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阴阳五行学说剖析_第1页
绪论阴阳五行学说剖析_第2页
绪论阴阳五行学说剖析_第3页
绪论阴阳五行学说剖析_第4页
绪论阴阳五行学说剖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概述

阴阳、五行

主讲人喻松仁第1页/共87页第一页,共88页。2023/2/12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2、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3、掌握“阴阳、五行学说”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2页/共87页第二页,共88页。2023/2/12

教学重点:

┌整体观念

中医学基本特点-┤

└辨证论治

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

第3页/共87页第三页,共88页。2023/2/12中医学绪论

中医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理论体系受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第4页/共87页第四页,共88页。2023/2/12“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1、历史悠久:两千多年前《内经》一已经系统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预防和治疗等内容。第5页/共87页第五页,共88页。2023/2/12《黄帝内经》-春秋战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典籍《伤寒论》《金匮要略》--汉(张仲景)—是中医学最早的辨证论治的专著《诸病源侯论》

—隋(巢元方)—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无择)《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第6页/共87页第六页,共88页。2023/2/12《脾胃论》—金(李杲)—金元四大家:

A.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用药寒凉—寒凉派

B.张从正—“邪去则正安”—以汗吐下为攻邪方法—攻下派

C.李杲—“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以补益脾胃为主—补土派

D.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以滋阴降火为主—养阴派第7页/共87页第七页,共88页。2023/2/12《温疫论》—明(吴又可)—病因“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途径:口鼻而入《医林改错》—清(王清任)—改古书解剖错误,创瘀血致病理论《温热论》

《温病条辨》

—清(叶天士吴鞠通)—创“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注:温病四大家:吴又可、薛生白、叶天士、吴鞠通---创“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第8页/共87页第八页,共88页。2023/2/12

2、丰富的医疗实践及诊疗经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是来源于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同时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第9页/共87页第九页,共88页。2023/2/12

药物的发现--有神农尝百草第10页/共87页第十页,共88页。2023/2/12经络的起源----从穴的发现开始,点点成线第11页/共87页第十一页,共88页。2023/2/12

针灸的发明----与火的被利用、石器工具有关

“人痘接种法”—-是人工免疫的先驱第12页/共87页第十二页,共88页。2023/2/12

针麻、穴位刺激和结扎疗法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中药治疗胆石症、宫外孕、中西医结合治疗多种难治性疾病等取得较大成就。第13页/共87页第十三页,共88页。)3、独特的理论体系,在世界医学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医学)第14页/共87页第十四页,共88页。2023/2/12中医在国外:目前经美国教育部门审查批准的中医学院有30所,加州有14所。在美国各地从事东方医药工作有8000人左右,在加州有6000人左右,获针灸行医执照有1000人左右。美国有50个州,其中36个州立法针灸医师有保护行医权。第15页/共87页第十五页,共88页。2023/2/12

4、中医与西医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反映生命规律。

第16页/共87页第十六页,共88页。2023/2/12

中医学西医学方式直接观察理性思辨实践验证形态结构实验观察分析研究角度侧重的是机能活动模式

侧重于生命实体原型、物量变化第17页/共87页第十七页,共88页。2023/2/125、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一、阴平阳秘--对立统一观二、五行生克乘侮--联系整体观三、天人相应--机体与环境的统一观四、司外揣内--宏观生理学方法论第18页/共87页第十八页,共88页。2023/2/12

┌整体观念

6、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辨证论治

a、整体观念:中医学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部组织、器官之间看成是一个整体;同时认为四时气候、土地方宜、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强调人体内部的协调和完整性,也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第19页/共87页第十九页,共88页。2023/2/12整体观体现:──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五脏为中心——经络系统——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整体——心的统一支配——完成生理功能)──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通(机体与环境相统一→季节、昼夜、地域)天人相应第20页/共87页第二十页,共88页。2023/2/12

温热午

东春晨夕秋西

夜寒凉冬

第21页/共87页第二十一页,共88页。2023/2/12

b、辨证论治

──是中医学的特点与精华

辨证:是诊断疾病的过程,是将临床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第22页/共87页第二十二页,共88页。2023/2/12“证”──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病因、病机、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关系)包含该阶段的各种临床表现。

“症”──症状表现——发热、咳嗽

“病”----疾病病名——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完整过程。第23页/共87页第二十三页,共88页。2023/2/12如:

“症状”“证”“病”治疗

发热恶风咽痛

咳嗽舌红苔薄黄风热感冒辛凉

脉浮数犯表证解表

--银翘散

临床表现---证候,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说明病因是外感风热、病机是邪正相争、病位在肌表、病性是热,病名是感冒。

第24页/共87页第二十四页,共88页。2023/2/12

论治:又称施治,是治疗疾病的过程

是根椐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辨证与论治互为因果第25页/共87页第二十五页,共88页。2023/2/12

