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书法尚意抒情浅析_第1页
宋代书法尚意抒情浅析_第2页
宋代书法尚意抒情浅析_第3页
宋代书法尚意抒情浅析_第4页
宋代书法尚意抒情浅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代书法尚意抒情浅析论文提要宋代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年代,诗词、散文、绘画、哲学、书法群峰并峙,各领千秋。宋代书法艺术在书法史上,又是一个变革创新的时代。宋代一改唐代以严格的法度作为书法评价标准的风气,将尚意抒情作为时代书法的主流。这一时期,大家辈出,佳作纷呈,创造了书法艺术的又一个顶峰。本文旨在通过对宋代书法尚意抒情作一简单的梳理和解读,以期更为深化的领悟宋代书法尚意抒情的真谛。本文拟分作六个部分阐述。第一部分对尚意抒情主张的提出进展阐述。第二部分讨论宋代书法尚意抒情的形成原因。第三部分列举宋代尚意抒情的几位代表书家。第四部分那么阐述宋代书法尚意抒情的详细表达。第五部分对宋代尚意抒情书法和晋、唐书法进展比较。第六部分阐述宋代尚意抒情书法对后世的影响。关键词:尚意抒情;苏轼;无意于佳;意趣;一、宋代书法尚意抒情主张的提出从唐末经过五代十国到宋初,“尚法〞书风一直沿袭下来。有法可依固然使得书法有了规矩和标准。但是,书法毕竟是人类精神的产品、艺术的创造,过于严谨的法度必然会限制人的创造性。宋初的书坛,缺乏引领时代风气的书法大家。欧阳修认为:“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感慨当朝没有可以与前朝书法大家相抗衡的书法家。在唐代和宋初尚法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书家们难以摆脱和超越唐代趋以极致的法度。到了北宋中期,苏轼主张观念的提出让宋代书坛有了新的活力。他注重对内在精神的把握,寻求一种打破。他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在无刻意雕饰的创作状态下,创作出来的书法作品才是完美的,不重全面完美而强调个性的张扬与发挥。追求的是以文章才学为根基的个体心性的自然流露。苏轼提出了“点画信手〞到“无意于佳〞的随心任性的创作理念。他又素尚老庄之自然,以自然为艺术上最高之境界。在?苏轼全集?里面有很多论断说明苏轼对自然、意趣的追求。如?书张长史书法?云:“张长史草书必醉,或以为奇,醒即天真不全。〞在醉的状态下张旭书就得草书有天真烂漫、自然天成之妙。?跋刘景文欧公帖?云:“此数十张纸,皆文忠公冲口而出,纵手而成,初不加意者也,其文采字画,皆有自然绝人之资,信天下之奇迹也。〞可见苏东坡对自然意趣的重视和强调。所以在?跋王巩所收藏真书?中,他提出:“僧藏真书七纸,......其为人镜荡,本不求工,所以能工,此如没人之操舟,无意于济否,是以覆却万变,而举措自假设,其近于有道者耶。〞把自然观建立在道的根底上。把追求点画的技法上的精力转移到个人意趣的追求上来。这就是宋代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后,寻找到的自己的时代书法途径——尚意抒情风格。浙江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后张传旭认为:“紧跟着晋唐这样一个文艺繁荣、大师辈出的时代之后,要想在艺术上自成一家,有所打破,那必须独辟蹊径。所以最早是由苏轼提出了尚意的口号。〞在?中国书法全集?主编刘正成看来,苏东坡就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颗耀眼的彗星,他的光芒其别人无法代替。他把词从诗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来,创始了豪放词派,使宋词得以和唐诗、元曲并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座顶峰;他的书法更是北宋四大家之首,创始尚意书风。二、宋代书法尚意抒情形成原因探微宋代书法尚意风格是汉字完型开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中国汉字从创始起就与世间万物有着亲密的联络。“古文者,仓颉所造也,金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汉字的造型与审美意蕴为书法的形成和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开展空间。书法到了晋代,出现尚韵的特点,韵即风韵,神韵,气韵,其实就是追求一种潇洒飘逸的风格,目的在于抒发情怀,文人墨客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各类书体得到了迅速的开展,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唐代的尚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矗书法到了唐朝已经开展到相当成熟的境地,强大的唐王朝也希望书法有一定的体制和法度,形成一整套有章可寻的规那么,从而更能满足其歌功颂德的需要。唐人尚法,汉字到了唐朝已成定制,形成自己完好的形式,书法以汉字为依托演进的历史根本完毕,所以到了宋朝,在没有新的字体出现的情况下,宋人或仍袭旧人活在唐人的阴影里,或另辟新径。于是他们绕开唐人森严的法度,转而追求书法艺术的情趣为主旨,求意而不拘法。宋代书家创始了书法尚意抒情的一代先河。