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油基础油组成检测中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运用,分析化学论文_第1页
润滑油基础油组成检测中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运用,分析化学论文_第2页
润滑油基础油组成检测中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运用,分析化学论文_第3页
润滑油基础油组成检测中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运用,分析化学论文_第4页
润滑油基础油组成检测中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运用,分析化学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润滑油基础油组成检测中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运用,分析化学论文摘要:润滑油基础油是润滑油的主要组分,对润滑油的使用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综述了基础油组成对粘度指数、安宁性和低温流动性等性能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在基础油组成检测中的应用,对润滑油生产经过中质量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关键词语:润滑油;基础油;气相色谱/质谱;Abstract:Lubricantbaseoilisthemaincomponentoflubricatingoil,itplaysadecisiveroleintheuseoflubricatingoil.Theeffectsofbaseoilcompositiononviscosityindex,stability,andlow-temperaturefluiditywerereviewed.Atthesametime,theapplicationofgas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GC-MS)inthedetectionofbaseoilcompositionwasanalyzed.Thispaperhasimportantguidingsignificancestothequalitycontrolduringlubricantproduction.Keyword:lubricant;baseoil;GC-MS;1、润滑油基础油简介伴随着发动机和各类机械设备技术的更新换代,对于润滑油节能和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更高层次品质润滑油的需求也逐年增加[1,2]。润滑油在机械设备和运输工具中起润滑、冷却、散热、密封、抗腐蚀、防锈、清洁、应力分散缓冲、动能传递和绝缘等作用[3],占整个润滑材料的85%[4]。根据润滑油应用领域的不同,可分为车用润滑油和工业润滑油两大类。车用润滑油主要包括车用内燃机油、车辆齿轮油、车辆减震器油、汽车冷却液等。工业润滑油主要用于各类工业和工程机械的制造及运转、金属制造及加工等,被形象地称为工业机械设备的血液。润滑油通常是由基础油和添加剂组成,基础油在润滑油中占比在质量分数80%[5,6]以上。基础油的品质和性能直接决定着润滑油质量和性能的优劣性。性能优异的基础油应具备:适宜的粘度和高粘度指数,低挥发损失,良好的低温流动性、热氧化安宁性和添加剂溶解能力,耐腐蚀、无毒、蒸发损失小等特点。根据来源分类,基础油主要分矿物基础油、合成基础油及生物基础油三大类;根据性能分类,美国石油学会〔API〕将润滑油基础油分为五类,见表1。表1API对润滑油基础油的分类表1中,Ⅰ、Ⅱ和Ⅲ类为矿物基础油,应用最为广泛〔约占95%以上〕。Ⅰ类是由传统工艺生产的基础油,主要以物理经过为主;Ⅱ和Ⅲ类采用加氢工艺生产的基础油,对中间原料进行深度加工,使饱和烃含量大幅增加[7];Ⅳ和V类为合成基础油,与矿物油相比,合成基础油具有良好的质量稳定性,寿命较长,能够减少油耗和设备维修费用、降低换油频次,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合适高负荷、高转速、高真空、高能辐射和强氧化介质等环境的使用。2、基础油组成对性能的影响基础油主要以烃类为主,含有微量的硫、氮化合物等。