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冰上运动人才发展现状_第1页
中国冰上运动人才发展现状_第2页
中国冰上运动人才发展现状_第3页
中国冰上运动人才发展现状_第4页
中国冰上运动人才发展现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冰上运动人才发展现状

一冰上运动热潮催生产业人才需求(一)冬奥会大背景催生冰上运动热京张冬奥会的成功申办给我国冰上运动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预示着产业即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冰雪运动是深受我国北方群众喜爱的运动,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可以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同时可以为竞技体育事业储备人才,提高整体竞技水平。可以加快我国冰上运动等产业的发展,发展新的经济点,加快我国经济的转型。我国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居民的人均收入以及消费能力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事业中,对体育产品的购买力不断增强,体育产业在促进经济转型中的作用更为明显。对于冰上运动产业而言,很多消费者会成为冰上运动产业中的一员,对冰场、冰上运动装备的消费意愿逐步增强,体验式消费不断增加,冰上运动作为十分有特色的运动,如何提高服务水平、如何满足消费者需求,成了产业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2015年,我国新增27家室内真冰场,2016年又新增31家室内真冰场,室内外冰场的总数量即将达到300家。在吸引客流和消费、提高商场人气、提升整个商场品牌档次、提高商场租金等方面,具有非常好的效果,成为部分商场品牌首选,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试图将冰场当作商场基本业态配备,像华润集团以及龙湖集团的多家购物中心都修建了冰场。与冰场数量增长相对应的是群众对冰上运动的热度不断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月14日提出“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借助冬奥会的力量,从冬奥会申办到2022年冬奥会举办的时间里,我国将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三亿人上冰雪”的目标,这三亿人包含了冰雪运动爱好者、高中小学学生、普通群众等。冰雪运动成了我国普通群众冬季运动的一个重要选择,各地中小学也积极开展“冰雪进校园”活动。同时,各大投资机构也将目光转向冰雪,逐步开始了相关的研究,一些从事冰雪产业的企业与学校联合建立起研究院。我国冰上运动参与的人群将不断增加,产业未来发展的体量巨大。(二)政策助力在相关政策方面,为确保冰雪运动顺利开展,2014年以来,国务院、国家体育总局等机构不断出台相关政策,为保障我国冰雪运动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冰雪相关的政策既包含体育政策,也包含专项与冰雪产业相关的政策。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其对体育产业十分重视,强调体育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并力争到2020年产业规模超过3亿元。在国务院发布相关体育政策的同时,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对“十二五”时期我国体育产业的形势、矛盾与问题进行了回顾,并提出了“十三五”期间我国体育产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等,深入推进产业发展。另外,国家还出台了针对冰雪产业的专项政策,2016年11月2日,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旅游局、教育局联合发布《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和《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初步确定了冰雪产业的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提出到2020年冰雪产业总规模达到6000亿元。深入推进冰雪运动“南展西扩”,将北方先进的人才、管理体系扩展到南方,带动南方冰雪运动的开展。(三)“冰雪进校园”如火如荼2016年,我国各地青少年上冰雪运动节奏加快,学校、政府、社会利用各自的资源、通过各种渠道方法加快推进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北京市规划建设52所“冰雪特色学校”,校园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高涨,各地区发布相关的政策来推进冰雪运动的发展,并建立冰雪运动试点,冰雪运动进校园成效明显。就冰上运动来看,部分小学已经引入移动冰场,中关村第三小学引入了冰球课程,并成立了冰球训练基地。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引入了仿真冰场,学校向学生普及冬奥会、冰上运动、滑雪方面的相关知识,组织相关的知识竞赛,并积极组织相关学生参与冰雪嘉年华活动。2016年3月,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写了《中小学校园冰雪运动丛书》,为小学、初中及高中学生提供一整套冰雪运动的综合性、系统性教材。丛书既包括冰雪运动的教学训练、冰雪运动的基础知识、冰雪运动相关技术要点,还包含了冬奥会的相关知识,教材的编写多样,注重学生参与感,采用了大量的运动员现场滑冰案例,并运用了3D等技术来说明技术动作的要点,方便学生掌握。河北省也大力推进校园冰雪活动,提出到2022年创建100所富有冰雪运动特色的学校。河北省内的学校要依据自身特点,开发具有校园特色的冰雪课程体系,向学生做好冰雪运动、冬奥会知识的普及,培养学生的兴趣。要加快、加强对冰雪体育教师的培育,加强对冰雪运动师资力量的培育。同时,河北省加快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建设各层次运动队参加各种比赛。(四)冰上运动培训热冰上运动需要一定的安全知识与技巧,培训作为冰上运动产业的重要领域,对于将体验者转变为爱好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冰上运动培训仍处在起步阶段,优秀教练人员还十分稀缺。