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经济学与适应机制_第1页
气候变化经济学与适应机制_第2页
气候变化经济学与适应机制_第3页
气候变化经济学与适应机制_第4页
气候变化经济学与适应机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气候变更经济学与适应机制报告人:王晓霞罗焕娟主要内容从经济学视角相识气候变更课题内容汇报气象灾难社会经济影响评估方法灾难脆弱性评价:气候变更背景下中国城市水资源农业和农村的气候变更适应探讨农业巨灾保险的气象需求分析PartI:从经济学视角相识气候变更气候是公共物品。 Theclimateisapublicgood.气候变更问题的经济学缘由是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外部性。Climatechangeisaresultoftheexternalityassociatedwithgreenhouse-gasemissions.温室气体排放者没有担当其排放成本,而是将其成本转嫁给全社会和将来。itentailscoststhatarenotpaidforbythosewhocreatetheemissions.除非实施有效的政策干预,市场无法订正外部性。Human-inducedclimatechangeisanexternality,onethatisnot‘corrected’throughanyinstitutionormarket,unlesspolicyintervenes.气候变更外部性别出心裁气候变更是全球性的。 Itisglobalinitscausesandconsequences.气候变更的影响是长期和持续的。 Theimpactsofclimatechangearelong-termandpersistent.气候变更的经济影响充溢了不确定性和风险。Uncertaintiesandrisksintheeconomicimpactsarepervasive.气候变更带来的主要的不行逆的变更具有非线性的经济影响。Thereisaseriousriskofmajor,irreversiblechangewithnon-marginaleconomiceffects.全球的减缓和适应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公共物品性质,要避开搭便车行为,须要有效率的公共政策的干预。 Aspectsofadaptationtoclimatechangealsohavesomeofthecharacteristicsofpublicgoodsandrequirepublicpolicyintervention.适应也面临信息不充分和正的外部性等各种市场失灵的挑战。 efficientadaptationtoclimatechangeisalsohinderedbymarketfailures,notablyinadequateinformationonfutureclimatechangeandpositiveexternalitiesintheprovisionofadaptation.据测算,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成本大约将是全球平均GDP的1%。 AnestimateofresourcecostssuggeststhattheannualcostofcuttingtotalGHGtoaboutthreequartersofcurrentlevelsby2050,consistentwitha550ppmCO2estabilisationlevel,willbeintherange–1.0to+3.5%ofGDP,withanaverageestimateofapproximately1%.从伦理角度看,适应要求发达国家对最脆弱的发展中国家的强有力的支持。后者严峻缺乏必需的资金,并且承受主要由发达国家历史上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巨大的风险。 Theethicsofadaptationimplystrongsupportfromtherichcountriestothemostvulnerable.PartI:小结气候变更领域经济学与其它领域的经济学一样,涉及广泛的范围,内容丰富和困难。

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探讨气候变更带来的经济影响,不同应对战略的费用效益分析,政策方案对不同国家、群体的影响,为政策干预供应定量定性的探讨基础。PartII:课题成果汇报极端天气气候事务的经济社会影响评估与风险管理(中国气象局2008年气候变更专项,编号CCSF2008-2)探讨背景依据中国的《气候变更国家评估报告》,尽管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初步探讨结果仍表明:气候变更对中国的影响以负面为主,并且某些影响具有不行逆性。面对气候变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需实行有效的适应措施来应对,而制定有效的适应措施的前提是能够识别和测度影响。主要内容气象灾难社会经济影响评估方法灾难脆弱性评价:气候变更背景下中国城市水资源农业和农村的气候变更适应探讨农业巨灾保险的气象需求分析一、气象灾难社会经济影响评估1、气象灾难分类2、气象灾难风险评估的方法3、气象灾难的社会经济评估1、气象灾难分类:按灾难成因分类我国多发的自然灾难中大部分是气象灾难或是与气象相关的灾难我国频发的气象灾难主要包括干旱,雨涝,冰雹,热带风暴,寒潮,沙尘暴等气象灾难对各部门的影响气象事务

