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与本土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的互动_第1页
上海世博会与本土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的互动_第2页
上海世博会与本土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的互动_第3页
上海世博会与本土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的互动_第4页
上海世博会与本土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的互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世博会与本土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的互动

导论上海的百年梦想成真1910年,沪上著名小说家陆士谔[1]发表了科幻小说《新中国》,书中以“陆云翔”第一人称写到,中国将举办万国博览会,地点便在上海浦东。书中主人公陆云翔与妻子游历上海,惊讶地发现,“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现在浦东地方已兴旺得与上海差不多了。”而街头的新生事物更多,“把地中掘空,筑成了隧道,安放了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头飞行不绝。”小说结尾,陆云翔被门槛绊了一跤后跌醒,方知梦幻一场。妻子说:“这是你痴心梦想久了,所以,才做这奇梦。”丈夫却答:“休说是梦,到那时,真有这景象,也未可知。”《新中国》成书100年之后,中国上海举办世博会的预言将于2010年实现,百年梦想终成真。从1851年的首届伦敦世界博览会至今,世博会已走过了158年的历史。现在的世博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科技、文化的盛会,成为促进世界文化交流的舞台、展示民族文化的窗口。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第41届世界博览会将首次走进中国[2],将吸引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组织参展,成为世博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世博会是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百年一遇的历史时机,中国将在这一重大的国家盛典上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以及科技成就。如何通过世博会的机遇来改善上海在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程中的某些滞后点,进而促进非遗在未来上海城市的文化面貌、文化品格、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发挥基石功能,本文将对此作一个初步的探索。一历史上世博会与非遗良性互动的典例分析中国在申办世博会中就曾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张艺谋编导的申报片十分简短,其中使用了7次江南民歌《茉莉花》(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婉转悠扬的音乐直抚人心,终使中国险胜。当然中国申办世博会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其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绩,但非遗与世博会的良性互动也可见一斑。民国初期,中国曾参加过当时举办的3次世博会。1910年10月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上海陈列品所占面积是中国馆总面积的4/5;1911年4~11月的意大利都灵世博会,参展的中国商品推陈出新,远胜历届会务,上海有不少厂商获得“最优等”、“优等”和金银牌的奖励。1915年2月巴拿马世博会在旧金山三藩市举行,会期共10个月,有41个国家参加,中国居第九馆,展出品高达20余万件,重达2000多吨的展品分别陈列在农业、工业、教育、文艺、美术、交通、矿物、食品和园艺9个馆中。另外,还仿照北京太和殿的建筑搭建了一座极具民族风格的中华政府馆,受到各国观众的称赞。博览会组织为感谢中国参赛队,把9月3日定为“中国日”。在商品评奖中,我国共获1211项奖,其中大奖章57枚,荣誉奖74枚,金、银、铜奖牌数分别为258枚、337枚、258枚,奖词奖227枚,在全部参赛国中独占鳌头。虽然当时还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但中国的展品大部分都与非遗相关,比如上海的枫泾“丁蹄”等。可见非遗作品在世博会上具有展示民族文化创造力的重要作用。