我国冰上运动参与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近几年,北京、上海等地涌现冰球热、滑冰热,冰上运动人群构成正在发生变化。我国体育系统出身的运动员数量集聚减少,而因为社会上正在兴起滑冰热、冰球热,学习滑冰的青少年和儿童人数增长迅速。与竞技体育中冰上运动尤其是冰球发展停滞的现状相对,商业冰场中冰球与滑冰却十分火热。笔者从国家体育中心冬季管理中心了解到,2016年我国冰雪竞技运动员达到7356人,共有85家注册单位。其中,北京市有冰球项目注册的运动员注册单位4家,总注册人数达到296人。其中北京市冰球运动协会注册208人,世纪星滑冰俱乐部61人,浩泰冰球俱乐部26人,市队1人。商业俱乐部贡献的运动员人数占比达到41.6%。北京市民间冰球热的直接结果便是产生了北京市少年冰球联赛。北京市少年冰球联赛(BJHL)于2008年正式成立,随着北京市青少年冰球运动的不断发展,一些家长希望孩子可以进一步提高冰球水平,由家长、教练以及俱乐部管理者联合倡议而兴起的联赛,是全国第一、到目前为止也是唯一的民间冰球联赛。民间冰上运动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冰上运动与学校的结合,同时对我国冰上运动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带动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五)冰上运动人才及分类我国的冰上运动人才主要由体育、教育以及社会三个系统组成,每个系统也都有一整套相应的人才构成。其中,体育系统的相关人才包括各级运动员、后备人才、各项目教练以及体育系统管理人员。教育系统包含各种体育学校、普通高校,以各类体育学校为主,其人才构成包含教师、学生、相关的科研人员等。另外,部分高校也培养相应的竞技运动员,成立了高水平运动队。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教育系统的另外一种补充。社会系统是我国冰雪运动产业人才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冰场管理人员、大众滑冰及冰球等培训学校教练员、冰场技术人员、医疗救护人员等相关人员。这三个系统之间是相互流通的,其中,体育系统与社会系统联系较为密切,部分竞技运动员在退役后进入俱乐部执教,一些俱乐部学员也可以凭借自身水平进入竞技系统甚至可以成为国家队的重要一员。但体育系统与高校系统以及社会系统间的流通却并不顺畅,还亟须进一步打通。二体育系统冰上人才现状体育系统由体育局相应管理人员、教练员、运动队运动员等人员组成,是我国竞技人才最主要的培养来源,也是我国竞技成绩的主要来源。只有深入了解我国体育系统中冰上项目各人才的发展现状、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才能推动我国体育系统的不断完善、发展。(一)竞技运动员现状1.竞技水平总体来看,我国冬季竞技体育项目中,冰上运动成绩要远远好于雪上运动。从我国参加的历届奥运会冰上项目成绩来看,共夺得45枚奖牌,集中分布在滑冰大项,其成就要高于冰壶与冰球,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在近几届冬奥会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共夺得30枚奖牌(见表1)。表1我国历届冬奥会成绩单位:枚分类小项第16届第17届第18届第19届第20届第21届第22届合计金银铜金银铜金银铜金银铜金银铜金银铜金银铜冰上项目速度滑冰2111117花样滑冰11111117短道速滑1151223113423130冰壶11冰球合计3125222413551233145表1我国历届冬奥会成绩从冰上运动员的注册信息看,我国冰上运动员共有5816名。其中速度滑冰运动员1781名,占比30.62%;短道速滑运动员共有1257名,占总量的21.61%;花样滑冰运动员386名,占比6.64%;冰球运动员1511名,占比25.98%;冰壶运动员共881名,占比15.15%(见图1)。可以看出,滑冰运动员的数量最多,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总数达到3424名。图1我国冰上项目运动员数量2.分布从我国冰上运动的分布来看,滑冰运动员主要分布在东北(其中以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为主)、内蒙古、新疆、河北等冰雪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另外我国南方地区的江苏省、浙江省也有部分滑冰运动员。冰球运动员注册地有:佳木斯市(75人)、辽宁省(42人)、齐齐哈尔市(356人)、前卫体育协会(356人)、哈尔滨体育学院(116人)、哈尔滨市(232人)、北京市(1人)、北京浩泰冰球俱乐部(26人)、北京市冰球运动协会(208人)、上海市(185人)、哈尔滨市哈南业余冰球俱乐部(11人)、河南省(35人)、承德市(37人)、北京世纪星滑冰俱乐部(61人)、上海浦东新区飞扬冰上运动俱乐部(11人)、青岛虎鲸冰球花滑运动俱乐部(22人)、河北省(31人)。冰壶运动员的注册地有:大庆市(10人)、鄂尔多斯市(2人)、哈尔滨贝斯特冰壶俱乐部(81人)、哈尔滨市(102人)、黑龙江省(63人)、吉林省(35人)、吉林市(10人)、内蒙古自治区(4人)、北京世纪星滑冰俱乐部(17人)、北京中体奥冰壶运动中心(73人)、哈尔滨体育学院(130人)、黑龙江省顺时针冰壶俱乐部(72人)、上海市(202人)、哈尔滨领先冰壶俱乐部(69人)、深圳市(3人)。2013年,我国冰壶注册运动员的数量为246人。2014年,我国冰壶注册运动员的数量为258人。3.现状我国注册运动员的数量非常少,与加拿大30万名冰壶运动员对比,我国仅有不到1000名注册运动员,人才十分稀缺。随着近些年我国室内冰场的快速发展,我国南方如上海等兴起了花滑热,同时北京等地也兴起了青少年冰球热,我国的注册运动员中由社会俱乐部培养出来的数量越来越多。如北京浩泰冰球俱乐部、北京世纪星滑冰俱乐部等为我国提供了大量人才。我国冰上运动人才面临很多问题,运动员数量较少,相比于夏季项目,我国冬季项目运动员的数量整体上远低于夏季项目运动员的数量,所获得的成绩也无法与夏季项目相比。我国冰上运动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内蒙古以及新疆等冰雪自然资源充足的地方,这种情况也限制了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导致运动员多出身在以上地区。冰上运动举办的数量以及运动员参赛的次数都较少,队员缺乏以赛代练的机会,比赛经验缺乏,不利于竞技水平的提高。我国实行举国体制,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来集中培养专业的竞技体育人才。举国体制曾经给我国竞技体育带来了很多金牌,但也越来越难适应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我国冰上运动管理与培养体制来看,我国冰上运动员实行三级管理与培养的体制。