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认知的渐进性分析,应用语言学论文_第1页
翻译中认知的渐进性分析,应用语言学论文_第2页
翻译中认知的渐进性分析,应用语言学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翻译中认知的渐进性分析,应用语言学论文随着研究视域的扩大,人们对翻译的理解已经不再囿于语言学与文学。在研究对象从客体文本向翻译主体的演变经过中,自20世纪70-80年代开场,翻译界开场引入认知学的概念与方式方法来研究译者的心理经过〔邓志辉,2018:68〕,由于翻译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基于语言媒介的心理活动,它是对原语符码进行解码,从中提取意义,并对提取的意义再以译语重新编码的经过。翻译不同于基于其他媒介或单一语言媒介的阅读或创造活动,它是一种基于双语的认知加工的心理活动〔颜林海,2008:15〕.译者能够有意识地通过本身的认知功能来认知客体并再现客体。认知学能够从认知角度揭示译者对编码的分析、对信息的处理和取舍,实现翻译主体与翻译客体的结合。2认知理论视角下的认知阶段划分认识学派〔TheCognitiveSchool〕又称认知学派,开创建立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构成于80年代中后期。认知学派包括很多理论,如布鲁纳〔JeromeSey-mourBruner〕的认知构造学习理论、皮亚杰〔JeanPi-aget〕的认知构造讲、奈瑟〔UricNeisser〕的认知心理学,乔治凯利〔GeorgeKelly〕的个人建构理论等。而戴斯〔J.P.Das〕、纳格利尔里〔JackA.Naglieri〕等人在必须把智力视作认知经过来重构智力概念的思想指导下提出的PASS形式愈加明确地描绘了认知经过。PASS认知形式包括计划〔Planning〕、注意〔At-tention〕、同时性加工〔Simultaneousprocessing〕和继时性加工〔Successiveprocessing〕三大系统以及PASS模型操作化〔即任务化〕.三个系统中,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与其他两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能活动的运行〔戴斯等,1999:17〕.该认知形式的一大奉献在于重新划分人类认知的阶段,总结认知经过的特点,以为:个体只要在到达适宜的唤醒状态时才能够接收和加工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信息的加工经过并非单一性质,而是分为两类---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前者是指同步地整合刺激,主要是空间整合,包括将刺激整合成集合,或是对有共同特性的很多刺激进行再认〔戴斯等,1999:14-15〕.同时性加工在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领域都有表现,同时性加工材料的各个部分之间是互相联络的。而继时性加工往往牵涉将刺激整合成特定的系列,使各成分构成一种链状构造〔戴斯等,1999:15〕.其关键特征是各成分之间为线性关系。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系统是功能平行的两个认知经过,共同构成一个系统。对篇章意义的认知实践中,尤其是为了翻译而进行的理解中,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必然交织在一起。继时性加工的一个单位就是较低层次同时性加工的产物,而继时加工的结果又可能是更高层次水平的同时加工的单位。认知不是孤立的和各行其是的行动,而是两种加工形式的交互经过。信息的综合处理经过也具体表现出着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的互动:对孤立信息的提取属于同时性加工,而串联这些信息去理解篇章意义则属于继时性加工,分别提取的孤立信息的机械累加无法自然生成整体的篇章意义,认知主体必须介入华而不实,对每个信息的关联进行整理,该整理经过即认知中的逻辑推理经过,它同样具体表现出了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的互动。