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角度简析英汉动物词汇的内涵_第1页
从文化角度简析英汉动物词汇的内涵_第2页
从文化角度简析英汉动物词汇的内涵_第3页
从文化角度简析英汉动物词汇的内涵_第4页
从文化角度简析英汉动物词汇的内涵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文化角度简析英汉动物词汇的内涵〃论文关键词: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文化信息差异;文化空缺论文摘要: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了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心理、价值取向与社会风格,折射出两个民族各自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对同一动物词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使用和翻译中,应该注意到词汇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动物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动物是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某种意义上动物被人格化和神灵化,由于动物具有鲜明的形象和突出的特征,长期以来,人们便用动物和与动物有关的词来描写有关的人或物,赋予动物词汇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和汉语中的动物词汇是语言词汇系统中庞大的一族,它的形式和意义所负载的文化内涵足以从一个角度来体现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心理、价值取向与社会风格,折射出两个民族各自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一、相同的动物词汇,相同的文化内涵由于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相似,中英两国人民从动物的基本属性去认识动物,自然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赋予动物词汇相同的文化内涵。例如,公鸡(cock),中英文中都表示"骄傲”。英语里说asarrogantas“cock,汉语是"骄傲得像只公鸡”。再如:asmeekasalamb—驯服得像绵羊,Heisasheepinwolf,sclothing.一他是披着狼皮的羊,外强中干。(《美国谚语词典》)"Ihavebeenlikethefroglivingatthebottomofthewellwhothoughttheworldwasalittleroundpoolofwater,imaginingthatourgirlsherewereunmatched;butnow,withoutsearchingforafield,hereonthisveryspotIseeotherswhosurpassthem."可知我“井底之蛙",成日家只说现在的这几个人是有一无二的;谁知不必远寻,就是本地风光,一个赛似一个。(曹雪芹:《红楼梦》)英汉语言中对猪的形象和喻义也基本一致,猪给人的印象是脏而丑陋,令人讨厌,其喻义是集“懒”、"馋”、“贪”和“笨”于一身。汉语中“猪秽”、“肥得像头猪”、“懒得像头猪”等粗俗的脏话都是以猪为形象的,即便是神话1小说《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也是令人讨厌的人物。在英语中,apig意为agreedy,dirtyorbad-manneredperson(贪婪,肮脏或举止粗鲁之人),因此常用以喻指贪婪,懒惰,肮脏的人。英语中有不少含有pig的习语短语,几乎都含有明显的贬义,如eatlikeapig(喧闹而贪婪地大吃大喝),makeapigofoneself(大吃大喝,狼吞虎咽),pigsinclover(行为卑鄙或粗鲁的有钱人)。骄傲的公鸡、浅薄的青蛙和蠢猪体现了英汉两个民族共同的爱憎褒贬与审美取向。二、不同的动物词汇,相同的文化内涵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词汇的联想意义是人们在概括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之后,通过联系、类比等手段,赋予词汇一定的象征意义。联想意义是词汇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植根于文化的土壤之中。尽管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存在差异,英汉语言中不同动物名称有时却可以表达相同的文化内涵。汉语里常用“虎”来比喻“勇猛威武”,如“龙腾虎跃”、“虎踞龙蟠”、“九牛二虎之力”、“狐假虎威”、“如虎添翼”,汉语中的“虎威”在英语里却不用tiger(虎),而用lion(狮)来表示。在西方,狮子是力量和好战勇猛的象征,如boldasalion(如狮子般勇猛),majesticasalion(如狮子般威风凛凛)。中国的俗语"老虎屁股摸不得”,对应的英语则说Don'tbeardthelion(不要挑逗狮子)。英国人还以lion为自己国家的象征,勇武大胆的英王查理一世被喻为lion-hearted(狮心),史称“狮心查理王”。另外,lion还引申作“危险”、"险地”,如placeone'sheadinthe1ion'smouth,而汉语中却用“虎”作比喻,如“虎口”。可见,由于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不同,英汉语言中相同比喻中的喻体常常不同,如表示焦急不安的"像热锅上的蚂蚁”与likeacatonhotbricks(如热砖上的猫)或likeahenonahotgirdle(像热锅上的鸡)。还有"牛饮”与drinklikeafish(如鱼饮水),“落汤鸡”与wetasadrownedrat(湿如落水鼠),aratinahole与“瓮中之鳖”,gooseflesh与“鸡皮疙瘩”,“过牛马不如的生活”与leadadog'slife(过狗般的生活),“滑得像泥鳅”与lipperyasaneel滑得像鳝鱼),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三、相同的动物词汇.