三级管理体制存在着很多问题,奖励的机制不完善,对于运动员的奖励措施较少,这对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提高运动员成绩。对于教练员来说,同样缺乏针对教练员的奖励机制,包括其所培养的运动员获得成绩后没有相应奖励,以及向上输送人才没有相关奖励等。同样,训练经费太单一,我国竞技体育资金主要来源是国家拨款,学校的人才资源与社会资本都没有被很好地利用起来。运动员转业安置以及出路问题也是导致我国冰上项目运动员数量较少的重要原因。我国有一半运动员退役之后难以得到妥善的安置,体校出身的运动员没有文化水平,出路较窄,就业及再就业的比例较低,缺乏相关保障政策;就业率较低,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缺乏有效的互动,没有有效清除相关的壁垒,优秀的运动员难以进入体育系统中,对运动员也没有相应的保障体系。我国应改革体育管理制度和竞赛制度,加强各冰上运动队之间的交流、联系,经常组织一些小型的赛事,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渠道,从单一体育系统的三级管理走向学校、社会等多元化发展道路,实现“体教结合”,需解决运动员的向上输送问题,完善对运动员的奖励机制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二)后备人才我国冰上运动后备人才储备现状不容乐观,后备人才不足,各项目的后备人才都非常稀少。冰上运动后备人才培养面临场地少、器材昂贵的问题。以冰壶为例,冰壶对场地条件的要求要远远高于其他冰上运动,我国符合国际标准的冰壶场馆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北京、哈尔滨等城市,部分运动员需要借用其他冰上项目场馆,练习时间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有些冰场还需对外经营。我国很多冰壶运动员参加正式比赛前,往往要去北京训练,而我国女子冰壶专业运动员则要到加拿大训练。器材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冰壶项目中,标准冰壶器材进口价格在1万元左右,比赛用的冰壶刷价格也在1000元左右,光靠相关体育部门的拨款难以满足需求,各运动队的器材也不是很充足。尽管国内也有冰壶相关器材的生产与研发,但不符合国际比赛的标准。冰上运动后备人才在训练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运动员的训练方法不科学,在我国三级管理体制中,往往存在着只顾取得眼下成绩,缺乏对运动员的长远规划等问题。训练仪器简陋,在训练时缺乏相应的器材,无法记录运动员身体、技术的相关变化,无法更细节地展示运动员在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并对此进行调整。从选材机制上看,后备人才的选材也相当困难,人才数量稀少,基础较差,很多运动员选材过来之后没有进行很好的培养。如花样滑冰运动员的选材更是困难,这些人才往往是体校出身,缺乏相应的文化、音乐等修养。其以体校出身为主,选材面过窄,选材途径不广泛。另外,像花样滑冰运动员,所需要的不仅是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包括良好的艺术领悟能力,从节目编排到音乐设定都需要很好的艺术修养底蕴,各体校运动员在身体素质上可以满足竞技运动员的需求,但在艺术、音乐等素质方面则相对缺乏。很少运动员有条件去接受国外运动员的指导,大多数由国内基层教练员指导,缺乏合理的教学指导经验,也没有科学训练,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身体缺乏监控,不能有效地预防运动员在训练中所出现的意外伤害。如花样滑冰等比赛中,我国运动员在比赛即将结束时往往出现动作质量、难度和艺术水准都明显降低的现象,这充分暴露出平时的训练问题。对此,我国应该引进国外先进、科学的体育训练及管理体制,让各冰上项目运动员走上训练正轨,学习国外先进的理念、训练方法,让国外著名的冰上项目教练员与运动员来中国指导、交流。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应加强合作,进一步推行“体教结合”的体育人才发展战略,联合培养人才。要打破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人才的互通,让优秀的体育人才到高校或中小学当教练,同时也让高校先进的体育科研成果进入体育系统。同时,要加强对中小学体育人才的培养,我国的体育人才培养过晚,很多运动员参与职业体育的时间过晚,错过了职业体育最佳训练时机。加强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联合,就是要从“国家独自办体育”的思路中走出来,要将社会各单位有效地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学校作用与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就北京、上海等地而言,这些地区兴起的青少年冰球热、滑冰热已经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条新的成长路径,成为我国竞技体育选材一条重要的途径,部分俱乐部培养的人才可以达到国内以及国际顶级赛事的水平。(三)教练员1.现状近年来,我国冬季项目教练员数量逐渐增加,高级教练员以及分布在每个冰上项目中的数量都不断增加,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教练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水平、专业素养也不断提高,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很多都是过去从事专业训练的运动员经过系统教育和培训之后走上教练员岗位,成为队伍的一部分。从教练员的年龄构成来看,年轻的教练员比较多,在接受新事物、学习能力等方面提升较快,在平台交流、信息共享、整体的培训模式上也有发展。另外,教练员在不同阶段、不同年份从事不同的学习培训,进行了系统教育,这对提高其专业能力有十分重要的帮助。但由于我国冰上项目发展较晚,在教练员及培训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2.问题教练员在竞技体育中,尤其是在冰上项目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竞技体育系统中,教练员由高到低可分为国家级、高级、中级及初级。从各地的调查报告综合来看,我国冰上运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初级教练员较多、中级教练员次之,高级教练员以及国家级教练的数量较少。