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二则》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_第1页
《文言文二则》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_第2页
《文言文二则》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_第3页
《文言文二则》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_第4页
《文言文二则》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卒”字,会写“逢、卒”2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借助注释,理解第二则文言文的大意。4.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说说第二则文言文带来的启发,学习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理解第二则文言文的大意。2.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说说第二则文言文带来的启发,学习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教学难点】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说说第二则文言文带来的启发,学习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复习回顾,指名背诵第一则文言文《囊萤夜读》。2.谈话导入:被后人誉为“诗仙”的李白,同学们应该都很熟悉。他是天资聪颖的少年天才,是醉酒写诗的青莲居士,更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可就是这样的一位天才诗人,却也有逃学的经历,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这节课让我们来学习第二则文言文《铁杵成针》,走近大诗人李白,看看他少时学习的故事。(板书课题:文言文二则铁杵成针)设计意图:指名背诵,检测上节课的学习效果。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夯实基础过渡:我们先来学习第二则文言文,掌握好基础知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1.情境诵读播放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先听读文言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点拨:注意字词读音;注意断句和节奏。2.诵读正音(1)出示课文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的读音。(2)学生自由朗读文言文,随后正音、齐读。自读要求:自读课文,借助注释,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相互纠正错误的读音。(3)随机点名朗读,教师相机点拨。点拨:“杵”读“chǔ”;“媪”读“ǎo”;“卒”读“zú”。3.集中识字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教师相机点拨。预设:“卒”本义“完成、终结”,古时多指步兵,结合生活经验,“卒”是象棋中的一种棋子。可以组词“一兵一卒”来识记。4.书写指导(1)出示要求会写的汉字:逢、卒。(2)教师示范书写,指导书写。点拨:①“逢”是半包围结构,被包部分的撇、捺都不要写得太长,最后一笔平捺要写得舒展,平捺略长,托住被包部分。②“卒”是上中下结构,最后一笔竖注意不要穿过两个“人”字。(3)学生练习书写,师生共同评价。5.文学常识《方舆胜览》是南宋祝穆编撰的地理类著作,全书共七十卷。主要记载了南宋临安府所辖地区的郡名、风俗、人物、题咏等内容。祝穆,少名丙,字伯和,又字和甫,晚年自号“樟隐老人”,祖籍婺源(今属江西)。祝穆少年丧父,读书于朱熹家塾。青年时往来于吴、越、荆、楚之间,所到必登高探幽,遍访民情风俗。晚年撰成两部文献性巨著:一是类书《事文类聚》;一是综合性地理志《方舆胜览》。三、问题探究过渡:初读第二则文言文后,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文言文的大意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一)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结合注释或上下文,理解第二则文言文的大意。2.探究过程(1)结合第一则文言文,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2)默读第二则文言文,运用所回忆的方法,结合注释或上下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3)圈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4)小组选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总结。3.探究活动(1)回顾学法。让学生结合第一则文言文,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预设1:遇到不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看注释。预设2:有的字我们可以组词来理解,比如“贫”,可以组词“贫困”,我们就明白了。预设3:我们还可以联系生活经验来理解。第一则文言文中的“囊萤夜读”,我见过萤火虫,它在夜晚会发亮,所以我知道“囊萤夜读”就是用口袋装萤火虫,夜晚读书时用来照明的意思。(板书:方法不理解的地方看看注释。给一些字组成词语来理解。利用已知和生活经验来理解。)(2)让学生先自学,再小组讨论,教师明确要求。①默读第二则文言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②圈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③全班交流难懂的词语,教师相机点拨、引导。教师点拨:“世传”的意思是“传说”,说明这个故事只是一个民间传说。通过联系上文,我们知道当时李白在山中读书,那么“未成”就是指没有完成学业,“弃去”就是放弃、离开的意思。“是”结合注释理解,就是“这”的意思。“方”结合注释理解,就是“正在”的意思。“老媪”联系《清平乐·村居》中的“翁媪”一词,知道“老媪”就是指“老妇人”。结合注释,知道“感其意”的意思是“被她的意志感动”,联系上文,就是被老妇人的意志所感动;“还卒业”的意思是“回去完成了学业”。(3)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则文言文的意思,再在班内交流,教师相机指导。点拨: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位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被这位老妇人的意志所感动,于是就回去勤奋学习,完成学业。(4)播放情境视频(跟读版),朗读课文,在情境中,进一步理解文言文大意。(二)合作探究过渡:同学们,从这则文言文中,你又明白了什么道理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1.探究任务联系自己的学习体会,说出第二则文言文带来的启发。2.探究过程(1)默读课文,思考第二则文言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小组交流,说一说这则文言文对我们的启发。(3)小组选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总结。3.探究活动(1)引导学生思考:从李白少年读书的经历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归纳。预设:读书不能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取得成就。(板书:有恒心有毅力)设计意图: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古人读书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体会,说一说受到的启发,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四、课堂小结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少年读书的小故事,从中我们明白了只有勤奋学习、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五、拓展延伸过渡:同学们课前收集了很多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我们一起交流一下。(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牛角挂书《新唐书》中记载:唐人李密一心向学,从不浪费时间,他常常把《汉书》挂在牛角上,一边走路一边读书。韦编三绝孔子年纪大了以后,喜欢读《易经》,为了深入了解书中的道理,他反反复复,读了又读。那时候的书是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孔子读《易经》,竟然翻断了好几条串书的牛皮绳。悬梁刺股汉朝人孙敬为了防止自己读书打瞌睡,耽误了学习时间,用绳子把头发扎起来吊在屋梁上,这样头一低,绳子拉扯住头发,人就会惊醒过来。战国时期的苏秦游说秦王,上书十多次仍未引起秦王重视。回到家后,家人也冷眼相待,于是苏秦发奋苦读,“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之后,苏秦提出了六国共同抵抗秦国的“合纵政策”,成为六国的宰相。选自《文史典故精粹》北京日报出版社(2)读一读古人读书的故事,谈谈自己的体会。预设1:古人没有条件读书,就自己努力创造条件。我们现在条件这么好,更应该要勤奋读书。预设2:要想有所成就,肯定离不开刻苦学习,只有像他们一样手不释卷,寒窗苦读,才能学到本领。预设3:我们要和时间赛跑,抓紧一切时间读书,不要等到头发白了才后悔没有好好读书。小结: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一个个古人勤奋苦读的故事展现在我们面前,与他们相比,我们现在求学之路实在太幸福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希望同学们能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用勤奋和努力叩开成功的大门。设计意图:通过积累课外古人勤奋苦读的故事,阅读相关短文,引导学生学习古人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明白只有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