农业交通运输制造业生态系统民居人体健康……农产品产量交通路况原料供应特定物种住房损坏疾病……土地生产力运输延迟露天作业系统平衡非舒适化死亡……对气象灾难按可能造成损失分类气象灾难的损失人员伤亡损失经济财产损失灾难救援损失干脆伤残人员的有市场价格无市场价格救灾灾区生产力伤亡损失医疗保险、的物品的损失物品的损失投入复原期的社会福利、减产损失社会救济、工时损失等2、灾难风险评估的方法风险:定义有多种,“给定条件下和特定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异”,“是一种灾难,是区域环境中某一程度危害及其发生的可能性”或者“损失的不确定性”鉴于不同承灾体对灾难的抗灾性能和脆弱程度不同,如将致灾因子和承灾体进行综合考虑,灾难风险可以表述为:Risk=Hazard*Vulnerability其中Risk为灾难风险;Hazard为灾难发生的概率(冒险、赌运气);Vulnerability为承灾体的脆弱程度风险识别(RiskIdentification)风险估算(RiskEstimation)风险评价(RiskEvaluation)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致灾因子分析(HazardFactor)脆弱性分析(Vulnerability)灾难损失分析(Loss)分析程序分析方法头脑风暴法、事故树法、故障树分析法、特尔斐法、情景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1基于成因机理的风险估算:通过对历史灾难的形成条件、活动状况和活动规律建立模型或模式,进而估算灾难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活动规模等;2基于统计分析的风险估算方法:通过统计灾难的活动规模、频次、密度以及灾难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灾难活动的数学模型,估算灾难紧急区的范围、规模或发生时间等。图4灾难风险的分析程序和方法气象灾难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灾难的划分:了解当地各种气象灾难的特点、成因和活动规律,并确定灾难猛烈程度的划分标准;损失的划分:针对本地历史地理状况、生态环境和经济基础,了解某种等级的气象灾难在不同时期可以造成何种等级的损失;决策评估:依据某种灾难出现的先验分布和将来发生的条件概率分布以及建立的损失函数,应用统计决策理论做以下三方面评估:一是灾难发生猛烈程度的可能性评估,如将来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可能出现的概率各占多少。二是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的最坏和最好的评估。三是如何以最少投资以换取防灾抗灾最佳经济效益的决策手段评估3、对气候灾难的社会经济评估社会经济评估经济评估:损失(防灾效益)评估;防灾成本评估社会评估: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支配效应,社会心理影响损失的评估方法气象灾难中的损失可以分为两个大类1、可以在市场上交易的,有市场价格的物品的损失,主要表现为实物形态的财产、资产、资源的损失2、不行以在市场上交易的,无市场价格的物品的损失,包括生态,景观,文物,环境舒适度等的损失,以及人体健康或生命的损失对于有市场价格的物品的损失可以运用生产效应法,即EOP(EffectsofProduction)进行评估评估程序:计算公式:经济损失=∑物品的损失量*单位物品的价格或价值问题:实物量的变更可能导致价格的变更确定评估对象的类型估计评估对象的实物损失量估计各类评估对象的单位价值或价格计算各类评估对象的经济损失计算总体经济损失灾难造成的农业损失评估(1)探讨方法:生产效应法农作物干脆经济损失=受灾面积*趋势亩产*农产品价格受灾面积:受灾面积(减产1成)、成灾面积(减产3成)、绝收面积(减产7成)趋势亩产:直线滑动平均法,消退气象因素影响农产品价格:接受2000年不变价格,选取稻谷、小麦、玉米、豆类的订购价格均值作为农产品价格计算公式调整为:经济损失=(受灾面积*10%*趋势亩产+成灾面积*30%*趋势亩产+绝收面积*70%*趋势亩产)*农产品价格灾难造成的农业损失评估(3)全国结果:确定损失及相对损失(见表)(1)自然灾难给我国农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保障水平评价 1978~2006年间,导致我国年均农作物产量干脆经济损失547.793亿元,占全国GDP的0.977%,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5.542%。华北、华中等粮食主产区属于极端气候和天气事务风险较高地区。链接