我国教练员的数量稀少,滑冰、冰球、冰壶的教练员数量都较少,其中冰壶教练的人数不足20人。冰上运动的教练员主要来自黑龙江省。近些年,随着我国南方一些城市冰场的兴起,社会上滑冰、冰球运动逐步兴起,对教练员的需求增加,这使得东北地区的教练员进一步减少,很多教练员都流失到商业冰场中。冰球、冰壶的教练很多是从滑冰体系中转来的,在当教练之前多为体育运动队出身,自身竞技水平较高,对体育运动的感性认识强。但在高校系统培训或学习的人非常少,缺乏系统化的体育知识的学习,运动学知识结构不完善;同时,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方面没有理性的认识,缺乏对于运动理论的深层次认识,无法将自身的知识准确地传达给学生。从教练员选材上看,由于我国选择冰上项目的运动人员较少,之前没有接触过冰上项目或者接触较少,很多教练员没有相关的基础。由于人才数量少,有时候选材只是走个过场,多依赖于经验。在教练员培训方面,我国只有教练员培训大纲,缺乏教练员的培训体系。1990年,我国在哈尔滨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以及吉林省体育干部学校开办了5个教练员培训班,共培训了教练员123名。向培训合格后的教练员颁发《教练员岗位培训等级合格证书》。1993年9月,国家体委科教司在沈阳体育学院召开教练员教学大纲研讨会,对我国教练员培训教学体系的成就与不足做了讨论。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于1994年成立,之后全面负责冬季项目教练员岗位培训的任务。从2001年开始,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开始着手编写冬季项目教练员岗位培训大纲,现在大多数冰上运动教练员都会参加教练员岗位培训,部分教练员也会参加省级体育局、体院组织的培训。一名教练员应掌握教学、管理、公关、指挥等一系列技能,但我国冰上运动教练员每年接受的培训较少,而且内容多集中于业务培训,关于其他方面的培训很不充分。我国教练员直接从老运动员留任,可任同一层次各个项目的教练员;优秀运动员留队或担任下一训练层次的教练后,通过脱产或半脱产进修、学习,提高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运动员通过体育院校的学习或教练员专修科的学习,可被择优录用,担任教练员。[1]我国缺乏一整套冰上项目教练认证、培训体系,职业资格认证不完善。日本、加拿大要求教练员先认证后从业,而我国的冰上运动教练员往往是看资历、成绩。我国缺乏冰上运动教练员的行业组织,教练员之间缺乏交流,不能互通有无,往往靠自身的经验带队,没有一套完整的教练员培训、教学以及认证体系。行业组织可以建立起针对教练员的培训制度,对培训的内容进行规范,同时也可以组织相应的赛事,加强同国外行业组织的联系。体育系统出身的教练员与高校体育部门缺乏有效的联系,一方面是高校缺乏对冰上运动的科研,另一方面是高校的体育科研成果没有被体育教练员所采用。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之间难以有效沟通,教练员也难以相互交流、提升。另外,还缺乏同国外教练员的交流。3.建议首先要加快成立全国统一的冰上运动教练员协会,加强对教练员的岗位培训、考核、认证,制定严格的教练员岗位培训与认证制度;丰富冰上运动教练员的培训内容,制定相应的教材,统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加强对冰上运动教练员的全方位培养,提升其综合素质。建设高水平的教练团队,形成教练梯级体系。定期举办冰上运动教练员研讨班,对教练员自身的优点与不足进行总结。其次要加强冰上运动教练员与其他机构的联系,政府要努力打破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壁垒,让优秀的冰上运动教练员到高校去学习、培训等,加强高校科研人员与冰上运动教练员的联系。要加强与国外冰上运动教练员的联系,学习其先进的训练体系和分析方法。同时也要聘请国外优秀的冰上项目教练员访华。另外,政府要逐步完善教练员的奖励机制,改革奖励的制度和创新方法,提高其执教的积极性和信心。教练员需要加强各方面的学习,不断学习最新的、最前沿的滑冰相关技术与知识,制订科学合理的运动员训练计划,借用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成果来改善训练方法。同时要提高自身对冰上运动的理论认识水平,学习系统化的体育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三教育系统高校冰雪运动是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重要一环,高校相关人才也是我国冰雪竞技后备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冰雪运动课程的开展可以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高校系统培养的人才既具备研究的理论功底,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我国冰上运动人才体系中处于十分特殊的地位,在为我国培养更多的相关人才、促进冰雪运动的大众化普及等方面意义重大。教育系统的体育相关人才主要由各级体育学校、普通高校以及各类高职院校输送,以各类体育学校为主,同时也包含普通高校所培养的体育相关人才。其人才构成包含教练、学生等,同时高校的场地、教学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也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另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教育系统体育人才的另外一种补充。(一)普通高等学校冰上运动课程开展现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地域、气候、场馆设施等不同情况确定课程内容”。从冰雪课程开展的区域现状看,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省与吉林省是开展冰雪课程数量最多的地区。东北地区拥有开设冰雪课程的先天条件,纬度高,冬季时间长,全年平均气温低,结冰期较长。适合冰雪旅游业与冰雪运动的发展。另外,东北地区拥有良好的冰雪文化氛围,从国内竞技体育的人才输出与培养,到大众体育的喜好与日常普及,再到以冰雪为主题的旅游文化活动的定期举办,东北地区都有长久的冰雪文化积淀。东北地区拥有众多开设冬季体育课程的高等院校,如黑龙江的哈尔滨体育学校、哈尔滨体育学院、黑龙江大学、齐齐哈尔大学等,在冬季都开设有独特的冰雪课程。现阶段,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冰上运动的培养形式包括课程、俱乐部、冬令营等,其中以后两者形式开展活动的只有哈尔滨体育学院等极少数学校。冰上运动课程是高校冰雪运动最主要的开展形式。