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情分析专题概述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侵略者坚船利炮的挑战和国家的衰败,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追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列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改造,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西学东渐”下的近代思想始终结合救亡图存和近代化两大时代主题。近代中国经历了学习西方的探索过程,也展现了思想解放潮流的渐进过程。考向预测1、主干知识: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资产阶级三大阶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阶段历程,中西方制度,文化碰撞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思想解放与中国近代化的相互关系均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2、基本概念:能否正确理解洋务派、顽固派、“中体西用”、“维新派”、“革命派”、“保皇派”、“激进派”、“西学东渐”等概念或专有名词事关本专题得分效率,应下功夫理解。3、史观:本专题涉及的内容既体现了中国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近代化历程,也体现了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对中华文明进步发展的影响,也给命题留下广阔的空间。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本专题暗含“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的社会热点,复习时要注意相关知识的训练。核心知识一 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历程知识结构
重点强调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2、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3、爱国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救亡图存,为了民族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了强烈的反专制反侵略的爱国性质。4、继承性和发展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至广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各种思想主张或理论成果都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5、由被动到主动: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维新变法昙花一现,辛亥革命成果落空,最终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民族、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二、近代中国人学西方不断深化的过程1、学技术、器物:学军事、工业技术,如新思想萌发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的主张,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2、学制度、体制:①学西方君主立宪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启蒙思想家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的君主立宪主张,学习英国、日本君主立宪制度。②学西方民主共和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卢梭的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学说,学习美国、法国民主共和制度。③学无产阶级专政制度:中国无产阶级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3、学思想、观念:①学民主和科学思想,如新文化运动。②学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学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际进行探索。4、以俄为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5、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①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革命实践。②建设道路:从探索时期到新时期的建设实践与探索。三、发展阶段和主要史实图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时期(19世纪40〜60年代)背景:鸦片战争中英国的坚船利炮,使先进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要向西方学习。内容:林则徐在广州设译馆,编译的《四洲志》和《各国律例》仿造西方战船,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这些思想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作用。洪仁玕通过《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迫于形势,未能实行。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1901年)口背景:内忧外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民族危机加深。内容: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进行洋务运动。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主张在经济上商战(市场竞争)在文化上建立新式学校,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核心)。实质是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君主立宪)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主张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核心主张是君主立宪。影响: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背景: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内容: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孙中山等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评价:尽管当时的三民主义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4.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背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内容: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社会思潮。新文化运动兴起。前期指导思想是民主和科学。内容主要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李大钊第一次在中国大地上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影响: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增加了明确反帝、人民享有充分的自由与权利、节制资本等内容。新三民主义成为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5.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探索新的革命道路。内容:毛泽东通过《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典范;探索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之路:推动革命形势的快速发展。6.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背景:全民族抗战兴起。内容: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毛泽东思想在中共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7.