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是亚洲国家首次承办的世博会,本届世博会采用了建筑师丹下建三的办会理念:世博会的重心应放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上,世博会必须成为一个世界文化的盛大节日[3]。以“人类的进步与和谐”(ProgressandHarmonyforMankind)为主题,吸引了76个国家,4个国际组织参展,观摩人次超过6400多万,是历史上空前的一次盛会。这次世博会促进了以大阪为中心的关西地区城市群的形成,使日本进入了一个持续20多年之久的高度经济增长期。非遗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结晶,所以大阪世博会上的非遗人文景观与活动大大增强,其中团伊玖磨的歌剧《夕鹤》是日本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也是日本的非遗代表作,获得了各国观众的热烈欢迎。如今,大阪世博会留下的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已成为日本与世界各国非遗代表作的展示中心与学术交流中心以及非遗专业的博士生培养基地,为大阪人所骄傲。2005年的日本爱知世博会以“自然的睿智”(Nature’swisdom)为主题,期间共推出295台[4]文艺节目,其中除主办国日本外,120个国家的文艺团体奉献了153台(占52%)各具民族风情的艺术表演,其中有中国的曲艺杂技、舞剧《霸王别姬》以及女子十二乐坊、杭州的江南丝竹、斯里兰卡的民族大鼓、挪威的民间小号演奏、德国的民歌合唱和室内乐、法国的民歌演唱会、印度尼西亚的民族乐器和民族舞蹈、古巴的拉丁舞、巴基斯坦传统的太鼓和现代乐器的合奏,泰国的传统木偶剧和民族舞蹈、不丹的民歌和假面舞、印度的传统歌舞、土耳其的军乐队演奏和民族歌舞、肯尼亚的非洲打击乐、马来西亚的竹扁舞[5]等,多是各国的非遗代表作。爱知世博会上,日本的演出有115台(占39%),另有27台是与各国艺术家的联袂共演。在这115台演出中宣传本民族传统艺术的有55台,占据了日本参演节目的48%,表明世博会组织者在选择表演内容时非常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展示与传播。雅乐、能剧、狂言、歌舞伎是日本传统艺能的精华,使用日本传统的演奏乐器如横笛、筚篥、琵琶、三味线等表演。世博会期间,这些艺能和传统乐器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各领域的佼佼者均参与了演奏活动,为各国观众奉献了9台具有一流水准的演出。例如在开幕式的第二天,有日本国宝之称的中村雁治郎等歌舞伎名角就上演了歌舞伎《捆棒》和《英执着狮子》,被誉为歌舞伎希望之星的尾上菊之助则在长久手日本馆前的广场上演了《三番叟》、《口上》等传统剧目。这些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经典剧目都是日本的非遗代表作,震撼了不同肤色的观众。为了凸现日本民间艺术的特色,展示地域色彩,爱知世博会期间专辟了以“日本传统艺能十八选”为主题的4次公演。参加公演的18个团体是由全国190个民间团体中选拔而出,其中多项艺能被指定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民间艺术瑰宝。如兵库县的“滩造酒保存会”、岩手县的“柏崎市绫子舞保存振兴会”、新县的“金津流石鹿踊”等3个团体分别上演了“造酒歌”、“绫子舞”和拥有200多年历史的“鹿踊”。此外,歧阜县的“可儿歌舞伎同好会”、鹿儿岛的“佐仁八月踊保存会”等也举行了公演。太鼓也是日本普遍流传的非遗项目,在日本传统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少太鼓乐队经常活跃于世界各地。这其中既有日本民族固有的和太鼓,也有奈良时期由中国传入日本的用于雅乐的太鼓、羯鼓以及各地方民间用于歌舞的各类鼓。此次世博会上,日本各种流派的太鼓队基本都参加了演出,精彩的专场演出达10场之多,如爱知县冈崎市的“飞龙”乐队,他们巧妙地将冲绳的传统音乐“哎撒”(EI2SAA)和北海道的“索兰调”(SOURANBUSI)的要素融于一体,其丰富的地方元素与活力四射的表演使整个会场的观众激情澎湃。活跃于世博园区的以“日本一艺”为主题的街头艺术的表演贯穿整个世博会,表演者们身着各具民族特色的色彩斑斓的服装,分四五组间断性地轮流表演。魔术、杂技、街头绘画、说唱以及妙语连珠的日本相声等形式多样的表演愉悦了各国观众,促进了国际的人文交流,生动地展示了日本非遗的巨大魅力。日本各地每年在不同的时期都有各自地方的节日活动,十分频繁。8月的盂兰盆会是日本的一个重要节气,自然成为世博会的重头戏。欢歌舞蹈的表演引起很多外国朋友的兴趣,纷纷加入到集体舞行列中。本次世博会期间,来自日本17个都、道、府、县的民间团体的欢快的集体节庆舞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6月11日由12个府县的13个团体共456位舞者聚集在地球村内举办了“好世来(YOSAKOI)祭”节庆活动,通过集体歌舞表达了大家希望迎来一个更祥和的世界的美好愿望。最后观众们也加入到舞蹈行列中,整个会场宛如欢乐的海洋。更令人叫绝的,是爱知世博会的机器人表演。日本的机器人制造本来就居世界领先地位,其科技上的优势与非遗展示紧密结合,产生了非凡的效果,如木偶机器人HRP22在机器人展中演示了敲打太鼓的绝技,其轻重缓急分明、富有弹性的自如控制令人惊叹。