色.2、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化学第一册教师用书》铜与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时,常产生黑色沉淀,有时会影响蓝色溶液的观察。这往往是由于铜过量或硫酸浓度不够造成的,除了教材上介绍的反应外,加热过程中往往发生下列反应:5Cu+H2SO4(浓)£3CuSO4+Cu2SI+4H2OCu2S+2H2SO4(浓)£CuSO4+CuSI+SO2t+2H2OCu2S+2H2SO4(浓)£CuSO4+SO2t+SI+2H2O由于Cu2S和CuS都是黑色,因而液体呈黑色。3、高等教育出版社《无机化学(第二版)下册》3Cu2S+16HNO3(浓)£6Cu(NO3)3+3SI+4NOt+8H2O3CuS+2NO3+8H+£3Cu2++3SI+8H2O四、实验设计方案1、为解决倒吸问题,学生自然联想到制备氯化氢的尾气处理,并由此推广。设计思路一:以倒置漏斗放于吸收液面,恰与之接触。既可增大接触面,又可防倒吸。(如图一)设计思路二:使导管恰与吸收液接触,不伸入其中。(如图二)图一图二图三图一图二图三设计思路二:在发生装置与吸收装置之间添加一根试管,即可避免直接倒吸。(如图三)以及其他设计思路,如下图。本实验采用第三种2、 检验白色固体设计思路:可取少量固体沉淀物,加水,观察其颜色变化。说明Cu2+存在。再用盐酸酸化的Ba2+检验SO42—存在。3、 检验黑色固体设计思路:由于浓H2SO4与Cu反应,可能还会生成Cu2O、CuS,检验CuS,根据CuS要与浓HNO3反应生成红棕色NO2气体,即可检验。而Cu2O遇浓氨水变深蓝色即可检验。五、实验探究及实验过程记录一种情况是浓硫酸过量。用下列“实验装置图1”(固定仪器和加热酒精灯均未画出)来完成此实验。其实验现象有(按实验进程):铜与冷的浓硫酸不发生反应,加热时随浓硫酸温度升高铜丝(或铜片)表面变黑,产生气泡,细小黑色颗粒状物质从铜丝(或铜片)表面进入浓硫酸中,形成黑色的悬浊液。随着加热温度继续升高(至沸腾),黑色颗粒状物质与浓硫酸反应,转变成细小灰白色的颗粒状物质,随浓硫酸一起翻滚。在此过程中试管里还产生了大量的白色烟雾,起初部分烟雾在试管上部内壁冷凝析出淡黄色固体物质。在持续加热浓硫酸(沸腾)时,淡黄色固体物质又慢慢消失了。此间导气管导出的气体分别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使品红溶液和KMnO4溶液褪色。当铜全部反应后,停止加热静置时,试管内的烟雾也随之慢慢消失了,试管中的液体呈浅蓝色,管底沉积的固体物质呈灰白色。继续冷却试管时,溶液颜色慢慢变浅,全室温时几乎无色。将此无色溶液注入盛有少量水的试管中,所得溶液变为浅蓝色。再向残留有灰白色固体的试管中滴加少量蒸馏水时,所得溶液呈蓝色,试管底部未溶固体的上层部分呈蓝