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毛泽东思想发展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内容:1949年春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重要报告,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提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同年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规定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典型例题】1、郑观应在《公法》中说:“公法者,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可相维系而不可相统属者也。”“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侵夺。”依据以上言论判断,郑观应主张()A.依法制国 B.维护专制 C.主权平等 D.公平贸易解析:本题属于典型的材料题。不需要过多复杂的历史背景,能够阅读理解题干中的文言文材料,勾画出关键词,即可作答。关键词是各国之权利……他人不可侵夺”,由此对应到C选项“主权平等”。另外,郑观应、王韬属于19世纪7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家,伴随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而出现,其主张为'君主立宪”与“商战,发展资本主义”。高考对此考点均有涉及,要注意。答案:C2、日本学者说:“幕府末期一些进步的日本学者、文化人,经由中国输入的文献所学到的西学情形与一般近代文化,并不比经过荷兰所学到的有何逊色。”下列各项中体现了日本学者所说的“经由中国输入的文献”主要思想是()“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亡”“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C“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心天下地价”D.“师夷长技以制夷”答案与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知“经由中国输入的文献”是指《海国图志》,它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故选D。注意:《海国图志》出版后传入日本,在日本维新运动的发展上起过一定的作用。答案:D3、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以及当下的“孔子热”,反映了不同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观点是()A.“历史就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 B.“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C“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D.“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答案与解析解析:本题要求正确认识孔子的“历史命运”。不同时代对孔子有不同的认识,是因为时代的要求,因而D正确;不同时代对孔子的不同认识是依据时代要求的,不是,任人打扮”的,B不正确;不同时代讲孔子不是讲‘过去”,而是时代的需要,C不正确;不同时代讲孔子所解决的时代问题,不是重复,也不是“永无休止”,D不正确。答案:D4、下图为1833〜1915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频率的统计图。1905〜1913年“共和”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民主”的频率,其原因包括( )
嗔用厂“兜$厂住IRQ78150的出现总率域讦①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嗔用厂“兜$厂住IRQ78150的出现总率域讦①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②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答案与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影响近代中国民主发展的因素。本题可从时间限制入手,用排除法解答。①是在甲午战争之后(1895年),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③始于1915年。排除①③。1905年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这些都使得“共和”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民主”的频率,答案为D。答案:D5、分析类似的历史现象,寻找其异同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的真谛。清朝在新政期间颁布《癸卯学制》,规定大学堂“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毕业考试获中等以上者,均作为进士出身授以官职。至U1911年,中国创办的真正的大学仅5所(不算教会学校),毕业生民国政府1912年颁布《大学令》,规定以“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1922年《学校系统改革案》提出了七条标准:"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3.谋个性之发展……”同时许多实业家也投总数不过200名且无女性身影。身教育事业,如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张謇创办南通大学。至U1925年大学已有50所,学生25278人,其中女生占3.28%。(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清末与民国初期高等教育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1915〜1923年1938〜1945年1915年,辜鸿铭写成《中国人的精神》,其目的是“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1923年,柳诒徵完成《中国文化史》,其主旨是“让学生看到中国文化的全貌和真相,也让青年们自己理解中国文化是否真的一文不值”。一批重要的历史学术书籍在这个时期出版,如周谷城的《中国通史》,钱穆的《国史大纲》,张荫麟的《中国史纲》,缪凤林的《中国通史要略》,吕思勉的《吕著中国通史》和柳诒徵的《国史要义》。(2)结合时代背景,分别说明出现上述两种文化现象的原因。答案与解析解析:(1)从教育目标、培养对象、大学规模方面总结清末与民国时期教育的区别,原因可以从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几个方面去找。(2)1915-1923是新文化运动时期,1938-1945是日本全面侵华时期,要回答两个时期的文化现象之所以不同的原因,则要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去找。答案:(1)在教育目标上,清末是为君主统治培养官员,民国是满足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兼顾人的个性发展。教育对象上,民国较清末扩大,女性开始与男性共享高等教育的权利。在大学规模上,民国较清末有显著增长。原因:清末新政的本质仍是维护专制制度;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1915〜1923年,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号召“打倒孔家店”,引发了否定和怀疑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思潮;一些思想家对此表示不满,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1938〜1945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一些史学家为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国历史中挖掘资源,弘扬民族精神,发挥历史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TOC\o"1-5"\h\z.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用一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清代学风:“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指道光、咸丰)以降之学新。”文中的“新”主要是指( )A.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B.针砭社会时弊C注重经典考据 D.学习西方文化.近代有人指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也。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贱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责,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与上述材料相吻合的思想观念是( )A.中体西用 B.“革命是除旧布新之良药”C.君民共主 D.