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儿童观述评_第1页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儿童观述评_第2页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儿童观述评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儿童观述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儿童观述评

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9-0173-02

自行为主义心理学问世以来,学者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广泛、全面的研究,但关于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儿童观的研究较少。诚然,行为主义心理学者们也并未直接论述其儿童观,但从其根本理论和研究目的可以窥看一二。笔者在文中通过对旧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新的新行为主义的三位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的儿童观进行论述其儿童观以期勾勒出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儿童观的大体框架。

一、旧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的儿童观简述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以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长期以来专注意识研究的传统心理学破产,一个新的以外显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诞生,即行为主义心理学。

1.旧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与动物〔儿童与动物〕相比没有特异性。旧行为主义者华生认为“行为主义是二十世纪头十年期间研究动物行为的直接的结果〞[1]。不置可否,华生前期对动物的研究对推动行为主义的发生开展具有重大意义,且人与动物本身就存在着许多共性,但这并不等同我们就可以在人与动物之间划等号。旧行为主义者华生曾还宣传“行为主义者成认并不在人与兽之间划出一道界限〞[2],由此,不难看出行为主义者混同了人与动物的界限,忽视人与动物的区别。

2.旧行为主义者否认遗传、本能,坚持儿童的“习性论〞。旧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并不曾遗传材质、才能、气质、性情及特性那些东西,那些东西都同本能一样,是由学习而得来的,大致是在摇篮时代学得的〞[3]60。不难看出,旧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一出生就如同一块白板,不存在遗传也不存在本能。即是说,旧行为主义心理学较多地认为儿童是不成熟的、是贫瘠的,除了从遗传而来的身体结构之外,空空如也的如同容器一样等待别人用灌输知识、技能、情感等。

3.旧行为主义者否认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坚持“机械复原论〞。华生指出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条件反射这一机制建立起来,因而得出婴儿可以任意塑造的论断[4],将儿童简化为一架被当地对外界刺激做出相应行为反馈的机器,无视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华生曾声称“给我一打健全的、没有缺陷的婴儿……也可以把他训练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3]63,由此可以看出,旧行为主义者眼中儿童行为的形成完全依赖于刺激和反馈的被动连接,儿童只能对环境的刺激做出回应,而自身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却很弱。这无疑是片面夸大了环境、教育的作用,无视了儿童的意志自由和主观能动性。

二、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斯金纳的儿童观简述

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大约10年中,旧行为主义由于华生刺激―反馈公示过于简单,只能研究如感觉、动作等低级的心理过程,行为主义内部酝酿着一种变革,并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正式形成新行为主义心理学。

1.新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与兽是一样的东西。斯金纳曾经谈论到对人兽差异的看法时说“人是一种比狗大得多的东西,但在科学分析的范围内,人与狗是一样的东西〞[2]。由此不难看出,新行为主义如同旧行为主义一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成认人与动物存在差异,但完全把人的心理动物学化了。

2.新行为主义者未公开否认遗传,并提出了“遗传环境〞概念。斯金纳成认先天行为的存在,即不再持“白板论〞的儿童观,外表上也不再持环境决定论观点。但深受华生影响的他却以另一种方式响应了华生的环境决定论,即将先天行为认为是环境的另一种形式〔遗传环境〕决定的。斯金纳以“玩弄〞概念的办法来挽救处于水深炽热中的旧行为主义,实质上却并未有所革新,但值得欣喜的是新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儿童不再是一张等待被涂抹、填充的白纸或容器。

3.新行为主义成认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存在,同时成认人具有自我认知。斯金纳说过:“一门恰当的行为科学必须考虑在有机体皮肤内部的活动〞[2],即表明新行为心理学成认这些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不仅存在且可以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虽然斯金纳并未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斯金纳虽成认人具有自我认知,但反对内省法的他却认为人不能准确的报告自我认知的内容。这不难看出,新行为主义虽成认人具有自我认知,能够认识自己,但同时又认为人是无能的,不能准确的报告出自我认知。

4.新行为主义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在一定程度上成认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不得不指出的是,斯金纳并未公开成认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但从他的理论中也不难发现。斯金纳反对华生的S―R理论,在其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中,要求当儿童做出一个合乎冀望的行为时呈现一个积极刺激或者撤销一个厌恶刺激,儿童的这种行为就会再次出现,反之那么不同。可见,新行为主义眼中的儿童是成认人是有生命力的,至少其认为儿童是有主观能动的选择趋乐避苦的个体。