病治异同第26页/共87页第二十六页,共88页。2023/2/12(一)同病异治

同病病邪性质治法有异

风寒犯肺型—辛温散寒宣肺止咳

咳嗽风热犯肺型—辛凉清热化痰止咳

肺气虚型—----补肺益气敛肺止咳同是一种疾病,由于病邪性质不同,人体反应有异,及疾病所处的阶段不同,所表现出的证也不同,因而治法也不同第27页/共87页第二十七页,共88页。2023/2/12(二)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候,可以采用同一治法。如:病不同性质同治法同

久痢、久泄

脱肛气虚补中益气

胃下垂中气下陷

子宫下垂第28页/共87页第二十八页,共88页。2023/2/12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阴阳学说《内经》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从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抽象出阴、阳两个基本概念。

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第29页/共87页第二十九页,共88页。2023/2/12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第30页/共87页第三十页,共88页。2023/2/12阴阳概念的理解: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是一个机动的代名词阴阳只能概括事物相互关联的对立属性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素问•阴阳离合论»第31页/共87页第三十一页,共88页。2023/2/12阳代表积极、进取、刚强等阳性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

阴代表消极、退守、柔弱等阴性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

第32页/共87页第三十二页,共88页。2023/2/12

一般来说阴阳属性范畴

┌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

│明亮的、温热的、功能的、

│兴奋的、机能亢进的

│___属阳

│凡是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

│晦暗的、寒冷的、物质的、

│抑制的、机能减退的

└___属阴第33页/共87页第三十三页,共88页。2023/2/12阴阳学说:

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内部所固有的;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结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第34页/共87页第三十四页,共88页。2023/2/12(一)阴阳交感

(二)阴阳相互对立

(三)阴阳相互依存

(四)阴阳相互消长

(五)阴阳相互转化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第35页/共87页第三十五页,共88页。2023/2/12(一)阴阳交感

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阴阳二气的运动是阴阳交感得以实现的基础,阴阳交感是阴阳在运动中的最佳状态。第36页/共87页第三十六页,共88页。2023/2/12白鱼尾黑鱼尾黑小眼白鱼头黑鱼头白鱼眼太极图第37页/共87页第三十七页,共88页。2023/2/12

(二)阴阳的相互对立统一

阴阳两方面相互排拆、相互斗争、相互制约达到统一。如张景岳在治法中提出“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指宇宙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阴阳属性本反的两个方面。如寒和热、上和下第38页/共87页第三十八页,共88页。2023/2/12白鱼尾黑鱼尾黑小眼白鱼头黑鱼头白鱼眼太极图第39页/共87页第三十九页,共88页。2023/2/12(三)阴阳的互根互用指阴阳双方不断地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如“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两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双方任何一方都离不开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如上和下,物质与功能第40页/共87页第四十页,共88页。2023/2/12阳中有阴(阴依存于阳)阴中有阳(阳依附于阴)第41页/共87页第四十一页,共88页。2023/2/12(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指阴和阳之间的平衡不是静止的、绝对的平衡,而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之中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消“--减弱”长“--增加”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第42页/共87页第四十二页,共88页。2023/2/12第43页/共87页第四十三页,共88页。2023/2/12(五)阴阳的相互转化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物极必反“,”热极生寒,寒极生热“。第44页/共87页第四十四页,共88页。2023/2/12阳极转化点(阴萌生点)阴极转化点(阳萌生点)第45页/共87页第四十五页,共88页。2023/2/12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阳阴如:┌部位:上下│体表体内人体脏腑组织┤外侧内侧阴阳属性│脏腑:六腑五脏└五脏:心肺肝肾第46页/共87页第四十六页,共88页。2023/2/12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互相滋生、协调、维持动态平衡---阴平阳秘

基础生理功能物质新陈代谢

阳互相消长阴互相依存第47页/共87页第四十七页,共88页。2023/2/12

现代生理学中在各个生理系统、器官、甚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都离不开对立统一平衡规律的作用第48页/共87页第四十八页,共88页。2023/2/12

肾脏利尿与抗利尿抗原抗体等等如: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的对立统一

交感神经作用和副交感神经作用的对立统一

乙酰胆硷和肾上腺素的对立统一

内分泌系统的雌激素和睾丸酮的对立统一

消化道的蠕动和抑制蠕动第49页/共87页第四十九页,共88页。2023/2/12

病因阴阳机体======破坏阴===偏盛---疾病阳平衡偏衰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第50页/共87页第五十页,共88页。2023/2/12

┌一方太过,致另一方不足│“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__偏盛┤一方不足,使另一方偏盛失调─偏衰│“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双方虚损到一定程度互相累及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阴阳两虚”第51页/共87页第五十一页,共88页。2023/2/12(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阴偏盛___阴证│阳不足“阴盛阳衰”阴阳__偏盛│失调偏衰│阳偏盛___阳证└阴不足“阴虚阳亢”