数据结果:确定损失及相对损失(摘录全国及经济损失最大省河南、经济损失最小省西藏,如下表)

多年平均农业经济损失(亿元)农业损失占全国GDP比例农业损失占地区农业总产值比例

国547.793

0.977%

5.542%

南65.9810.130%8.360%

西

0.4950.001%2.457%聚类分析类别省(市、自治区)Ⅰ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贵州、云南、西藏、新疆Ⅱ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Ⅲ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西、广西、重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注:红色字体表示该省份为粮食主产省数量变量均值绝对损失全国相对损失农产相对损失Ⅰ类省12个省,占31省的38.7%8.067亿元0.013%3.211%Ⅱ类省8个省,占31省的25.8%37.033亿元0.065%6.895%Ⅲ类省11个省,占31省的35.5%16.538亿元0.025%8.453%各类省特征表经济损失增长0.7倍占GDP的比例下降1.74个百分点,降幅69%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下降2.89个百分点,降幅33%全国多年平均农业经济损失(亿元)农业损失占全国GDP比例农业损失占地区农业总产值比例1978-1987524.0582.506%8.759%1988-1997797.5701.619%8.032%1998-2007881.0650.766%5.870%1978-2006547.7930.977%5.542%趋势分析三十年来我国农业经济损失不断加大农业经济损失占GDP和农业总产值的比列有所下降1978-2006多年平均结果可能低估了当前极端天气气候事务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确定值与其它探讨结果的比较相关探讨也表明,近年来全国因各类灾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重3~5%,而极端气象灾难约占其中的65%。对于没有市场价格的物品损失,如生态,景观,文物等,可以接受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即CVM(ContingentValuationMethod)来进行评估

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是一种以调查问卷为工具来评价被调查者对缺乏市场的物品或服务所赐予的价值的方法。该方法通常是在假想市场状况下,干脆调查或询问人们对某一环境效益改善或资源疼惜措施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topay,WTP),或者对环境或资源质量损失的受偿意愿(willingnesstoacceptcompensation,WAC),以推导环境效益改善或环境质量损失的经济价值。CVM在国内环境经济价值评估探讨中的应用

支付意愿(willingnesstopay,WTP)是指人们对某一环境效益改善或资源疼惜措施而情愿支付的最大货币量。补偿意愿(willingnesstoacceptcompensation,WAC)是指人们接受环境或资源质量损失的最小货币量。

因此,全部物品和服务的价值也可表示下:任何物品和服务的价值=人们对该物品和服务的支付意愿=人们对该物品和服务的补偿意愿WTP和WAC都是“人们行为价值表达的指示器”,因此,WTP和WAC都可用来表达环境影响的经济价值,其具体方法如下:环境影响支付意愿(WTP)

补偿意愿(WAC)

经济效益测定人们获得环境效益人们放弃环境效益经济损失测定人们阻止环境损失人们容忍环境损失WTP和WAC的差异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WTP与WAC对福利水平接受了不同的参考点:WTP以没有得到该物品作为参考点,WAC则是以得到该物品作为效用的基准。因此在WTP和WAC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对称性。从心理学的角度,人们对损失的估价通常总是要高于同样量的所得,而对损失削减的估价又会明显高于所放弃的同样数量的所得。因此,在评价低于环境参考起评点的福利损失时,应接受WAC;同样,在评价高于环境参考起评点的福利收益时,应接受WTP。CVM的探讨框架和基本思路环境影响区居民的总体∑WTP/WTA已知环境质量的变更程度社会支付意愿调查未知环境质量变更的经济价值调查相关信息调查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收入水平社会价值取向性别消费偏好消费品价格受教化程度年龄环境意识经济负担社会地位……信息持有度……职业投机意识生活环境……数据分析对人员伤亡和健康损失的评估,一般运用人力资本法,即HC(HumanCapital)来评估计算公式:HC=患病人数*人均平均医疗花费+由灾难导致的工人停工时间*当地平均工资+人员死亡数量*人寿保险的偿付金额