可见,人类的认知不是一个简单动作或结果,而是一个动态的经过。3翻译中认知的渐进性3.1从语言认知到意义认知认知的引入使我们对翻译活动的认识跳出两种语言或两种语码之间的转换〔王柳琪,刘绍龙,2018:20-24〕,而由表层的语码深切进入到内部的认知。实践证明,翻译人员除必须把握两门语言外,还必须拥有一定水平的世界观、方式方法论、认知能力、知识库等,而这些能力同语言学习一样都需要逐步的积累经过。翻译中忽略认知的渐进性就容易混淆语言与认知的关系,导致各种翻译错误的产生。翻译中的认知是透过语言实现的意义认知,而意义认知又可分为表层认知和深层认知。表层认知指语言认知与文本局部信息的认知结合构成的认知,深层认知又被称为社会认知,它以人类和人类事件为对象,指的是关于人们及其所作所为的认知〔J.H.弗拉维尔等,2002:237〕,认知语言学范畴能够理解为语言认知、文本信息认知、背景知识认知及沟通情景等合理地融入个人知识库后所构成的认知,即篇章话语原作者的真实欲言之意。仅把握表层认知无法实现充分的社会认知。在一本法国历史传记HenriIV:LeRoiLibre〔(亨利四世:自由之王〕〕的作品介绍中,有如下评述:Celivrenestpasseulementlhistoiredunevie.Ilestaussiunetentativepourcomprendrelentre-prisederconciliationnationale,etleplusspectacu-laireredressementfinancier,conomique,politiqueetmoral,quenotrepaysaitconnu.Russitelchelledessicles,conduiteparunhommequisaitrire,ycomprisdesespropresangoisses,laviedHenriIVnepouvaitquefascinerundeseslointainssuccesseurslatteduParlementdeNavarre.这段文字固然粗浅,但假如缺乏对法国16世纪宗教冲突的了解,便不能真正理解rconciliationna-tionale〔民族和解〕的含义;假如不知道作者FranoisBayrou的从政履历〔他曾经任Pyrnes-Atlantiques省议会主席〕,不懂法国地理、历史〔亨利四世成为法王前曾为南方Navarre王国的国王,位于今天的Pyrnes-Atlantiques〕,就不明白文中所讲的undeseslointainssuccesseurs〔亨利四世遥远的后代之一〕为何许人也。翻译中,翻译对象〔文本〕是静态的,但翻译活动或者讲翻译经过却是动态的,翻译难点出现时,译者不可能像查阅词典或理想中的翻译软件那样瞬时得到最佳解决方案,而需要从可能的多个方案中选优找到最佳方案,所以对文本含义的理解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渐进经过。3.2信息的模糊与认知的弹性空间翻译之难表如今翻译经过中信息的跨文化性和跨地域性,以及由此造成的概念的明示/暗示关系的跨文化、跨地域差异,这些都会构成理解障碍。如以下图,同一概念在不同文化中明示和暗示的比例有所差异不同〔圆形中阴影部分代表示清楚示信息,空白部分代表隐含的暗示信息〕.同一文化背景的人在个人成长的认知经过中逐步习惯并接受了概念信息的明示/暗示比例关系,但当这一比例关系移至另一文化后,由于传输关系从原作者---原作---源语的读者变为译者---译作---译语的读者,很难被新读者接受。除此之外,语言不是总能准确地传递信息。一方面,语言符号多意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决定着话语意义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话语具有开放性和连贯性。话语的开放性使得文本意义在生成时具有着多重的可能性〔许先文,2018:184〕,这些都给认知留下弹性空间。所以,作者和译者应尽量清楚准确地运用语言表示出,消除语言层面引起的误解,从认知角度看,即要求读者充分依靠上下文去动态地理解文本的真实意义。当然,有的信息模糊是有意为之,是原作者设计的模糊,所谓犹抱琵琶半遮面.