三、新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班杜拉的儿童观简述

20世纪50年代,旧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严格的环境论和人与动物的观点遭到了越来越多的反对,同时认知主义心理学的崛起使得过去为行为主义所拒绝的意识、思维、记忆等概念再次成为心理学的合法研究对象。在这种境况下,以班杜拉、罗尔特、米契尔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在坚持行为主义根本观点的前提下,大胆吸取了认知主义心理学中一些合理的观点和成果,新的新行为主义应运而生。其主要代表理论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米契尔认知社会学习理论、麦霍尼的认知―学习心理治疗理论等[5]。1.新的新行为主义成认人与动物相比具有特异性。在传统行为主义人与动物观点遭到反对中开展起来的新的新行为主义,主要以人为研究对象,摒弃了前期将动物的研究机械遍及到儿童身上而造成儿童观异化、扭曲的做法,成认儿童是有别于动物的个体。

2.新的新行为主义辩证的分析了先天遗传和后天习得的关系。班杜拉认为机体具有先天皮层结构和感觉―运动等生理特征,这些生理特征的不同导致个体在行为上的不同。因此,班杜拉认为先天生理因素和后天习得因素共同决定着行为,但后天习得因素在其中占主导作用[6]。可以看出,新的新行为主义既不持旧行为主义“白板论〞的观点,也不持新行为主义“遗传环境〞的概念,而是认为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着人的开展,这无疑较之前期行为主义有很大进步。

3.新的新行为主义强调自我调节是行为的中介。班杜拉否定行为主义片面强调环境决定行为的机械观,主张人是环境产物的同时成认人也能主动调节改造环境,肯定了人的内在动力和个体能动性。在其儿童观中,儿童再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的动物,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能自我调节行为和改造环境的独特个体。

四、行为主义心理学儿童观的评价

如何评价行为主义往往毁誉参半,一种看法认为行为主义是西方心理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另一种那么认为其毫无价值。面对这褒贬不一的评价,对行为主义儿童观的评价应从客观立场出发,既看到受当时社会科学开展限制之下其儿童观的进步之处,又要看到其儿童观较之当代儿童观的缺乏之处。

从其进步之处来讲。首先行为主义者从研究动物到研究人的变化,表明行为主义者随着时间的流逝、科学的进步开展逐渐意识到人与动物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动物的研究不能简单机械的推广于人,人具有动物所具备的特性之外还具有人所特有的东西;其次,行为主义在开展的过程中从排除意识到排斥意识到成认研究意识是其儿童观演变的根本前提,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是确立人独特性的前提,也是心理学科学化的过程;再次,行为主义者后期认识到并从实验上证实了,儿童是具有自我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这在当时的情况之下是最难能可贵的,尤其在今天的教育教学中仍然需要这样的儿童观作为指引;最后,行为主义者在吸收其他心理学派长处的同时,不断的开展其儿童观,使其处于不断开展、演变和进步中,得以让后人对其儿童观进行纵向梳理和研究。

从其缺乏之处来讲。首先,早期行为主义者主要以动物为研究对象,并将其研究成果推广到人类,混同了人与动物的界限,抹杀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其次,早期行为主义者否定遗传在儿童开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是不成熟的、是贫瘠的,除了从遗传而来的身体结构之外,空空如也的如同容器一样等待别人用灌输知识、技能、情感等,使得当时的儿童观陷入“白板论〞的观点;最后,在学习理论上主张机械训练,将儿童当成是接受的容器,忽略儿童自我学习的意愿。因而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眼里,儿童是完全被动的与动物无异的个体,只要精心设计控制的条件便可以“发明〞出合乎要求的人与行为,完全否认了儿童的意志自由和主观选择,儿童被看成是接受机械化操作的物体。因此,需要指出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儿童观仍具有极大的片面性且不具备完整的体系,在看到其进步之处的同时也应关注到其缺乏之处,所以我们既不能全盘否认,更不能评价过高。

五、结语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开展历程实际上是对内部心理问题的不断妥协和让步的过程,同时是心理学理论的逐渐整合过程。行为主义心理学儿童观的开展是个性物化到个性彰显、从狭义智育到全面开展,从外部控制到自我强化的不断完善开展,同时也是儿童观科学化的过程。儿童是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