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方戏曲大全_第1页
山东地方戏曲大全_第2页
山东地方戏曲大全_第3页
山东地方戏曲大全_第4页
山东地方戏曲大全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地方戏曲吕剧,化装扬琴、琴戏,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主弦)、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小借年》《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山东梆子,流行于鲁西南、鲁中。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人称“舍命梆子腔”。菏泽称“曹州梆子”;济宁、汶上称“汶上梆子”“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的“大平调”。1952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2008年,山东梆子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柳子戏,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又名“弦子戏”“北调子”“糠窝子”,四大古老剧种之一,由元明以来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衍化而成,在清代中叶盛极一时。既有北曲豪放粗犷,又有南戏委婉细腻。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音戏,山东省中部的济南、淄博及周边地区地方传统戏剧。唱腔婉转、妩媚,“北方越剧“。经历了秧歌腔、周姑子戏、杂社和五音戏四个时期,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莱芜梆子,流行于山东中部莱芜、泰安、肥城、章丘等一带,又名“莱芜讴”。道白字正、声硬、音直,唱腔粗犷激昂、刚劲豪爽、高亢奔放,多在高音区,没有大幅度的旋律变化和音符跳跃。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柳腔,“肘鼓子”传入即墨后,与当地民间小调、秧歌相互融合,形成柳腔,流传于即墨胶东青岛。清新质朴,风趣生动。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茂腔,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最初称“周姑调”“肘子鼓”。因其上下句结尾处的“噢嗬罕”别具特点,所以又称“噢嗬罕”“老拐调”。1895年左右,苏北人“老满州”携儿女沿临沂向北演唱,将柳琴戏唱腔融合到“本肘鼓”中,形成了尾音翻高八度的新唱法。这种唱腔,当地群众称之为“打冒”或“打鸣”,取其谐音,“本肘鼓”逐步衍变成“茂肘鼓”,解放后定名茂腔。茂腔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且茂腔中女腔尤为发达,给人以悲凉哀怨之感。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平调,又名大油梆、大梆戏,流行于豫北、鲁西南及豫东、皖北、冀南等地,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大平调的唱腔音乐属梆子腔系统,因比山东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的音调低,故称大平调。它的音乐板式结构多与豫剧相同,艺术风格则比豫剧更加粗犷火爆。大平调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有着很大影响,逐渐形成三个支派,即东路大平调、西路大平调和河东大平调。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平调,由豫东花鼓演变而成,花鼓曲调配乐,六棱高胡作为乐器,梆子戏的打击乐器,取花鼓戏唱腔“四平八稳”之意。由于四平调的演变发展过程脉络清晰,有证有据,被业内专家称之为“中国戏曲发展的缩影”,在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稀有的地方剧种,四平调仅流行于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接壤地区,因它以花鼓为主,吸收评剧、京剧、梆子等剧种的曲调而形成,有人也称它为"四拼调",后改称"四平调"。2006年“商丘四平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乡四平调”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平调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两夹弦。流行于山东西部以及河南东部及北部,江苏北部,安徽省北部一带的地方戏。它的伴奏乐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因而称为两夹弦、大五音。它与流行在黄河以北的“四股弦”(也称四根弦、五调弦、五调腔)有密切的血缘关系。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枣梆,主要流行在菏泽、郓城、梁山、巨野、鄄城、定陶等地。它是山西上党梆子流入菏泽后,在当地语言影响下发展形成的。枣梆的唱腔音乐属于板腔体,曲调流畅,表现力强,有丰富的板式和曲牌,演唱起来既高亢激昂又委婉活泼。其表演具有粗犷豪放的特点,与流行地的区域特性和观众的欣赏习惯正相吻合。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枣梆全国仅有,被称为“天下第一团”东路梆子,又称章丘梆子,山东沤。为秦腔系统的分支,是经过山西、河北等省而流传到山东境内章丘、惠民等地。与早昆曲及其他曲调(如扬州乱弹、柳子、罗罗等)相结合,形成了“章丘梆子”“东路梆子”。相对地,称河北梆子为“西路梆子”,称秦腔为“老西路梆子”。大弦子戏,流行于鲁西南和豫东北的古老传统戏曲,曲调同柳子戏近似﹐但风格较粗犷﹐当地民间有"粗弦子﹐细柳子"的说法。也保存了一些高腔﹑青阳﹑罗罗等古老腔调。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笙笛为辅。因是三弦作为伴奏乐器,故被称为弦子戏。又因其成立的班社先后不同,艺人多少和演出水平高低而分为大小两班等,大班称大弦子戏,小班称小弦子戏,剧种通称“大弦子戏”。蓝关戏,流传于莱州市及招远市境内古老的戏曲剧种,属于高腔“道情戏”。蓝关戏“帮、打、唱”三位一体,交映生辉,成为该剧种音乐的三大支柱,当地群众“会唱者,颇入耳”,素有“蓝关开了台,婆娘跑掉鞋”之说。蓝关戏以八仙传说故事为主要内容,上演的剧目主要有《东游记》与《西游记》两部大型连台本戏。一勾勾(四音戏),山东省临邑地方传统戏剧,由山东省高唐一带的鼓子秧歌衍化而成的汉族戏曲剧种,创于清代初期,发源于山东禹城、高唐一带,兴于清末及民国时期,是在流行的花鼓基础上发展而成。由于其唱腔在每个上、下句结束时,总要以假声颤一下,通常出现七度、八度的大跳,因而被称为一勾勾,或因它的主弦四弦胡琴而称为“四根弦”或“四音”。2006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扽腔,起源于中国的戏曲之乡的博兴县,扽腔原名“肘鼓子”。因为它的演唱是用真假嗓音混合唱,所以时粗时细,时高时低,强弱分明,既无弦乐伴奏,又常在板后起唱,听起来一停一顿,就像滚动从井里打水用的轱辘一般。王皮戏,下码头王皮戏,流行于东阿、平阴、冠县、茌平等地的戏曲剧种之一,为境内所独有。八仙戏,“打八仙”“八仙庆寿”。青州、临淄接壤地方的民间小戏,乃是以外地流入的地摊演唱形式为基础,吸收当地艺术营养发展而形成的。此戏惯例是开场演《八仙庆寿》,称“唱八仙”,随之沿习呼定名为“八仙戏”。鹧鸪戏,淄博市临淄区上河村传承。鹧鸪戏是模仿鹧鸪鸟叫声发展而来,特点是在每句的唱腔中加入似鹧鸪鸣叫一样的拖音,婉转悠扬。鹧鸪戏的伴奏以打击乐为主,几乎每一段都有打击乐,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乐器鹧鸪胡。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鼓戏,微山湖端鼓腔又称端公腔,发源于微山湖沿湖一带的汉族曲艺。伴奏乐器是几面羊皮鼓。剧目繁多、曲牌丰富、旋律优美,唱起来转换调颇为自如,是研究古代汉族民间音乐的重要资料。列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渔鼓戏,又称道情,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原是道士曲调。主唱者怀抱渔鼓、手持简板击节说唱,进行各种抒情和叙事表演。渔鼓,又称道筒、竹琴。渔鼓有“击”(四指同时拍击)、“滚”(四指连续交替单击)、“抹”(四指击鼓止音)、“弹”(四指屈指连续交替击弹)等。滨州市“渔鼓戏”在用渔鼓伴奏、简板击节同时引进了锣鼓和其他戏剧形式,并将武术揉进戏剧动作之中。柳琴戏,因用柳叶琴伴奏,也称“柳琴书”,清末产生于山东省临沂、枣庄一带,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接壤交界地区。来源是以鲁南民间小调“拉魂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