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课件29逆转录病毒_第1页
微生物课件29逆转录病毒_第2页
微生物课件29逆转录病毒_第3页
微生物课件29逆转录病毒_第4页
微生物课件29逆转录病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9章具有反转录过程的病毒具有反转录过程的病毒有反转录病毒科和嗜肝病毒科,后者在动物疾病方面重要性较差,前者在动物疾病反面的主要特点是多数病毒具有致肿瘤作用,潜伏期较长。比较重要的动物反转录病毒有禽白血病病毒、牛白血病病毒和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等。第一节反录病毒科(Retroviridae)本科病毒对畜禽及人类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人类的爱滋病病毒、禽白血病病毒、牛白血病病毒、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等反录病毒科的特性

有包膜、球形,80-120nm。基因组为二条相同的单正链RNA二聚体。核心中有RNA依赖的反转录酶(具多聚酶和核酸内切酶功能)复制特点:有独特的反转录过程,通过DNA中间体,整合于细胞染色体DNA。有gag、Pol和env3个结构基因及数量不等的调节基因。病毒有组织亲嗜性,以芽生方式释放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

1983年,法国人(Montagnier

等)首次分离出淋巴腺病相关病毒(LAV);1984年,美国人(Gallo等)分离出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Ⅲ型(HTLV-Ⅲ);同时Levy及同事也报道了他们对命名为ARV的逆转录病毒的鉴定;1986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统一为HIV,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的病原体。

型别与变异:

HIV有两型:HIV-1,引起全球流行;

HIV-2,呈地域性流行(西非);基因组变异频繁,同一感染者的HIV基因也有差异。

env的变异最频繁,与流感病毒变异率相似,使得HIV疫苗难以稳定发挥作用。

培养特性:

仅感染表面有CD4分子的细胞,只有在激活的细胞中,才能发生增殖性感染

抵抗力:弱

56℃10min可被灭活,室温(20-24℃)存活7天,冻干血制品,须加热68℃72小时才能灭活病毒。对多种消毒剂敏感,如50%乙醇﹑0.3%双氧水,10%次氯酸钠﹑10%漂白粉﹑35%异丙醇﹑5%来苏儿等。致病性与免疫性(Pathogenicityandimmunity)1.流行病学

每年新增病例有500万,约300万人死于AIDS;我国存活感染者84万。2.传染源

AIDS患者

HIV感染者

(无症状携带者)

血液、精液、唾液、乳汁、阴道分泌液。传播途径①性传播:同性、异性;

②血液传播:输血或血制品、器官移植、人工授精、药瘾者共用注射器等

③垂直传播:胎盘、产道、哺乳。

临床症状:(1)原发感染急性期

:HIV增殖、扩散→发热、咽炎﹑淋巴结肿大、嗜睡、皮疹等自限性症状,持续数周后进入无症状期。(2)无症状潜伏期:外周血HIV抗原含量低或测不出,持续10年左右,甚至更长,不表现临床症状。(3)AIDS相关综合症(ARC):出现发热、盗汗、疲乏、体重减轻、慢性腹泻和淋巴结肿大等。(4)典型AIDS(即免疫缺损期)慢性感染→激发因素→增殖性感染→艾滋病相关综合症→各种机会感染→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特点:(1)潜伏或慢性感染持续存在,通常都有前驱症状,潜伏期3-5年,5-10年,发病后1-3年死亡。(2)合并各种机会感染与恶性肿瘤

①肺部感染②肠炎③神经系统疾病

④Kaposi肉瘤和恶性淋巴瘤细菌、病毒、原虫、真菌引起致死性感染

致病机制:主要引起机体的免疫系统损伤(1)CD4T淋巴细胞和记忆细胞

HIV对CD4T辅助细胞(Th)的耗损。

(2)单核-巨噬细胞

侵犯表面有少量CD4抗原的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神经胶质细胞(主要是小胶质细胞)及肠道粘膜的杯状等其他免疫细胞及神经细胞。(3)淋巴器官在感染中起核心作用。淋巴结的微环境很适合HIV感染和播散,大量激活的CD4T细胞对HIV高度易感。