地区死亡人员损失伤亡人员损失房屋毁损经济损失平均值占GDP的比例(‰)平均值占GDP的比例(‰)平均值占GDP的比例(‰)河北1862.00.043112.00.003136136.03.17山东896.00.0131843.00.02645478.00.64江苏504.00.0076.0

58225.00.83江西1730.00.107121.00.007212863.013.12福建3176.00.11273.00.003136987.04.84浙江4257.00.084140.00.00384153.01.66湖北4944.00.154

121913.03.80湖南9387.00.322

199269.06.83广西3129.00.1851283.00.076340736.020.13广东1842.00.02579.00.001171392.02.33云南5778.00.354

贵州1951.00.24

新疆1254.00.106

表格31988—2004年部分省市自治区极端气候事务(干旱、水涝和台风)死伤人员和房屋毁损损失估计(万元)数据来源:基于社会调查的结果自行估算,未填数据的单元格主要是因为数值很小表格:1988—2004年部分省市自治区极端气候事务(干旱、水涝和台风)死伤人员和房屋毁损损失估计单位:万元二、中国城市水资源的脆弱性评价依据IPCC的脆弱性概念构造了包括暴露度、敏感度和适应实力3项分指数的脆弱性函数,建立了基于气候变更的城市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2006年全国655个城市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更背景下中国城市水资源的脆弱性及其分布特征。概念与评价方法基于气候变更的城市水资源的脆弱性:城市水资源系统易于遭遇气候变更影响的性质或状态以及在受到影响后复原到原来状态或功能的实力或承受影响的实力。依据IPCC的定义,脆弱性(V)是指气候变更(包括气候变率和极端气候事务)对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的程度,它是系统内的气候变更特征、幅度和变更速率(E)及其敏感性(S)和适应实力(A)的函数。脆弱性函数的一个简洁形式可以表达为指标指标编码指标名称ESAe120_20降水量(mm)+/-e2水网密度指数+/-s1人口密度(人/km2)+s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s3人均供水总量+s4万元工业产值耗水量(m3)+s5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s6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s7排水管道密度(km/km2)-a1GDP(万元)+a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万元)+a3人均GDP(当年价)-市辖区(元)+a4水基础设施维护资金占城市维护建设资金的比重(%)+a5单位供水管道漏损水量(立方米)-a6工业重复用水率(%)+a7节约用水率(%)+a8污水再生利用率(%)+评价步骤无量纲化处理和正向化处理百分等级法,将指标实际值转换为其在全部样本中所在的等级,等级按百分位数表示计算暴露度、敏感度和适应实力分指数线性加权法指标权数依据指标离差系数来确定(样本差异越大的指标被赐予越高的权重)计算脆弱度指数将脆弱度指数转换为百分等级数数据来源“20_20降水量”:国家气象局“水网密度指数”:《中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探讨其余指标:依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计算城市分类2006年,655个城市城市经济位置东部城市(262个)中部城市(226个)西部城市(167个)地理位置北方城市(313个)南方城市(342个)规模(按联合国标准分)一般城市(66个):10万人以内的城市大城市(530个):10~100万人的城市特大城市(59个):100万人以上的城市暴露度指数敏感度指数适应能力指数脆弱性指数全部城市均值50.450.250.350.1标准差14.58.011.428.9按地理位置分组北方城市均值50.451.050.251.0标准差14.48.511.728.3南方城市均值50.449.550.449.2标准差14.77.411.129.4方差分析结果F值0.00015.80030.04650.6303Sig.0.9930.0160.8290.428按经济区位分组东部城市均值49.948.356.936.8标准差13.77.910.624.0中部城市均值52.052.747.361.3标准差11.37.28.825.4西部城市均值48.949.844.255.7标准差18.98.110.532.0方差分析结果F值2.307719.942198.576356.1392Sig.0.1000.0000.0000.000按城市规模分组一般城市均值47.450.541.461.6标准差11.72.94.325.8大城市均值50.750.249.151.4标准差13.67.69.628.0特大城市均值51.049.370.925.0标准差22.813.37.326.8方差分析结果F值1.51770.4382189.260330.5700Sig.0.2200.6450.0000.000中国城市水资源的脆弱性评价综合的脆弱性差别明显;南北方城市间没有显著差别;东部、中部、西部城市的脆弱性差别大而显著,中部城市的脆弱性最高,其次是西部城市;特大城市的脆弱性显著低于其他城市,大城市的脆弱性也低于一般城市。