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专题质量检测6生物与环境测试讲义_第1页
2017年春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专题质量检测6生物与环境测试讲义_第2页
2017年春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专题质量检测6生物与环境测试讲义_第3页
2017年春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专题质量检测6生物与环境测试讲义_第4页
2017年春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专题质量检测6生物与环境测试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质量检测(六)生物与环境(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解析:分析题图是解题的关键,图1中a只影响出生率,而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从而判断出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组成,进而可知c为种群密度。图2为图1的变式,图2中甲使种群密度增加,应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使种群密度减少,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只影响出生率,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图!中b为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A正确。图1中c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图2中丁为年龄组成,而图1中a为性别比例,C错误。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答案:C2.如图表示不同群落中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图可以表示草原上狮子和猎豹之间的关系B.乙图可以表示白蚁和其肠道内的鞭毛虫的关系C.丙图的三个种群一定形成一条食物链解析:D.甲、乙两图都表示生物种间的竞争关系解析:据图分析可知,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竞争、竞争和捕食关系。草原上狮子和猎豹是实力相当的竞争关系,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故甲图不能表示草原上狮子和猎豹之间的关系,A错误。白蚁以木材为食,但是它本身不能消化纤维素,必须要依靠肠道内鞭毛虫分泌的消化纤维素的酶才能将纤维素分解,分解后的产物供双方利用,故白蚁和其肠道内的鞭毛虫是互利共生关系,B错误。丙图的三个种群可能是三个动物种群,而食物链中必须有生产者,C错误。甲、乙两图都表示生物种间的竞争关系,D正确。答案:D3.下图为同一地区甲、乙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t0~t1乙种群的生物量大于甲种群^〜、甲、乙曲线峰值代表种群K值c.t2~t3乙种群数量主要受种内斗争调节D.t3~t4甲种群呈””型增长解析:t0~t1乙种群数量大于甲种群,但生物量无法判断;t1~t2乙曲线峰值和峰谷的中间值代表乙种群的K值,而甲种群的K值在t3~t4时才出现;t3~t4乙种群数量主要受种间因素调节,如与甲种群竞争的结果;\~\甲种群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飞”型增长。答案:D4.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于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记名计算法B.种群在理想条件下,表现为“厂型增长,其人值是不变的,且人三1C.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食物、空间等资源的利用率D.退耕还林、还草导致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解析:记名计算法多用于土壤小动物物种丰富度的统计,不能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种群在理想条件下,表现为“厂型增长,其人值是不变的,且人>1。退耕还林、还草导致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答案:C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都属于能量金字塔的同一营养级B.稳定的生态系统如果没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也能维持稳定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来说都是有利的D.一个越不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后恢复起来越容易解析:生产者都属于能量金字塔的第一营养级,即金字塔的底座,A正确;最大的生态系统一一生物圈只有能量的输入,人工制作的密闭的小生态缸短时间内也可以只有能量的2输入,但其他的自然生态系统都需要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8错误;被捕食者为保护自己而传递的保护色、警戒色等信息,对捕食者来说自然是不利的,C错误;不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一定抵抗力稳定性很高,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很低,即不易破坏,一旦破坏,极难恢复,D错误。答案:A6.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A.图中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B.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7.857%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9.6X104kJ/(m2-y)D.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解析: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和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四个途径。因此,图中A代表的是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A正确。肉食性动物从植食性动物获得的且同化的能量=(5.1+2.1+0.25+0.05—5)X103kJ/(m2-y)=2.5X103kJ/(m2・y),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2.5+4+9+0.5—2)X103kJ/(m2・y)=14X103kJ/(m2・y),即能量传递效率=2.5/14X100%心17.857%,B正确。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有两个,即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有机物输入,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3+14+70+23)X103kJ/(m2・y)=1.1X105kJ/(m2・y),C错误。食物链是以食物关系形成的联系,捕食关系的单向性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D正确。答案:C7.科研工作者对某草原上一种黄鼠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与该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如图1;并依此画出了该种群的增长曲线,如图2。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死亡率增加是食物、空间和天敌等因素导致的B.图1中的B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相当于图2中b点C.图1中D时刻种群增长速率为0,但此时种群数量达到图2的K值D.图2中b点到c点时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组成由增长型逐渐转为衰退型解析:种群死亡率增加的原因有食物不足、空间有限和自身疾病、天敌等;图1中的B时刻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值最大,反映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而“5”型曲线中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图1中的B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相当于图2中b点;图1中D时刻出生率=死亡率,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年龄组成是稳定型,此时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容纳量,相当于图2的K值;图2中b点到c点时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组成仍为增长型。答案:DA-►C-►D-►£.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其中A、B、C、D、E、F各代表一个种群。下列对该图分析合理的是()A.该图若要表示完整的生态系统的成分还缺少分解者.图中B、C、F共同同化的能量占A种群同化能量的10%〜20%C.若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E种群密度将会降低D.C种群和D种群存在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仅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图中B、C、F均属于第二营养级,A属于第一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之比,相邻两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0%〜20%;若D种群的数量增加,则E的数量也相应增加;C和D属于不同物种,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但处于同一地域,不存在地理隔离。答案:B.右图表示生态系统碳循环,图中a、b、c、d表示该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箭头表示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和c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的含量增加将减缓温室效应c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c2的能量就越少d不一定是原核生物解析:图中a与b之间是双向箭头,说明a是生产者,b是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

