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之回顾与前瞻_第1页
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之回顾与前瞻_第2页
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之回顾与前瞻_第3页
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之回顾与前瞻_第4页
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之回顾与前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之回忆与前瞻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经学的式微,诸子学勃兴,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孟子?得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研究,文学研究是其中之一。纵观百年?孟子?文学研究,有创获亦有缺憾。就散文艺术而言,百年中研究者主要从?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及其修辞技巧的运用、论辩艺术及其气势风格、文章的逻辑性及其文体特征等方面进展了广泛讨论,获得了可观的成绩。回忆与总结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分析其得失,讨论新的研究路向,对进一步深化?孟子?乃至先秦诸子散文艺术研究不无裨益。关键词:?孟子?;散文艺术;研究;述评在思想史上,“孔孟〞并称,孟子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保卫者而出名,其思想的犀利和性格的刚烈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孟子?文章议论风发,文辞华赡,气势磅礴,奔放不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是极富感染力的文学散文。20世纪以来,传统经学瓦解,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孟子?得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研究,文学研究是其中之一。关于?孟子?一书,研究者认为,今存内七篇其体式虽不脱语录窠臼,但“所记对话,多于独白,对话复以往复辩论之辞为多〞[1]〔P316〕;成书方式亦与?论语?出于弟子和后学众手“论纂〞不同,而是由孟子“与万章、公孙丑等亲炙弟子一次纂成,故全书一致耳〞[i2];论说方式与?论语?等春秋之文重在“立意〞和“见志〞的“陈述〞有异,而更多带有战国之文的“论辩〞色彩。在先秦儒家之文中,?孟子?素以富于“文学〞性而著称。郭沫假设将其列为“战国散文四大家〞之首[3],刘大杰称扬:“当代的儒家作品以孟子最有文采,他的散文对后世很有影响。〞[4]〔P81〕纵观20世纪的?孟子?文学研究,涉及面广泛,从散文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从语言艺术特色及其修辞技巧的运用、论辩艺术及其气势风格、文章的逻辑性及其文体特征等方面展开的,获得了可观的成绩。本文着重就?孟子?散文艺术,从以上几个方面对百年的?孟子?文学研究状况进展简要回忆,并对其得失和将来的研究趋向作一个粗浅的评说与前瞻,以期为将来的?孟子?及先秦诸子散文艺术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一、语言特色与技巧研究孟子生当战国中期,剧烈争辩的现实需要和策士纵横文风的沾染,使?孟子?与?论语?的“慎言〞间拉开了间隔,而呈现出雄辞激越和气势磅礴的风格。鲁迅精辟地指出:“孟子生当周季,渐有繁辞,而表达那么时特精妙。〞[12]张振镛认为:“大抵孟文以闳肆胜。〞[13]〔P26〕郑振铎认为,孟文“沾了战国辩士之风〞,因此“辞意骏利而深切,比喻赡美而有趣〞[14]〔P74〕。钱基博ii认为:“儒家之文,至?孟子?而极跌宕顿挫之妙。〞[15]〔P33〕均含有对孟文由“繁辞〞而形成的语言风格认识的意思,对此研究者多从修辞的角度作了讨论。谭家健认为,孟文喜欢运用排偶的句式和反复重叠的句型,“使文章的如长江大河,浪头一个接着一个,造成浑灏流转,滔滔不绝的壮观〞[6]。李泽厚指出:“孟文以相当整齐的排比句法为形式,竭力增强它的逻辑推理中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力量,从而使其说理具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16]〔P60〕贺友龄详细地分析了?孟子?