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鸭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后达标检测人民版_第1页
浙江鸭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后达标检测人民版_第2页
浙江鸭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后达标检测人民版_第3页
浙江鸭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后达标检测人民版_第4页
浙江鸭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后达标检测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6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战争本身倒没有什么了不得之处,但这是第一次戳破‘天朝’的威严门面。”这里的“战争”指()A.第一次鸦片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解析:选A。“天朝”是清朝自以为是的说法,“第一次戳破‘天朝’的威严门面”指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故A项正确。2.(2020·丽水、衢州、湖州高三质量检测)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一材料本质上反映出清朝统治者()A.认为税率不高可以接受B.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C.推行灵活务实外交原则D.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模糊解析:选D。“认为税率不高可以接受”是材料中清政府接受英国核定关税的理由,但不是材料本质的体现,故A项错误;“天朝上国”意指本国本朝是在各个方面领先于周边其他“蛮夷”的“中心大国”,与材料英国核定关税的不平等条约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中国爽快接受英国的核定关税要求,与推行灵活务实外交原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中国仅仅因为英国提出的税率比清政府原有的关税高,就爽快接受,说明清政府没有意识到由外国核定中国关税是侵犯主权的行为,反映的实质是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模糊,故D项正确。3.(2020·丽水、衢州、湖州高三期末)鸦片战争后,中方代表联名向英方代表璞鼎查发出了一份提议:“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案件,应明定章程,英商归英国自理,内民由内地惩办,避免衅端。”中方让出的是()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C.协定关税 D.传教士传教权解析:选A。领事裁判权指帝国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非法特权,故A项正确;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故B项错误;协定关税是指交易双方进出口货物所缴纳的关税由双方商定,故C项错误;传教权是指信仰宗教的人可以到另一国家去宣传其信仰,故D项错误。4.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A.背景相同 B.目的和性质相同C.方式相同 D.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解析:选B。两次鸦片战争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战争的目的来看,侵略者都是为了寻找和扩大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从战争的性质而言,都属于侵略战争,此两点揭示了两场战争本质上的共性,故选B项。5.(2020·温州选考适应性测试)晚清某官员在奏折中论及一场战争时指出:“往岁英法犯阕,不过赔千余万两,添设通商口岸二三处而已,未闻割地以求成也,今倭一海岛小国,以中国之全力受困东隅,国将何以为国?”这场战争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选C。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与材料中“今倭一海岛小国”不符,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发动的,与材料中“今倭一海岛小国”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闻割地以求成也,今倭一海岛小国,以中国之全力受困东隅”表明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故C项正确;八国联军与材料中“今倭一海岛小国”不符,故D项错误。6.下面是当时中日两国公开出版物刊载的关于马关谈判议和的手绘场景图,这组图片()A.一手资料,史料价值高 B.客观真实反映历史事实C.主观想象不具史料价值 D.掺杂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解析:选D。手绘场景图与现场影像资料不同,不能当作一手资料,故A项错误;根据图文材料可知,中国报刊与日本报刊的手绘场景存在明显的不同,故B项错误;中日两国公开出版物刊载的手绘场景图,虽存在较大的主观因素,但部分地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历史真相,故C项错误;材料“中国报刊上的图片……中坐长须长者为李鸿章”“日本报刊上的图片……穿西式礼服者为伊藤博文等”,都各自反映了两国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故D项正确。7.(2020·温州选考适应性测试)《甲午中日战争纪要》是1935年由民国政府编写的第一部甲午战争官修著作,书中所附精细作战地图来源于日军1904~1905年编写的《日清战史》。其实,彼时北洋海军有自己的专业测绘人员,也有绘制精美的军事地图,但流传极少,且在战后总结时未见运用,更未公开印刷出版。所以此书编辑时作者只能将日图翻为中文,并以中国为视角,整理史料和地图,而那时中国东北已经沦丧于日本之手,第二次中日战争即将全面爆发。据此可以说明()①北洋海军全方位向西方学习成为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②甲午海战胜败之原因可以从两国战后总结中窥探一二③民国政府编写此书蕴含着“籍资研究,用以警惕”之意④日本编写《日清战史》直接目的是为全面侵华战争做准备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选C。材料突出了中日两国在甲午战争战后总结的差异,没有涉及北洋海军发展状况,故①错误;由材料可见日本在战后总结更为细致,对战争的充分准备成为日本取胜的原因之一,故②正确;1935年“第二次中日战争即将全面爆发”,因此民国政府编写此书蕴含着“籍资研究,用以警惕”之意,故③正确;材料中1904~1905年编写的《日清战史》只是战后总结,不能推断是为全面侵华战争做准备,故④错误。C项符合题意。8.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没有直接从山海关向北平发动进攻,而是选择从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开始攻打北平。这可能与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有着一定的关系()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 D.