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区坝子组三家田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综合说明 11.1项目名称 11.2项目类型 11.3项目性质 11.4项目建设规模 11.5项目区范围 11.6地貌类型 11.7土地权属状况 21.8项目新增耕地率 21.9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21.10新增耕地质量 21.11项目预期目标和任务 21.12项目建设工期 31.13项目预算投资 3第二章项目背景 42.1德江县简况 42.1.1地理位置 42.1.2自然条件及土地条件 42.1.3社会经济情况 52.2项目提出的原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52.2.1项目提出的原由 52.2.2建设必要性 52.2.3项目建设意义 52.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62.3.1相关法律、法规 62.3.2相关规划 62.3.3相关技术规范、标准 62.3.4编制依据的相关基础资料 7第三章项目区概况 83.1自然条件 83.1.1地形地貌 83.1.2气候 83.1.3土壤 83.1.4水文与水文地质 83.2社会经济状况 83.3自然灾害 93.4土地利用现状 93.4.1土地利用结构 93.4.2耕地质量现状 103.4.3土地利用经济效益 113.5基础设施条件 113.5.1交通条件 113.5.2排灌设施 113.5.3电力设施 113.5.4农田防护设施 11第四章项目分析 124.1项目的合法性分析 124.1.1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124.1.2批复情况 124.1.3符合相关规划 124.1.4符合村民意愿 124.2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134.3项目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134.3.1供水量分析 134.3.2需水量分析 134.3.3供需平衡分析 144.3.4节水措施 154.4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 154.4.1评价范围 164.4.2评价方法 164.4.3评价因子的确定 164.4.4评价分析 164.4.4评价结果 174.5土地利用限制因素 174.5.1土地利用主要限制因素 174.5.2主要对策 174.6公众参与分析 18第五章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 195.1规划原则 195.2规划依据 195.3规划目标 195.4建设标准 205.4.1土地平整标准 205.4.2农田水利标准 205.4.3道路工程 205.5总体布局 215.5.1土地总体利用布局 215.5.2农田水利总体布局 215.5.3道路工程布局 215.6建设内容 225.6.1土地平整工程 225.6.2灌溉排水工程 245.6.3道路工程 255.6.5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26第六章项目区土地权属调整方案 276.1土地权属现状 276.2土地权属调整的原则 276.3权属调整程序 28第七章实施措施与工程管理 307.1实施措施 307.1.1组织机构 307.1.2管理制度 307.2工程管理 317.2.1管理机构 317.2.2管理措施 317.2.3经费筹措 31第八章施工组织设计 328.1施工条件 328.2施工总布置 328.3主要工程施工 338.3.1土地平整工程 338.3.2农田水利工程 338.3.3道路工程 348.4施工总进度 34第九章投资预算 369.1编制说明 369.1.1投资预算依据 369.1.2投资预算编制说明 369.2费用构成计算标准 389.3投资进度计划 44第十章效益分析 4410.1社会效益分析 4510.2生态效益分析 4510.3经济效益分析 4610.3.1效益计算 4610.3.2静态评价指标经济效益评价 4610.4耕地质量评价 47第十一章风险性分析 4811.1项目主要风险因素 4811.2风险程度分析 4811.3防范和降低风险措施 48第十二章结论及建议 5012.1可行性研究结论 5012.2存在问题与建议 50第十三章附件、附图 52第一章综合说明1.1项目名称xx社区石坝子组三家田土地开发项目。1.2项目类型:土地开发项目。1.3项目性质1.4项目建设规模:建设规模为10.0050hm21.5项目区范围建设地点:xx社区石坝子组三家田。1.6地貌类型项目区地貌类型为丘陵地貌。地形坡度大部分为8~25°,项目区内地面高程在515—450m之间,详见表1.6。表1.6项目区坡度面积统计表单位:hm2坡度0度-5度5度-8度8度-15度15度-20度20度-25度合计面积0.41121.03431.30341.53605.837110.122比例4.06%10.22%12.88%15.17%57.67%100%备注其它草地其它草地其它草地其它草地其它草地其它草地海拔高度515—450米1.7土地权属状况该项目土地的所有权为龙泉乡文新社区石坝子组三家田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已承包到户,四至明确,权属状况清晰无争议。1.8项目新增耕地率实施后新增耕地9.7370hm2,全部为旱地,新增耕地率为97.32%。1.9项目主要建设内容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其他工程。土地平整:通过对项目区土地进行规划,对零星地类、沟渠、断头路及其他草地进行开发使其变为耕地,提高农业灌溉效率,实现节约用水,提高农作物产量,使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农田水利:农田水利工程完善是确保项目区粮食稳产丰收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通畅的排水系统工程,提高抗御自然灾害(涝)的能力。道路工程:项目区修建田间道、生产道是为了老百姓可以轻松、方便、安全的生产操作,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1.10新增耕地质量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氮、磷、钾养分不平衡,土壤结构疏松,通透能力好。项目区开发后,土层较厚,平均厚度60cm,土层不低于50cm。1.11项目预期目标和任务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开发其他草地、建设基础设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最终达到保护耕地的目标。