有的机器人还演奏三味线,参与了日本传统歌舞表演[6],观众从中不仅感受了日本的科技成就,也品味到别具一格的日本民族文化。上述典型案例无一不说明在国际重大活动中,本土非遗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非遗是区域先民在千百年历史传承中的文化结晶,它非个人创造,而是人类集体创造的精神文化,因此它直指人心,被称为人类的“精神家园”。日本世博会在展示最新科技成果时融入本土非遗元素,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因为说到底,世博会是世界性的人心交流盛会。二上海非遗保护现状及堪忧之处上海有六千年悠久的历史文脉,凝聚在诸多物质与非物质形态(精神)的文化遗产中,目前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有33个国家项目[7]、123个市级保护项目,256个区(县)级项目,平均密度列全国前位,这说明上海有其丰厚的文化遗产,也说明上海的非遗普查、申报工作做得比较好。这些都将成为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重要的本土文化资源。近年来,上海在保护非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市“非遗”保护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初步形成了有效的工作体系,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非遗保护方面,长宁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区注重对群众文化团队的培育,目前全区已有业余文艺团队1700余支,其中相当一部分与非遗项目有关。2004年,北新泾文化馆改建为长宁民俗文化活动中心[8],意味着该社区的群众文化活动已与非遗保护紧密结合。该中心位于天山西路201号,一进门,就可以看到大厅中陈列的非遗保护项目实物展的展品,如法华牡丹、作裙、花轿等,都是从民间收来的;还有由沪上民间艺人设计制作的首盏塔形民俗艺术彩灯,该灯高达12米、直径9米,整盏灯共分5层、呈六角形宝塔状,每层的塔面上分别贴有民间年画、剪纸、卡通鼠等,充满了传统特色;民俗商店内琳琅满目的民间手工艺商品,极具鲜明的本土文化特色;二楼梨园有皮影戏上演,茶园有民间艺人捏面人,舞厅有各种喜剧名角上演名段。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可以在展厅通过文化中心工作人员的讲解,感受上海非遗的魅力;也可通过亲身参与抬花轿、观看丝竹和皮影戏等表演,领略到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魅力。目前非遗传承已成为该中心的日常工作,中心组织了20余支民间艺术团队,每年举办闹元宵和各种巡游表演,如荡湖船、踩高跷、舞狮子队、搭台唱戏和民间工艺制作等,其中不乏上海的非遗保护项目。不仅使老年居民为重逢的民俗活动而感慨万千,也吸引了大批中青年人与少年儿童参与,极大地丰富了社区的节日活动和日常生活,也为保护与传承上海的非遗项目创造了一种有效的方式,使得非遗保护与传承更为经常化和制度化。中心还长年举办各种民俗展览和演出,是中国与上海的一个非遗展示的重要平台。例如在2008年,中心举行了“中国民间艺术瑰宝——皮影”展,皮影戏作为国家级非遗的第一批保护项目,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上海市艺术档案馆将馆藏的百余件明末清初的皮影人物、头饰、道具和布景在此展示,甘肃环县的皮影戏也在此演出,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近年来,交大医学院在该中心举办了“重拾中华瑰宝,弘扬传统文化”的团组织活动,学生通过参观民俗实物,亲身参与抬花轿,亲眼观看丝竹、皮影戏等表演,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既乐在其中,又深受教育[9]。所以该中心不仅是非遗的传承地,也成了学生的国情教育基地。该中心是社区建设的一大亮点,对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起到了推动作用。2007年上海举办了“上海国际青少年互动友谊营”,来自美国、荷兰、德国、日本、韩国等国的120余名青少年在此亲身体验了锣鼓、舞狮、花轿、泥人、中国结、折纸、皮影等中国民俗,这些也都是非遗项目。上海郊区在非遗保护上也有不少成绩,近年来开展的“一镇一品”活动,其中不少就是非遗项目,极大地推动了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例如打莲湘是金山区廊下镇的传统文化项目,2006年列入区非遗保护名录[10]后,镇政府提出人人会打莲湘的口号。于是,村村组织莲湘队,户户争学打莲湘。镇班子成员、基层干部利用双休日时间学习打莲湘,表演莲湘艺术,带动了全镇人民学打莲湘。他们还在挖掘传统莲湘的基础上,创作编排出了莲湘舞、莲湘表演唱、莲湘小品、莲湘操等系列节目。2008年9月成功发起举办了“第十届上海国际艺术节长三角莲湘邀请赛”,成立了长三角莲湘联谊会,使廊下莲湘声名远扬,不仅丰富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而且成为农村文化旅游的新亮点。