从学校开设的课程来看,以速度滑冰课程为主,其他冰上运动课程开展得都不充分。从高校冰上运动具体的开课情况看,在冰上运动课程中,滑冰课普及率非常高,尤其是速度滑冰的普及率最高。另外,有少数学校如东北石油大学开展了冰球课程,但冰球课程的普及率相当低。2017年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等学校开始招收冰球专业的学生。开展冰壶课程的学校也非常少,我国仅哈尔滨、上海的几所高校开设了冰壶课程,其中包括哈尔滨体育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个别学校。速度滑冰是最容易开展的课程,同冰壶、冰球等项目相比,速度滑冰对场地的规格要求较低,对器材、服装等方面的要求也较低,同花样滑冰与短道速滑相比,学生本身不需要有一定的基础,速度滑冰自身的难度较低,安全性相对较高。随着我国冰雪运动的不断升温,高校学生对于冰雪运动的了解与期待越来越多,很多学生对于开展冰上运动课程的需求也不断提升,一些学生迫切要求开展丰富的课程,这成了高校冰上运动课程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兴趣和爱好,增设不同类型的课程,从而推动高校冰上运动的不断发展。(二)普通高等学校冰上运动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普通高等学校在开展冰上运动课程时主要面临场地稀缺、场地维护差、资金不足、学生训练时间少等一系列问题。1.资金不足,冰场数量少、维护差冰场、冰上运动器材是学校开展冰上运动课程的硬件基础,也是完成教学的物质保障。高校冰场的数量、质量等是保障课程开展、满足学生上冰需求的必要条件。而我国高校中冰场严重稀缺,尤其是没有室内冰场。室内冰场需要有专业的制冷设备,场地建设和运营费用相当高,单纯依赖政府的财政拨款高校难以维持。相比于室内冰场,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会在冬季浇筑几片室外冰场,一些条件好的学校往往能浇筑3~4块冰面,普通的高校则没有或者只有1块冰面。在计划经济时期,高校的冬季运动得到国家财政的支持,为满足冬季体育课的要求、丰富学生的业余滑冰爱好,冬季来临时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省几乎每个学校都会浇筑室外冰场,黑龙江还提出“百万人上冰雪”的口号。然而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比于商业冰场的发展,高校对于冰雪运动的投资都来自政府拨款,高校可供体育投资的财力有限。冰上运动从场地建设到后期的维护都会耗费大量资金,相对于速度滑冰,其他冰上项目对于冰场的规格要求更高,学校要么在场地的维护上加大力度,要么就需要单独租场地,同样都需要不少开支。然而我国冰上运动的场地一直稀缺,能开展的冰上项目也相对较少,学生在冬季难以享受到丰富多彩的冰雪体育课程,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冰上运动的发展。室外冰场的冰面往往并不规范,规格较低,冰面的面积也有限。而且由于冰场的建设和维护费用高昂,为了节约开支,学校对冰面的维护不及时,也缺乏相应的浇冰专业人员,导致冰场的质量差,冰面的维护不及时,冰面上往往坑坑洼洼,有时候还有碎石,容易摔倒,影响了冰上运动课程的体验,也容易造成学生的运动损伤。2.上课时间不足高校室外冰场的使用期限非常短,受到室外气温的很大影响,往往在-5摄氏度以下时学校才能开展冰雪课程,冰上运动课程往往开展在12月初到1月底,对于室外冰场的依赖也使得冰场很难被当作独立的课程来开展,课程开展的时间以及课程内容的丰富度都将受到很大的影响。随着我国高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以及对学生冰上运动课程的兴趣不断增加,有限的场地与学生健身锻炼之间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然而,我国普通高校上课的时间较为紧凑,学生的数量多,适合开展冰上运动的场地却非常少,再加上上课的时间较为集中,这些因素都使得学生上冰时间减少。部分高校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上冰,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就减少了冰上运动课程的时间,这使得每个学生上冰的时间减少,学习时间减少、锻炼强度不够,对于滑冰技术的认识不够准确,对滑冰动作的理解不深刻。一些学生在上实践课时等候的时间过长,对于初学者而言,冰上运动课程最后成了冰上运动体验课程,而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也无法在冰面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技术。3.建议普通高等院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来解决资金问题,我国普通高校拥有比较完善的体育设施和场馆,但这部分场馆通常不对大众开放,造成高校这部分资产的闲置和浪费。高校应该由市场化面向大众,将体育场馆向大众开放,以场馆来养场馆。这既可以提高学校基础场馆的利用率,同时也可能形成更多的经费来对场馆进行维护。学校应经常举办校内或校际比赛,获得个体、企业或社会的赞助,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相关部门也应加大投入。学校要与商业冰场建立联系,加强与商业冰场的合作,商业冰场可将一部分场地提供给高校作为上课场地。这样既解决了高校学生上课的场地问题,也为商业冰场带来了大量稳定的客流。同时,高校可以和企业直接建队,充分利用高校学生的体育资源与商业冰场的场地资源,组建高水平的俱乐部团队,组织或参加各种比赛。(三)普通高等学校冰上运动课程开展教学现状1.教师教师是课程的直接负责人,是我国体育人才的直接培养者,是推动高校人才不断发展的直接力量。普通高等学校冰上运动课程教师承担着一线体育教学、体育科研、体育前沿发展等任务。普通高等学校冰上运动教师可以直接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课程的设置和改革提出意见,将最前沿的体育信息、技术传递给学生,可以改变教学的理念、方法,推动冰上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进步,是推动整个体育事业进步的重要力量。我国高等学校体育老师多以中、青年为主,教师的年龄构成相对合理。讲师居多,教授的数量较少。我国高等学校体育老师多数在一线从事体育教学任务,在具体科研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高校体育教师的来源看,教育系统占了绝对的比重,体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力量较小。从高校体育教师的去向看,其同样属于“内部消化”,高校体育教师真正去体育系统执教与到社会系统任职的也相对较少。