根据项目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土地的适宜性和主要限制因素等情况,本次土地开发项目规划的主要目标是:1、全面规划、综合开发,建设基础实施,满足旱地的灌排要求,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尽量形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的格局;3、综合开发,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4、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效养份含量,增加耕地收益;5、新修农田水利排灌系统、道路、交通等配套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达到交通便捷,旱涝保收;6、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通过对项目区10.0050hm2土地开发,构成合理、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结构,可实现新增耕地9.7370hm2,新增耕地率97.32%。1.12项目建设工期建设工期3个月。1.13项目预算投资预算投资43.7530万元。第二章项目背景2.1德江县简况2.1.1地理位置项目区所在地德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西部,行政隶属于铜仁地区,东邻印江县,西接凤冈县,南与思南县接壤,北部插入沿河县、务川县之间。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08°03′03″~108°03′20″,北纬28°15′33″~28°15′55″之间。地域面积为10.0050hm2。2.1.2自然条件及土地条件1地形地貌德江县境内山脉众多,河谷纵横,河流深切,地形破碎。县内由碳酸盐类岩石(灰岩、白云岩等)和碎削岩(页岩、砂岩、粘土岩等)组成。发育有黄壤、石灰岩、紫色土、水稻土等。地势为西北部高、中部较缓,东部稍低,波状斜面,海拔在320-1534米之间。境内地层出露有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及第四系地层等。德江县属鄂西北中低山地貌区,岩溶地貌与常态侵蚀地貌相间出现,岩溶地貌占46.00%,侵蚀性地貌占50.90%。2气候德江县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13.1-17.1°C,最高气温41.2°C,最低气温-10°C;平均年日照时数1115.4小时,4-9月日照时数占全年的71%;无霜期295天,并随海拔高度上升而递减;年平均降雨量为1127-1253mm,多集中在4-10月份。热量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雨热同季、冬暖春早,适宜农作物生长;同时夏旱、春旱、倒春寒时有发生。3土壤德江县土壤共有5个土类、15个亚土类、27个土属、58个土种。以黄壤土分布最广,占78.80%,其次为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和潮土。4水文地质德江县境内除乌江外,共有大小河流78条,其中河流大于10千米,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31条,全长489.60千米,河流密度为每100万平方千米23.6千米,均系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多为雨源性河流,河流受降雨强度发生变化。2.1.3社会经济情况德江县土地总面积2077.00Km2,总人口422245人,其中:农业人口394588人,占93.45%,人口密度为205人/平方千米。辖20乡、355个行政村。境内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汉族241524人,占57.20%,土家族174809人占41.4%,此外还有苗族,仡佬族、侗族、蒙古族等。全县村通公路率为100%,乡村道路全长2000多公里,乌江航道水上运输业得到了改善和发展,程控固定电话普及到40%的村,县内移动网络覆盖90%村寨,通讯设施为完善。全县工农业生产总值42203万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值为3:1:1.2。2.2项目提出的原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2.2.1项目提出的原由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能对项目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农业生产、土地资源、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发展与建设起到促进和带动作用。该项目的实施有助于:a)可以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随着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德江县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当地非农建设对耕地的需求量日渐增加,耕地总量保持动态平衡的难度不断加大。因此,有必要积极开展土地开发,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促进全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b)可以缓解人地矛盾,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由于执行国家生态退耕的政策和国家经济建设占用,全区耕地逐步减少和人口渐增,使当地人口和土地逆向发展的形势日趋严峻。人多地少的矛盾直接制约着全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本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c)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d)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2.2建设必要性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为其他草地,开发后新增耕地9.7370hm2,新增耕地率为97.32%。通过项目实施,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土地产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可以缓解当地人均耕地不足的矛盾,有利于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善,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耕地质量使项目区土地达到合理、高效、集约化。减少生产成本,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项目区人居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保障。