非遗是城市文脉的载体。城市文脉是一个城市诞生和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文明成果的历史积淀,非遗则是城市文脉中最富有特质的部分,它实际上是活态的,蕴含着城市居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生活智慧、文化心理,是居民共同的文化记忆,是一个城市鲜活的文化之根,关系到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与文化品格。然而,尽管当下上海的舆论与理论界都认为非遗是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最重要的本土文化资源,但实际上上海的“非遗”保护尚未成为全体居民的共识,尚未与社区建设和居民的文化需求紧密结合,尚未与城市整体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尚未与方兴未艾的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存在着许多堪忧之处。笔者在下文将详细进行撰述。(一)一些重要的非遗项目正在自然流失举一个典型的例子。黄道婆棉纺织工艺是上海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黄道婆的事迹早已进入中学的历史课本与中国通史的专节,但作为黄道婆故乡的上海却对此不够重视。2006年黄道婆棉纺织技术列入国家名录后,除了文化部门与学界的少数人外,上海几乎无人知晓。上海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十几所黄道婆祠庙,如今大部分都已荒废,黄道婆棉纺织技术也濒于失传。尽管黄道婆棉纺织技术作为一种历史性生产技术已经过时,但黄道婆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对未来上海的发展仍具有永恒的价值。虽然上海近年来修建了黄道婆纪念馆,徐汇区文广局对保护黄道婆非遗项目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召开相关研讨会,编撰有关黄道婆的乡土教材,但并没有在全市形成较大的文化影响,黄道婆民谣在上海几乎成为绝响。再看黄道婆第二故乡的情况。在海南水南村矗立着黄道婆雕像;崖城镇规划建立“黄道婆纪念馆”和“黄道婆庙”,昭示黄道婆的历史功绩;海南投资1000万排演了首台大型民族舞剧《黄道婆》。而在上海,只有徐汇区业余演员演出的新编越剧《黄道婆》在社区演出,黄道婆题材迄今没能走上上海市的文艺舞台[11]。2006年妈祖信俗被列为国家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成为世界非遗保护项目。妈祖本是福建湄洲岛的民间神,因宋、元、明、清皇朝的多次敕封[12]而成为国家的海洋女神。清康熙朝以来,妈祖与黄帝、孔子同受国家祭奠,成为跨越五大洲的世界华人的海洋女神,目前在世界上已有2亿信众,妈祖文化也因此成为海外华人与祖国相连的精神纽带。近年来,天津融资50个亿建设妈祖文化园区,福建也融资20亿建设妈祖城,妈祖文化的影响日益增大。上海是中国的海港之一,妈祖信俗自宋代就传入了上海地区,历史上至少有十几所妈祖庙,妈祖文化在上海源远流长,影响深广。而如今,上海的妈祖文化资源基本流失,虽然近年来松江天后宫举办了一些妈祖的相关文化活动,上海社会科学院“妈祖文化研究中心”与松江天后宫已成功举办了两届“海峡两岸妈祖文化研讨会”,但都没有引起全市范围的文化反响。目前在上海定居的台湾人达20万人之多,很多台商多次表达了捐助复修天后(妈祖)宫的意愿,但上海市区迄今仍无一所妈祖庙,崇明的两所妈祖庙也日渐衰败。国家领导江泽民、胡锦涛等都曾对弘扬妈祖文化、推动海峡两岸经济文化发展作过重要批示,也未见成效。青浦田山歌是本市唯一的民间文学类国家非遗项目,目前仍在世的歌手不满百人,且大多进入晚年,还能开口唱田山歌者仅存寥寥数十人。江南丝竹、上海港码头号子、琵琶艺术[13]、泗泾十锦细锣鼓和上海道教音乐等国家级非遗项目,演奏人员队伍日益老化,人员断层现象普遍存在,后继乏人。有些项目如瀛洲古调派琵琶演奏技艺逐步下降,且尚未全面保存音响和音像资料,有失传的危险。舞草龙和滚灯都是古老的、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舞蹈,曾在一定程度上遭到过禁止,如今随着多位民间老艺人的相继谢世,后续乏人的现象更是十分严重。锣鼓书、浦东说书和评弹艺术人才也出现了断层。以评弹为例,20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于上海地区的评弹演员有600多人;60年代,上海有6个评弹团,演员236人;1982年有5个评弹团,演员136人;2007年4个评弹团,演员44人,且演员年龄老化严重,30岁以下的演员已寥寥无几。顾绣、竹刻、海派面塑艺术、徐行草编工艺、海派剪纸艺术、海派黄杨木雕和何克明灯彩都是上海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目前除顾绣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老中青三代传承队伍外,其他项目的传承人数量正逐步减少,已到了青黄不接的程度。