中国城市水资源的脆弱性应对措施制定气候变更适应性政策时应分轻重缓急。战略重点可放在中部城市和一般城市。对东部城市和特大城市可充分利用其自身较强的适应实力来避开影响。西部城市相对而言暴露度较低,尽管适应实力也较低,但综合起来的脆弱性状况目前还不是特殊紧迫。大城市尽管也存在问题,但各方面的表现都居中,有确定的应对实力.三、农业和农村的适应气候变更探讨1、极端气候和天气事务的农业风险分析:经济损失2、农业巨灾风险的管理机制3、农业巨灾的保障水平4、农业巨灾保险费率探讨5、农业巨灾保险的四种模式6、农业巨灾保险的模式建议7、下一步的探讨需求农业巨灾风险的管理机制防灾/减灾救济政策性保险性质政府行为灾前预防政府行为事后救济政府行为+商业行为灾前的经济行为风险分散功能强无强风险防范意识培养有无有对象全体受灾者投保户实施主体以民政和农业部门为主民政部门政府部门+保险公司保障水平降低灾害损失由政府意愿决定,保障水平低受保险合同的法律保护保障水平低资金的可能来源政府政府、民间捐赠政府、投保人资金杠杆功能无无有资金的使用方向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建设:针对防灾减灾相关部门和公众救助生产;救助生活;房屋倒塌重建等救助生产运作成本(构成)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成本转移支付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约20%)其它类型的交易成本(约10%)资金效率待研究待研究较低(1)我国农业气候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包括防灾减灾、救济和保险三部分。发展不均衡、重灾后轻灾情、相对独立各自为战的格局。应逐步建立内部相互补充、协调协作的综合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机制。政府投入向农业防灾减灾及灾难预警倾斜,真正落实“预防为主,防灾、抗灾和救灾相结合”的管理方略。发挥农业救济的风险应对补充功能,更多投入到保险和防灾减灾措施中去。链接农业巨灾的保障水平(1)农业总产值(亿元)10222.312农业自然灾害损失(亿元)665.565农业自然灾害损失占农业总产值比例7.35%农业救济(亿元)38.602自然灾害救济费总额(亿元)28.932(农险)赔款及给付(亿元)3.577灾害损失补偿率下限4.85%灾害损失补偿率(上限)6.17%(农险)保费(亿元)4.175农业保险赔付率89.53%农业巨灾的保障水平(2)数据结果的政策含义我国目前的巨灾保障水平较低,救济加保险的损失补偿率仅为4.85%——6.17%,应尽快分散农业巨灾风险,提高保障水平目前的保障手段主要是救济和保险。其中救济占主要地位,保险只占到总补偿的10%作用。应挖掘、提高保险的风险分散作用。农业巨灾保险费率探讨(1)费率计算方法1、趋势产量法:损失率=(趋势产量—实际产量)/趋势产量纯保险费率=(平均损失率+风险附加项)*0.5(扣除50%的确定免赔率)2、生产效应法:损失率=(受灾面积*减产比例*趋势亩产)/农作物亩产纯保险费率=(平均损失率+风险附加项)*0.5农业巨灾保险费率探讨(2)费率测算结果——以黑龙江玉米豆类稻谷小麦趋势产量法3.6%5.5%3.6%6.6%生产效应法3.6%8.9%28.1%9.7%农业巨灾保险费率探讨(3)政府补贴保险费率的财政可行性—1玉米豆类稻谷小麦保费率3.6%5.5%28.1%9.7%物化成本240170300260播种面积(万亩)3078.14972.213271958.7总保费(亿元)2.664.6511.194.94农业巨灾保险费率探讨(3)政府补贴保险费率的财政可行性—2※假设财政补贴比例为70%,参保比例为70%。已知2007年中心财政的三农资金投入为4318亿元玉米豆类稻谷小麦总保费(亿元)1.302.285.482.4207年三农资金投入4318431843184318占比0.03%0.05%0.13%0.06%合计0.27% 依据1949~2006年的损失率数据,得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巨灾保险费率在3.17~4.75%之间; 我国已经具备了对农业巨灾保费进行补贴的财政可行性和政治可行性。农业巨灾保险费率测算及公共财政补贴可行性农业巨灾保险的四种模式(1)1423市场模式政府模式市场主导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农业巨灾保险的四种模式(2)商业化模式半商业化模式半政府化模式政府化模式风险分散市场承担政府和市场共同承担能力提高政府和市场共同承担能力提高政府承担资金筹集渠道市场渠道单一政府+市场多渠道政府+市场、多渠道政府渠道单一赔付资金压力大减小减小大对象范围小较大较大小保险组织难较难较易易运作成本保险公司经营成本高保险公司经营成本高交易成本高保险公司经营成本高交易成本高独立系统的运作成本非常高投保人意愿不欢迎矛盾矛盾欢迎地方政府意愿不欢迎矛盾矛盾不清楚中央政府意愿不清楚不清楚不清楚不清楚农业巨灾保险的模式建议(1)选择半政府化模式核心是政府主导+企业代办保险原则模式设计的主要内容农业巨灾保险的模式建议(2)半政府化模式现阶段倡导的农险原则政府和市场合作原则政府和市场合作原则针对巨灾风险针对可保的自然灾害风险优先保障规模化生产的有限范围原则优先保障粮食安全和粮食主产区的有限范围原则较高保障水平原则低保障水平保险原则的比较

