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精讲_第1页
咏怀古迹-其三精讲_第2页
咏怀古迹-其三精讲_第3页
咏怀古迹-其三精讲_第4页
咏怀古迹-其三精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之貌:

貂蝉“羞花”之貌:杨贵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词》“沉鱼”之容:

西施“落雁”之容:

王昭君咏怀古迹(其三)杜甫学习目标

1.背诵全诗。2.把握王昭君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3.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背景简介: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是一组七言律诗,借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心怀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

庾信故居

宋玉故居

昭君村

先主庙(刘备)

武侯祠(诸葛亮)听录音,划分节奏咏怀古迹(其三)节奏划分

hè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shuò

zhǒng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xǐng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诵读提示:这首诗于绵丽之中隐含着诗人的悲愤,不行以艳诗视之,应读得既有韵致,又不流于轻浮。前一层宜用叙述调读,但其间亦略有变更:“群山”二句点明咏歌的对象,可用诗人指引望中之景的口气读,不快不慢;“一去”二句概括叙述昭君一生,有怜其远嫁之意,速度要慢些,“台”“留”二字可有延长音,以示咏叹。后一层宜用咏叹调读。“画图”二句属于用事(亦称用典),借汉元帝懊悔之情写昭君之怨,辞艳而情悲,字字皆泪,宜用沉抑、低回之调读;“千载”二句是全诗高潮,点明昭君之“怨”,两句须一气读出。“千载琵琶”四字用平调,“作胡语”三字用升调,至“分明怨恨”升到最高点,然后用降调缓缓读最终三字,有余音缭绕之感。依据注释,疏通大意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尚:还去:离开紫台:紫宫,宫廷,这里指汉宫。连:通,到。朔漠:北方的沙漠。青冢:指的是王昭君的墓。省:读作xĭng,教材作“曾经”解。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昭君颜容之美丽。“空”:徒然。“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黄昏:一般指时间,而这里主要指空间,和“朔漠”相对,即覆盖四野的昏黄的天幕。结合注释,请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还在。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沙漠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画工曾经辨识过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1.在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怨恨2.思索: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起先并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是什么?“群山万壑赴荆门”(荆门指的是湖北宜都西北。昭君故里即今日的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宝坪村)“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宏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一般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化静为动,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更之姿。3.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引出歌咏对象,借高山大川的宏伟气象来烘托昭君的奇伟形象。4、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在诗中找出答案。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用典。写她远离汉宫远嫁匈奴

写她死后葬身塞外骨留青冢

用典。昭君悲剧的根源所在。写汉元帝,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写她怀念故国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诗眼:“怨恨”:一怨:远嫁朔漠,家乡千里

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三怨:画师无耻,元帝昏庸。

历史上的昭君昭君选秀入长安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名嫱,字昭君。晋代因避司马昭之讳,称她为明君或明妃。昭君自小天资聪颖,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吟诗作赋,无一不精,尤其擅长弹琵琶,加之美貌如花、艳可倾城,所以年方二八就以秀女身份被选择入宫。昭君出塞而当时从全国各地选择人宫的美女数以千计,元帝无法一一见面,便命画师毛延寿画像。昭君因自恃貌美,不愿贿赂毛延寿,毛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了一颗丧父落泪痣。昭君因此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恳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昭君自告奋勇,慷慨应诏。汉武帝才知道她的美貌为后宫第一,传闻因此杀了很多画工。传闻“昭君出塞”时行于大漠途中,悲怀于自身命运和远离家乡,因而在马上百无聊赖,弹《出塞曲》,而天际飞过的大雁,听到曲调的幽怨和感伤,肝肠寸断,纷纷掉落在地。“沉鱼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昭君到匈奴后,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匈奴和汉朝和谐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斗争。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特殊思念家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家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依据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公元前19年,33岁的绝代佳人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昭君青冢青冢昭君墓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返回5、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一去独留紫台青冢连向朔漠黄昏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富丽繁华荒芜冷落无穷无尽的大漠覆盖四野的昏黄生离汉宫死葬异域对比对比一般指时间,而这里主要指空间,和“朔漠”相对,即覆盖四野的昏黄的天幕。不幸、孤苦孤寂、冷落写尽昭君一生的悲剧颔联6.

颈联中,“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如何理解?【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化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猛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难过?一个“空”字,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怜悯之意、悲愤之情传达得淋漓尽致。7、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看法?“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至此,作者似乎茅塞顿开: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恒久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家乡的怨恨!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常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很多人怜悯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亲密难分了。【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起先并未干脆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终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你能看出诗人的感情与昭君的感情有什么相像点吗?诗人阅历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昭君绝代佳人,入宫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身死异国,环珮空归(千载之怨)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不分忠佞,无辜遭贬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厚怨恨)借史咏怀的写作手法“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借琵琶之音诉凄怨之情“悲昭君以自悲也”借史抒情——这是是一首怀古诗(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主旨鉴赏咏史咏怀诗的三步骤:1.所描写的古人、史事。(弄清史实)2.描写古人史事的原由(体悟感情)3.方法表达(分析技巧)即史实——看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