例如以竹刻为业的仅王威、张伟忠等寥寥数人;面塑除一名学艺一年的专业人员外,三位技艺人员的平均年龄已达62岁;海派剪纸多年来已无人学艺,现有艺人老龄化的状况十分严重;黄杨木雕的创始人徐宝庆先后曾带过101个徒弟,但目前都已纷纷转行,仅其女婿1人仍在坚持;从事何克明灯彩扎制艺术的仅有第二代传人吕协庄及第三代传人何伟福,后继乏人;黄草编织人员的数量也正大量减少,能完整传承的优秀青年艺人更是少之又少。老凤祥金银细金制作技艺、鲁庵印泥制作技艺、钱万隆酱油酿造技艺、功德林素食制作技艺和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等工艺项目,也多处于后继乏人的状态。[14]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非遗保护这一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尚没有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也没有与社区所在的学校紧密结合,缺乏必要的制度性保障和民众的广泛参与。(二)非遗保护与传承中青少年的严重缺位近年,上海不少区、县、社区、乡镇建立了非遗传承基地,吸引了不少青少年参与,但整体而言,青少年在上海的非遗保护与传承中仍严重缺位。许多重要非遗项目的自然流失,其直接原因也正是青少年参与的匮乏。例如,京剧、昆曲、越剧、沪剧和淮剧等五个上海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都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越剧起源于浙江,形成并繁荣于上海;沪剧是上海本土特有的戏剧。近年来为保护、传承这些剧种,越剧团、沪剧团准备招收几十名学员,结果无一本地年轻人报名,都是外地的农民工孩子,他们要先学上海话,才能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又如,奉贤庄行的染织工艺是黄道婆棉纺织工艺在当地的发展,2009年被列入市非遗项目。清代,江南地区土布纺织已“首推庄行”,并形成了相关民俗。近年来庄行土布馆是中外游客的旅游热点,最近两年中接待了8万余人;土布服装表演成为当地菜花节最受欢迎的节目;土布展示还促进了当地与日本鹿儿岛姐妹乡的国际文化交流,这些都说明了“非遗”正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基础。然而,另一方面,这项沪郊独特的民间工艺却面临着后继无人、自然消失的命运。庄行现已无棉田,农民多搬迁到新宅,笨重的纺织机多被丢弃。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年轻人失去了学习传统工艺的兴趣与热情。以上案例均说明,即便列入了“非遗”保护项目,也不等于其传承无虞。由于年轻人的参与缺位,这些项目最终还是会自然消失。这是上海200余项“非遗”保护项目要面对的普遍问题。从深层次而言,这一问题的产生与中国的教育制度及就业观密不可分。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孩子要想有出息就只有高考这一条出路,而中国高校招生录取主要依据全国统一的考试成绩,即所谓“一卷定终生,一分定终生”。这种应试教育导致学校过分强调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被家长和老师们管束,只瞄准高考这座独木桥,围绕着这个主题加班加点补习功课,学业以外的特长和爱好因此受到压抑。即使进入高等教育以后,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的体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而仿照苏联模式形成的,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问题上表现为一种功利主义倾向,即过分强调科学教育,忽略人文教育,更加忽略对兴趣以及爱好的培养,于是造成了“非遗”保护工程中青少年参与严重不足的现状。有意思的是,沪上不少外国居民对中国的“非遗”表示出了强烈兴趣,如2008年4月在长宁民俗文化中心举行了10名“洋徒拜师”的活动。这10位洋徒就多是青少年,他们每周准时参加学艺活动,非常认真。那么,上海青年是否就真的对传统文化毫无兴趣呢?也不尽然,“非遗”项目江南丝竹的传承人周皓到大学讲座时,三百人的讲堂来了四百人,很是热闹。可见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政府有关部门是否重视,是否采用了有效的措施来进行推广。(三)许多重要的非遗资源被闲置百年前,上海先民在传承中国传统民居的基础上,吸引了西洋建筑的某些优点,发明了石库门,被公认为是海派建筑的典范,也成了今天上海的非遗项目。50年前,上海创作的音乐《梁祝》风靡全世界,是一次成功的对越剧与民歌音乐(后来的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但此后,类似的典范则乏陈可数。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的文艺创作相对繁荣,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很少能产生出如《长恨歌》这样根据本土题材创作的史诗性作品。