*色泽分阴阳脉象分阴阳声息分阴阳

第52页/共87页第五十二页,共88页。2023/2/121)治疗原则:

调整阴阳的不平衡

虚则补之─补其不足┤

├恢复阴阳平衡

实则泻之─泻其有余┘

(五)疾病的治疗第53页/共87页第五十三页,共88页。2023/2/12如:

不足“阴虚生内热”──养阴清热

“阳虚则外寒”──壮阳除寒

有余“阳胜则阴病”──损其有余之阳

热盛而损及阴液“热者寒之”

“阴胜则阳病”──损其有余之阴

寒盛而损及阳气“寒者热之”

第54页/共87页第五十四页,共88页。2023/2/12寒凉-----属阴(凉次于寒)---黄芩,桅子温热-----属阳(温次于热)---附子、干姜

辛、甘、谈------属阳,酸、苦、咸--------属阴。2)归纳药物的性能四气五味第55页/共87页第五十五页,共88页。2023/2/12(六)用于指导预防疾病

顺从四时气候变化,调整阴阳“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亦”。≪素问≫第56页/共87页第五十六页,共88页。2023/2/12第二节五行学说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左传》《尚书》“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第57页/共87页第五十七页,共88页。2023/2/12

五行学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阐述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着协调平衡。第58页/共87页第五十八页,共88页。2023/2/121、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引)——易招风,动摇,好上串(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尚书•洪范》):第59页/共87页第五十九页,共88页。2023/2/122、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引)——易向上、易亢盛

第60页/共87页第六十页,共88页。2023/2/123、土爰稼穑—生长、承载、受纳(引)——盛载万物,化生万物“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土为万物之母”第61页/共87页第六十一页,共88页。2023/2/124、金曰从革--清肃、收敛(引)——

清虚,肃降,收敛从:由也“革土生金”第62页/共87页第六十二页,共88页。2023/2/125、水曰润下--寒润、下行(引)——滋润,潜下,闭藏第63页/共87页第六十三页,共88页。2023/2/12五行属性归类:(1)归类方法: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从事物的形象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以五行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五行的归属根据已知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归类其它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属性第64页/共87页第六十四页,共88页。2023/2/12升↔木升发木取象肝属木—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属木比类第65页/共87页第六十五页,共88页。2023/2/12自然界五行人体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六腑五官形体情志五声变动角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呼握徵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笑忧宫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歌哕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毛悲哭咳羽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呻栗(2)事物的五行归类:第66页/共87页第六十六页,共88页。2023/2/12

相生——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正常关系

相克——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动态平衡

(二)五行生克乘侮关系第67页/共87页第六十七页,共88页。2023/2/12“生我”与“我生”“克我”与“我克”“所不胜”与“所胜”母子第68页/共87页第六十八页,共88页。2023/2/12第69页/共87页第六十九页,共88页。2023/2/12相乘——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异常相克

相侮——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异常反克第70页/共87页第七十页,共88页。2023/2/12第71页/共87页第七十一页,共88页。2023/2/12一是太过所致:一行过于亢盛,对其所胜一行过度克制木旺乘土

一是不及所致:一行过于虚弱,难抵御所不胜一行的正常克制。土虚木乘相乘第72页/共87页第七十二页,共88页。2023/2/12一是太过所致:一行过于强盛,反克其所不胜

木反侮金

一是不及所致:一行过于虚弱,遭己所胜的反克土侮木相侮第73页/共87页第七十三页,共88页。2023/2/12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五行生克乘侮关系第74页/共87页第七十四页,共88页。2023/2/12

(三)五行学说

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75页/共87页第七十五页,共88页。2023/2/12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相互资生如:土生金脾与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相互制约金克木肺与肝肺金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木上亢脾→运化水谷、化生精微≈生化万物→土第76页/共87页第七十六页,共88页。2023/2/122、说明五脏间的病理影响第77页/共87页第七十七页,共88页。2023/2/12⑴相生传变:(母病及子、子病及母)木生火,子病犯母→“子盗母气”,心肝血虚和心肝火旺水生木,母病及子→水不涵木,肝肾两虚第78页/共87页第七十八页,共88页。2023/2/12木旺乘土→肝气犯脾---胸胁苦满,腕腹胀痛,泛酸,泄泻等⑵相克传变(相乘、相侮):木克土(相乘)土虚木乘→不受肝乘——头晕乏力,纳呆嗳气,胸胁胀满,腹痛泄泻等第79页/共87页第七十九页,共88页。2023/2/12相侮木火刑金——急躁易怒,面红目赤,甚则咳逆上气,咯血等土虚水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