2.2.3项目建设意义a)项目的实施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项目区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b)项目建设将新增耕地9.7370hm2,为实现德江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及保证项目区作物总产量的稳定发挥积极作用。c)项目的实施将会改善项目区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2.3.1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3.2相关规划《铜仁地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1997—2010年);《德江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1997—2010年);《德江县土地利用现状总体规划》(1997—2010年);《德江县龙泉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我省土地开发整理及耕地占补平衡工作意见的通知(黔府办发[2007]101号)。铜仁行署办公室转发《地区国土资源局地区财政局铜仁地区土地开发整理及耕地占补平衡工作意见》的通知(铜署办发【2008】54号)2.3.3相关技术规范、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94);《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101-1013-2000);《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92);《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标准》;《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54—1996);《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1999);《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T/T118—199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护方案技术规范》(SC204—98);财政部、国土资源部2005年颁布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暂行规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研报告编制规程—20060811(征求意见稿)》。2.3.4编制依据的相关基础资料a)文字资料 德江县地名表 德江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 德江县统计手册 农业水利资料 农业气象资料 德江县综合农业区划和信息资料 德江县2008年度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报告b)图件资料 项目区现场照片项目区位置图 项目区1:10000地形图 项目区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第三章项目区概况3.1自然条件3.1.1地形地貌项目区属于丘陵地貌,最低海拔为450m,最高海拔为515m。3.1.2气候德江县龙泉乡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全乡年平均气温15°C;年平均日照时数1115.4小时,日照百分率为30%;无霜期295天。年平均降水量1200mm,年平均相对温度为82%。境内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降雨不均,多集中在雨季,易造成涝灾,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灾害性气候主要为春、秋低湿(例春寒、秋风),冬、春干旱、头旱、冰雹、暴雨,秋季绵雨等。3.1.3土壤项目区土壤类型为黄壤土,土层厚度达到50cm左右,土壤酸碱度和地力情况为:PH值为5.7呈微酸性,有机质含量为30.58g/kg,全N含量为1.56g/kg,全P含量为6.5mg/kg,全K含量为135.24mg/kg。3.1.4水文与水文地质项目区内无外来水源、地表径流。供水仅靠天然降雨,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形控制,季节性变化显著,雨量充沛,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项目区水质属“弱酸性水”、硬水,水质良好,可作为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水文地质条件较好,地下水分布广泛且埋藏较深,利于施工的进行;项目区内工程地质比较好,出露的地层以三叠系较多,其次是以古生界的泥盆系,石炭系及二叠系。本项目规划修建的都是小型建设物或构筑物,工程地质条件对其影响不大,只要在布置上稍做调整就可以避免工程地质因素产生的影响。3.2社会经济状况根据德江县龙泉乡乡人民政府提供的数据文新社区石坝子组三家田共7个村民组,总人口为4231人,户数1235户,劳动力1827人,耕地2093.95公顷,人均收入1450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项目区内农民迫切希望通过土地开发来增加耕地面积,实现农业增产、增收、增效益。这也是摆脱贫穷落后的一条重要途径。根据项目区调查的情况,项目区所在的村的社会经济情况如下表3.2表3.2社会经济情况统计表名称总人口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年收入(人)(人)(亩)(元)xx社区石坝子组三家田423118270.4914503.3自然灾害项目区内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倒春寒、春旱、绵雨、冰雹。1)低温:受大气环境及当地独特的地形地貌影响,境内春季日照时数少,雨日多,气温不稳定,变化大,形成春季低温阴雨天气,使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受到影响,春播期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烂种、烂秧。2)绵雨:境内夏末至秋末,易出现绵雨低温,影响水稻抽穗、扬花,空秕率高,千粒重下降,造成减产。3)冰雹:每年都有冰雹出现,对农作物有较大的危害,大多出现在3月和4月。3.4土地利用现状3.4.1土地利用结构2)土地利用现状项目区内建设规模面积10.0050hm2,全部为其他草地,没有耕地。详见表3.4.1表3.4.1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表单位:公顷、%一级地类二级地类三级地类现状名称面积(公顷)比例农用地其他农用地农田水利用地0.00000.00%农村公路0.11701.16%小计0.11701.16%合计0.11701.16%未利用地未利用地其它草地10.005098.84%小计10.005098.84%合计10.005098.84%项目区总面积10.1220100.00%建设规模10.005098.84%2)土地垦殖率3)土地利用率4)耕地复种率根据以上公式,项目区:土地垦殖率为0,土地利用率为1.16%,耕地复种率为0。