从族组成来看,基础油主要含有饱和烃〔链烷烃和环烷烃〕、芳烃和极性化合物等[8]。基础油的性能是各种烃类组成和多种化合物综合性质的表现,主要性能有粘度指数、安宁性、低温流动性、蒸发损失和清净分散性等。因而,研究基础油不同构造组成对性能的影响,对生产性能优异的润滑油至关重要。2.1、基础油组成对粘度指数的影响粘度指数是反映润滑油粘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粘度指数越高,讲明粘度随温度变化的幅度越小,润滑油性能越好。Adhvaryu等[9]研究表示清楚,影响粘度指数的最主要因素是基础油中各种烃类的含量,不同烃类的粘度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直链烷烃的粘度指数最高,其次异构烷烃,依次是具有烷烃侧链的单环、双环、多环烷烃和环烷芳烃。郭忠烈等[10]研究发现,支链越多粘度指数越低,环数增加也会使粘度指数下降;当烃类环数一样时,侧链越长粘度指数越高,分支越多则粘度指数越低。Kioupis等[11]采用分子构造模拟方式方法,考察了不同分子构造对粘度指数的影响,研究表示清楚星型和直链型的异构体分子粘度指数较高,但直链型分子的低温流动性能较差。因而基础油组成中支链较少、长度较长且分布稀疏的星型构造是润滑油理想的分子构造。胡孙伟等[12]研究发现,正构烷烃向多支链异构烷烃转化的程度越大,基础油粘度指数降低的幅度就越大;平均碳数越多,烷烃碳链越长,粘度指数越大。2.2、基础油组成对低温流动性的影响凝点和倾点是用来表征基础油低温流动性的指标,两者没有原则的差异,只是测定方式方法的不同。同一油品的倾点一般都高于凝点2~3℃。润滑油的倾点和凝点越低,其低温流动性越好,越有利于发动机在较低的温度下启动。Adhvary等[13]利用核磁共振对基础油的构造与低温性能进行研究,研究表示清楚倾点主要与正构烷基和芳香环或环烷环位亚甲基含量有关,直链烷烃的倾点最高,长支链异构烷烃的倾点较低,但支链对倾点的影响较为复杂。Brian等[14]研究发现,带有长支链的单环烷烃具有良好的低温性能。张大华等[15]研究发现,具有较长烷基链取代构造、或者异构化程度较低的烷烃分子具有较高的倾点和浊点,同时还影响基础油的外观。2.3、基础油组成对安宁性的影响基础油安宁性一般是指氧化安宁性和光安宁性,反映润滑油在使用和存储经过中的稳定性。影响基础油安宁性的主要因素有烃类型、温度、溶解氧和金属催化剂等。氧化安宁性是指在使用和运输经过中抵抗氧化的能力,使其保持良好的使用性能。毛红等[16]研究了基础油各组分对氧化安宁性的影响,各种烃类的氧化安宁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多环芳烃双环芳烃饱和烃单环芳烃,对于多环芳烃的抗氧化性较好的原因是由于华而不实有天然的抗氧组分,这种抗氧组分可能是硫化物的富集和氮化物的促进氧化性降低双重作用的结果。含硫化合物对氧化有抑制作用,含氮化合物则对氧化有促进作用,加硫和脱氧都能够提高油品的氧化安宁性。Kramer以为[17]基础油的氧化安宁性主要是由芳香烃含量决定的。李伟等[18]研究了基础油组成对氧化安宁性影响,对氧化安宁性影响的大小顺序依次为:饱和烃芳烃硫化物氮化物。饱和烃含量越高,基础油对添加剂的感受性越好,因而在基础油中应尽量提高饱和烃含量,降低芳烃、硫化物和氮化物等的含量。姚婷等[19]用质谱法测出氮化合物对氧化安宁性的影响关系,含氮化合物尤其是碱性含氮化合物对基础油的热氧化安宁性影响较大。光安宁性是指在光照条件下使润滑油变色、浑浊、产生沉淀物等的现象,也是氧化的经过。Gilbert等[20]研究发现,多环芳烃是使加氢基础油润滑油变色、产生沉淀的主要因素,主要原因是润滑油组分中的芳烃构造发生变化,导致生成更多、更大的极性化学物质。黄为民[21]等将基础油分离为氮化物、重芳烃、中芳烃、轻芳烃和饱和烃,研究了各组分对光安宁性的影响,发现重芳烃是基础油光安宁性变差的主要原因。Kartzmark等[22]以为氮化物的含量固然少,但在油品色度的影响中占相当大的份额,是影响基础油光安宁性的主要因素。王会东等[23]的研究结果也证实氮化物是使溶剂精制油颜色和安宁性变差的主要原因,但并非是唯一原因。2.4、基础油组成对其他性能的影响基础油的构造组成还对润滑油的蒸发损失和清净分散性有一定的影响。孔吉霞等[8]研究发现,同等粘度下蒸发损失:芳烃环烷烃烷烃;环烷烃的环数越多,蒸发损失越大。Supp等[24]研究发现,多环芳烃可使基础油清净性变差,而少量芳烃尤其是极性极强的芳烃能够加强油品的极性,有利于提高油品的分散性。孙文斌等[25]研究发现,基础油在氧化物变质经过中其芳烃和含氧化物含量增大;除此之外基础油氧化变质也是润滑油清净性变差的重要原因。将综上所述各组分对基础油的性能影响进行列表,见表2。