《二十一条》解析:选C。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此后日本根据该条约直接在北平一带驻军,故选C项。9.新材料的发现始终是史学研究的动力。“丹东一号”沉船经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极有可能是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邓世昌率领官兵与日军激战的战舰。它是()A.“致远”舰 B.“定远”舰C.“靖远”舰 D.“经远”舰解析:选A。在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邓世昌率领官兵与日军激战的战舰是“致远”舰,故选A项。10.“万里出征,抬棺死战,驱外虏于西域,为民族第一功臣,此左宗棠也。”材料称赞左宗棠为“民族功臣”的依据是()A.查缴鸦片,虎门销烟 B.出使俄国,收回伊犁C.痛击阿古柏,收复新疆 D.黄海大战,壮烈牺牲解析:选C。该题的关键信息是“万里出征,抬棺死战,驱外虏于西域”。根据所学知识,左宗棠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利用阿古柏侵略中国新疆的阴谋,故选C项。11.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下列对这段史料最恰当的认识是()A.是台湾士绅模仿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尝试B.是非正常情况下保卫祖国的特殊行为C.是台湾士绅脱离祖国领土的独立行为D.是坚决拥护大清王朝统治的爱国行为解析:选B。结合题干时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台湾被割让,台湾人民采取的特殊行为,故选B。“改年号为‘永清’”说明还是旧式政权,A项错误;台湾民主国成立是为反对日本殖民统治而不是脱离祖国的行为,C项错误;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支持,材料中体现不出拥护大清王朝的信息,D项错误。12.某同学想做一个有关“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这一课题的研究,下列有关该课题的内容说法错误的是()A.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5年,清政府根据左宗棠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B.黄海海战是中国近代清军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现代武器与侵略者交战的战斗C.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是一次自发的反抗日本侵占台湾的斗争D.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合作抵抗日军侵略解析:选A。新疆行省设立时间为1884年,时间错误,A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企业生产的军备武装以及组建的海军舰队在黄海海战中第一次被大规模使用,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是爱国志士自发的维护祖国领土的斗争,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与史实相符,不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13.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侵华战争把中国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郑观应《盛世危言》材料二1898年4月,清总理衙门相继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的商埠。同年8月,清廷又颁布“广开口岸”上谕。——摘编自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材料三与其说条约口岸代表了移植于中国沿海海岸的西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是强权政治的产物,又是一个社会窗口。——摘编自费正清《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通商口岸设立的演变趋势。(2)据材料三,指出“条约口岸”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与表现。(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材料三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解析:第(1)问“演变趋势”,结合《南京条约》英国强迫中国开埠及材料一“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一国至,诸国蜂从”得出由一国强迫设立到多国强迫设立;结合《南京条约》五个通商口岸在东南沿海和材料二“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得出分布格局从东南沿海逐渐扩展到整个沿海并延伸入内地;结合五个通商口岸为我国被迫开放和材料二“中国第一批自开的商埠”可以得出从被迫设立到主动开放;结合《南京条约》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到材料二“广开口岸”得出通商口岸的数量不断增多。第(2)问第一小问“主要作用”,据材料三“又是一个社会窗口”得出引进西方文明的窗口;第二小问“表现”,据材料三“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得出中国近代接纳西方生活方式。第(3)问,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对于第一种历史存在:强权政治的产物,可以结合列强利用条约强迫中国失去了一系列的权利,把近代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分析;第二种历史存在:一个社会窗口,可以从西方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来予以评论。答案:(1)趋势:由一国强迫设立到多国强迫设立;分布格局从东南沿海逐渐扩展到整个沿海并延伸入内地;从被迫设立到主动开放;通商口岸的数量不断增多。(任答三点即可)(2)作用:引进西方文明的窗口。表现:中国近代接纳西方生活方式。(3)参考要点:观点:“条约口岸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论述:一方面,口岸被迫开放使中国丧失了贸易主权、关税主权,成为列强侵华的基地;便利了列强在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另一方面,通商口岸也是近代中国接纳或引进西方文明的窗口,通过接纳近代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促进了西方思想文化和科技的传入;客观上刺激了中国的近代化和社会的转型。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年同日本的战争。——《全球通史》材料二(1)在材料一中“第一次”“第三次”战争的刺激下,清政府分别签订了什么不平等条约?材料二情形之下又签订了什么条约?(2)结合材料一、二涉及的条约,说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怎样逐步形成的。解析:(1)紧扣材料中的时间及漫画中的“八人打一人”,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