机体对HIV的免疫应答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抗HIV的主要机制,但都不能有效的清除体内的病毒。原因:

①病毒的潜伏感染状态;②病毒包膜糖蛋白的变异;③机体免疫低下不足以清除病毒等因素有关。

(1)细胞免疫:

K细胞ADCCCTL-细胞毒反应

NK细胞

(2)体液免疫:在HIV感染后,一般1—3个月即可检出HIV抗体,包括抗gp120的中和抗体,有一定保护性,急性期可降低血清中病毒抗原量;阻止扩散,不能清除病毒潜伏感染的细胞

微生物学检测1.检测抗体①初筛(ELISA、IFA、RIA)②确证:免疫印迹试验,至少同时测两种抗体(P24、gp120)阳性,方可判断HIV感染2.检测病毒核酸及抗原①测病毒核酸: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PT-PCR)②测病毒Ag:急性感染期ELISA法测P243、病毒分离:淋巴细胞患者标本

CPE(+)测Ag或酶活性4、耐药性检测:基因检测:确定病毒反转录酶、蛋白酶基因上的编码突变,通过已有数据库比对预测病毒耐药性,简便、快速、常用;表型检测:同细菌药敏试验3-4天PHA2-4周IFA

防治原则

1.预防

①宣传教育,普及预防知识,认识传播方式及危害性,杜绝吸毒、性滥交。②建立监测系统,掌握流行动态③加强入境检疫

④确保输血和血制品安全2.疫苗研究

处于开发和测试中,动物实验已有效,可激发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3.药物治疗(1)抑制反转录酶

①核苷类药物叠氮胸苷(AZT)、双脱氧胸苷(ddC)、双脱氧肌苷(ddI),拉米夫定(3TC)

②非核苷类药物以上两种均可干扰HIV的DNA合成,抑制病毒增殖

(2)抑制蛋白酶赛克纳瓦,瑞托纳瓦,英迪纳瓦等,抑制蛋白水解酶,干扰病毒的成熟与装配

①+②二联疗法或①+②+(2)三联疗法:降低病毒载量,推迟病情发展,延长寿命。禽白血病/肉瘤病毒

(Avianaviruses)

本群病毒可引起各种传染性肿瘤,如淋巴细胞增多症、成红细胞增多症、成髓细胞增多症、髓细胞瘤等,以淋巴细胞增多症最为常见。(1)分类地位:反录病毒科甲型反录病毒属成员;禽白血病病毒与肉瘤病毒紧密相关,故统称为禽白血病/肉瘤病毒。(2)直径80~120nm,平均为90nm。(3)抵抗力:对脂溶剂和去污剂敏感;在pH5~9稳定;对热抵抗力弱(病毒材料需保存在-60℃以下,在-20℃很快失活)。

禽甲型反录病毒有三种:内源性外源性能完全复制外源性复制缺陷型:从细胞中获得肿瘤基因(c-onc),失去env基因

病毒培养:①11~12日龄鸡胚中,可良好生长:(在绒尿膜产生增生性痘斑)。②腹腔或其他途径接种1~14d易感雏鸡,可引起发病;③多数禽白血病病毒可在CEF生长,通常不产生CPE。致病性

可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并造成免疫抑制

微生物学诊断

①根据病史、症状及剖检发现肿瘤,用ELISA等检测病毒抗原;病毒分离与培养:取血浆、血清或肿瘤组织,接种1-7日龄易感雏鸡,可在30~35d发生肿瘤;绒尿膜或卵黄囊接种鸡胚,可在绒尿膜产生痘斑;接种CEF,一般不引起CPE;需经长期继代培养,才可出现病灶;②病毒检测:荧光抗体染色;病毒基因检测(如RT-PCR)。

病毒可经水平或垂直传播。先天性感染鸡对病毒产生免疫耐受,发生病毒血症,血液含毒量可高达109ID50/ml,经唾液及粪排毒,但大多外观健康。在鸡胚发育过程中,增殖的病毒大量蓄积在白蛋白中,孵化时污染环境。防控