而对于春申君、黄道婆、徐光启等几位上海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则几乎没有任何的艺术表现。《白杨村山歌》、《林氏女望郞》和《严家私情》是奉贤地区的3首长篇叙事山歌,歌词共达6000多行,是罕见的汉族叙事诗,填补了汉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空白,但这份宝贵的非遗资源却被长期闲置,无人问津。另外,非遗在上海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中也罕见其身影。笔者考察了闸北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名仕街,该园区的建筑富有特色,基础设施优良,交通便利,一度打算引进意大利的服饰学院与餐饮,但因金融危机而搁浅,致使长时间空场,成为区政府与相关企业的包袱。类似现象在文化创意园区较为普遍,原因是不少主办者的眼光只盯住国外,而很少在开发本土资源上下工夫。近年来,中国的大城市出现了大批文化创意园区,可谓一次“文化大跃进”,但这并不符合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其中不乏乱象杂生,难以名副其实。从2005年4月上海市政府批准第一批创意产业园区开始,到2007年已经批准了4批,总共75家,但没经批准却已挂牌的园区还有不少。由于园区的房子第一手房租大大低于周边房租,所以“二房东”炒房牟取暴利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且大量进驻园区的企业并非市政府原来所设想的创意企业。诸大建教授曾向记者透露,上海市政府要搞政绩,所以一上来就要做100个创意产业园,“‘大跃进’引起了问题。人家是成熟一个地区再搞一个,自下而上的慢慢演进。我们是自上而下,而且还冒进,甚至走题”。[15]那么,这是否说明中国古老的非遗项目不适宜与现代的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呢?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如甘肃庆阳本是一个贫困地区,经过近10年的不懈努力,将当地的民俗物品香包制作发展成一个国内外广受欢迎的文化创意产业,2008年的产值已达3亿元,解决了50万妇女的就业问题,可见民间艺术蕴藏的文化创造力之巨大。三乘世博会之东风,加速提高上海非遗保护工作的水平在上海世博会的准备工作中,举办了多次“世博论坛”,其中三民文化(民族、民俗、民间)是重要论题,其代表作即非遗项目,这些活动的举办使得非遗保护意识逐渐渗透到普通市民的生活中。世博会网站上公布的上海世博会对节目的需求如下:①主题:根据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量身定做的节目(如世博主题秀)。②首演:全球首演或在亚洲首演,或者是在中国首演的节目(如原创剧目)。③名人名团:享誉全球的名作,由大众熟知的艺术家和演出团体表演的节目(如世界著名乐团)。④本土特色:具有非常鲜明的本国、本地区、本民族特色的民间民俗节目(如“三民”活动)。⑤时尚:引领全球流行元素、深受各国青少年欢迎的节目(如“年轻的世博”活动)。⑥奖项:在本国或国际上获得过重要奖项的节目。⑦街头巡演:为游客喜闻乐见的巡游表演和小丑表演的节目(如浦东“世界游”、浦西“地球游”节目)。⑧艺术节庆:欢迎世界知名文化艺术节庆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在园区内设立分会场,或安排其中的部分节目在园区内进行表演(如阿拉伯艺术节、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世界合唱节),欢迎大家提供本国能够纳入组织者节庆主题活动的节目(如世博戏剧展演、世博歌剧展演)。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指列入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尚能进行公开表演的节目(如世界音乐展演、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⑩合作:中外联合团队共同策划、投资、制作和运营的节目(如开幕、闭幕庆典)。(11)创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介质的节目(如电子音乐、多媒体戏剧)。(12)启迪:富有教育意义、培训价值,吸引参观者参与并能从中获益的节目(如世博游戏、少年世博体验中心)。(13)开园、闭园活动:可以用作上海世博会开、闭园活动的节目(如夜间巡游、激光焰火表演)。(14)同城效应:由上海友好城市为世博会提供的节目;全球不同城市之间用先进手段进行同步音视频传送的节目(如城市生活实况直播电子墙、电视节目双向直播)。(15)创意:全球创意工作者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推出的作品、节目等(如“年轻的世博·青年创业”活动)。(16)传递:可以贯穿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和开幕后,且能在世界城市间形成持续效应的活动(如“年轻的世博·创新球”活动)。(17)互动:需要参观者参与,并能产生强烈交流体验的节目(如少年世博体验中心、触摸未来)。