不同的文化内涵语言中的词汇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差异。由于受历史、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诸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中英两种语言赋予动物词汇以各自特定的文化内涵。例如:中国生产的“山羊”牌闹钟曾出口到英国,但很滞销,原因不是质量问题,也不是价格问题,而在于商标的用词上,用的是“Goat”。“山羊”在汉语中蕴含“博学之人”的意思,而在英语中"Goat”含有“好色的、不正经的男子”的文化内涵,英国人当然不愿意使用。"常言道:哪个猫儿不吃腥。在汉语中还有一些关于猫的成语,如:猫鼠同眠、猫鼠同乳、猫鼠同处,这三个成语都指猫和老鼠同在一起。比喻官吏失职,包庇下属干坏事。也比喻上下狼狈为奸。再如:照猫画虎,比喻照着样子模仿;猫噬鹦鹉,比喻排挤好人;争猫丢牛,比喻贪小失大。在汉语中更有一些关于猫的谚语,如:猫哭耗子假慈悲;猫来穷,狗来富。这些有关猫的谚语或成语却不是褒义的。但一旦了解到英国人习惯上以cream喂猫,而猫又喜在壁炉的砖墙上取暖,那就会对猫文化中的故事产生相应的联想。如:Thecatshutsitseyeswhenstealingcream(掩耳盗铃);Likeacatswallowedthecream(得意洋洋、自鸣得意);Likeacatonhotbricks(象热锅上的蚂蚁)等。猫在动物这特殊文化丛中扮演着一个不同寻常的角色。大文豪莎士比亚曾在RomeoandJuliet中创造了“&catwithninelives"(猫有九命),作家LewisCarell在AliceinWonderland中塑造了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一(grinlike)aCheshirecat(咧嘴傻笑的猫)。17世纪末叶发生在Kilkenny和Irishtown两域之间的战斗,产生了“fightlikeKilkennycats"(死拼,斗得两败俱伤),给“猫”披上了战袍。而今天的“fatcat”被用于指代为“竞选出钱的富翁”、“享有特权或谋取特权之人”。英语的cricket与汉语的“蟋蟀”同指一种鸣叫的小昆虫,却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化中,“蟋蟀”常给人以优伤凄凉、孤独寂寞的联想。早在《诗经》中,蟋蟀的叫声就被作为农夫岁末困顿生活的映衬。此后,蟋蟀几乎无一例外地以其凄苦悲凉的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宋玉《九辩》),“蚤唱如波咽,更深似水寒”(杜牧《寝夜》),“但闻四壁虫声卿卿,如助余之叹息”(欧阳修《秋声赋》),“恼碎芳心近砌下,啾啾卿卿寒蛋闹”(王和卿《百字知秋令》),“而在英语中,自从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中用过asmerryascrickets以后,英美人就一直沿用着asmerryascricket这一明喻成语,cricket成了欢乐愉快的象征,如:C.Kingley在TwoYearsAgo中写到:“IhavenothadalltheluckIexpected,but...amasmerryasacricketo”可见,同样的蟋蟀在不同的文化中所产生的联想反映了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对自然界的独特认识和态度以及独特的审美观念。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实际上属于“文化信息差异”。具体反映在词汇的比喻和联想意义(reflectivemeaning)和社会文化意义(socialmeaning)的不对应上。比喻善于表达情感,可使语言形象生动,其心理基础是对世间万物某些共同特点的联想,但由于各民族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比喻和联想也各不相同。在这类词语中,尤以表达动物的词汇最有代表性。四、相同动物词汇的文化空缺现象空缺现象是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发现的,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提出了“偶然的缺口"(randomholesinpatterns)的概念。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了其载体一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文化空缺现象。所谓空缺是指原语所载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无“对等语”。文化差异造成了动物词汇语义空缺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指称意义(conceptualmeaning)相同的动物形象,在原语和译语中的语用意义(pragmaticimplication)可能相去甚远,甚至完全相悖;另一方面,有些动物形象在原语中含有丰富的语用意义,而在译语中却没有,因而在译语中不能产生等值的意象联想。beaver(海狸)是生活在北美洲的一种动物,它有特有的技艺和富于独创性,英美人通常用它来比喻工作勤奋认真的人。而对于那些对此一无所知的中国人来说,它不过是一种普通的动物而已,海狸这一动物词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联想。蚕(silkworm)产于中国,吐出的丝所织成的丝织品深受外国人的喜爱。“丝绸之路”早就闻名于世,中国的蚕文化源远流长。“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高度颂扬了蚕的奉献精神,蚕的这一特定的文化内涵深深地刻印在中国人的心里,打上了不可磨灭的文化烙印。可silkworm在英国人的眼里充其量只不过是一只小虫,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可想而知。动物词汇中的文化空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这是由两种文化的特性所决定的。本民族语交际的双方以为是不言而喻的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