项目区全部为其他草地,由于交通条件和水利设施欠缺,土地利用效率低,所以土地开发潜力较大。3.4.2耕地质量现状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但氮、磷、钾养分不平衡,土壤结构疏松,通透能力好。项目区开发后,土层较厚,平均厚度60cm,土层不低于50cm,满足当地种玉米和小麦的耕种条件。3.4.3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土地生产率是反映土地利用经济效果的指标。土地生产率是指在现有土地利用水平条件下的土地生产能力,是反映土地利用经济情况的指标。土地生产率越高,说明土地利用经济效果越好,反之越差,土地生产率的高低可用土地单产说明。项目区土地现状为其他草地,土地开发前经济效益差。开发后的耕地主要种玉米和小麦。3.5基础设施条件3.5.1交通条件项目区内有公路穿过项目区,交通条件较好,但不能满足项目区要求。另有几条当地农民长期行走形成的土路,路面质量差。3.5.2排灌设施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由于没有排灌设施,项目区内雨水自然冲刷形成沟壑,水沿着沟壑向项目区外排,因此需要通过土地开发来修建完善的排灌系统设施。3.5.3电力设施项目区内有相应的电力设施,为工程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电力基础。3.5.4农田防护设施项目区全部为其他草地,土地开发前经济效益差,没有任何防护设施。第四章项目分析4.1项目的合法性分析4.1.1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土资发(2005)29号文件。4.1.2批复情况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按照《德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德江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立足于当地实际,踏踏实实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进一步落实和体现“三个代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顺应该区域人民群众的要求和致富奔小康的愿望,提出xx社区石坝子组三家田土地开发项目。4.1.3符合相关规划《铜仁地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年);《德江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年);《德江县土地利用现状总体规划》(2001—2010年);《德江县龙泉乡土地利用现状总体规划》(2001—2010年)。4.1.4符合村民意愿本项目充分体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精神,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项民心工程,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4.2新增耕地潜力分析项目区总面积为10.1220hm2,全部为其他草地,土层厚度大于50cm,开发后能达到耕地的要求,对15~25°的其他草地进行开发。其他草地无人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是没有配套的农田水利设施、完善的道路系统。项目区可垦其他草地土质条件较好,满足农作物种植条件,但生产区位以及道路通达度应得到改善,通过坡改梯改善耕作条件,以及配套完善农田水利、田间道路设施。根据对其他草地各个地块的分析,各个地块其他草地的开发的适宜性、开发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区位条件基本满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规定的未利用地开发潜力的要求。本项目区涉及面积10.0050hm2,预计新增耕地9.7370hm2,新增耕地率为97.32%。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详见表4.2表4.2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单位:hm2一级地类二级地类三级地类开发前开发后增减名称面积(公顷)比例面积(公顷)比例面积(公顷)比例农用地耕地旱地0.00000.00%9.737096.20%9.737096.20%小计0.00000.00%9.737096.20%9.737096.20%其他农用地农村公路0.11701.16%0.16701.65%0.05000.49%农田水利用地0.00000.00%0.21802.15%0.21802.15%小计0.11701.16%0.38503.80%0.26802.65%合计0.11701.16%10.122099.04%10.005097.90%未利用地未利用地其它草地10.005098.84%0.00000.00%-10.0050-98.84%小计10.005098.84%0.00000.00%-10.0050-98.84%合计10.005098.84%10.005098.84%0.00000.00%项目区总面积10.1220100.00%10.1220100.00%0.00000.00%建设规模10.005098.84%10.0050100.00%0.00000.00%4.3项目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4.3.1供水量分析项目区水源主要来自地表水,多年平均降雨量1100-1320mm,多年平均径流深约为470mm,境内集雨面积9.7370hm2,全年地表水总量约为4.6万m3。Q=S×h=9.7370×104×470×10-3=4.6万m3式中:Q——全年地表水总量(m3)S——项目区集雨面积(hm2)H——项目区多年平均径流深(mm)由以上分析可知,项目区水资源总量充沛,可利用水量丰富,全年地表水总量约为4.6万m3。项目区可通过多种方式对地表水进行利用,地表水利用率约为85%,因此项目区全年灌溉水源总量约为3.9万m3。4.3.2需水量分析根据项目区水资源潜力情况、规划后项目区耕地类型、种植结构、作物组成、种植制度和耕地的复种指数来预测农业生产需水量。项目区通过开发,新增耕地9.7370hm2,新增面积全部为旱地,作物组成以玉米和小麦为主,主旱地复种指数170%。根据上述农业生产情况进行需水量预测,由《贵州省农业用水定额(试行)》取灌溉保证率为50%时各种作物用水定额,详见表4.3.2:表4.3.2作物用水定额单位:m3/亩项目玉米小麦油菜烤烟蔬菜瓜果灌水次数(次)2~31~21~23~53~5灌水定额(m³/亩)喷灌、沟灌30~4540~5025~4020~3025~50微灌、浇灌15~2520~2512~208~1215~30项目区开发后耕地为旱地,根据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计划,以及当地的种植习惯,项目区以种植玉米和小麦为主。项目区年降雨>500mm,综合确定玉米灌水次数3次、种植面积按100%考虑、灌水定额20(m3/亩),小麦灌水次数2次、种植面积按70%考虑、灌水定额25(m3/亩)。