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文艺美学论文(论语八佾〕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1:33]这不仅具体表现出了孔子的音乐审美观,同时也代表了孔子所追求的一种艺术审美理想。这种美善统一的审美理想与德国美学家康德在(判定力批判〕中对于美与善关系的认识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因而,我们能够通过康德的研究,愈加深入地理解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思想。1善:道德的气力孔子与康德都把善定义为一种道德的教化气力。他们都以为,所谓善是在文艺作品中具体表现出的伦理与道德情感的导向作用。故此,尽善的文学作品其终极价值是一种囊括社会伦理道德及价值的人文关心。(论语〕中固然没有对于善的完好的定义,但是从孔子对于(韶〕、(武〕两种音乐的评价中,我们能够看到在孔子眼中歌颂大舜美德的(韶〕乐是尽善的,而(武〕乐中表现了武王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可见孔子赞美的是一种具体表现出伦理道德美的文艺作品。所以,孔子所讲的善即文学作品中关乎道德伦理的内容。康德在(判定力批判〕中对于善的定义是根据理性通过单纯的概念使人满意的[2:43].这就表示清楚,康德也以为善所具体表现出的是一种道德伦理上的知足。康德所讲的善的愉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道德的愉悦。由此可知,对于善的理解孔子和康德是一样的。这种善统指一种美妙的德行,表如今人身上就是温文尔雅君子品质,表如今文学作品中就是对于道德伦理的歌颂。正因如此,孔子非常重视发挥文学作品中善的道德教化功能。(论语阳货〕中讲诗,能够兴,能够观,能够群,能够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183].这里的兴,即感发意志,讲的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能够有一种撼动心灵,激发意志的作用;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这表示清楚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作者的创作活动还是对现实社会缩影式的展现;群,即群居相切磋,指的是文学作品能够让不同的人看到后有不同的感受,之后共同沟通,进而到达对文学作品新的认识;怨,即怨刺上政,是就文学干涉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3].能够讲,兴和怨是立足于个体情感而言的,而观和群则是立足于社会作用而言的,二者的最终目的就是协调好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就如康德以为幸福就是最高的善,所谓的幸福就是生活中的最大多数的人都感到快适[2:45].善则是有详细目的的,就是那道德的善[2:45],这种善就包含着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作用。因而,我们能够知道道德伦理得到规范就会构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那么我们人类本身就会得到知足,这就是康德所讲的幸福即最高的善。也就是讲,康德所追求的幸福,与孔子所提倡的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是不谋而合的。综上所述,在孔子和康德的认知中,文学作品要表现善的一面,即文学作品要肩负着对于社会道德的教化功能。尤其是孔子,将善作为其审美思想的基础,认为善是一切审美的前提。里仁为美[1:34],即只要先具备了仁德才能够讲这是美的。可见,孔子将善作为最基本的审美条件,不具体表现出善的内容的文学作品,即便文采再好都缺乏轻重。君子质罢了矣,何以文为[1:124].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首先要有道德伦理的内容,表现深入的社会现实,具体表现出善的东西。2美:审美的愉悦很多学者以为在孔子那里美与善是不加区分的,美即善,善即美,这种看法有失偏颇。事实上,孔子不仅将美与善进行了明确的区分,而且十分强调了审美形式的独立价值。(论语八佾〕中讲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这里所谓的美实际上就是音乐的表现形式,如音调、节拍、旋律等。同时,孔子高度重视形式美所带给人的感性的愉悦和享受。孔子讲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1:32]这是孔子对于音乐美的体会,由此可见,他对于音乐的鉴赏首先是从审美形式上来把握的。不仅仅仅是音乐,对于其他审美对象,孔子也同样重视其形式要素,如(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罢了矣[1:168],就是强调文学作品中言辞的美;(论语子张〕宗庙之美[1:202]就是形容建筑的美;(论语八佾〕中孔子及子夏对(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1:25]女子形体美的赞扬与肯定等等都是如此。由此可见,孔子所理解的美首先是作为一种审美形式而存在的,它会给人一种单纯的感官上的愉悦。就此而言,康德在(判定力批判〕中所讲的美是无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东西[2:57]是与孔子的思想有相通之处的,由于二者均赋予了形式美以独立的地位,并且都强调了美的东西是通过人的感悟而获得的一种内心精神的愉悦。只不过与康德美学不同的是,孔子并没有像他那样片面强调美的纯粹性,而是注意到了美的形式与其背后深层意味的统一。孔子和康德都重视文学作品的形式美,但是孔子所强调的这种美范围较之康德愈加广泛。同时,孔子对于美的感受往往会超越一些物质的东西,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1:68],这种忘乎所有的美就是一种纯粹的精神上的愉悦,在康德那里就是纯粹的美。我们能够看到孔子对于审美所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愉快和知足是积极肯定的,这也表现了孔子对于人处在社会中的主体性、自主性的肯定。文学作品中美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孔子讲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1:68],正是讲明这种感性的愉快能够转换成精神上的知足,使知足饱腹之感的物质性的肉变成了无味的东西。