表2基础油组分对其性能的影响从表2能够看出,各种烃类对润滑油基础性能的影响:从粘度和粘度指数来看正构烷烃组分最好;从低温性能是芳香烃组分最好;从氧化安宁性而言是饱和烃组分最好。但是润滑油的使用性能受组成之间的协同或抑制,需要综合考虑基础油内各组分的含量,使基础油到达最佳的使用性能。因而,开发高性能的润滑油基础油经过中,综合考虑各类烃、硫化物和氮化物对基础油性能的影响,基础油最理想的组分是饱和烃,尽量降低芳烃、硫化物和氮化物的影响。3、GC-MS在基础油中的应用当前分析基础油化学构造的方式方法主要有色谱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红外光谱法和GC-MS法等[26],华而不实GC-MS是一种高效的组成分析方式方法。3.1、GC-MS的构造GC-MS具有高效分离能力、高灵敏度、强定性定量能力等特点,GC-MS技术综合了质谱法和气相色谱法各自的优点,克制了质谱仪进样的苛刻要求以及气相色谱仪的检测器的局限性。质谱仪一般包括:进样系统、离子源、质量分析器、检测器和数据系统[27]。除此以外,质谱仪还需要在高真空〔10-4~10-6Pa〕下进行工作。图1是色谱-质谱联用仪的构造示意图。图1色谱-质谱联用仪的构造示意图Fig.1StructurediagramofGC-MSGC-MS的核心是质量分析器,质谱分析从理论上可分为电压扫描和磁场扫描两大类。质谱分析方式方法是通过对样品离子的质量和强度的测定来进行成分和构造分析的一种方式方法,其基本原理:被分析的样品首先离子化,然后利用离子在电场或磁场中的运动性质,将离子按质荷比(m/e)分开并按质荷比大小排列成谱图形式,根据标准质谱图比照可确定样品成分、构造和相对分子质量。3.2、GS-MS在基础油中的应用随着GS-MS技术的不断提高,从离子质量精到准确测定基础油分子构造组成已成为可能,利用GC-MS研究基础油组成已经成为提高润滑油品质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基础油的构造非常复杂,若要深切进入研究其组成构造对润滑油性能的影响,第一步需要选择高效的分离方式方法将主要组分从基础油中分离至关重要。当前分离方式方法主要采用柱色谱分离方式方法,执行SH/T0659和SH/T0606标准方式方法。采用硅胶为吸附剂,以正戊烷、二氯甲烷和苯与无水乙醇为冲洗液将试样分离为饱和烃、芳烃和胶质三部分,分别回收溶剂、恒重,计算出试样中饱和烃馏分和芳香馏分的质量百分含量。华而不实计算公式如下:试样中饱和烃馏分含量X1[%(m/m)]:试样中芳烃馏分含量X2[%(m/m)]:式中:m1为所接受的饱和烃馏分的质量,g;m2为所接受的芳烃馏分的质量,g。将分离后的饱和烃和芳烃分别进行质谱测定。根据各类烃的特征离子峰组强度和浓度相关性,以各类烃的平均碳数选择断裂模型和灵敏度系数,分别建立饱和烃的五元一次方程组和芳烃的十元一次方程组,求得各类烃的相对含量并归一化,再乘以色层分离得到的饱和烃和芳烃的质量百分含量,计算出各类烃的质量百分含量。王丽娟等[28]利用GC-MS测定基础油族组分,通过柱色谱分离后的基础油饱和烃和芳烃组分进入GC-MS分析,结果表示清楚,测量的结果的重复性和再现性都知足相应ASTM标准要求。王楼明等[29]利用GC-MS法测定基础油中多环芳烃,建立了一套方便、快速、准确的检测方式方法以测定矿物油中多环芳烃的含量,研究表示清楚在检测基础油中多环芳烃时,优化后的GC-MS法的准确度均能到达较高水平。黄为民等[21]采用GC-MS技术,分析比照了加氢处理润滑油基础油和糠醛精制润滑油基础油的重芳烃部分组成,证实多环芳烃和部分饱和的多环芳烃是造成加氢处理润滑油安宁性劣于糠醛精制润滑油的原因。鄂红军等[30]利用GC-MS方式方法分析了APIⅢ-4、PAO-4基础油的链烷烃组成及构造特征,研究了链烷烃构造特征对APIⅢ-4、PAO-4基础油的热稳定性、氧化安宁性的影响。彭兴隆等[31]通过GC-MS分析得到了PAO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强烈裂解、生成大量正构烷烃及异构烷烃等小分子物质的反响,导致其粘度迅速减小、黏温性能变差。4、结论随着机械设备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对润滑油节能和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基础油性能是各种烃类组成和多种化合物综合性质的表现,不同构造组分基础油组成对性能的影响,对生产性能优异的润滑油非常重要。(1〕开发高性能的润滑油基础油经过中,综合考虑各类烃、硫化物和氮化物对基础油性能的影响,基础油最理想的组分是饱和烃,尽量降低芳烃、硫化物和氮化物的影响。