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人教(部编版)_第1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人教(部编版)_第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人教(部编版)_第3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人教(部编版)_第4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人教(部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西林壁(宋)苏轼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创作背景地理位置

庐山,又名匡山,在浔阳(即今江西九江)市庐山市境内,海拔1474米,古人云“匡庐奇秀甲天下”,历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等1500余位相继登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篇佳作。创作背景人物经历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这首七绝作于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载)与友人参廖同游庐山时,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五首庐山纪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创作背景情感寄托诗人由黄州贬赴汝州,途径九江,初游庐山,题在西林寺壁上的一首诗。他看到:正看庐山,高岭横空;侧看庐山,峭拔成峰;远近高低,形态各异。想到:为什么总看不清庐山真面目呢?恐怕只是因为自身在这山中的缘故吧!阐述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古诗诵读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内容解析不识:看不清、认不清面目:面貌,这里指庐山的风景。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缘:只因为此:这内容解析

组词:缘故、缘分、良缘造句:不知什么缘故,明明今天上学迟到了。名句引用: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缘部首:纟结构:左右总笔画:12画词性:名词造字法:形声形近字:喙小牛试刀

1、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意?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的景色却各不相同。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岑峦叠翠的深山之中。咬文嚼字

2、你能分析本诗所运用的手法和作者寄托的感情吗?

这首古诗既描绘了庐山变化多姿的美丽风景,又借物喻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不会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庐山美景拓展阅读望庐山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