农业巨灾保险的模式建议(3)主要内容:托付保险公司代办农业巨灾保险,将巨灾保险的运作成本限制在合理范围内起赔点提高至50%,承保巨灾风险,降低技术障碍和交易成本选择规模化农业生产地区,提高保险赔付金额的激励对超过确定赔付比例(如200%)的巨灾供应财政兜底明确法律地位供应实惠政策:营业税和所得税减免,激励中国再保险集团供应再保险支持,提高政策的长期稳定性支持巨灾保险的探讨工作:风险分布、费率设计、政策分析等加强监管,建立定期的评估制度下一步的探讨需求1、巨灾风险的概率探讨,改进巨灾保险费率测算:基于县、市尺度的气象和农业产量数据2、深化巨灾的农业风险管理的适应性探讨:包括防灾、减灾,救济和保险三个方面巨灾保险方面须要进一步的调研,修改细化巨灾农业保险模式设计防灾、减灾方面须要进一步了解对气象技术和服务的需求气象部门在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中可发挥的空间:供应气候变更条件下农业巨灾风险的权威评价,供中心决策参考;重大农业气象灾难预警机制成为农业防灾减灾的重要依托;提出基于风险评价数据的巨灾保险费率测算方法,作为保险费率核算标准;完善作物产量的气象核灾体系,作为巨灾保险的勘查理赔标准;开发农业气象灾难预料预警产品,供应灾难指数,参与将来的灾难指数保险产品开发;农业巨灾保险的气象需求分析一、巨灾风险管理与巨灾保险二、农业巨灾保险的必要性分析三、农业巨灾保险发呈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四、基于政策性农业巨灾保险的气象需求分析一、巨灾风险管理与巨灾保险“巨灾”一词最初是OECD(经合组织)在2003年提出来的,其内涵是指某一灾难发生后,发生地已无力限制灾难造成的破坏,必需借助外部力气才能进行处置,如我国1976年唐山地震、1998年特大洪水和2003年SARS公共卫生事务;美国的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灾难以及这次我国南方的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难等;也有从致灾因子发生的概率大小,定义巨灾,通常为百年一遇等。所谓巨灾风险,简洁地说,就是指可能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严峻人员伤亡的风险。在保险业界,巨灾风险的概念则是以赔付率为标准来划分、确定的。一次受灾保险公司的赔款相当于当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