d)项目区旱作物需水计算项目区内农业生产需水量用下列公式计算:W需=M毛×A式中:W需农业生产总需水量(m3);M毛综合毛灌溉定额(m3/亩);A灌溉面积(亩)。确定毛灌溉率毛灌溉率定额根据M毛=M净/η计算式中:M净作物净灌溉定额η灌溉水利用系数;计划灌溉采用C15砼浇筑渠道,渠道输水损失小,而且渠道输水距离和控制面积都较小,水利用系数较高,确定水利用系数η=0.85。则设计典型年内毛灌溉定额:W旱作需=M毛旱×A=M玉米×A玉米/η+M小麦×A小麦/η=20×9.7370×15×3/0.85+25×9.7370×15×70%×2/0.85=1.63万m34.3.3供需平衡分析由以上计算分析可知,项目区全年地表水资源总量约为4.6万m3,地表水利用率约为85%,因此全年灌溉水源总量约为3.9万m3。项目区通过蓄水池形式蓄存地表水,通过自流灌溉和提水灌溉两种方式对地表水进行利用。根据项目区耕地类型、种植结构、作物组成、种植制度和耕地的复种指数预测灌溉保证率全年农业生产总需水量约1.63万m3。项目区水资源总量与农业生产需水总量对比可知,地表水资源总量满足作物全生育期灌溉用水要求。但是,项目区水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因地形和区域水利设施条件差异,由此可能出现区域性的干旱问题,应通过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来改善,结合原有水利设施,高水高用、低水低用原则,修筑拦蓄水建筑物(如排灌沟、蓄水池等)来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通过排灌沟引水和蓄水池蓄水等方式提高当地水资源总量,解决灌溉缺水问题。4.3.4节水措施1)项目区主要水源为降雨,主要节水措施采取拦蓄雨水进行浇灌,沟渠采用12cm厚C15砼挡土墙、C15砼浇筑底板,沟渠立面和蓄水池采用M10水泥沙浆抹面防渗,以减少水在输送和储存中的渗漏达到节水目的。2)在耕作中合理调整作物结构,加强田间管理维护,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采用薄膜覆盖、定额灌水及薄、浅、湿、晒灌溉制度,平整土地,修土坎,减小地面径流;深耕、耙磨、防止土壤板结,增加入渗。3)加强灌溉管理措施提高降雨有效利用系数。4.4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4.4.1评价范围本次土地开发项目综合考虑各方因素,确定土地适宜性评价所针对的主要用途是土地的宜农性,确定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范围为待开发其他草地的后备资源。4.4.2评价方法评价采用最小限制因子法。即在有关评价指标的分级中,以分级最低评价因子的分级作为该评价单元的等级,并在等级后加注其代号,作为其限制性因子类型。具体:宜耕类分为一等地(A1)、二等地(A2)和三等地(A3)三个等级,不宜耕地用N表示,不再续分。当该评价方法中出现2个不宜耕地因子N时,即视为不宜耕。主要技术要求参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和评价技术规程》(TD/T1007-2003,2003-8-1实施)。4.4.3评价因子的确定选择温度条件、水分条件、有效土层厚度、坡度、水文与排水条件、盐碱度、沙化状况、风害、生态退化可能性等作为待开发其他草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除上述因子外,待开发其他草地后备资源还需考虑耕地开发系数、土源保证率和资金需求作为评价因子。4.4.4评价分析a)温度条件:德江县龙泉乡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全乡年平均气温15°C;年平均日照时数1115.4小时,日照百分率为30%;无霜期295天。评价因子值为A2。b)水分条件:项目区多年平均降雨1100-1320mm,降雨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五至九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2%左右。最大年降雨量1852.7mm,最小年降雨量943.5mm,大小比差近1.96倍,评价因子值为A2。c)有效土层厚度:项目区的土壤以沙页岩发育成的黄壤为主,土层厚度大于60cm,评价因子值为A3。d)坡度:项目区待开发的其他草地坡度多介于15°-25°之间,按耕地后备资源坡度限制等级标准的规定,评价因子值为A3。e)水文于排水条件:通过新修拦、引、排水措施,可以改善项目实施后项目区的排水条件,评价因子值为A2。f)盐碱化程度:项目区无盐碱化,不需要改良,盐碱化评价因子值为A1。g)沙化状况:项目区无沙化情况,沙化状况评价因子值为A1。h)风害:项目区无风害情况。风害评价因子值为A1。i)生态退化可能性:项目区生态环境较好,当地群众十分珍惜耕地,农作物种植多采用生物肥料生产绿色农作物。项目区开发后以种玉米和小麦为主,对周围区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不会产生影响。综合评价生态退化可能性评价因子值为A1。j)待开发其他草地评价: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9.7370hm2,新增耕地率为97.32%。在待开发农用地评价因子限制等级标准中评价因子值为A1。k)资金需求:本项目为地县级财政投资项目,开发后备耕地资源的资金需求能够得到保障,确定其评价因子值为A1。4.4.4评价结果综合分析以上评价因子值,11个评价因子中6个因子为A1,4个为A2,1个为A3,不存在限制性因子,后备耕地资源是适宜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的。4.5土地利用限制因素4.5.1土地利用主要限制因素旱灾:项目区农作物的灌溉水源主要靠降雨,主要分布在4月和10月,受时空和分布的影响较大,干旱时有发生,主要出现在7月和8月,是项目区土地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地形地貌:项目区属于丘陵地貌,地形坡度在8-25度之间。耕种条件:项目区为自然坡地,未形成台阶状,设施欠缺,农业耕作效率低。4.5.2主要对策根据项目区土地利用限制性因素,应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道路工程的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由于项目区主要的水源靠降雨,可修建蓄水池和保护好现有的水源进行蓄水调节灌溉,避免旱灾。新修排灌沟、蓄水池等农田水利设施,能有效地为土地提供耕种条件。新修生产道方便农民运输肥料及农作物收成,也便于土地的耕作。4.6公众参与分析项目区村民积极支持项目实施,并对工程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主要有:(1)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且保证工程质量;(2)对坡耕地进行梯化;(3)加强田间道路和生产道路的建设。项目设计单位综合以上意见,对项目进行了再次踏勘,研究了各方意见的可行性和实际性,对其中不合理之处进行了修改,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项目设计初稿。