“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提出的“工商皆本”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满清帝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重新组织”,以下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①甲午战争战败是这一时期中国屈辱的表现②《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③开展洋务运动是满清帝国自我反省的表现④“百日维新”是满清帝国重新组织的一次努力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B.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TOC\o"1-5"\h\z.1915年一篇文章引用尼采的观点说:“德国大哲学家尼采区别道德为二类: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日贵族道德,谦逊而服从者日奴隶道德。”并认为:“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该文的撰写者最有可能是( )A.陈独秀 B.梁启超 C.孙中山 D.毛泽东.下图是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的北大校徽(后称,北大红”),刘半农戏称为,哭脸校徽”。其图案以篆体的“北大”二字构成传统的瓦当形象,下面的“大”字像一个人,上面的“北”字又像两个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B.隐含了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取向C.承载了北大人“肩负重任”的理想与追求D.反映了“自由独立,兼容并蓄”的学术精神.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外近代史上的四次思想解放运动。其中属于自由主义潮流范畴的是()①马丁・路德④《新青年》A.①②①马丁・路德④《新青年》A.①②②《共产党宣言》 ③严复B.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的是( )A.孙中山 B.陈独秀 C.李大钊 D.毛泽东.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B.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C.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同志说:“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从中得出的结论是( )A.学习苏俄,走社会主义道路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C.坚持国共合作,赢得人民信任 D.动员全国人民,解放全中国二、非选择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明万历九年(1581年),有利玛窦者始泛海抵广州。……崇祯初历法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以其国新法相参校,开局纂修,报可。书成未用。会本朝建元,始采取其说,先后命西洋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天监官。……并许其自行其教。——引自清朝《文献通考》材料二:(近代中国)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三:《海国图志》 《民报》、孙中山题词 《新青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较之以前有什么新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在18世纪末叶以来,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并概括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带来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分析其态度变化的趋势。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禁庙宇寺观。既成者还其俗,焚其书,改其室为礼拜堂,籍其资为医院等院。此为拯民出於迷昧之途,入於尤明之国也。二、禁演戏修台建醮。先化其心之惑,使伊所签助者,转助医院、四民院、学馆等,乃有 益 於 民 生 实 事。——《资政新篇》材料二同文馆旧址 万木草堂材料三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派与厌世派,常樊然并屿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洪仁玕的主张。(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同文馆与万木草堂在办学目的上有何不同之处?(3)据材料三概括蔡元培的办学理念,并分析该办学理念在当时的积极作用。(4)就上述教育思想或办学理念,任选一例,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角度分析这一教育思想或办学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答案与解析答案及解析:1、D解析:考查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从材料所示时期‘道光、咸丰’来看,中国遭受了两次鸦片战争,故当时提倡学习西方文化。正确答案为D。2、C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和所学史实说明作者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符合要求的当然是开明君主制的C项;A项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观点;B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观点,其政治主张是民主共和制;D项是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民主与科学。3、B解析:“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与民族危机有关,故A可排除;“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趋利避害意识”,可以排除D项,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具有明显的局限性。4、B解析:考查晚清时期中国人的探索。关键是时间“19世纪后半叶”而②《辛丑条约》的签订是在1901年,所以排除即可。5、A解析: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内容。关键信息:“24岁以前”即1920年前,作者关注相对论和社会契约论,即民主与科学,所以主要是反映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要内容即民主与科学。6、A解析:本题考查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对旧礼教旧道德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树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进行了全面清算。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探索救国之路的历史人物的理解。根据时间提示应该是新文化运动,反映的是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的应该是陈独秀。7、B解析:鲁迅先生设计的北大校徽体现了北大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图案中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有如一人背负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想象。分析各选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边缘计算市场调研报告-aiot星图研究院-202508
- 基于DeepSeek AI大模型实现人力资源检查政策合规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二课 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军队和老百姓 课件(内嵌音视频)
- 医学三基《妇产科》模拟试卷二
- 2025年机关食堂营养师招聘面试专项练习含答案
- 2025年军供站招聘面试预测题及答案
- 2025年地震局公务员招录笔试专项练习含答案
- 2025年对台事务办公室事业单位招聘笔试模拟题及答案
- 机关事务管理局机关团委招聘笔试经典考题含答案
- 2025年军队文职人员统一招聘面试( 雷达工程)预测题及答案
- 《城市更新的》课件
- 2022水环式机械真空泵选型计算手册
- 2025-2030中国辣椒酱行业供需趋势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 2025年度运输业安全生产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 光伏居间的合同8篇
- GB/T 45418-2025配电网通用技术导则
- 医疗风险防控培训课件
- 机械设计部绩效考核制度
- 诊疗规范培训课件
- 《KANO模型培训》课件
- 复苏室患者的交接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