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_第1页
2022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_第2页
2022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_第3页
2022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_第4页
2022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共38页2022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1、学问与实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状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相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我建构初步驾驭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习方法,同时做出简洁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实力。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建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才智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加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敬重之情。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状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相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2、使学生认同创建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才智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加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敬重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知道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是通过采集或狩猎获得食物,我们都是农村的学生,我们现在吃的食物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回答:从地里种出来的等等)对,这是就是农业,那我们祖先从什么时侯起先从事以种植农作物为起点的农业生产的呢?今日我们就体验一下我们祖先的农耕生活。我们的课本在众多的先民的遗址中选出了三个供同学体验,哪三个呢?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看谁先找到?(学生回答: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对,我们重点学习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二)老师引导、学生自我建构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完成,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填写下面表格,再由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完成所填内容(课前印制,学生每人一份)老师需讲解:1、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先进,因此前者为新石器,后者为旧石器,上节课所学习的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就是用的旧石方器。2、在讲解并描述的同时PPT展示相关图片(三)老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1、通过对表格中的内容分析你认为哪一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是什么?老师引导:从工具的运用、原始手工业、音乐绘画等方面分析学生探究结论:半坡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即磨制石器的普遍运用。(需老师讲解)老师总结提升:磨制石器的普遍运用提高了农作物的收成,满意了人们的生活须要,使人们可有多余的粮食发展养殖业,有相对空余的时间去进行手工业业生产,所以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2、从表格中还可以看出来,两者居民所住的房屋不同,主要农作物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同?老师引导:从两个文明遗址所处的地区(流域)去分析学生探究结论:长江流域燥热、湿热、多雨,房屋要防潮防水,干栏式房屋可以做到;这种气侯又适合水稻的生长;而黄河流域相对寒冷、干旱、少雨,半穴式房屋可以保温而粟这种作物耐干旱。老师总结提升: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原始社会,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大影响。(四)情感升华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老师新课结束语:河姆渡先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而水稻产量占世界食用粮食产量的70%,从这个角度来说,祖国的先民对人类的贡献是宏大,每一个先民都是现代的“袁隆平”,值得我们现代的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去怀念与崇敬他们,优秀的祖先激励着同样优秀的我们去创建更美妙的明天!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2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培育学生综合归纳的实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相识。2、过程与方法教学中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育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实力。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相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期,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重点和难点]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是本课的重点子目。如何正确分析相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缘由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探讨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授课过程]一、老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二、讲解并描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三个方面讲解:1、农业成就: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2、丝织业:汉朝丝织品已运用提花机。3、冶铁:杜诗独创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对于这些,学生由于接触太少,不易理解。三、经济措施:1、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心;中心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关于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重点介绍汉武帝时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心,统一铸造五铢钱。关于两汉商业的旺盛状况,可将重点放在介绍长安、洛阳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方面。可结合本课的活动与探究进行讲解。四、讲完全课,老师可对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制作图表展示。对两汉经济旺盛缘由的分析。对于程度较好班级,可激励学生自由探讨回答,对于程度较差的班级,老师应提示、启发,引导其回答,最终进行小结。五、作业:课后习题附:板书设计一、农业成就:1、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2、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二、丝织业:汉朝运用提花机。三、冶铁:杜诗独创水排,比欧洲早一千多年。四、经济措施:1、汉武帝将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心;统铸五铢钱,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3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在我国历的贡献。培育学生综合归纳的实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相识。2、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育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实力。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相识到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重点和难点]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探讨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授课过程]一、老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1)、匈奴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成功。3)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沟通,作出了重要贡献。4)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成功。三、小结: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1)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成功;3)公元前1世纪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4)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沟通作出了重要贡献;5)东汉明帝时,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成功。四、作业:举例说明两汉与匈奴的关系。附:板书设计一、匈奴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四、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成功。五、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4[学问与实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务、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驾驭学问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实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实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育;3、口头表达实力的熬炼。[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缘由。[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建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探讨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授课过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今日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日我们共同探讨这课的内容。3、讲解并描述新课: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晰,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照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也许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爱好,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头。(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打算,后由学生发言,讲解并描述故事。)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4、小结。展示课件学问点汇萃5、课堂探讨: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分。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绽开探讨。