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大临终关怀护理学课件12临终关怀技术_第1页
中国医大临终关怀护理学课件12临终关怀技术_第2页
中国医大临终关怀护理学课件12临终关怀技术_第3页
中国医大临终关怀护理学课件12临终关怀技术_第4页
中国医大临终关怀护理学课件12临终关怀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章临终关怀技术

临终关怀的概念及发展历史临终关怀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死亡及临终病人的心身问题临终关怀的若干技术

第一节

临终关怀概念及发展历史一、临终关怀的概念:

临终关怀(hospice)是一种人性化的关怀理念,是为临终病人极其家属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全面支持与照护的医疗保健服务。二、临终关怀的宗旨

1.以照护为主

2.尊重病人的权利与尊严

3.重视病人的生命质量。三、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的区别1.相同:在病人死亡前,尽可能地减少其躯体及精神上的痛苦。2.区别:安乐死强调死的尊严,停止生命。临终关怀强调活得尊严、延长生命。四、临终关怀的发展历史(一)国外临终关怀的发展历史1.1967年7月,英国的桑德斯博士首次在英国东南方的希登汉创办了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医院(St.Christopher'sHospice)

2.1974年,美国康涅狄克州的纽黑文临终关怀中心开始接受临终病人

(二)中国临终关怀的发展历史1.1988年7月中国天津医科大学率先成立了天津临终关怀研究中心2.1988年10月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南汇护理院。3.1992年5月26日,天津召开了首届东西方临终关怀国际研讨会。第二节

临终关怀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临终关怀的研究内容二、临终关怀医院(中心)的特点 三、临终关怀的基本原则

一、临终关怀的研究内容

临终病人的需要临终病人的全面照护临终病人家属的需求死亡的教育问题临终关怀的模式临终关怀的基本原则与特点临终关怀的组织管理与实施临终关怀服务人员的组成与培训临终关怀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二、临终关怀医院的特点

对象:主要对象是临终病人,需要更多的身心照顾;方法:以临终病人为中心的整体照护,不以治疗疾病为主,而是支持、控制症状、减轻痛苦、姑息治疗等。目的:不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为主,而以提高临终病人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为宗旨。病房设置:充满了家庭式的温暖及关怀。服务时间: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

三、临终关怀的基本原则

1、以照护为主

2、全方位照护

3、人道主义

4、适度治疗

第三节

死亡及临终病人的心身问题

一、死亡的定义二、标准三、临终及濒死(dying)的概念四、临终病人的生理变化

五、临终病人的心理变化

六、临终病人家属的心理反应

七、对死亡的态度

八、临终病人的权利

一、死亡的定义

1.医学辞典解释:心跳及呼吸停止所显示的外部生命的消失。2.医学死亡(medicaldeath):持续12小时无自发性的自主呼吸运动,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呼吸及心脏出现不可逆转的停止。

3.临床死亡(Clinicaldeath):人的身体重要系统如心脏、呼吸及血管等停止工作。

4.联合国人口统计部:死亡是生命中的一切征兆的永久消失。

5.社会性死亡:是一种社会性的过程,一个人没有思想、没有感觉时,即为社会性死亡。

6.法律死亡:由医生的诊断书来宣告的死亡。二、死亡的标准

1、22届世界医学会议指导诊断标准:对外界的刺激完全没有反应;没有肌肉运动,特别是没有呼吸运动;各种反射消失;脑电波呈现平直的的线状

2、哈佛大学医学院鉴定标准:没有感受性及反应性;没有呼吸及运动;没有反射作用;脑电波呈现平直的的线状3.脑干死(brainstemdeath)(1)

判定前的先决条件病人有原发性脑部结构上的损伤病人深度昏迷,不能自行呼吸而必须依赖人工呼吸器维持呼吸

(2)排除可逆性的昏迷:

---导致昏迷的原因为“无法医治的脑部结构上的损坏。

---排除因为新陈代谢障碍、药物中毒及低体温所导致的昏迷。(3)判定性观察

使用人工呼吸器,持续深度昏迷,没有自主呼吸,至少观察12小时:如确为脑部损伤,则观察12小时;有药物中毒的可能时,药物的半衰期过后,再观察12小时;

(4)脑干功能的测试

(1)脑干反射实验

眼-头反射消失;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角膜反射消失;前庭-动眼反射消失;用导管在气管抽痰时,不能引起运动的反射;

在脑神经分布区的任何刺激,不能引起运动的反应。

(5)能否自主呼吸的试验

人工呼吸器供应100%的氧气10分钟,再给予95%的氧气加5%二氧化碳5分钟。移除人工呼吸器并由气管内供应100%的氧气,每分钟6升。观察10分钟检试能否恢复自主呼吸

(6)再度脑干功能测试

时间间隔为四小时,如病人仍完全符合无脑干的反射与不能自主呼吸的条件,即可宣布死亡。三、临终及濒死的概念

(一)临终的定义是临近死亡的阶段,无论何种原因所造成的人体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趋于衰竭,生命活动将要走向终点的状态,即为临终。

(二)时限

中国:当病人处于疾病末期,死亡在2-3个月内不可避免。美国:病人已无治疗意义,预计寿命在六个月以内的人日本:预期寿命在2-6个月内的人。其它国家:病人的生命垂危,需要住院直到死亡,平均天数为17.5天为标准。

(三)濒死

濒死是临终的一种状态,虽意识清醒,但病情迅速恶化,各种现象显示生命即将终结的状态。

斯腾巴姆(Kastenbaum):病人已经确认将要死亡的事实,此信息已传达给病人,并为病人所接受,已无其它方法可以维持或延续病人的生命。

四、临终病人的生理变化

面部:出现希氏面容皮肤

:苍白、寒冷

呼吸系统:呼吸困难

循环系统

:循环减慢,脉搏快不规则中枢神经系统:嗜睡、木僵或昏迷消化系统:厌食,恶心,呕吐泌尿生殖系统:便秘或腹泻,大小便失禁肌肉骨骼系统:肌张力逐渐降低感知觉系统

五、临终病人的心理变化

(一)罗丝博士(

ElisabethKubler-Ross)分期

否认期(denial)

愤怒期(anger)

磋商期(bargaining)

沮丧期(depression)接受期(acceptance)

(二)威斯曼濒死心理阶段论

可怕境况笼罩期(existentialfright)缓和顺应期(mitigationandaccommodation)衰退恶化期(declineanddeterioration)濒死临终期(preterminalityandterminality)(三)黄天中教授的死亡分期

忌讳期否认期愤怒期磋商期忧郁期接受期

六、临终病人家属心理反应

震惊(Shock)不知所措(Disorganization)情绪反复无常(Unlatileemotion)内疚罪恶感(Guilt)失落与孤独(LossandLineliness)解脱(Relief)重组生活(Reorganization)

七、对死亡的态度

(一)影响死亡态度的因素童年时对死亡的体验年龄社会文化因素宗教信仰医疗卫生领域的态度

(二)对待死亡的文化态度

接受死亡蔑视死亡否认死亡

第四节临终关怀的若干技术

一、安排舒适的环境单独的环境空气的舒适与流通,温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