遣辞造句方面的特点,认为其“行文中那种铿锵顿挫的音节,排散结合的错落句式,使人读来朗朗上口,有一种鲜明的节奏性和优美的音乐感,使人感到作者笔端凝聚着的激情,使人受到感染,受到启迪,使人得到一种美的享受1[11]章沧授把孟子散文的语言风格概括为“气势磅礴,雄健有力〞,其表现有三:1、语句排比而起,连接成篇,“假设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2、口假设悬河,滔滔不绝,列尽事理,千言不穷;3、居高临下,势如破竹,水到渠成,迎刃而解[9]。侯爱平、吕玉玲?论〈孟子〉和〈战国策〉说辞的共同特色?一文[17]通过二者的比较认为,战国时期以“辩〞为特征的政治文化背景,形成了二者语言上的共同特色,一是擅长揣情摹意,引人入彀,以利害打动人心,二是表达出文学性与逻辑性相统一的特色。文章着眼于二者之“同〞,而忽略了光明正大的孟子之文与“逆探巧合〞的纵横家言之“异〞,而二者的貌合神离正是孟文语言艺术特色之所在。善譬巧喻是?孟子?散文语言艺术的显著特色,对此研究者也从多方面进展了讨论。郑振铎认为,孟子“喜以比喻宣达他的意见〞,“比喻赡美而有趣〞[14]〔P74〕。刘大杰指出,?孟子?文章在说理论事时,“偶然举例取譬,时时露出一种幽默〞,如牵牛过堂、齐人妻妾诸段,“实在是巧妙,然而又是出色的比喻和挖苦〞,“显示出散文的活泼和机智〞[4]〔P83〕。谭家健认为,孟子的比喻“浅近平易而生动有有趣,轻快灵便而又深化贴切〞,“堪称比喻圣手〞,他往往以生活常理就近设譬,运用灵敏,精辟允当,一语中的,从而引起读者广泛的共鸣;用寓言故事作譬喻?孟子?为开风气者,这类“表达那么时特精妙〞的长喻“曲折多姿,生动有趣〞,“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短喻那么既平易又精练,正喻生动有趣,反喻夸大幽默。因此,?孟子?的比喻“既有高度的艺术性,又结合着深化的思想内容,充分表现了伟大散文家的艺术匠心〞[6]。杨公骥认为,孟子尤为擅长以寓言故事作譬喻,从而使?孟子?更具文学性,虽然这些譬喻有时并不都能恰切地说明其理论,然而却充分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因此孟子使用譬喻“不是逻辑思维的产物,而是情感联想的产物,因此它也是抒情的〞[7]〔P354〕。徐立认为,?孟子?设喻取譬不仅数量多,而且丰富生动,“孟子设喻不拘一格,有的是眼前景物,有的是出于杜撰,有的是当时的故事;有的夸大,有的幽默;有的一语破的,有的妙喻成串。〞[18]章沧授分析了?孟子?用喻的详细情况,认为孟文或以物喻理,深化浅出,或以事喻理,情理显豁;或以寓言喻理,入木三分,从而化抽象为详细可感,化深奥为浅近通达,因此,作者认为:“孟文用喻,自如娴熟,摇曳多姿。〞[9]管仁福?孟、荀散文艺术比较?[19]iii,通过比较论析认为,孟文用喻不仅多而广,而且比喻手法富于创造性,作者往往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内容设喻,既有针对性,又妙趣横生,同时孟子的比喻富于想象力,并且通过与比照手法结合,以一些超乎常理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从上述可知,对孟文擅长的譬喻手法的研究比较深化,实际上无论是单纯的比喻,还是故事性的长喻,为先秦诸子散文所共有,而孟文为人所称道,是因为有其独特的“个性〞,从而形成了孟文特有的风格,管文提供的思路当有某种方法论意义。二、论辩艺术研究战国诸子,好辩、善辩为时尚,而孟子尤以知言善辩著称。孟子在中国文学史、美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气〞这一概念,并把“养气〞和“知言〞结合起来,“他所谓知言的本领植根于养气,而养气就是对自己本性中的善端,循乎自然地加以扩大,不断地进展道义的积累〞[20]〔P112〕,详细运用于在对话和论辩中,形成了孟文刚柔相济而析义极精的论辩艺术,充分表现了?孟子?散文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与风格。在对孟子论辩艺术的研究中,又大致集中在论辩方法技巧与论辩风格两方面。三、逻辑性及其文体特征研究春秋战国时期也是我国逻辑思辨的发轫时期,?孟子?散文的逻辑性也为人所注目。研究者认识到,孟子论辩之所以所向披靡,无往不胜,严密的逻辑性是其重要成因之一。谭家健认为孟子虽然不像墨子那样有比较完好的形式逻辑理论,但是“却能普遍而纯熟地使用着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其文章都有着严格的逻辑〞,在论辩过程中,孟子成功地运用了排中律和矛盾律,从而“无论和谁辩论,孟子都从没有输过〞[6]。洪波认为,?孟子?