(18)合理:节目要符合环保理念,符合场地要求,成本可控。(19)艺术展览:各个国家展馆外,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来自全球民间的各种艺术门类的作品展示。(20)科技含量:代表世界综艺潮流,体现舞台科技与艺术享受完美结合,带给观众全新体验的高科技主题秀(如水晶天空、水晶钢琴、世博主题秀)。其中的第④、⑧、⑨款直接与非遗相关,其他款项也有与非遗间接相关的,可见非遗展示是上海世博会的重头戏。上海世博会将有两万场演出,7000万观众,他们最希望看到的是有本土特色、生气勃勃的“活态文化”,即非遗展示。所以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都会将本土的非遗展示作为迎接世博会的重要内容,由此推动这些地区非遗保护工作的积极展开。为了乘世博会之东风,加速提高上海非遗保护工作的水平,使世博会成为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加速器,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非遗应当成为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要素近百年来,建设独具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是世界各国城市的奋斗目标。城市形象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的基础设施及其外观形象。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天际线、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广告等等,都要讲究整体和谐,具有审美情趣和艺术个性。城市形象是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世界著名的文化名城,如巴黎、伦敦、圣彼得堡、法兰克福、威尼斯等,都是以其独特的城市形象而著称于世。笔者以为,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应该为该地域非遗形态的展示、活动提供尽可能完美的空间和平台,因为精神文化(非物质文化形态)往往在建立一个有亲和力的和谐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非遗是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必不可少的文化要素。上海有至少6000年的历史文脉,各区传承的非遗是这一历史文脉的载体。因此,各区城市规划的编制,不仅要有城市设计规划的建筑学专家以及相关的历史、民俗专家,还要有当地的居民代表[16],只有发挥当地居民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才能使区域的城市规划充分反映当地的文化记忆与文化空间。这里需要改变媒体经常宣传的两个城市建设理念:①上海是“东方巴黎”、浦东是“中国的曼哈顿”,其实这是一个落伍的理念,上海是中国的,上海应自有其东方神韵的文化面貌。由此,上海的城市建设要大大增加本土文化的元素。②上海是近代从一个小渔村发展而来的大都市,这不太符合历史[17]。从版图上而言,今天的上海已不是民国时期的上海特别市,而是包含了18个区县的大上海,在这片土地上已有至少6千年的历史文化。所以今天上海区域内的每一项非遗项目都是上海的文化资源,都值得重视。(二)非遗保护工程要落地社区当下,上海的非遗保护工作主要由市文广局所属的文化系统各部门在进行,他们为非遗的普查与申报付出了许多,工作也很有成效,但为全方位的保护与传承计,则必须落地社区,这就涉及城建规划、群众文化、文化产业、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社区对此有强烈兴趣,但因缺乏相关制度性保障与必要的资金支持而未能实行。建议市委、市府从全市角度出发,制定相关法规与措施,使非遗保护逐步落地社区。近年来,上海很重视社区(乡镇)文化建设,多数社区已配备了设施先进的文化活动中心,但多为退休人员的活动场所。当下青少年的课余时间正逐渐增加,已工作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关注社会交往,应该吸收这两类人员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如果社区成为“非遗”的传承地,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社区“非遗”传承就将是社区展示文化活力的重要方面。(三)非遗保护工程要进入学校“非遗”传承要从娃娃抓起,青少年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学校,因此将“非遗”保护工程的重心转移入学校,是在青少年中推广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全国各地已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延安安塞的剪纸进入美术课、腰鼓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