最终由老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辩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疼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行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领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允的。)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5原始农耕生活一、课程目标(一)内容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头、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运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状况。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录片,让学生视察、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发展的概况。过程方法与实力通过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概括出中国远古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相识人类进步的规律,初步培育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方法与实力。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祖国境内河姆渡、半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们先民的生存才智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增加民族骄傲感。人类由采集到农耕生活的转变过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状况,说明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经验了漫长的历史探究和艰苦的劳动实践取得的。通过学习感受劳动和创建的艰辛与价值,培育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二、教学要点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这是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的学问。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这是属于较高层次的实力要求。教学过程:课前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一一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头距今170万年。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一一采集和狩猎,他们运用的石器一一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一一火。讲授新课: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细心选择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或。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这两个遗址呈现了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接下来我们再通过学习比较来相识两个时期在距今年头、生活地区、原始农耕工具、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等方面的不同。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气候差异很大,这种气候的差异对原始人类的影响很大。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技术有限,人们折服、改造自然的实力也有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别在北方和南方的种植,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自然的依靠。一方面也说明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我们的祖先们都创建了绚丽的原始农耕文化。小结: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也许了解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特征,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么?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才智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6[教学目标]一、学问与实力(一)学问目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相识,驾驭西周分封制。(二)实力目标学习本课培育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实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驾驭基础学问,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看法干脆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育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实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熬炼学生的合作实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育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探讨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协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增加课堂容量。[度价值观]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相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抗拒,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肯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学思路]课前导学。1、据学生的特点、实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状况表格。3、有实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二、教学渗透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驾驭历史学问、总结学问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从今奴隶制在我国建立。2、学习新课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楚的驾驭。一、夏朝1、建立时间:公元前20xx年。2、都城:阳城。3、建立人:禹。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今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5、夏朝最终一个国王是桀。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2、商朝最终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起义,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剧烈抗拒。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抗拒。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探讨。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究,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找寻历史[学问与实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务、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驾驭学问的要求。[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实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实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育;3、口头表达实力的熬炼。[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古代历史任务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缘由。[要求]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2、观点显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课时]1课时。[课型]活动课。[方式与方法]以探讨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授课过程]介绍老师去旅游暑假,我们有的同学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会为游客细心设计旅游线路。假如老师外出旅游,你们能否设计一条的旅游线路呢?那么,请你们起先行动吧!利用节假日,搜集自己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的有关资料,设计出xx地名胜古迹一日游的线路,带着老师去旅游。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当导游,可一边讲解,一边展示搜集的图片、拍的照片、录制的录像或制作的网页,让老师及全体同学一起来了解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让学生就如何爱护好家乡或居住地的名胜古迹绽开探讨,自由发言,提出合理建议。由学生投票评比出家乡一日游或XX地一日游的设计线路。最终,由老师来评议出线路设计和导游。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学问与实力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状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相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建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才智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加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敬重之情。[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2、探究过程(1)老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改变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足够,须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起先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相识。(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视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立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探讨、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3)展示历史图片:视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详细地点后,启发学生视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状况,找寻分布特点。(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终一段小字,然后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探讨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3、巩固小结(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情愿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依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随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好用的表格,对所学学问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4、举荐作业(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闻、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学问。(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夫耕作的苦与乐。附:板书设计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1、时间——距今7千年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4、河姆渡居民会建立房屋,还会开挖水井。