第五章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5.1规划原则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原则;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整理、统一布置、政策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投资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的原则。5.2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贵州省土地管理条例》;《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德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5.3规划目标针对项目区现状及特点,可确定本次规划目标为:a)通过土地开发工程,新增耕地面积9.7370公顷,新增耕地率97.32%,开发出来的旱地,符合贵州省土地耕种标准的基本要求;b)通过农田水利及农田保护工程完善了项目区灌溉和排水能力。c)通过项目区田间道路和生产道路成网状构成,方便耕种和出行,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改善。5.4建设标准5.4.1土地平整标准项目区大多在8-25度以内,按《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黔国土资发[2009]139号)进行规划。结合项目区综合条件考虑,地形坡度在25度以下,地块宽度不低于3m,长度不低于20m,新增耕地土层厚度不低于50cm厚。地块雨季能排,旱季能灌,且在项目区内布置有生产道,能使村民耕种方便,其地块要求如下表所示:表5.4.1土地平整工程技术指标地形坡度(°)小于55-88-1515-20方向南北向等高线方向长度(m)不小于20不小于10不小于5不小于5宽度(m)不小于5不小于5不小于3不小于3平整度不平整不平整地块平均坡度小于5度,凸凹高差小于50mm地块平均坡度小于7度,凸凹高差小于80mm5.4.2农田水利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本项目中排灌沟为Ⅴ等工程,建筑物级别为Ⅴ级。灌溉设计保证率: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本项目区位于湿润区,旱地P=50%;排水设计标准: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取排水设计标准为水田按P=10%的24小时暴雨量,二日排至耐淹深度;旱地按P=10%的24小时暴雨量,一日排至田面。5.4.3道路工程道路布局遵循以下原则:道路布局与土地利用规划相适应,尤其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规划远景发展要求,以节省投资和节约土地;各级道路做好连接,统一协调规划,使各级道路形成系统网络。依照以上原则,项目区考虑新修进场路、田间道及新修生产道以完善项目区的交通网络。本次规划的田间道、生产道结合沟渠的综合布局,尽量与耕作地相连接,以方便当地村民生产和出行。5.5总体布局5.5.1土地总体利用布局土地利用布局是指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对项目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上的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总体功能。根据本土地开发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土地利用布局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a)增加耕地有效面积。b)控制农用地的生态过程,建立良性循环的农田生态系统。c)控制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d)结合项目区水资源条件和土地适宜性,综合分析比较。根据项目区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土地开发后,新增耕地9.7370hm2,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耕地、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用地等。生产道路、农田水利等工程主要结合现状布置,使其在空间布局上更合理化、标准化;耕地主要用于种玉米和小麦。5.5.2农田水利总体布局由于项目区全部为其他草地,土地利用效益差,经过多年雨水冲刷,已形成自然冲沟。布局时,根据地形,依托自然形成的冲沟,采用灌排结合的方式修建排灌沟,在局部汇水面积较大的地方修建蓄水池。5.5.3道路工程布局a)田间道道路是一项固定的、服务年限较长的基本建设,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当前人、蓄力运行的要求,同时还考虑满足组织排灌的要求,其规划原则如下:保证居民点到项目区具有方便的交通联系,综合考虑运输距离与其辐射程度;与地块、渠道、排灌沟等工程进行综合规划,以便管理;尽量减少道路跨越沟渠,减少桥涵或盖板等工程建筑物,节省投资;与项目区内已有的公路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农村道路交通网络;以项目区内已有的道路为基础,尽量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建,减少道路占地面积;根据联系简捷、坡度和弯度等技术指标符合有关要求,并与田、林、村、渠相协调布置,有利于田间管理,满足田间作业和收获农产品服务的原则进行规划。b)生产道为耕作方便,在规划生产道时充分考虑耕作的方便性和合理性。5.6建设内容5.6.1土地平整工程a)土地平整方案工程按项目区地形坡度和地类分别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对项目0-25°的区其他草地进行全开发,对坡度为的其他草地只开挖不平整,815~20°和20~25°的其他草地分别按1m、1.2m和1.5m田面高差改造成坡式梯土,取平均坡度12°、17°和23°,改为坡式梯土后,降坡到5°和8°左右,设计土块宽度分别为7.424m、5.144m和4.201m。修筑土坎,土坎即为土方移动后外边坡夯实而成,外边坡1:0.4。新增耕地土层厚度不得小于50cm。b)土地平整工程量计算土方移动工程量计算项目区土壤为黄壤,土方移动的计算公式如下:V=A×LV石=V×0.2V土=V×0.8L=S/BA=1/8×B×H×[(tgθ-tgα)/tgθ)]式中:V——土方移动总量(m3)H——平整后上、下两级台地垂直高差(m)B——设计地块宽(m)A——开挖(或回填)断面面积(m2)L——土坎长度(m)S——各坡度待进行坡改梯的地类面积(hm2)θ——各坡度平整前取的平均坡度(°)α——各坡度平整后取的平均坡度(°)表5.6.1-1土方工程量计算表原坡面度范围典型坡度(θ)土面毛宽(B+Bn)埂坎高(H)挖土方面积平整土方(°)(°)mMm3/亩亩m38~15121.3034178.0419.551525.68215~20171.5361.290.5623.042086.502420~25235.83711.5106.4887.569323.3888合计145.6612935.5732注:对0—8°的其他草地只进行表土剥离回填,不进行土地平整及修筑土坎。