“文章的组织与逻辑推理的规那么极相吻合〞,作者把孟子论辩中所运用的逻辑方法归结为:〔一〕逐层推论法,在详细的论辩中,穿插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有正有反,有擒有纵,开合自如,引人入胜;〔二〕破斥两端法,针对论敌用假言推理与选言推理的综合方法进展的责难,孟子沉着应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予以有力的破解;〔三〕提出新论点法,即当论敌用假言和选言推理进展论辩时,采取肯定一面另提新论点,以击破对方隐含的错误观点;〔四〕例证法,即把例证作为一个前提,使逻辑推理更加严密。文章还认为,与“名辩逻辑学〞和“墨辩逻辑学〞重在立论不同,“孟辩逻辑〞重在驳论,因此作者认为:“辩难体散文,当自孟子始〞。[18]显然研究者已从?孟子?文章的逻辑特征进而到对其文体特性的认识。关于辩难体,50年代中期,罗根泽认为是韩非子所“独创〞[28]。到了80年代有研究者认为其“独创〞者应为?孟子?。张惠仁?孟子——我国古代辩对文的开元者?[29],从文体的角度考察了孟子的论辩艺术,认为?孟子?的论辩篇什,“把辞章艺术与严密的逻辑推理揉而为一〞,形成了“以反驳艺术见长的辩对散文〞,孟子以他“量多质高的辩对散文著名一时〞,而“辩对散文,是一种反映人们逻辑思维成果的文体,它以证明、反证明、推理的逻辑方法,说明根本观点〞,主要是“以问对、辩论的方式展开文章,它的针对性较其他‘论’、‘说’体,要求更高,它以驳论为主要的或突出的论证方法。〞辩对散文的产生有赖于逻辑学的形成和开展,孟子的“知言〞说,提出和解决了“墨辩逻辑学〞中所未提出和解决的驳论问题和方法,“自孟子的‘知言’说出现后,不仅使先秦时代我国朴素逻辑学体系从概念、判断到证明、反证明、推理臻于系统化,而且在我国的文章史与逻辑史上,第一次从理论上把文章学与逻辑学合为一体〞;在理论上,“他认真地把我国古代逻辑学的成果运用到自己的辩对中来,使用多种逻辑方法,驳论有力,立论有据,从而使文章既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又具有那种高屋建瓴,势不可挡,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赖志明?从孟子“好辩〞看其逻辑观?一文[30v]认为:孟子“给儒家的‘正名’学说中注入实际的逻辑内容,把‘正名’主张从政治、伦理领域逐渐地引向思维领域,从而使儒家的‘正名’与论辩这一思维逻辑的领域有了更多的联络〞,论辩中“很讲究立论与驳论的论辩艺术,与严密的逻辑推理揉而为一〞,“他擅长抓住论辩的契机和对方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把反驳的重点放在论敌的‘所蔽’、‘所陷’、‘所离’、‘所穷’之处,在辩论中努力指责论敌的错误〞。学者们在肯定孟文逻辑性的同时,对其缺乏亦时有论及。张惠仁认为,孟子对逻辑推理方法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不自觉的,因此“在逻辑上必然有牵强附会之弊,有时甚至还使用一些狡辩法〞[29]。徐立亦认为,孟文在逻辑方面“没有墨子、荀子那种‘隆正’、‘察类’、‘明故’的科学态度,而有时是一种‘无故’、‘乱类’的恣意推论。〞[18]根据孟文的特点把逻辑学与文学作品结合起来研究,这类“跨学科〞研究对拓展研究领域,深化理解作品内涵和把握作家作品的风格特色,无疑是有意义的探究。但对孟子逻辑思想的评价,意见尚有较大分歧;对于?孟子?散文逻辑性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回忆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状况,有创获亦有缺憾。仅从以上所撮要列举的情况看,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从起步而蔚为大观,逐渐摆脱了各种束缚与偏见,走上了独立开展的学术道路,其文学价值与地位得到了认识与确立,其散文艺术得到了广泛的讨论。然而相对于哲学思想、社会政治主张的研究来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只能说是尚处于起步阶段,无疑尚有不少缺憾。揣度将来的研究趋向,笔者认为当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首先是要对理论上存在一些失误作冷静的符合实际的分析。百年中对?孟子?散文艺术性确实认,所使用的评判标准和术语根本上是用欧美移植来的,并不完全符合其实际情况,因为?孟子?以及先秦诸子散文有其独特的内部构成因素,在诸如文体品类、题材内容、形式构造、表现方法等方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先验的理论形式和僵化的思维方法,将会阉割其丰富性,亦缺乏以提醒其真正成就。因此,真正从实际出发,不套用某种现成的理论,从中提炼出相关的命题,探究出切合诸子散文自身特点的理论表述,以剖析自己的研究对象,从而做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把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化,应成为新世纪诸子散文艺术研究者的当务之急;其次,由于?