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艾滋病的态度的调研2400字》_第1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对艾滋病患者存在歧视态度的影响因素调研报告摘要艾滋病、HIV等词汇在大众的意识里就是死亡等的代名词,因此,对其充满了恐惧,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也是避之不及。但是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对艾滋病患者采用躲避、歧视等的态度,对他们来说才是比病痛更残忍的事情。社会整体的“零”艾滋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本文重点分析了大学生群体对艾滋病患者存在歧视态度的影响因素。关键词:艾滋病;大学生;歧视;影响因素一、大学生对艾滋病存在歧视现象的调查分析(一)如果你的朋友感染HIV,你会像以往一样待他吗?不少研究者都调查过大学生群体对艾滋病人的态度,结果非常令人欣慰:人们对艾滋病人充满了同情和关爱。例如,李小明等调查发现在大中学生中有86.4%对艾滋病患者表示关心和同情;在乔慧等的研究中有94.9%的青少年认为艾滋病人有就医的权利,还有77.1%的人认为应为艾滋病人保密;何忠虎等的研究显示89.52%的大学生认为“HIV感染者值得我们同情”,85.15%的学生表示“如果我的朋友感染HIV我会像以往一样待他,甚至更好”。此外,对艾滋病人的歧视也在随着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普及而有所好转。2011年研究者对云南省3个地区的调查数据显示多数人可以接纳艾滋病人和感染者,46.6%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身边的亲人或朋友如果感染了艾滋病,自己将会“泰然处之”。这些数据反映出社会对艾滋病人的理解和关爱在一步步增加。不过,以上讨论仅仅是泛泛而谈,涉及到具体“行为”的话情况又会如何呢?另外,“社会赞许性”的影响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即人们是真的愿意关爱艾滋病人,还是仅仅向调查者给出了一个“对”的答案?(二)你愿意和艾滋病人一起用餐吗?当研究者换用具体问题来进行调查后,结果显示人们依然不自觉地排斥和拒绝艾滋病患者。例如,王萍等的研究揭示有91.2%的被调查青少年表示不愿意和HIV感染者同班学习。何忠虎等研究发现仅有20.70%的学生反对“隔离HIV携带者”,真正愿意与感染者一同学习(59.20%)、进餐(43.96%)或作为志愿者去帮助感染者(64.95%)的学生比例明显低于表示将会“关爱”他们的人。同样考察大众对艾滋病人的接纳程度,为什么改变了“问题”,“答案”竟然完全不同呢?这就要说到“投射”了。“投射”是指个人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特征,不自觉地反映于外物或者他人的心理作用。简言之,“心中所想”会反映在一切“眼中所见”中。所以,社会心理学家常常用投射技术绕开被询问者的心理防御,排除一些社会心理因素的干扰,以获得敏感问题的真实结果,例如,研究者想了解“你怎么看”就应该问“你觉得他怎么看”;想知道“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就应该问“你是否会做符合这一观点的行为”。回到对艾滋病人的态度问题上,由于被调查者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很大程度上源于内心良知和社会赞许度的压力,所以用具体行为设问往往更能投射出真实的态度。二、大学生对艾滋病患者存在歧视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一)大学生对艾滋病缺乏了解对艾滋病的认知不足是大学生歧视艾滋病患者的根源所造。对艾滋病的认知主要包括艾滋病的感染原因、感染条件、预防对策等。而造成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不足的主要原因则是学校对艾滋病宣传教育的不重视,大部分学生甚至对艾滋病缺乏最基本的了解,例如不知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更不用谈懂得如何预防。更有甚者会认为蚊虫叮咬就能传播艾滋病。正是这种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匮乏,导致大学生谈“艾”色变,对艾滋病患者存在歧视,不干与其有任何接触。(二)大学生把艾滋病与不道德行为相联系社会普遍观念中,都会认为艾滋病的传播是因为自身的不道德行为,认为同性恋、吸毒者、卖淫嫖娼者这一类社会群体最有可能感染艾滋病。这种观念也影响了大学生群体对艾滋病的认识,大学生会将艾滋病与不到的行为联系到一起,出于道德观念,导致了他们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心理,认为艾滋病患者都是因为自己进行了某种不道德行为才有此结果,而这种不道德的行为本身不值得同情的,在一众的不道德行为中,与因输血等感染上的患者相比,大学生会更加歧视因性行为、吸毒等感染上艾滋病的群体。(三)大学生对艾滋病无法治愈的恐惧艾滋病的传染性高,治愈难度也高,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它带给患者的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病痛,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折磨。由于其不可治愈性,导致了很多人在罹患艾滋后产生了消极情绪、颓废心里,也使得普通大众对艾滋患者避之不及,认为艾滋病是一种“死亡之病”。因此,恐惧与远离威胁是AIDS相关歧视产生的原因之一。艾滋病的无法治愈性也是大学生歧视艾滋病的重要原因,大部分大学生把自己对艾滋病的歧视归因于对艾滋病不可治愈的恐惧。(四)有关不负责任的大众媒体的偏差报道大学生与大众媒体的接触比普通大众更为频繁,大众媒体对艾滋病的偏差报道也就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造成了大学生艾滋病歧视。调查发现,38.8%大学生正是因为媒体的偏差报道,产生了对艾滋病的歧视。现在有许多大众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对一些艾滋病患者报复社会的新闻进行不切实际的报道,使社会总结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实现“零”艾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最为令人深思的是为何所谓的关爱心理和实际表现如此脱节,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道德素养普遍较高,但是在接纳艾滋病患者的问题上还是处于某种相似的状态,即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行为,但是却做不到,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对艾滋病的本能恐怖。希望随着人们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深入了解,对艾滋病的恐惧也能一点点消退,进而逐渐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参考文献[1]李小明,李志强,程薇,等.兰州市大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34-435.[2]乔慧,黄河,赵伟,等.宁夏3所大学学生有关艾滋病知识及对艾滋病的态度.中国学校卫生,2002,23(5):434-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