养殖场的进行必要的卫生消毒措施,尤其是孵化后阶段鸡群采取全进全出饲养体系检测并淘汰带毒鸡培育抗病品系马传染性贫血病毒

(Equineinfectiousanemiavirus,EIAV)

马最易感,骡、驴次之,世界各地均有发现根据临诊表现,常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隐性4种病型,除有主要症状如发烧、贫血、黄疸、出血、心机能紊乱外,血液学的变化也很突出,如红细胞数减少、血红蛋白量降低、白细胞数常减少和静脉血中出现吞铁细胞等。尸体剖检时,急性型主要表现败血性变化,而亚急性和慢性型则主要表现贫血性和增生性变化。

发烧期的病马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其血液和脏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含有大量病毒,常随同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体外而散播。慢性病马能长期甚至终身带毒。传染途径主要通过吸血昆虫(虻、刺蝇、蚊、蠓等)的叮咬,也可由被病毒污染的注射针头和诊疗器械等散播,微量病毒就能在易感动物中引起感染。

诊断:国际通用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检测血清中抗体。我国已研制成功驴白细胞弱毒疫苗,有效地控制了本病的流行。嗜肝病毒科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简称乙肝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根据目前所知,HBV就只对人和猩猩有易感性,引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HBV是一种小型DNA病毒,基因组由单个环形DNA分子构成,部分双股、部分单股。球形颗粒,直径42nm;包膜为脂质构成(含乙肝表面抗原HBsAg),内为20面体核蛋白壳(含乙肝核心抗原,HBcAg)。全世界现有3.5亿慢性乙肝病毒(HBV)携带者,占世界人口的5%;其中,亚洲和非洲HBV携带率为8%~15%HBV携带者中50%~70%病毒复制活跃,为慢性乙肝我国乙肝病情分布金字塔肝癌30~50万肝硬化(500万)慢性重型肝炎(50~100万)慢性迁延性肝炎阶段(1000万)慢性迁延性肝炎阶段(2000万)HBV携带者(〉10%,一亿几千万)乙肝病毒主要传播途径:血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胎源性传播是病毒传染,而非遗传!生活密切接触性传播HBV的结构与病情的关系HBsAg(表面抗原):该抗原阳性说明机体已感染乙肝病毒,肝脏与血液中存在乙肝病毒HBcAg(核心抗原):血液中一般检测不出HBVDNA:HBVDNA含量越高,机体内病毒数越多,病毒复制越活跃,传染性也越强HBeAg(e抗原):该抗原阳性说明机体内有大量乙肝病毒复制,是否具有传染性的标志“大三阳”和“小三阳”?“大三阳”表示“二对半”检测结果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原、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三项阳性,即HBsAg(+)、HBeAg(+)、HBcAb(+)“小三阳”表示“二对半”检测结果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体、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三项阳性,

即HBsAg(+)、HBeAb(+)、HBcAb(+)“大三阳”、“小三阳”区别仅限于HBeAg(+)/HBeAb(+)

“大三阳”,表示机体内病毒复制活跃,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和无症状乙肝病毒感染者,传染性很强“小三阳”表示:非变异株时机体内病毒复制不活跃;变异株产生时病毒毒力增加(即机体免疫反应性下降)甚至诱导肝细胞癌变,见于急性乙型肝炎(后期,病毒复制受抑,病情趋于好较,近期可能痊愈)、慢性肝炎(或病毒复制减少或停止,病情减轻或稳定;病毒变异,毒力增加,病情反复,进展较快,甚至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症或重症肝炎)。但传染性较弱乙肝两对半结果模式及其意义编号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频度临床意义1+-+-+常见急肝,慢性活动期,有传染性2+--++常见恢复期,弱传染性3---++常见恢复期,弱传染性4+---+常见急肝,慢性sAg携带者5----+常见急性窗口期,既往感染过6-+-++常见康复期编号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频度临床意义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