孟子?自身的特殊性,百年中对其散文艺术的研究过多地受到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介入,重思想轻艺术,既造成了众多的迷误,也造成了研究的浮浅和领域的狭隘,甚至有一些“空白〞的领域需要去填补。这方面,徐华龙的?孟子对民间文艺的运用和认识?一文[31][4]或能给人以某种启发。徐文讨论了孟子与民间艺术的关系,指出孟子大量运用了民间故事、神话、寓言、谚语、传说等“劳动人民创造的丰富的民间文艺的内容和形式〞,并联络孟子的政治哲学思想、美学观点和文章体式对此作了精到的分析,认为所以如此,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孟子有强烈的‘民’的观念〞和“为了对话的需要〞,这说明孟子“在自觉地肯定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其确有的科学价值。〞事实上,在先秦诸子各家文章中都不难发现一样或相似的现象。按照流行的观点,一切文学活动和艺术形式均肇始于民间,因此讨论先秦其他诸子与民间文艺的关系,无疑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因此,进一步拓展包括?孟子?在内的先秦诸子散文的研究领域,加强理论建立,开拓新的研究思路,推出高程度的研究成果,实现新的跨越,将是新世纪?孟子?以及先秦诸子散文艺术研究的必然趋势。参考文献[1]蒋伯潜.诸子通考[].南京:中正书局,1948.[2]程千帆.先唐文学源流论略〔之二〕[J].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81,(2):17—37.[3]郭沫假设.十批判书[],重庆:重庆群艺书社,1945年。[4]刘大杰.中国文学开展史[].中华书局,1941.[5]柳存仁.上古秦汉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48年。[7]杨公骥.中国文学第一分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8]罗明星.?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J].承德师专学报(哲社版),1982,(2):1—7.[9]章沧授.论?孟子?散文的语言风格[J].安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85,(4).[10]边家珍.?孟子?文学风格论略[J].河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3):65-68.[11]贺友龄.漫话?孟子?的语言风格[J].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2):58-62.[12]鲁迅.汉文学史纲要[A].鲁迅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3]张振镛.中国文学史分论[].商务印书馆,1934.[14]郑振铎.中国文学史[].朴社,1932.[15]钱基博.中国文学史[].前国立师范学院铅印本,1939;北京:中华书局,1994.[16]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7]侯爱平吕玉铃.论?孟子?和?战国策?说辞的共同特色[J].天津师大学报,1999,(4):54-59.[18]徐立.孟子论说文的特色[J].华南师院学报(哲社版),1980,(3).[19]管仁福.孟、荀散文艺术比较[J].南京大学学报[J](哲社版).1994,(1):132-137.[20]顾易生、蒋凡.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两汉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1]段凌辰.?孟子?之论辩术[J].中山大学语历所周刊,1929,(10).[22]杨寿昌.孟子文学之管见[J].岭南学报,1931,(1).[23]李长之.论孟子文章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之地位[J].励学,1935(4).[24]李竹君.?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J].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2,(2):139-146.[25]洪波.?孟子?散文中的论辩方法[J].宜宾师专学报(哲社版),1982(1)[26]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7]杨福生.孟子荀子论辩艺术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