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宋朝尚意风格的形成乃书法演进的必然趋势,必然结果。宋代尚意风格的形成,是与宋朝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分不开的。宋朝国力不强,危机四伏,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整个国家处在战争的阴影下。宋朝政府避战求和,妥协让步,国家的羸弱给人民投下阴影,而宋朝政府对文人采取开通态度,宋太祖留下不杀文臣的遗训。在这样一种文化宽松但国家实力不强的双重环境下,宋朝书家们不可能像唐代那样沉浸于法度,端庄静美的楷书已不再能满足他们表意的需要,而行草书因其挥洒灵敏而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故宋朝行书最盛。此外,宋朝建立后,宋统治者们特别是赵匡胤害怕重导唐的悲剧,为了防止藩镇割据和地方专权,他们围绕着分权采取了一职多人的设置方法。所以宋朝大兴科举取仕,招揽人才,官员人数猛增。知识分子的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艺术的繁荣。宋代这种政治策略的改变,影响了宋一代历史文化的开展,在当时朝野文事风气很是兴盛,寻常百姓之家也以沾染艺事为雅。所以国学大师钱穆说,宋代是中国艺术的“平民化〞时代。在书法上尚意抒情,在历经唐代书法顶峰后又自树一帜!在宋代的尚文政治环境影响下,宋人更加注重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宋人在艺术上多才多艺的个人素质,也为其书法尚意提供了可能。宋朝书法家中,更多的是书法家与画家、词人、诗人、文学家等诸多身份兼而有之,这种艺术成分的多元并存,也为宋朝的尚意风格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如苏黄米蔡等书法家同时又是画家,词人,诗人,文学家等。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他不仅认为书画与诗歌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是修养是进步书法的重要途径!因此,宋朝书家与前代书家在自身修养与素质条件上更胜一筹。宋四家之一的米芾不仅书法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他还精通国画诗词,米芾自创的“米家山水〞画风追求潇洒抒情,这为他的尚意书法有着积极的影响。宋人注重文化的修养无疑这对尚意风格的形成大有裨益。宋初太宗赵光义爱好书法,淳化三年,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刻成?淳化阁帖?十卷。帖学盛行,书家们重行草书。但是这部选本一半以上为二王法书,其中掺有伪迹和摹本,作品大都比较秀逸。秀逸淡定的书风抒发不出书法家内心的情感,书家在书写作品时有强烈的主观意识要表达抒发,但是前代书家提供的帖大都平和法度森严,满足不了书家的需求,这也为宋代的尚意抒情书法提供了因素。既然秀逸的书风无法让书家们完全抒发自己的情感,加上外部的社会环境,书家只能探索自己的书法道路,这同样为书法尚意抒情提供了因素。三、宋代尚意抒情的代表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弟苏辙父苏洵并称“三苏〞。他才华横溢,在诗词、绘画、书法等方面均有深沉造诣。他认为无意之作往往胜过有意之作。以我书意造本无法,摆脱超越法度的拘囿,随心任性地创作为上策。“意〞是对蕴涵于书法艺术形象中的精神意蕴的强调,注重通过书法的形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与联想,详细到苏轼的书法创作中就是不以追求技巧、功夫的深沉,法度形式的谨严工整为宗旨,而是以崇尚学问、才气,超越技巧法度的束缚,强调“中得心源〞,以神造形,以意生法,充分表现其内在的情感意趣为佳境。苏轼的?梅花诗帖?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途中,过春风岭,难以言表内心的愤意和无奈,于是纵情恣意,书写了一生中唯一可信的狂草大作。苏轼在尚意书法中,字形取横势,章法自由平稳,结体朴实自然,笔画厚重,意趣横生。细观苏轼的书法,笔画由轻灵走向厚重,形成了平稳中见险绝,深沉中藏散淡的书法情态。字里行间都充满着自己的感情。黄庭坚,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宋洪州分宁人,生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幼敏悟,读书数过辄成诵,加上勤奋好学,课业精进。治平元年赴礼部试,举进士,调叶县蔚。苏轼曾见其文章,以为“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宋史本传〕,声名日震。黄庭坚是一位富有创造精神的书法家,无论是行书、草书、楷书,均获得了很高的成就。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苏轼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在宋朝受苏轼尚意书风的影响下,黄庭坚大字行书凝练有力,构造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大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构造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那么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构造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精沉猖拔的笔力,左放右敛的体势,和贯如顶针的行气,无不表现于其书法创作上。