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a、c、d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的含量增加将加剧温室效应;c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的能量就越多;有些动物如蚯蚓等也是分解者。答案:D.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过程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B.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十④解析: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而不是①流向初级消费者的总能量。答案:B11.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结构和功能甲 乙结构和功能-万口>正常运行范围0ABC时间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高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C.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D.乙生态系统B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解析: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与乙相比,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长,波动范围大,说明甲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乙的抵抗力稳定性高;若乙的干扰提前,其结构和功能恢复至正常运行范围的时间也会提前,即B点左移;若甲的干扰强度增大,则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延长,C点右移;乙生态系统在恢复原状后不一定有新物种产生。答案:D12.(2016•河南开封高三模拟)科学家对某种群的数量进行了13年的连续研究,计算出其人值,如图为该种群13年来入值(人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前4年间和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第4年到第5年间和第9年到第10年间,该种群数量不断下降C.从第11年开始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到第13年达到K值D.从第4年开始,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直到第9年,保持相对稳定解析:由题中信息可知,人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由图可以看出前4年该种群的人值都是1.5,因此该种群呈“厂型增长,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的人值都是1,因此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A错误。第5年该种群的人值是1,因此第4年到第5年间,该种群数量相同;第10年该种群的人值是0.5,因此第10年该种群的数量是第9年的一半,第9年到第10年间,该种群数量不断下降,B错误。从第4年开始,该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且一直保持到第9年,第10、11年的人值都是0.5,第12年的入值是1,第13年的入值是1.5,因此第13年的种群数量是:第9年的K值X第10年的人值X第11年的人值X第12年的人值X第13年的人值,即KXO.5XO.5X1X1.5=0.375K,C错误、D正确。答案:D13.如图,甲、乙、丙分别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三大生物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B.丙通过②获得的能量要多于通过③获得的能量C.图中的箭头可以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方向D.乙、丙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解析: 甲、乙、丙分别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甲、乙不是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的关系,因此二者之间能量传递效率并不能用10%〜20%表示;②是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③是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二者的大小无法确定;箭头可以表示甲生产者的物质被乙消费者利用,同时能量传递到消费者中,甲、乙含有的物质被分解者丙分解的同时,能量被丙利用;丙不属于食物链成分,乙、丙之间不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答案:C

14.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N代表能量值。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散失分解者散失呼吸作用散失散失分解者散失呼吸作用散失A.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N/N5 3B.生物间的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C.蜣螂利用的能量N属于草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中的一部分6D.适量放牧牛、羊会增大N2与N1的比值解析:根据能量流动特点及几个量之间的关系解答本题。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n2,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n5,二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N/N”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只能从上一营养级流向下一营养级,而不能反过来;蜣螂利用的是牛、羊粪便中的能量,而牛、羊粪便中的能量属于草的同化量中的一部分,因此蜣螂利用的能量属于草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中的一部分;适量放牧,会减少因叶片相互遮挡以及竞争造成的部分牧草死亡等问题,有利于草的生长,因此能增大草对光能的利用率,即增大N2与N1的比值。答案:A15.图1为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图2是已知某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的食物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D ED E图1 图2A.图1中①〜⑤所表示的生理过程是生物圈维持稳态的重要因素B.增加图中A、D、E等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在图2中,若生产者有10000kg,则位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最多有100kgD.图2中的戊、丁分别属于图1中的A和E解析:根据碳循环图解特点可知:图1中的A是生产者,C是大气中的CO2,B是分解者,D、E是消费者;图2中的戊是生产者,其他都是消费者。参与碳循环的生理过程主要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以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这些都是生物圈维持稳态的重要因素,A正确;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B正确;生产者(戊)有10000kg,位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丁,在能量传递效率为10%的情况下,要质量最多,则食物链应最短,则有10000X10%X10%=100(kg),C正确;图2有3条食物链,其中丁处于第三、四两个营养级,而图1中的E表示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D错误。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40分)(20分)(2016•湖南湘潭二模)下图甲为某森林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示意图,其中i、n、m、w分别代表第一至第四营养级,m、n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初级消费者获取食物后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的不同去向。请据图作答:(1)图甲中,m、n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位于营养级H的生物个体数量多于I,能量 (填“多于”或“少于”)1。(2)图乙中,若A表示初级消费者的粪便量,F表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则B表示,C表示。(3)若图乙中A、B、C对应的能量值分别为a、b、c,则营养级I、II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用所给字母表示)。(4)若图甲中营养级i、n、m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甲能量中所占比例为a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A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 kJ(用所给字母表示)。解析:(1)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可利用的能量越少。虽然第二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多于第一营养级,但所拥有的能量仍远少于第一营养级。m表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n表示呼吸散失的能量,为热能。(2)图乙中,若A表示初级消费者的粪便量,则B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C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D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3)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为m,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b,则营养级I、II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mX100%。(4)甲能量中所占比例为a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甲能量中所占比例为1—a的部分通过乙提供给丙。据“至少需要消耗”可知,能量传递效率应该取20%,设甲的总能量为z,据此可以列出计算公式:zaX20%+z(1—a)X20%X20%=A,算出z,从而得到答案。答案:(1)太阳能(或生产者固定的能量)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少于(2)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热能)(3)b/mX100%(4)25A/(1+4a)(20分)某生态系统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下表列出了各种群同化的能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