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_第1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_第2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_第3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_第4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你知道高一历史的知识点有哪些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汇总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经济特区1、过程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首批经济特区。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2、特点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3、发展深圳发展成一座现代化城市。1992年,五个经济特区发展迅速。4、影响(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2)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3)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秦皇岛、大连、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北海、湛江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2、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3、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决策: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2、条件: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3、意义: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开放,浦东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标志着初步确立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840鸦战-1949新中国建立】1、背景(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2)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还舶来一些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2、物质生活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渐渐进人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3、社会风俗的变化(1)原因: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2)表现: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1、新中国成立后(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2)社会习俗: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3)物质生活: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总体看比较拥挤,家具陈设只有床、饭桌、椅子等必需用具。(4)生活水平: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2、改革开放以后(1)原因: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2)衣着: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3)饮食: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4)住房:城市高楼鳞次栉比,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农民纷纷兴建新房。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楼房比比皆是。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5)休闲: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6)习俗: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交通工具的发展1、铁路(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不久就被拆除。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2)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3)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特别是西北、西南与内地之间,基本没有铁路交通。(4)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5)20世纪90年代,国家更投入巨额资金,加快铁路建设。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6)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2、公路(1)新中国成立前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成为权贵、富绅的代步工具。随之,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人中国,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但由于当时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加上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2)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起汽车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发展。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1957武汉长江大桥,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许多偏远闭塞的山区也通了汽车(康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3)改革开放后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购买了家用汽车。汽车的不断增多,使城市道路更加拥挤。为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政府除加大路网建设外,还大力建设城市环线、高架公路,并发展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3、水运(1)列强垄断水运局面:鸦片战争后,轮船进入中国,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2)打破: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后来,各大口岸相继涌现出一批轮船公司,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3)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4)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铁路、公路和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一些航线被取消,有的则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4、航空(1)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3)到1949年,中国民航共有国内外航线52条,航线总长度近八万千米。(4)新中国成立初期,乘飞机有种.种限制,民航发展有限。(5)改革开放以后,逐步放宽并最终取消了这些限制,乘飞机出行的人越来越多,航线和航班也不断增加。现在全国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胜地都有航线,并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设有直通航线。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二、通讯工具的变迁1、电报(1)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2)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从此,清政府开始在各省架设有线电报线路,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3)20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后来,无线电台也在各地陆续开设。不过,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普通百姓很少使用。2、电话(1)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