150—200%的,即可确定为巨灾风险。因此,保险损失在150—200%的农险业务,可以被定义为农业巨灾险。巨灾风险管理体系一个包括灾前防灾预料、灾中救援减损、灾后补偿重建的综合的多层次体系,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涉及众多部门的职能和工作。其中,保险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在建立巨灾风险管理制度中重要的角色。将巨灾保险作为巨灾风险综合管理体现的一个组成部分,实现巨灾保险、政府救灾以及社会捐助的有机结合是一种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损失补偿方式。二、农业巨灾保险的必要性分析1、湖南气候变更特征湖南近五十年气候特征一方面表现为:洪涝范围急剧扩大,程度加重;另一方面干旱范围逐年缓慢扩大。其中近十年极端气候事务频发,灾情损失重。气候变更呈现以下显著特征:降水强度增加,山洪地质灾难出现频率增大。近10年我省年暴雨(日降水≥50mm)平均站次数较上十年增加38站次。日雨量≥150、≥200mm的暴雨站次数近十年平均较上十年分别增加3.4、1.4站次。

热带气旋影响湖南产生的强降水范围在增大,降水强度在增加。造成湖南省大范围降水的热带气旋个数、暴雨站次、大暴雨站次、过程最大降水量及日极最大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

其中过程最大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5.0mm,日最大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6.5mm,暴雨站次平均每10年增加2.2站次,大暴雨站次平均每10年增加1.1站次。1951年以来热带气旋影响造成较大范围暴雨过程排名前10位的有6次,在20世纪90年头之后,其中有4次在2000年之后(有明显增多趋势);产生的过程最大降水量排名前10位的有5次出现在20世纪90年头之后2.气候变更下的农业巨灾灾情特征以干旱、洪涝、暴雨、冰雹、大风、冰冻、寒露风、病虫害、滑坡等灾种最为严峻。综观全省总的单因子灾情分布状况看:旱灾的灾情贡献率最大,一般在30%——50%;洪涝的灾情贡献率次之,一般在20%——50%之间,平均为30%;风雹灾的灾情贡献率5%——15%之间,平均为7%;霜冻灾的灾情贡献率一般在10%左右。构成巨灾的气象因子主要体现为:旱灾、洪涝(山洪地质灾难)。其中,湖南旱灾和重旱以称为湖南的“干旱走廊“湘中最多,多发生在7-9月,而洪涝灾难以湘北洞庭湖区域多发,这是湖南省出名的的洪涝重灾区。多发生在5-7月。湖南气候变更下的农业灾情凸显以下特征:湖南干旱面积呈扩大趋势,旱灾损失为农业损失之最。除“衡邵干旱走廊”外,其余地区也出现了严峻干旱。由于大中型灌区配套工程的欠缺,干旱造成的灾情更为凸显。突发性短时超强降水造成的山洪滑坡灾难损失巨大,仅次于干旱。洪涝受台风登陆次数增多,台风外围影响降水强度增大,受其影响,洪涝重灾区体现为湘南(衡阳、永州、郴州)。冰冻灾难损失巨大。2005年,2008年初湖南分别出现了严峻的冰冻灾难。除此以外,湖南还分别出现了冰雹、大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务对局地农业生产造成严峻损失,其中冰雹对农业经济作物烤烟的损失最为明显。气候变更条件下干旱、洪涝、山洪地质灾难、冰冻灾难、冰雹等极端天气气候事务对应体现了灾情在时空上局地差异明显,灾难高度集中、灾难强度大、损失重的特点,并彰显出农业巨灾风险,除干旱、洪涝外,山洪地质灾难、冰冻灾难也成为近十年湖南农业巨灾的主要致灾因子农业巨灾保险的迫切需求农村灾难脆弱性的现实需求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对农业巨灾保险提出新需求.三、农业巨灾保险发呈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气象巨灾保险产品单一农业气象巨灾损失补偿实力的不足查勘定损难、理赔标准低是农业巨灾保险推广的技术障碍.