一些高校教授可能会与政府、企业以及竞技体育有所关联,但这方面的联系还相对较弱,绝大多数体育教师没有这方面的条件。说明我国在打破体育、教育、社会这三个系统间的壁垒方面做得尚不充分,需要政府开展一定的措施,改革当下高校的教师来源结构。2.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的手段与方法是整个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冰上运动课程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会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我国冰上运动教学相对传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先对几个冰上项目的动作要点和技巧进行示范,然后由学生进行实践,再由老师对学生实践中的某些错误进行纠正,最后在课程结束时由老师对学生冰雪运动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这反映出我国冰上运动教学的观念还相对落后,教师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对冰雪技能的学习,没有重点关注学生对这项运动的热爱程度和参与程度。学生在学习冰雪运动时缺乏乐趣,整个学习过程单调、枯燥,效果较差。教师对冰上运动基本知识的讲解时间过长,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冰雪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亲自体验一下冰雪运动,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往往会产生倦怠情绪,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这样对学生运动潜力的开发不利。3.建议高校要加强教学模式的改革,推进多种教学模式的创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到:“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校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我国冰上运动课程多数是以上课的方式来进行的,哈尔滨体育学院等部分院校则采用了俱乐部、冬令营等形式。俱乐部形式的冰上运动课程开设时间比较自由,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高校开展滑冰、冰球、冰壶俱乐部可以集中大部分冰上运动爱好者,组织相应的校内、校际联赛,大大提高我国冰上运动人才的水平。高校需要加强师资力量,丰富教师的人员构成。我国高校冰上运动的教练主要来自高等体育学校以及高等院校,体育系统出身的运动员很难进入高校体育系统中,其中不乏高水平的运动员,他们拥有丰富的比赛、训练等经验,但无法把这部分经验带到学生的日常教学中,高校学生缺乏直接的比赛经验,也缺少了利用体育系统教练这部分资源的机会。高校既需要体育系统自身培养的人才,也需要与教育、社会、政府等机构消除壁垒,从体制方面进行突破,实现高级人才的流通、共享。高校冰上运动课程应加强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在教学中应努力进行调整,教学的手段应增加趣味,冰上运动课程的理论教程应充分整合现代的教育技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发参与。(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竞技体育运动员主要由各省体工队、行业体协或市体校来提供,这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对相应体育人才的要求,为最大限度地拓展体育竞技人才,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1986年,原国家体委和原国家教委决定在普通高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试点,并于1987年建立57所院校,2005年重新确立了102所普通高校的目标。到2006年,建立运动队的高校数量已达235所。建立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塑造高水平的人才,提高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竞技水平,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贡献。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竞技体育的一支力量。我国高水平运动员主要有4种来源,第一种是现役和即将进入专业队的运动员;第二种是体工队退役的运动员;第三种是体校中成绩较好的运动员;第四种是小学、中学中体育成绩较好的学生。截至2017年,我国共有261所学校有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目前全国有275所高校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的资格),共招收7669名运动员。其中有10所学校招收冰雪专业的运动员,从2016年的实际录取情况看,仅有东北电力大学(1人)、长春师范大学(1人)、哈尔滨师范大学(1人)招收了冰雪专业的运动员,2016年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共有3名运动员通过了冰雪运动员的测试,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从项目看,包含速度滑冰与冰球两个项目。我国高校竞技人才培养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队宗旨理解不明确,招收现役或退役的运动员,在短期内会促使我国各高校竞技体育的实力大增,但却不利于我国竞技体育的长远发展。第二,学习与训练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高校竞技人才需要较多的时间训练,否则无法保持、提高自身的竞技水平,但高校的课程设置较多,运动员训练时间可能会耽误很多课程。第三,高校高水平冰上运动队的场地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出现速度滑冰运动员需要跟高校普通学生抢场地的现象。第四,教练员实践能力较弱,多为教育系统出身的教师,没有实际的大赛或训练经验。