色,下层仍为灰白色(久置时可变为蓝色)。色,下层仍为灰白色(久置时可变为蓝色)。安全紫色石品红 KMnO4 NaOH装置蕊试液溶液溶液溶液实验装置图12.另一种情况是铜过量。用“实验装置图2.另一种情况是铜过量。用“实验装置图2”(固定仪器和加热酒精灯均未画出)完成此实验。为了便于观察有关反应现象和验证产物,将细铜丝一端卷成螺旋状没入浓硫酸中,另一端露置在液面上方(如图2所示)。长玻璃导管是让挥发的浓硫酸和水冷凝回流。开始加热反应时的现象与前者相同。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试管和长导气管内壁有少量淡黄色固体物质凝聚。露置于试管液面上方的光亮铜丝逐渐变黑。一会儿后试管里的硫酸全部反应完,试管里的物质变为灰黑色的固体。取出试管中原来露置液面上变黑的铜丝,将其分别置于盛有一定量浓硫酸和稀硫酸的两支试管中,震荡,铜丝表面的黑色物质不溶。若将光亮的铜丝在空气中加热变黑后,再分别置于盛浓硫酸和稀硫酸的两支试管中时,振荡,发现置于稀硫酸中的铜表面的黑色物质全部溶解,光亮的铜露出;浓硫酸中的铜表面的黑色物质只有部分溶解。实验装置图2铜与浓硫酸口肖EEJ NaOH溶液我们小组针对三种情况分组进行实验。

第一组:改进实验装置,防止品红溶液倒吸设计思想:尽量使品红少倒吸,甚至于不倒吸,可用干燥管代替普通导管,让品红溶液在导管中下部停留。实验仪器:铁架台,酒精灯,试管,橡胶塞(单孔),胶皮导管,干燥管(防倒吸装置使用如图第4组)试剂药品:铜片,浓H2SO4(98%),品红溶液步骤现象原理①查气密性各试管中均有气泡冒出气体的热胀冷缩②拼接装置,将2-3ml浓H2SO4倒入试管,放入Cu片没有明显现象铜和冷的浓硫酸不发生反应③精灯加热至完全反应铜片表面变黑,产生气泡,细小黑色颗粒状物质从铜片表面进入浓硫酸中,形成黑色的悬浊液。随着加热温度继续升高(至沸腾),黑色颗粒状物质与浓硫酸反应,转变成细小灰白色的颗粒状物质,随浓硫酸起翻滚。在此过程中试管里还产生了大量的白色烟雾5Cu+4H2SO育3CuSO4+4H2O+Cu2SCu2S+2H2SO4==CuSO4+CuS+2H2O+so2CuS+2H2SO4==CuSO4+SO2+2H2O+S试管2、3、4、5中都有气泡冒出,其中2号试管中紫色溶液变为红色,3号试管中溶液红色褪去,4号试管中紫色退去。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亚硫酸显酸性,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亚硫酸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亚硫酸有还原性,能还原高锰酸钾溶液,使其褪色。第二组:白色固体检验

设计思想:白色固体可能是CuSO4,取反应沉淀加水以验证。实验仪器:铁架台,大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烧杯实验试剂:蒸馏水实验步骤现象原理取Cu与浓H2SO4反应后剩余的固体加水加水后形成了蓝色溶液白色固体是CuSO4,溶于水中溶液为蓝色第三组:黑色固体检验设计思想:经分析黑色沉淀可能为Cu2O和CuS,通过反应验证。实验仪器:铁架台,大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烧杯实验试剂:药品,铜片,浓硫酸,浓硝酸,浓氨水实验步骤现象原理①加热铜片至完全反应,加水溶解CuSO4,滤出沉淀得到黑色的沉淀黑色沉淀可能为Cu2O和CuS②将沉淀分为两部分,分别装入两个试管中③向盛有一部分该沉淀的试管滴加浓HNO3(注意NO2的处理)观察到有淡淡的黄棕色气体CuS与浓HNO3反应生成红棕色NO2气体④向一盛有另一部分沉淀的试管滴加浓氨水变成深蓝色溶液Cu2O遇浓氨水变深蓝色实验结论:1、 第一组实验中防倒吸装置起到了重要作用,没有液体回流到试管中,实验装置还可不断增加、完善。2、 第二组实验中黑色沉淀成分复杂,要经过一个星期的放置才可以让沉淀沉积下来,时间花费较久。通过实验证明了Cu2O和CuS存在。实验过程中黑色沉淀的量较少,所以在实验前就注意了加大反应物的量。七、 实验感想本次实验是设计实验,主要是培养设计的能力,经过本次实验,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