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课件第二十一章 肠道感染病毒_第1页
免疫学课件第二十一章 肠道感染病毒_第2页
免疫学课件第二十一章 肠道感染病毒_第3页
免疫学课件第二十一章 肠道感染病毒_第4页
免疫学课件第二十一章 肠道感染病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十一章

肠道病毒肠道病毒科婴幼儿腹泻星状病毒星状病毒科(+ssRNA线形)腹泻诺如病毒沙波病毒杯状病毒科(+ssRNA线形)婴幼儿腹泻肠道腺病毒40、41、42型腺病毒科(dsDNA线形)婴幼儿重症腹泻、成人腹泻轮状病毒呼肠病毒科(dsRNA、11个节段

脊髓灰质炎神经、呼吸道消化道、心脏感染神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等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手足口病等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肠道病毒70、71型小RNA病毒科(+ssRNA线形)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病毒种类病毒科肠道病毒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人类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肠道病毒特点生物学性状小球形病毒(20~30nm)核酸为+ssRNA,有感染性衣壳蛋白二十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耐乙醚、耐酸,对热、紫外线、干燥敏感粪-口途径传播,临床表现多样肠道内增殖,主要引起肠道外的疾病病后可获型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为主。第一节脊髓灰质炎病毒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的病原体。多以隐性感染为主轻度感染以呼吸道及胃肠道不适为主极少数感染者因病毒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导致弛缓性肢体麻痹(小儿麻痹症)一、生物学性状

球形,无包膜,+ssRNA病毒(三)抗原性与型别致密抗原—D或N抗原,完整病毒,有传染性无核心抗原—C抗原,空壳颗粒,无传染性脊灰病毒有三个血清型,我国以I型为主。(四)抵抗力

较强,在粪便及污水中可存活数周,在酸性环境中较稳定,对胃酸及胆汁抵抗力较强。

但对热、干燥、紫外线等均敏感。56℃经30min可灭活。各种氧化剂如高锰酸钾、双氧水、漂白粉等可用于消毒。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感染

传染源:患者及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易感者:儿童好发季节:夏秋季

诱因:过度疲劳,受凉,扁桃体摘除,局部创伤,免疫缺陷,促使麻痹发生

脊髓灰质炎病毒

咽部、肠道淋巴结中增殖血(第一次病毒血症)

网状内皮细胞内再次增殖血(第二次病毒血症)靶器官(脊髓前角神经细胞、脑膜等)病变轻微暂时性肢体麻痹病变严重迟缓性麻痹极少数延髓麻痹呼吸、心脏衰竭死亡隐性感染(约90%)顿挫感染(约5%)非麻痹型脊髓灰质炎/无菌性脑膜炎(0.1%~2.0%)麻痹型致病性损伤细胞31岁男子因小儿麻痹症仅40厘米高15公斤重小儿麻痹症患者最著名的脊灰患者(三)免疫性牢固特异免疫,体液免疫为主肠道局部sIgA血液中和性IgG抗体中和抗体可长时间维持(终生)3型间交叉保护极弱(四)预防原则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肌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口服;OPV优点:进入肠道后增殖并随粪便排出,既保护个体,又保护群体,并可干扰野毒株。OPV缺点:稳定性差,保存、运输、使用要求高。有极少数人(免疫缺陷个体)用后产生疫苗相关麻痹性脊髓灰质炎(VAPP)。

我国现采用口服3价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进行免疫。即从生后2个月开始连服3次,每次间隔1个月,4岁时再加强一次。

新的免疫程序:先用IPV免疫2次,再口服OPV,可降低VAPP的发生。

(四)预防原则第二节轮状病毒1973年发现属于呼肠病毒科轮状病毒属引起婴幼儿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一、生物学性状

病毒体呈球形,直径60~80

nm,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双层衣壳,无包膜。电镜下观察,病毒外形呈车轮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A组婴幼儿(6M~2Y)急性腹泻最常见病原体;“秋季腹泻”B组感染人----成人

C组感染猪,偶尔也感染人

D组感染鸟类

E组感染猪G组感染动物机制:V

小肠粘膜绒毛C内增殖

微绒毛萎缩、脱落细胞死亡肠吸收功能损、分泌增加

蛋花汤样大便第三节柯萨奇V与埃可V柯萨奇病毒分A、B两组,共29个血清型埃可病毒有31个血清型消化道感染,很少引起肠道症状临床症状多样,确诊依赖微生物学检查尚无疫苗进行预防,也无特效药物

柯萨奇V麻痹症、无菌性脑(膜)炎、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流行性胸痛、心肌(包)炎、眼病、感冒……埃可V麻痹症、无菌性脑(膜)炎、皮疹、(ECHO)流行性胸痛、心肌(包)炎、感冒、腹泻、新生儿全身感染……新肠道V70、71型麻痹症、无菌性脑(膜)炎;71型手足口病;70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68型肺炎……

手足口病(HFMD)是学龄前儿童的一种常见急性传染病。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皮肤黏膜疱疹为特征。

初始症状为轻度上感症状(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

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粘膜。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

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泡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內消退。

手足口病会传染吗?手足口病有中度传染性。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和咽分泌物或粪便。在发病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手足口病不会在人和动物或宠物间传播。

第四节其他肠道感染病毒一、杯状V全球引起急性病毒性胃肠炎爆发流行重要病原体;秋冬季多见。二、星状V占V性腹泻2.8%,是医院内感染主要病原体。三、肠道腺V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第2位病因;夏季多见。1.有关脊髓灰质炎V描述错误的()A.严重者可引起肢体驰缓性麻痹B.依抗原不同分Ⅰ、Ⅱ、Ⅲ型C.极少数感染者有神经系统症状D.血液途径传染E.口服减毒活疫苗糖丸可做预防2.关于肠道病毒共同特征叙述错误的是()A.病毒体积较小呈球形B.核心为单体RNA、无包膜C.耐胃酸、胆汁耐乙醚D.多通过消化道传播在肠细胞中增殖E.只引起肠道病变3、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细胞的播散途径是()A.经神经肌肉接头播散B.沿神经播散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