而一些个点画的随意与略不经意处,均虚之以神行,稟意超然,不就时俗,恰又表达出他“尚意抒情〞的书评观!黄庭坚的书法作品?诸上座帖?、?花气薰人帖?、?李白忆旧游诗卷?等无不表达鲁直的尚意创新书风。米芾,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无碍居士,家居道士等,湖北襄阳〔今襄樊〕人,居徙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人又称“米南宫〞。北宋著名的书画家,他的书法极富天真率意的特性,他的艺术道路又不同于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求意,而是能集古出新,他开拓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另一条道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据?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文苑六米芾传?载:“〔米芾〕冠服效唐人,风神萧散,音吐清畅,所至人聚视之。而好洁成癖,至不与人同巾器。所为谲异,时有可传笑者。〞类似的传闻非常多。这种性情决定了米芾强烈的个性,这与他在艺术上强烈地追求摆脱羁束的叛逆精神和力求惊世骇俗出人意表的行为是相符的。苏轼称米芾书法“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黄山谷称米芾书法:“如快剑〔石斤〕阵,强弩射千里,所挡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同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山谷对米芾有如此高的评价,可谓推崇备至了。他在系统与创新中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走的是一条集古出新的道路。米芾曾不无自豪地说:“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是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为祖也。〞他始终对自己高度个性化的风格保持着追求,这个风格主要可以从他用笔的特征和章法上来概括。在用笔上,米芾多以侧笔为主。侧笔是相对于中锋用笔而言的,它使笔毫欹侧于纸面并与用笔的运动方向成一定角度。笔锋较外露,故能使线条造成爽利峻拔的感觉。米芾将侧锋用笔用到了极致。他又强调笔毫运动方向的多变,追求笔触的变化多端,即“八面出锋〞,他在?海岳名言?中用“锋势备全〞来注脚这个“八面〞,这是相对于欧、虞、柳、颜等人单调贫乏的“一笔书〞而言的。米芾还喜欢大量的提按顿挫的动作,而且这些动作的幅度往往都较大,富于跳跃性。这一点也是与他的“八面出锋〞严密相关的。米芾对书法的分布、构造、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到达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交融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擅长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米芾在书法史论上提出了“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的尚意书论。王安中(1075~1134)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履道,号初寮。中山阳曲(今山西太原)人。年青时曾从师苏轼,徽宗时历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以谄事宦官梁师成、交结蔡攸获进,又附和宦官童贯、大臣王黼,赞成复燕山之议,出镇燕山府。后又任建雄军节度使、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王安中追随苏轼的尚意书风,在书法创作上参加自己的感情抒发自己的情怀。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书名为诗名所掩,陆游亦工书翰,精行草和楷书。陆游追随黄庭坚的书法尚意风格,注重创新潇洒奔放。他的书法简札,信手拈来,飘逸潇洒,秀润挺拔,晚年笔力遒健奔放。朱熹称其笔札精妙,遒严飘逸,意致高远。遗留书作不多,书论有?论学二王书?。传世之作有?苦寒帖??怀成都诗帖?等。吴琚,字居父,号云壑,汴〔今河南开封〕人。生卒年均不详,太宁郡王、卫王吴益之子,性寡嗜,日临古帖以自娱。习吏事。乾道九年〔1173〕以恩荫授临安通判。其后历尚书郎,镇安军节度使。吴琚好书画工诗词,尤精翰墨,孝宗常召之论诗作字。?江宁府志?云:“琚留守建康,吴琚字帖,近城与东楼平楼下,设维摩榻,热爱古梅,日临钟〔繇〕、王〔羲之〕帖。〞擅正、行草体,大字极工。吴琚毕生都用力于米书,追随的米书的尚意书法风格。吴氏学米书可以到达乱真的地步,吴琚的运笔较米书内敛,落笔沉雄,稍运即止,结体八面照应,看上去非常舒适,即所谓“俊俏〞之意。