b)土坎夯筑方量计算项目区开发后,考虑所有坡改梯坡度夯筑土坎,在砌筑石坎区域,减去石坎计算。土坎夯筑量计算公式如下:V2=L×(a+b)×h1×0.5V3=L×H×1.118L=S/B式中:V3——土坎夯筑量(m2)a——土坎上顶宽(m)b——土坎下底宽(m)S——各坡度的耕地毛面积(m2)B——设计田面宽(m)L——土坎长长度(m,砌筑石坎区域扣除石坎长度)H——土坎高(m)表5.6.1-2土坎工程量表原坡面度范围典型坡度(θ)每亩埂长(L)面积埂坎长度石埂长度土坎长度土埂方量(°)(°)m亩mmmm38~1512511.4919.559999.630.009999.631699.9415~2017434.0323.0410000.050.0010000.052100.0120~2523114.2187.5610000.23010000.233100.07合计29999.910.0029999.916900.02(注:我们对项目区内0~8°的坡度进行整理,整理主要是进行表土剥离回填,由于该地块比较平坦,不对其进行土坎修筑。)c)石坎计算项目区的其他草地开发后,根据该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德江县国土资源局的要求,本项目不涉及石坎砌筑。所以不计算石坎工程量。5.6.2灌溉排水工程1100-1320mm《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GB/T16453.4-1996)的相关要求,结合水资源平衡分析中对缺水区域面积以及缺水量的说明,根据下列公式计算不同在不同汇流面积的情况下设计蓄水池的容积:W=(a×h)×PV=kW式中:P—集流面积(m2)W—径流总量(m3)a—径流系数(考虑到坡改梯后土壤的储水作用,取0.2计算)h—一定频率的日雨量(mm),取12mmV—蓄水池设计容积(本设计未计算泥沙淤积量)K—安全系数,取1.2。设计蓄水池有效容积为30m3:蓄水池均采用圆形嵌入式水池,蓄水池直径4.4m,水池净深2.0m。采用M7.5砂浆砌块石砌筑,池壁厚500mm;池壁M10水泥砂浆抹面厚度为20mm。蓄水池底先铺100mm碎石垫层,现浇100mm厚C15现浇底板,在每个蓄水池设置梯步,共11梯,其中最底下一梯台阶踏步宽300mm,高300mm,其余每个台阶踏步宽300mm,高200mm。蓄水池梯步采用M7.5砂浆砌块石砌筑楼梯形式。为防止儿童进入,蓄水池外沿加设安全护栏,护栏高为1200mm。蓄水池前后分别布设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接沉砂池引水入池,出水口经排灌沟接入附近排灌沟或附近囤水田。在实际施工中,在满足蓄水池蓄水及供水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地形适当调整蓄水池的具体形状,但要求尽量少占耕地,避免高填深挖。综合考虑现场施工问题,统一将田间道路边沟及排水沟规划规格设计为0.25m×0.25m。具体各灌溉渠设计参数见下表:沟渠设计参数表灌溉渠名称长度(Km)L灌溉面积(万亩)S新修排水沟—10.1820.0490新修排水沟—20.3430.0210新修排水沟—30.2180.0280新修截流沟—10.1400.0140新修截流沟—20.1210.02753、涵洞采用M7.5水泥砂浆砌块石侧墙,C15砼垫层,预制钢筋砼混凝土涵管,管上方土方回填10cm厚。本项目总共修建3.5m涵管2座。5.6.3道路工程新修3.5m田间道2条,路面净宽2.9m,机械压实路床,15cm厚碎石垫层,路面采用15cm厚泥结石,M7.5浆砌石路肩,M7.5砂浆抹面2cm厚。新修1.2m主生产道1条,路面宽1.2m,主生产道采用10cm厚C15混凝土路面。新修0.8m次生产道1条,路面宽0.8m,次生产道采用10cm厚C15混凝土路面。5.6.4地块布置根据当地农业种植习惯和灌溉排水制度,在节约投资、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增加耕地面积。土块是进行灌排、耕作、管理的基本单元。土块设计的合理与否不但直接影响到灌排的合理组织,而且影响到项目新增耕地面积及生态防护等功效。土块设计包括以下要素:土块耕作方向(土块长边方向)、土块面积和形状、土块设计与地形的关系及土块设计与沟渠的关系等。项目地处山区,受地形坡度的限制,地块方向沿等高线方向布置,根据坡度和目前土地的利用情况确定地块宽度和高度5.6.5土地利用结构调整项目区开发后耕地面积为9.7370hm2,占总面积的97.32%。开发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对比见下表5..6.5表5.6.5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单位:hm2一级地类二级地类三级地类开发前开发后增减名称面积(公顷)比例面积(公顷)比例面积(公顷)比例农用地耕地旱地0.00000.00%9.737096.20%9.737096.20%小计0.00000.00%9.737096.20%9.737096.20%其他农用地农村公路0.11701.16%0.16701.65%0.05000.49%农田水利用地0.00000.00%0.21802.15%0.21802.15%小计0.11701.16%0.38503.80%0.26802.65%合计0.11701.16%10.122099.04%10.005097.90%未利用地未利用地其它草地10.005098.84%0.00000.00%-10.0050-98.84%小计10.005098.84%0.00000.00%-10.0050-98.84%合计10.005098.84%10.005098.84%0.00000.00%项目区总面积10.1220100.00%10.1220100.00%0.00000.00%建设规模10.005098.84%10.0050100.00%0.00000.00%第六章项目区土地权属调整方案6.1土地权属现状项目区土地所有权属于龙泉乡文新社区石坝子组三家田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已承包到户,界址清楚,无权属争议,土地经过开发后,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无变化。6.2土地权属调整的原则1、遵循集体土地承包法,切实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土地开发过程中的权属管理工作应广泛征求各有关权利人的意见;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调整不得造成相关权利人的损失;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调整应在各有关权利人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进行。2、坚持参与开发各方土地总面积基本不变的原则。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开发后农民新承包耕地应与原有范围上基本上相同;开发中因田块道路、沟需要调整打破土地所有者边界的,应在各相关权利人协商的基础上重新勘定地界。3、尽量保持村界、社界的完整性。4、坚持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原则。