法国财经杂志LExpansion上的一篇小文章Unpetitbijoudestart-up〔一颗冉冉升起的珠宝〕,介绍了商人AlexandreMu-rat在网上开珠宝店的经历,文章结尾就是这样耐人寻味:DescendantdumarchaldEmpireJoachimMu-rat,AlexandreMuratestaussiuncavaliermrite.Mais,enbonFranco-Argentin〔parsamre〕,ilmontepluttlafaondesgauchosdepampa.〔LEx-pansion,2018〕直译:作为帝国元帅若阿吉姆缪拉的后嗣,亚历山大缪拉也是位优秀的骑手。但是他是法国阿根廷混血〔他的母亲是阿根廷人〕,他以潘帕斯草原上高丘人的方式上马。单从字面意思看,网上珠宝店与上马方式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因而需要从语言含义、意义、表示出意图、文学意义一步步抽丝剥茧去理解。缪拉敢于突破,敢为人先,将奢侈品珠宝销售与网络结合,其先期投入和所冒的风险可想而知,结合正文这些内容以及法国人一贯的灵敏的写作风格,原作者最后对骑马姿势信手拈来的一笔就能够找到合理解释。翻译中为了不使原作的匠心淹没,不妨稍作明示:但他是法国阿根廷混血〔母亲是阿根廷人〕,做事风格于是带有潘帕斯草原上高丘骑手的大胆和豪放不羁。3.3翻译转换与前后翻译阶段的认知以上分析仍然属于共时性维度对文本的认知分析,而当我们历时性地深切进入理解阶段,则会发现其渐进性愈加清楚明晰。翻译研究中通常将翻译内部程序分为理解和表示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狭义上共时性视角下的翻译活动,即认知的基础上所称的翻译转换,指原文理解、语码转换和译文输出三个阶段〔颜林海,2018:71〕.3.3.1翻译转换阶段翻译并非不同语言或语码之间的简单转换,以为既然有两种语言,能自然产生相应的信息与译文,由此而产生的近期的自然对等便可一次完成,这仍然是一种僵死的、反辩证的观点〔Mounin,1963:277〕.认知的引入使我们对翻译活动的认识由外表的语言转换深切进入意义传达活动的内部,后者更为复杂深奥玄妙。人类交际的多数类型,包括语言交际,通常具备的模糊属性,无法单靠基本上无视话语的非语言属性的信息编码---解码形式进行适当的分析。〔D.Sperber,D.Wilson,1995:63-64〕,Sper-ber和Wilson以为:意义不是靠文本本身传达的,而是取决于文本语境之间的推理关联。释义经过又会受众多因素的限制,包括运用系统本身和外在语境的限制〔〕,假设这些背景知识没有进入译者的有关认知系统,翻译经过中的捉襟见肘就难免了〔何元建,2008:3-4〕.表层认知向深层认知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经过。同时,这二者又各自包含着认识的动态递进,如D.Seleskovitch就以为口译中的理解阶段包含了两种预判:语言预判〔lanticipationverbale〕和意义预判〔lanticipationdesens〕.她表示:在理解某句子的认知的理解经过中,借助预判,语言的结合使得一个句子的结尾变得多余,而意义预判令语言含义之间相互结合唤醒了的知识变得多余,意义一方面融入听众持久的知识库中,另一方面由于先前部分意义的记忆,融入了认知环境〔Seleskovitch,Leder-er,1993:277〕.也就是讲,在全部接收话语之前,译者对语言含义与信息内容的意义建构就已经开场。语言预判和意义预判现象同样存在于笔译活动之中。翻译中的认知经过是一个交互经过,是建立在多重互动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认知活动〔王寅,2005:17〕,互动性是体验的形式,认知主体既要主动向认知对象发射体验要求,同时又要站在认知对象角度对认知主体发射出体验要求,作出反响〔颜林海,2020:10〕.如在都德的(磨坊书简〕中有一篇Lesous-prfetauxchamps〔专区区长在田野〕的小散文,写一位在乡间巡视的法国专区区长的服饰时提到他穿着culottecollante.读到这里,译者的头脑中固然可能首先会闪现词典中的常见解释紧身短裤的映像,但不会止步于此,他很快会把服饰放到文章的语境中认识,摆脱内衣外穿这样不合理的概念框式。译者会知道外出巡视的法国官员会选择正式服装,结合历史知识能够从知识库提取套裤概念;又或者,译者已有的知识库中存储了无套裤汉〔sansculotte〕这个政治概念〔指法国大革命期间的下层革命群众〕,此时也能够将其反义套裤汉从政治范畴剥离出来而与文中语境下的服饰符号建立联络,译为套裤.如此,两种认知的交互具体表现出了认知主体对于客观认识的多角度预备尝试。