(2)GC-MS技术当前已广泛应用在润滑油基础油组成分析的相关领域,帮助人们愈加深切进入地认识基础油组成对其使用性能的影响,有利于研究开发定向的高品质润滑油,促进了润滑油产业更快的发展。当前GC-MS技术对于高分子量的表征还存在很多需要攻克的难题,但是在对复杂物质的分析技术而言,加快GC-MS技术的发展对愈加全面地了解基础油的构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为参考文献[1]吕春胜.高温润滑油基础油的研究进展[J].工业催化,2018,18(9):15-22.[2]刘影.润滑油基础油的发展现在状况及趋势[J].润滑油,2001,16(4):59-62.[3]李茂生.基础油的性能检测及其在工业润滑油液中的应用技术[J].润滑与密封,2018,36(11):100-104.[4]张文晓.高粘度PAO的聚合工艺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20.[5]李春山.合成油的生产与发展[J].华工科技,2000,8(4):76-80.[6]史超.船用润滑油基础油水分离性及其油水界面性质的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21.[7]宋宁宁,康茵.润滑油基础油的特点以及生产工艺[J].齐鲁石油化工,2018,38(1):23-28.[8]孔吉霞.基础油组成对润滑油产品性能的影响[J].石油商技,2018,28(05):61-67.[9]ADHVARYUA,ERHANSZ.Applicationofquantitative~(13)Cnuclear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tothecharacterisationofsolvent-refinedaromatic-richlubricantbaseoils[J].LubricationScience,2002,1(15):3-15.[10]郭忠烈,费逸伟.润滑油粘度指标分析[J].化工时刊,2021,31(05):32-36[11]LOUKASIK,EDWARDJM.MolecularSimulationofPoly-a-olefinSyntheticLubricants:ImpactofMolecularArchitectureonPerformanceProperties[J].TheJournalofPhysicalChemistryB,1999,103:10781-10790.[12]胡松伟,郭庆洲.异构脱蜡润滑油基础油组成对其性质的影响[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21,31(04):831-835.[13]ADHVARYUA,PEREZJM,DUDAJL.QuantitativeNMRcopyforthepredictionofbaseoilsproperties[J].TirbologyTransactions,2000,43:245-250.[14]BRIANJ,DENISJ,PARCG.RheologicalPropertiesofLubricants[M].Inst.Franc.duPetrole,EditionsTechip,Paris,1989.[15]张大华,李丽霞.利用温度扫描技术研究润滑油基础油的低温性能[J].润滑油,2020,27(06):39-43.[16]毛红,周亚松.润滑油基础油的化学组成对其氧化安宁性的影响[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1999(03):65-69.[17]KRAMERDC,ZIEMERJN.InfluenceofgroupⅡⅢbaseoilcompositiononⅥandoxidationstability[J].NLGISpoksman,2000,10(63):20-39.[18]李伟,贺产鸿.对润滑油基础油质量和加工工艺的再认识[J].润滑油,2004,19(4):1-9.[19]姚婷,郝敬团.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法分析润滑基础油的构造组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2(01):87-90.[20]WALKERB.Manufactureoflubricatingoilsbyhydrocracking:US3788972A[P].1974.[21]黄为民,祖德光.加氢处理的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