提高高校高水平冰上运动队的水平需要长远规划,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训练机制,建立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整套人才培养制度,在保障运动员竞技水平提高的同时,保持运动员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健康发展。健全运动员的学籍管理制度,为解决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运动员可以延迟毕业。同时,应提高教练员的水平,实行竞聘上岗的制度,建立教练员的考核体系。四社会系统社会系统的冰上运动人才是我国大众冰上运动产业运行的主体,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研究、观察每个环节人才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对于了解我国冰上运动产业、推动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近些年,我国冰上运动蓬勃发展,对我国冰上运动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社会系统来看,冰上运动人才既包含冰上运动产业的人才,像冰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赛事管理人员、安全救护人员、培训人员等,同时也包含了相关竞技系统的人才,如运动员、教练员等(见图2)。图2社会系统的冰上运动人才(一)运动员现状俱乐部培养模式是市场自发的行为。一些冰上运动爱好者通过参加冰上运动培训、参加国内或国际赛事,竞技水平不断提高,一些冰上项目运动员发展成为我国的注册运动员,水平更高的则进入省队或国家队,成为我国竞技人才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1.我国冰上运动俱乐部注册运动员发展现状(1)注册单位数量与人数我国冰上运动项目总共有83家注册单位,其中,俱乐部的注册数量为24家,占到总注册单位的28.92%。我国俱乐部注册人数为647人,占比11.12%。其中速度滑冰18人、短道速滑66人、花样滑冰111人、冰球132人、冰壶320人。其中,冰壶俱乐部在我国竞技体育薄弱的领域为我国培育了大量运动员。从我国冰上运动俱乐部总人数来看,冰上运动俱乐部注册运动员数量还相对较少,在冰上运动总注册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也较少,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竞技体育与俱乐部的培养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竞技体育的提高可以为俱乐部提供大量先进的训练方法、管理方法、教练员、大赛经验等,而俱乐部的发展可以为竞技体育提供更广泛的选材范围与更高的选材质量,大众体育的强盛为竞技体育发展储备更多的后备人才。在国外,高校与俱乐部是国外竞技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当前在竞技体育的格局中,俱乐部仅仅是一种补充,两者之间的结合还相对较弱,联合培养的机制有待加强。冰上项目运动员及后备人才的选材相对不足,人才流失率高。以北京市的冰球发展为例,北京市是我国商业冰场最为集中的地区,商业冰场吸引了青少年、儿童,部分学生成了冰球的忠实爱好者,从2015年北京市冰球协会的统计数据看,小于6岁与大于14岁的冰球爱好者较少,绝大多数分布在8~12岁,冰球爱好者的流失与学生的学业有关,在青少年上小学、初中时,家长对其参与冰球运动基本上持认可的态度,认为青少年参与冰上运动,可以锻炼身体、提高竞争力、增强团队的配合意识,学习、训练间的矛盾还没有那么尖锐。但到高中之后,学习和训练的矛盾便比较尖锐,很少有家长想让孩子走竞技体育的道路,往往在高中时人才会面临较多的流失。另外,冰上运动自带一定的危险性,如冰球等运动充满了对抗与冲撞,一些儿童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为了避免身体损伤,一些家长便放弃了让儿童继续参与冰上运动的想法。(2)注册区域从具体的运动员注册省份、区域来看,在速度滑冰方面注册俱乐部全部来自于北京,包括雪魄(北京)体育文化推广有限公司、北京世纪星滑冰俱乐部、北京北方中和冰上俱乐部。短道速滑、冰球注册俱乐部全部来自哈尔滨、北京、上海、青岛等地区。花样滑冰注册俱乐部主要来自北京、上海两个地区。冰壶注册俱乐部主要来自北京、黑龙江省两个地区。可以看出,我国冰上运动俱乐部注册运动员的注册地区区域分布相对狭窄,冰上运动项目注册运动员主要来自北京、东北、上海等地区,区域分布不合理,“北冰南展西拓”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我国冰上运动还处于初级阶段,商业冰场的发展时间也相对较为短暂,冰上运动的人群多以体验者为主,产业基础尚不牢固,再加上冰上运动的消费较高,能够坚持并成为滑冰爱好者和具备较高竞技水平的运动员数量更是少之又少。从商业冰场的地域分布看,商业冰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一线与二线城市居多,一些小城市的群众缺乏上冰的硬件基础。另外,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一般小城市家长更看重学生的文化课,学训矛盾更为严重。我国冰壶俱乐部注册人数共320人,冰球132人,花样滑冰111人,从俱乐部运动员的注册数量看,纯粹的体力式竞技人数较少,而冰球与冰壶等讲究团队协作的运动得到冰上运动爱好者的喜爱;另外,花样滑冰同样也得到了不少青少年女性的喜爱。2.发展建议充分发挥社会培养机制这一体系的作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运动员的培养机制,将竞技运动员的培养与社会密切结合起来,让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实现紧密结合,形成竞技体育运动员、后备人才、群众三层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结构,实现各类体育事业的同时发展。建立俱乐部与学校、体育系统的联合培养机制,形成小学、中学、大学的一体培养,探讨一种合适的青少年冰上运动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冰上运动青少年、儿童在学习和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解决好学生的学训矛盾等问题。在我国冰雪人群的拓展方面,进一步做好“北冰南展”工作,同时,重视中小学的学生资源,做好“冰雪进校园”工作。2016年,不少商业冰场已经与周边的中小学建立了联系,商业冰场已经将中小学学生当作冰场的重要客源,这对于冰场和“学校上冰雪”运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举措。