其实,翻译活动除翻译转换外,还包括非常重要的前翻译阶段和后翻译阶段。3.3.2前翻译阶段静态的语言翻译将翻译活动理解为语言符号的转换,即能够随时开场的工作,忽视了翻译工作的前期准备。实践中,前期准备要求译者去了解文本产生的原因、背景和翻译活动的组织情况,包括译者与客户的沟通、沟通、商讨、策略的制定。除此之外,前翻译阶段还包括译者对翻译文本本身认知的预设〔pre-structure,preinterpretation〕,即通过与客户的初步接触或对翻译文本的初步了解,在翻译活动正式开场前先行对翻译文本基本要素〔性质、内容、特点、要求等〕的认识,预设阶段构成了翻译活动方向和策略的指引,是随后翻译顺利展开的保证。3.3.3后翻译阶段随着翻译活动的进行,译者仍需要对之前的工作成果和工作方式方法进行修正,在理解经过中不停地自我修正和构建:任何理解的经过都是在既有知识基础上动态获取吸收新知识和梳理新信息的经过,新知识在既有知识之上重新建构,既有知识决定我们以何种方式对输入的新知识进行编码。翻译理解就是一种建构心理模型和赋予意义的经过,是语篇内容与译者先知识互动的经过。不同译者具有不同的先知识,语篇内容和先知识就可能产生不同的互动加工,也就是讲,不同的译者面对一样的语篇可能产生不同的心理模型并赋予不同的意义。〔颜林海,2008:51〕皮亚杰同样表示:认识原因于主客体之间的互相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此同时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皮亚杰,2018:22〕因而,他以为认识的获得必须用构造主义和建构主义来讲明,即每一个构造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构造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复杂的〕构造。〔皮亚杰,2018:15〕Lakoff也强调指出:理解源自于与环境和别人之间的互动和不停的协商。〔Lakoff,1980:198-233〕个体就这样通过与待处理文本及所有相关背景知识和沟通环境的互相作用,产生正确或错误的认识,而后加以判定取舍,暂时得出正确认识,继续触发邻近知识域,反应到先前的判定,重启互相作用,如此往复,直至建构无限接近文本内容的正确认知。这些认知观点无疑是对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关系的照应。前翻译阶段〔包括预设阶段〕、翻译转换阶段、后翻译阶段从宏观上共同组成了对文本的渐进认知经过,同时也都强调了认知的动态和渐进。3.4重译中认知的延续一部翻译作品的出版似乎标志着对其认知的终结,但事实上这仅仅是出版工作木已成舟告一段落罢了,而对一部作品的理解则需要译者们不断地挖掘和丰富,重译应运而生。作为一种包含社会、文学、交际等多重价值的实践活动,重译是翻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鲁迅〔1981:275-276〕讲:复译还不止是击退乱译罢了,即时已有好译本,复译也还是必要的。〔〕取旧译的长处,再加上自个的新心得,这才会成功一种近于完全的定本。现代学者〔罗国林:1995;许钧:1994〕也普遍以为重译经典作品是必要的。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科学作品〔侯向群,1999〕,每次翻译都是一次重新阅读的经过,因而也是重新理解的经过,而重译要挖掘的不仅仅仅是简单的内容信息的准确性,还包括译者在思想意识和观念上对原著和旧译愈加深入、愈加全面的理解。大量的重译讲明对某一文本的认知---十分是文学作品---永远是一个无限接近的经过,因而,经典著作才会被一代代人不断引用、诠释和翻译。从个体概念的译者角度看,重译的存在基础是译者的主体意识,即译者在翻译经过中具体表现出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及其在翻译经过中的一种创造意识。这种主体意识的存在与否、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整个翻译经过,并影响着翻译的最终结果,即译文的价值。〔许钧,2003:9〕而从集体概念的翻译角度看,重译同样能够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