可见,这种精神上的饱腹感比现实生活中的物质上的知足更具有魅力。由此可见,孔子对于纯粹的审美是一种积极肯定的态度。从(论语〕我们可以以看到,这种纯粹的审美带给人精神上的知足。(论语〕中讲不学诗,无以言[1:176],就表示清楚一个人没有好的文学作品的滋养就不会有美的认识,当然就失去了言语表示出的能力。试想,假若一个人没有对美的感悟,丧失了审美能力,在现实中如同行尸走肉般的生活,那么他一定是孤单寂寞的。纯粹的美能够让我们感遭到心灵的欢愉,呼唤灵魂的自省,安步于美的世界,这样的人生与财富无关,与名利无关,只是单纯的自我精神的知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1:70].这就是孔子所强调的文学作品中美带来的审美的成效。审美的无利害功能与孔子关于美的审美功用是不谋而合的。正是这种单纯的没有任何功利的审美才是文学最初的样子。我们总在讲勿忘初心,却总会被社会现实的东西羁绊,文学作品亦是如此。真正的审美是纯粹的,自由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唯有保持这样一种初心才得以窥探文学的美。3尽善尽美:美善统一的审美理想(论语雍也〕中谈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温文尔雅,然后君子。[1:60]孔子以为君子的最高境界是温文尔雅,即内在道德修养与外在表示出方式的完美统一。这一思想虽不是专门针对艺术而谈的,但它却对一切艺术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尽善尽美命题的提出便是其精神内涵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的详细具体表现出。(论语八佾〕中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1:33],讲(韶〕乐不仅有艺术形式上的美,音韵和谐,而且其内容是赞扬道德的气力,催人发奋。在孔子看来,美是用于表示出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善是一种关于社会伦理的道德观念。孔子提倡的尽善尽美即文学作品要内容与形式统一,文犹质也,质犹文也[1:124],审美与道德合二为一。孔子所讲的美善统一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的,即美是以善为前提的。他以为,道德的善先于艺术的美,要把道德的善融入到艺术的美之中,美与善是互相融合,浑然一体的。在孔子那里,美善的互相交融构成了一种美中有善,善中有美艺术境界。这种审美与道德功能的融合,在康德那里也有所具体表现出。他讲我们对一位战斗英雄的仪表美的欣赏也是和我们对他的英雄事迹的仰慕结合在一起的,在这里,是鉴赏和理想的统一,即美与善的统一[2:69].同时,康德提出美的理想以为理想的美是表现心灵的高尚情操,康德提出美的理想,他以为,这种美的理想要表现一种心灵的高尚情操如坚强、静穆,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即孔子所讲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种高尚的情操是其善的功能的具体表现出,而读者从纯粹的美中感受这种道德的气力。这样文学的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融合,读者也就在知足于精神愉悦的同时能够实现本身道德的提升。正由于孔子的尽善尽美理想追求的是善与美的统一,所以孔子对于美的感受往往会超越某种单纯感官性的东西。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1:68].孔子之所以会因音乐而忘我地投入和沉醉,恐怕并不仅仅仅是由于音乐本身的1是由于在艺术世界里承载了他对生命意义的一种终极体认,并由此而引发了精神上、情感上的强烈共鸣。[4]这讲明,孔子在艺术世界里所获得的并非一种单纯的美感体验和感受,而是伴随着美感体验所产生的对生命终极本体的拥抱和体认,以及由此构成的向着人生命最高境界进行全面提升和超越的无限动力。所以不难看出,孔子真正欣赏的美其实并不仅仅仅是这种感观愉悦的形式美,更重要的是从生命根底所散发出的对善即终极意义的追求。总之,正是由于这种生命的善与感性的美在艺术中的完美结合,才使得孔子有了三月不知肉味的超越性体验,进而获得精神上的极度自由和解放。从这个意义上,或许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孔子为什么会讲成于乐、游于艺,为什么要把个体人格的最后完成归结到乐、艺即艺术之上。只要乐才能撇开一切外在条件的限制,完全投入到当下的生存境域中,真正从内心体验到快乐。这种快乐既不来自于对外在客观真理的认知,也不来自于主观情感的选择,而是来自于生命追求与道合一后的精神自由。[5]所以,尽管在孔子生命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穷困潦倒的,但他却仍然能坦荡无忧,始终保持一种超脱的愉悦。4结束语从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中能够看到,文学作品应在详细生动的审美表示出中蕴含着丰富、深入的社会内容,要充分具体表现出出内容与形式、审美与社会功能的统一。因而,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引起接受者情感的共鸣,净化自个的心灵,同时还应发挥其社会教化功能,具有引人深思,启迪人生的作用。以下为参考文献:[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25-20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上海装修转让合同范本
- 美的空调做工程合同范本
- 道路保洁合作合同协议书
- 装修公司与工人合同范本
- 织物回收箱转让合同范本
- 中小学生守则课件
- 中小学生创客课件
- 2025写字间租赁的合同范本
- 电视社会问题深度报道节目制作合同
- 2025珠海市钢铁交易所钢材货物交割合同范本
- 教师进企业实践三方协议书
- 施工现场隐患图片识别合集
- 山西省建设工程计价依据
- 煤矿在用安全设备检测检验制度
- GB/T 24632.2-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圆度第2部分:规范操作集
- GB/T 20428-2006岩石平板
- GB/T 11363-1989钎焊接头强度试验方法
- 内调焦准距式望远系统光学设计2022年
- 核磁共振的发展史课件
- 切纸机安全操作规程标准范本
- 国家开放大学2022秋法理学形考1-4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