(二)培训市场的发展现状冰上运动培训市场是冰上运动产业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是冰上运动参与人员由体验者转化为爱好者的重要环节。滑冰学校及其培训在冰场的收入中占有越来越高的比重,冰上运动教学质量的提升会为冰场带来更高的重复消费率。因此,完善我国冰上运动产业培训市场,深入推进冰上运动产业培训体系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冰上运动产业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1.教练员大众滑冰的教练员主要来自东北地区,尤其是冰球教练员,其主要来源地为黑龙江省。我国大众冰上运动产业虽然在近年来快速发展,但从产业的发展阶段上讲还处在初级阶段,冰上运动产业培训市场的兴起对冰上运动教练员的需求迅速增加,但教练员的发展落后于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水平上,都难以满足当下产业发展对教练员的要求。我国冰上运动产业教练员数量少,在产业培训市场中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商业冰场的教练员多为一些退役的东北专业运动员,在运动员期间没有经历教练员培训课程。很多教练员是从其他冰上运动项目中转过来的,尤其是花样滑冰和冰球的教练员,往往由滑冰甚至轮滑体系中转业而来。多数大众冰上运动教练员的理论水平不高,没有相应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基础,多为体育系统出身,没有在高校学习的经历,在理论素养与实际教学方面还有待提高。其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差,不能接受先进的训练体系和管理方法,不能学以致用,无法把先进的体育科研前沿运用到对运动员的实际教学中。教练员流动性较大,对冰场的忠诚度小。此外,在职业素养方面,部分教练员文化素养、职业素质有待提高,还有一些教练员对工作的负责程度较低,不服从冰场规定,影响了冰场的正常运营。从教练员的培训来看,2016年全国各地针对各冰上项目教练员出台了不同的措施与培训方案。2016年10月,我国冬季运动管理中心花样滑冰部组织的《花样滑冰等级测试大纲》(2016版)培训暨初、中级教练员培训班在北京举办,全国各个冰上管理中心及各个商业冰场的100多位教练员参加了培训。为了让花样滑冰更加规范,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让花样滑冰与世界规则接轨,此次培训请到了加拿大著名的花样滑冰教练担任培训班讲师,对冰上运动的技术动作进行了示范,同时对国家队的运动员进行了现场指导。同时,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每年还组织多项速度滑冰与短道速滑教练员的培训。2016年12月9日至18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举办了速度滑冰初级教练员培训班,旨在提高基层教练员的业务综合水准和理论修养,共有77名体育教师和速度滑冰教练员参加了此次培训。此次培训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由国家高级教练员与裁判员担任讲师,向各位学员讲授速度滑冰的基础知识以及教练员的责任、业务素质等。对于提高全市冰上运动教练员的水平、提升冰上运动的普及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这些培训项目对冰上运动教练员的规范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面对我国冰上运动的快速发展,针对教练员的培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冰上运动培训市场缺乏相应的监管。尤其是要建立冰上运动教练员联盟或相关的协会,对大众冰上运动教练员加强培训与认证。加强对大众教练员的管理,同时加强与国外优秀的冰上运动教练员的交流。2.冰上运动教学、培训与认证体系除了加强对大众冰上运动教练员的管理之外,建立冰上运动教学、培训与认证体系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它在规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练员的职责和认证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多家商业冰场已经引进了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冰上运动教学体系和标准。缤纷万象引入的是国际滑冰协会(IceSkatingInstitute,ISI)休闲滑冰教学体系。国际休闲滑冰教学体系于1961年在美国创立,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运用,亚洲滑冰协会是国际滑冰协会的分支,总部设在香港。国际休闲滑冰教学体系注重表演,动作充满了休闲、娱乐感,主要针对青少年,其主旨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滑冰运动中,享受冰上运动的乐趣,因此ISI不设门槛。ISI还会举办相应的比赛,滑冰爱好者只要通过相关的级别测试就可以参加,参赛项目灵活,包括自由滑、角色扮演等。在我国的ISI等级测试是由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管理和实施的。国际休闲滑冰教学体系分为幼儿级别、基本级别与花氏级别三个级别80多种测试标准,由专业会员进行测试,国际休闲滑冰教学体系等级测试通过后由总部颁发证书和徽章。另外,国际休闲滑冰教学体系亚洲区(ISIAsia)还参与对教练员标准的制定,于2017年8月推出《ISIAsia教练认证分级》,教练员包含从基本级教练到专家级教练等的五个等级。飞扬冰上运动俱乐部引入的是加拿大的冰上运动训练体系——基础滑行培训体系(LTS),对少儿以及广大冰上运动爱好者进行培训,其技术标准要高于国际休闲滑冰教学体系,结业者可以直接与国际滑冰联合会(ISU)竞赛技术标准对接。在冰上运动具体项目的培训方面,我国的花样滑冰以国家花样滑冰等级测试为目标,商业冰场的花样滑冰培训有相对完整、科学的教学体系,但冰球则没有相关的测试标准。从冰上运动教学、培训与认证体系的建立来看,尽管冰场就部分冰上运动从国外陆续引进了不同国家先进的教学体系,但我国冰上运动产业总体上缺乏统一的教练员培训与认证体系,没有关于大众冰上运动教练员的等级标准,尚未建立起教练员的梯级人才结构。长期来看,没有一个统一的教练员培训与认证体系,往往会导致教练员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我国商业冰场在选聘教练员时往往看教练员的资历,在专业教练员方面,虽然有相关的证书,但商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