参与土地开发各方之间的飞地、插花地及交界处的不规则区域,应在各方协商的基础上,根据路渠等现状地物适当调整,尽量减少飞地、插花地和宗地数;同一承包人有若干地块时,面积小者应尽量向面积大者集中,以利于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5、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作好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3]287号)文件精神,土地开发权属调整工作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土地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在土地开发工作开展之前,就应做好现有土地资源的登记工作,核实项目区内农民使用原有土地的数量、分布、用途等。土地开发后,要确保原土地承包人的使用权。涉及土地所有权、使用权调整的,负责开发的单位应当组织协商各方签订所有权和使用权调整协议,作为土地所有权、使用权调整的依据。6.3权属调整程序1、土地权属调整的原因与目的土地开发将按照初步设计统一施工,经过开发,项目区的土地将形成地块、沟、道路协调配套的标准梯田。为实施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土地经营管理单元原则上是以标准地块为基本单位,因此必须进行权属调整,以避免权属界线从标准地块中穿过。同时,工程完成后,项目区内的土地质量得到改善,经济效益提高,村民对项目区内土地收益的重新分配问题比较关注,如果权属调整不当,可能造成土地权属纠纷,不利于农村稳定。2、土地权属调整方案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3]287号)文件精神,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一定要注意保护土地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其权属调整具体方案:(1)成立权属调整指导小组。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做好权属调整工作,成立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为组长,县国土资源局局长为副组长,德江县土地开发中心、德江县国土资源局土勘所、德江县国土资源局执法大队相关人员为成员,组成项目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的任务是提出产权调整方案,解决纠纷,接待群众的来访。(2)土地开发前先进行土地权属现状调查并统一进行确权登记。主要包括:项目区域的确切边界;宗地的数量、类型、质量;土地权利人类型、数量;原有土地的确权登记发证情况。土地权属现状调查完成后,县国土资源局应就现有土地状况进行综合评价。(3)土地经过开发后的农用地分配,坚持参与开发的土地总面积不变和集中连片、便于利用的原则,参照土地综合评价结果,按项目区内各村的原有土地比例,尽量按照规划的路、沟或其它明显线状地物重新调整权属界线,确认边界四至,埋设界桩。零星的新增耕地可按就近原则补划给离现有承包地最近的土地承包者,也可按比例平均分划给项目区内所有的土地承包者。(4)调整的土地涉及跨村、组的,必须经跨村组的双方或多方的村组集体经济组织三分之二的村民或村民代表同意,双方签字认可,方可作为上报土地所有权变更登记的依据。涉及农民承包地调整的,由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据开发参与承包人签订的协议重新调整并登记造册。(5)土地开发后,要确保原土地承包人的使用权益,以土地开发前后土地评估结果为依据进行土地再分配,保证土地质量得到提高。涉及土地所有权、使用权调整的,负责开发的单位应当组织协调各方签订所有权和使用权调整协议。所有权、使用权的调整协议报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作为土地所有权、使用权调整的依据。(6)德江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根据土地分配结果进行权属调整,权属调整工作完成以后,依据[1995]国土资发第184号通知进行权属变更登记与核发土地证书;涉及所有权调整的,由县国土资源局依据开发前的权属调整协议重新勘定地界,并登记造册,发放土地所有权证书;涉及农民承包地调整的,由镇、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据开发前与承包人签订的协议重新调整并登记造册。本项目不涉及土地权属调整问题,土地权属开发后不变化。第七章实施措施与工程管理7.1实施措施7.1.1组织机构项目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组长,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县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县农业局局长、县水利局局长等有关单位局长为成员,在县国土资源局设立“xx社区石坝子组三家田土地开发项目指挥部”,由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项目区的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的筹措与管理,工程设施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和竣工验收。7.1.2管理制度本项目管理实行工程建设“五项”制度,即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和公告制。a)项目法人负责制项目法人负责项目的规划、组织、监督、检查工作。项目施工单位向项目法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年终总结员工代表发言稿
- 四川省达州市渠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期中检测卷(无答案)
- 2025年湖北省黄石市中考物理模拟试卷(含答案)
- 3ds Max基础建模知到智慧树答案
- 矿业资源开发行业发展状况评估报告
- 网络安全行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 “千回百转游响停云”–中国传统戏曲、曲艺经典赏析(长青联盟)知到智慧树答案
- 跨境电子商务双语教程 试卷A中英文答案
- 水边作业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进销存管理管理制度
- 【清远】2025年广东清远市清城区财政局公开招聘聘员2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安装空调试题及答案
- 滨州传媒集团考试题库及答案
- T/CSPCI 00001-2022汽油中苯胺类化合物的分离和测定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
- odm框架合同协议书
- 冻品供货合同协议书
- 服装代工保密协议书
- 《城市更新的》课件
- 2022水环式机械真空泵选型计算手册
- 2025-2030中国辣椒酱行业供需趋势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