书法作品有?杂诗帖册?等。四、宋代书法尚意抒情的详细表达〔一〕侧重帖学、重行草书宋代帖学大行天下,?淳化阁帖?的刊印使帖学在宋代更加流行,因其收入的行草书较多,书家在模拟时行草书占其多数。在抒发感情时行草书更加能抒发书家的内心感情,再加上宋代楷法不精的情况下行草书更加流行于宋代尚意阶段。如今我们所见的宋人书法作品中行草书占了多数。宋代是帖学大行的时代,书法的尚意抒情更是将帖学开展起来,加上行草书更能将书家的感情尽情抒发,如今我们能见到的宋代书家的作品很多都是行草书作品。像尚意抒情的提倡者苏轼,它的?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黄庭坚的?花气熏人帖?、?黄州寒食诗卷跋?、?李白忆旧游诗卷?,米芾的?蜀素帖?、?紫金砚帖?、?论书帖?、?多景楼诗册帖?、?珊瑚帖?、?研山铭帖?、?三帖卷?、?寒光帖?等。他们几位都是尚意抒情书法的代表,无一例外,注重帖学,喜欢行草书。(二〕尚意取向导致了学习方法的三个倾向:1.不重楷法,但以意主晋人遒美,唐人圆劲,至宋那么笔画稍形靡弱、柔怯。一些诗稿、尺牍充分表达出这一点,如文彦博?三札卷?、?内翰帖?、欧阳修?自书诗文稿?、王安石?过从帖?、?楞严经旨要卷?、林逋?三君帖?等,无不如此。再看杜衍?宠惠珍果帖?,用笔浅近,怯软无力。杜衍自言:“老来多病,不能书,故信笔乱写耳。而苏东坡说:“正献公〔杜衍〕晚乃学草书,遂为一代之绝。清闲妙丽,得晋人风气。〞唐人完善楷法,将其开展到极致。宋以来楷书渐衰微,书法家内心充满了对于自身楷书程度的极端不自信。书法家在书写楷书时有行书笔法,似已成特色。如苏轼?表忠观碑?黄庭坚?王纯中墓志?。书家在书写时不注重“法〞而是向“意〞过度,以“意〞为主。欧阳修提出书法“要在自适而已〞,苏轼提出“我书意造本无法〞,米芾提出“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2.宗广采博涉,信马由缰,随波逐流宋代书法在主观意识上已经打破了钟王独尊的教条。在客观条件方面,?淳化阁帖?虽将二王别立蔚称大宗,而各家也多有录入,暗启了多方取式的门径。宋人取径唐人而上溯晋人风格,终究还是调和百味。后来翻刻法帖大行天下,更是为此提供了宏阔的取法土壤。就个人而言,苏东坡从王羲之、徐浩、颜真卿、柳公权、杨凝式多家取法;米芾更是自诩“集古字〞。3.临帖或者不求毕肖,或者浅尝辄止。宋代书家不拘于一家一式的多元取法,必然别出新“意〞。在临习某一家时,也不斤斤计较于形神毕肖,而是要“借人酒杯,浇我块垒〞。比方,“米元章临智勇千字文,字形绝不类〞,岳珂所作赞记,颇能道出宋人追求:“永之法,妍以婉;芾之体,峭以剑马牛其风,神合志通;彼妍我峭,惟妙惟肖。〞虽于神采逼似,但毕竟还是有“妍〞与“峭〞的反差。想米芾作伪有偷天换日手段,而临帖却与原作泾渭清楚,自然与其习书“尚意〞有关。五、宋代尚意抒情的书法与唐代尚法、晋人尚韵书法的比较唐、晋、宋这是三个在中国历史书坛上有宏大影响力的时代。唐尚法,晋尚韵,宋尚意。梁嶰的?评书帖?比较晋唐宋三朝书法说:“晋书神韵潇洒,而流弊那么轻散。唐贤矫之以法,整齐严谨,而流弊那么拘苦。宋人思脱唐习,造意运笔,纵横有余,而韵不及晋,法不逮唐。〞宋人以“意〞追接晋“韵〞,其学习方法首先着眼于个人风范“爽爽有一种风致〞,而非规摹其技法。因为晋人行书似乎是在行书无法的情况下的自然流露,像王羲之在惠风和畅的情况下写下的?兰亭序?等。因此宋人更多的时候不以法为意。实际追求上视东晋南朝为难以超越的对象。在实际结果上,后人认为“晋人尚韵,宋人尚意〞,与“尚法〞相比,宋与晋还是可以归依的,但晋人更含蓄蕴籍,宋人发扬显露。晋书家像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书法作品中注重婉转含蓄,作品中都隐含有书家的情感流露,宋朝书家将这种隐含的情感直接显露于自己的书法作品上。米芾的?蜀素帖?、?苕溪诗帖?、?张季明帖?,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黄庭坚的?李白忆旧游诗卷?无不表达出宋人将情感显露于书作之上。这与晋人的含蓄蕴藉形成了比照。唐代书法以其法度森严而著称。唐末柳公权的楷书更是将法度开展到极致。书家按照法度进展书写。宋代的书家在书写时将自己的主观意念放置首位,表达尚意抒情。唐代书家将法度放第一位,这是唐宋书家的书写区别。其实细观宋代书法,宋代书家将自己主观心情抒发时,并未完全抛弃法度,仍旧有法可依。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在书写作品时不忘前人的法度,并未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像书家米芾称自己集古字,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法度的存在,并未出现抛弃法度的现象。晋人尚韵是超然於有限物质形式的作品内在精神,注重作品的内在韵味。唐人以法为主,注重法度。宋人以意为主,注重情感抒发。宋代的尚意抒情与晋代的尚韵、唐代的尚法有着区别但同样有着相似之处,这值得我们后人好好研究。六、宋代尚意书法对后世书法的影响有宋一代,重文抑武,文化极度繁荣,书法艺术较之前代,注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思与生命活力,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表现性艺术,尚意书风对后世影响宏大。宋代的尚意抒情书法标志着书法艺术从追求技巧的时代跨入超越技巧的时代。著名书法家沃兴华曾说,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