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时间一一距今五六千年。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大汶口居民1、时间一一距今四五千年。2、地点——山东大汶口。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7•教学设计思路本课主要是通过传闻故事导入,以引起学生的爱好,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比照课本学问独立解决问题。并通过收集的文本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勾画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情景。并会进行对比。自始自终围绕“会不会制造工具是动物和人类的区分”,“劳动创建人”绽开。•教学目标学问与实力: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驾驭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学问。过程与方法:培育学生的视察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索和进行比较的实力。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相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古人类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驾驭本课的基本内容。•教学方法识图分析法、探讨归纳法、联系对比法、阅读讲解法。•教学媒体1、教具打算投影仪、多媒体电脑。2、素材打算“女娲造人”、“亚当、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图、“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的图片;“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结构与过程新课导入:我们宏大祖国有特别悠久的历史。根据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闻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有很多动人的有意义的故事。其中有很多是有文字记载的。至于五千年以前远古时期的状况,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闻。譬如,我们人类的祖先,原委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同学们,有谁知道:“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故事”?学生讲解并描述,老师总结并补充《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故事。(展示“女娲造人”和“亚当、夏娃”的图片)神话终归只是神话,现在谁也不会信任真有这样的事。那么,人类历史原委应当从哪儿说起呢?后来,科学发达了,人们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类人猿。(展示“人类的进化”图片)类人猿是一种近似于人的古猿,它们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化、进化、发展成现代人。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居民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板书)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讲授新课:(展示“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图)结合课本“我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请同学们数一下早期人类遗址共有多少处,了解20世纪以来中国众多的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归纳我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请同学回答“看一看”,老师补充总结,引出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发觉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板书)一、中国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一一元谋人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关于元谋人的学问,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元谋人生活的年头距今多长时间?2、元谋人是什么时候发觉的,详细在什么地方?3、讲解并描述一下元谋人的生产生活状况?(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学问,得出元谋人会制造简洁的石器工具,知道火)老师总结补充学生的回答,导出: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分。(板书)我们通过课本获得了元谋人的信息,那么科学家们是如何获得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的信息呢?依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总结是通过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的科学推断(展示元谋人牙齿化石、元谋人遗址出土石尖状器、刮削器),通过提问:什么是化石?引起学生留意老师说明化石的定义。远古人类在缓慢的发展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来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再来看看我国比较进化的另一个远古人类——北京人。(板书)北京人(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播放“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关于北京人的学问,回答以下问题:1、北京人生活的年头?2、北京人是什么时候发觉的,详细在什么地方?3、结合北京人的图像,说一下北京人和现代人长的有什么不同?4、为什么说北京人是人类而不是古猿呢?5、北京人遗址有什么特点?(是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址”名录)结合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尽管北京人在面部特征上比较接近古猿,但是由于北京人的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运用工具,所以说北京人已经是人类而不是古猿了。因为,会不会制造和运用生产工具是猿和人类的区分。北京人生活的运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了解了北京人的长相,我们在进一步看一下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带距今约70至20万年之间。那时候,中国北方的气候比现在温柔潮湿。山上山下,生长着树林、灌木和丰茂的野草。猛烈的剑齿虎、豹、狼、熊等野兽,出没在树林和山野中。那里还生长着大象、犀(音xD牛和肿骨鹿。(展示“剑齿虎”和“肿骨鹿”图片),这些野兽严峻的威逼着北京人的平安。北京人是如何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这些野兽作斗争,并生存下来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展示北京人生活相象图)老师总结,北京人会制造简洁和石器工具和棍棒工具,并用这些同野兽作斗争,不仅如此,他们还用这些工具采集树上的果子,挖植物的根茎,猎取食物。但是,这种工具终归太简陋了,他们获得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单个人的力气,没法生活下去,只好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应付猛兽的侵袭。另外,北京人比元谋人更进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北京人不仅会运用火还会保存自然火种,同学们想一下,运用和保存火,对北京人有什么好处呢?(展示“火的运用”三组图片)老师举例讲解对北京人来说,运用火的意义。(照明、防寒、驱逐野兽、增加人的体质)老师总结,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面前,北京人依靠集体的力气,凭借简陋的生产工具,通过采集和狩猎这样的生产劳动,艰难地维持生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另一群远古人类,他们是山顶洞人。(板书)三、山顶洞人(板书)时间:距今约1。8万年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状况:驾驭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起先(展示“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请同学们指出山顶洞人的面部特征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比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展示“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板书)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工具制作技术:驾驭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说明“氏族”的'定义)(课堂总结)今日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境内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比照课本,师生共同商讨填充下面的表格。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北京人山顶洞人•板书设计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一、中国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一一元谋人二、北京人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之间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打制石器,采集,渔猎,保存并运用自然火地位: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三、山顶洞人时间:距今约1。8万年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状况:驾驭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起先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工具制作技术:驾驭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8一、课程标准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2-6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二、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内在联系,驾驭梳理学问的复习方法。2、通过对比湄南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时驾驭区域间对比的复习方法。3、运用所学的复习方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4、通过例题的讲解,驾驭做题的基本方法。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通过分析湄南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内在联系,驾驭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2•难点:运用所学的复习方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四、教学过程同学们有没有玩过大家来找茬的嬉戏呢?今日,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来玩一玩这个好玩的嬉戏。大家来找茬时间:5分钟形式:4人小组合作找茬要求:从给出材料中找出表述有误的地方并加以改正。看谁找的最快、最多、做全面!!湄南河平原湄南河平原,位于东南亚山东半岛的泰国境内,面临波斯湾,经纬度位置也许在南纬14度〜17度,西经99度~103度之间。湄南河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网密布,均为旱地。湄南河平原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玉米和大豆。因为这里的人口较为稠密,同时人力资源足够,所以湄南河平原的农业生产方式大多采纳大规模的机械化耕种。由于当地潮湿的自然环境,房屋的建设均为平房和低矮的楼房。当地人民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人们团结互助,邻里关系融洽。师:同学们。你们都找到了哪些茬呀?生(预设):山东半岛-->中南半岛;南纬-->北纬;西经-->东经;温带季风气候一>热带季风气候;旱地一>水田;小麦、玉米和大豆-->水稻;大规模的机械化耕种-->人工耕种;平房和低矮的楼房一>高脚屋。师:看来同学们对之前所学的学问驾驭的很不错。从以上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复习回顾一个地区的相关学问须要从哪些要素入手呢?生(预设):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等。师:一个地区的要素有许多,所以须要我们同学进行合理的归纳,这就是我们复习的第一种方法:要素归纳法。在归纳的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