农业气象巨灾保险产品单一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照旧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始终以来,农业保险始终是针对洪涝、干旱灾难为主自然灾难对小麦、棉花、水稻实行“统保”。“统保”是指在一些基础险种中实行的、带有确定强制性的统一保险制度。湖南自1979年以来,主要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湖南分公司农险部担当农业保险工作,主要承保包括水稻等作物的种植业保险以及生猪养殖业保险。从而使农业生产、农夫生活方面的各类风险难以被分散。在农村保险市场上,既存在较简洁盈利的险种,也有类似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这种很难盈利的险种;如2008年低温雨雪灾难中因灾损失严峻的南竹、茶叶在这场损失中赔付几乎为零。农业气象巨灾损失补偿实力的不足中国的巨灾防卫还处于萌芽阶段,现有的灾难损失补偿制度不能适应巨灾防卫的需求。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在湖南的极端天气灾难造成的巨灾损失中,由各保险公司理赔的金额仅占损失的1.5%左右,其中获得赔款的主要在尤其城市。(占总赔款的90%),城市中获得赔款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电信、医院等大型企业以及重点工程项目上。而农村因灾造成的农田受损、庄稼绝收、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的赔款却因为未能投保,基本由政府财政救济。从上表可以看出,局地山体滑坡的山洪灾难中理赔金额仅占灾难损失的0.1%(如:2005.5.31新邵暴雨山洪、2006年4月娄邵山洪)。而近年来,湖南干旱面积呈扩大趋势,在2007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出台之前,干旱赔付金额则更低。表12.10湖南年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务灾难赔付水平湖南极端灾害事件直接经济损失(元)理赔金额(元)比率(%)1998年洪水2005.5.31局地暴雨山洪2006.7.14,2006.7.26碧利斯、格美台风造成暴雨山洪2003年洪灾2004年洪灾2006.4娄邵山洪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170亿20多亿120亿9.54亿34.38亿26.1亿876亿3亿322万1.8亿3000万5000万300万14.14亿1.60.11.53.11.40.11.6

表12.112006年湖南省望城县雷锋镇真人桥村水稻旱灾保险赔付案例

项目内容真人桥村简介位于湖南望城县雷锋镇西北部村,全面积15.7平方公里,下辖38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5400人,2006年耕地面积约4000亩,水稻种植面积约2700亩险种水稻综合险保额直接物化成本240元费率7%保费总额16.8元保费构成中央及省级财政补贴50%,市级财政补贴10%,县级财政补贴10%,镇级财政补贴30%农户投入由于征缴成本高,征缴数额小,镇级财政比较富裕,应由农户承担的保费16.8*30%=5.04元由镇政府出资补贴,农户实际投入为零赔付标准分段计算,比例赔付。水稻种植保险分四个时期确定保额,即苗期140元,分蘖拔节期160元,抽穗扬花期180元,成熟期240元;理赔起点为30%。即承保的自然灾害造成水稻损失率达到30%以上(含30%)至70%时,按该作物生长阶段保额和损失率计算赔款;损失率达到70%以上(含70%)时,按该作物生长阶段保额全额赔付。灾情2006年真人桥村水稻遭遇大旱,损失率较高,超过30%名义赔付水平30%即每亩水稻应得72元农民实际获得赔付金额12元/亩理赔过程由于受灾面积较大,损失严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