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能量代谢和体温第1页/共42页2机体能量的去路
#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50%以上的能量以热能形式释放出来,用于维持体温。
#剩余的化学能则载于ATP的高能磷酸键中,供机体利用,如合成、生长、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神经传导、主动转运等。ATP是机体能量的直接提供者第2页/共42页3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能量代谢测定中的有关概念第3页/共42页41、食物的热价(thermalequivalent)或卡价(calorievalue):指一克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出的能量。食物的热价:物理热价:食物在体外燃烧时释放的热量生物热价:食物在体内通过生物氧化产生的热量
蛋白质的物理热价不等于生物热价第4页/共42页52、食物的氧热价(thermalequivalentofoxygen)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一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氧热价。第5页/共42页63、呼吸商(respiratoryquotient,RQ)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
量和吸入的氧气量的比值。
RQ=产生的CO2mol数/消耗的O2mol数=产生的CO2ml数/消耗的O2ml数(相同温度和气压条件下)
根据RQ的大小推测能量的主要来源糖:1.00脂肪:0.71
蛋白质:0.80混合食物:0.85第6页/共42页7
非蛋白呼吸商
(non-proteinrespiratoryquotient,NPRQ)
糖和脂肪氧化(非蛋白代谢)时的CO2
产生量和耗氧量的比值。第7页/共42页8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一)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机体任何轻微的活动都可提高代谢率。剧烈运动时其耗氧量可增加10~20倍。
第8页/共42页9(二)
精神活动
当精神活动处于紧张状态时,产热量可显著增加。这可能是由于无意识的肌紧张以及某些内分泌激素(甲状腺素等)释放增加引起。第9页/共42页10(三)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从进食后一小时左右开始,延续到7~8小时左右,食物能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现象,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specificdynamicaction)。蛋白质“额外”增加的热量约30%左右,糖或脂肪则可“额外”增加4%~6%的热量,混合性食物为10%。其产生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肝脏处理蛋白分解产物时的额外能量消耗有关。第10页/共42页11(四)环境温度
安静时20~30°C的环境中能量代谢最稳定,低于20°C或高于30°C时都可使能量代谢增加。第11页/共42页12四、基础代谢
基础代谢(basalmetabolism):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basalmetabolicrate,BMR):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即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基础状态:指人体处在清醒、安静、空腹12小时以上、室温保持在20℃~25℃时的状态。第12页/共42页13
基础代谢率的单位:KJ/m2·h
基础代谢率的高低通常以同性别、同年龄组的平均值进行比较。高于或低于对照组的10%~15%以内,仍属正常范围;若高于或低于20%以上,则考虑为病态。其计算公式为:
受试者实测BMR值-同性别同年龄组平均值
————————————————————×100%同性别同年龄组平均值第13页/共42页14测定基础代谢率的意义
临床测定BMR可帮助诊断某些代谢性疾病:#甲亢时,BMR比正常值高25%~80%#甲减时,BMR比正常值低20%~40%#阿狄森氏病、肾病综合征、脑垂体性肥胖、病理性饥饿BMR降低#体温每升高1°C,BMR升高约13%第14页/共42页15
第二节体温及其调节
一、人体正常体温(一)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值表层温度(shelltemperature):人体外周组织(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等)的温度。深部温度(coretemperature):机体深部(心、肺、脑和腹腔内脏等)的温度。
第15页/共42页16
体温(bodytemperature):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腋温36.0-37.4℃
口腔温36.7-37.7℃
直肠温36.9-37.9℃
可信度:直肠温>口腔温>腋窝温
临床常用口温和腋温。测定腋温时要注意夹紧体温计和测量时间(约需10min)。第16页/共42页17(二)体温的正常生理变动
1、昼夜波动: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周期幅度一般不超过1°C,体温的这种周期性波动称为昼夜节律或日周期(circadianrhythm)。
第17页/共42页18
2、性别:男性体温比女性体温低0.3°C。女性体温还随月经周期而变动。月经期至排卵这段时间体温较低,排卵日体温最低,排卵后体温回升至月经前水平。孕激素及其代谢产物可能是引起体温波动的主要因素。第18页/共42页19女子基础体温变动曲线第19页/共42页20
3、年龄:
儿童体温较高,老年人体温较低。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因体温调节机制发育不完善,调节能力差,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
新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第20页/共42页214、肌肉活动:肌肉剧烈活动时,体温可升1~2ºC,此外,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环境温度变化以及进食等均可影响体温。第21页/共42页22二、机体产热与散热图8-2体热平衡模式热输出辐射传导对流蒸发热来源代谢环境第22页/共42页23(一)
产热1、主要的产热器官:
安静状态:主要产热器官——脑和内脏(主要是肝脏)
运动或劳动:
主要产热器官——肌肉
第23页/共42页242、机体的产热形式战栗产热: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不作功,但产热量很高。常有战栗前肌紧张。非战栗产热(代谢产热):以褐色脂肪组织(含丰富的线粒体,分布于腹股沟、腋窝等处)的产热量最大。第24页/共42页253、产热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提高代谢率寒冷刺激儿茶酚胺增加产热维持体温肌紧张和寒战寒战(shivering):是寒冷环境中最有效的产热方式,可提高代谢率4-5倍。第25页/共42页26(二)散热
1、机体的散热部位与方式:散热部位:主要部位是皮肤散热,小部分热量随呼吸、尿和粪便等排泄物而发散。第26页/共42页27⑴辐射散热:指体热以热射线形式传给温度较低的周围环境中的散热方式。
辐射散热量的多少取决于:
机体的有效辐射面积皮肤与环境的温度差第27页/共42页28⑵传导散热:指体热直接传给与机体相接触的低温物体的散热方式。散热量的多少与所接触物体面积、温度和物体的导热性有关。第28页/共42页29⑶对流散热:指通过气体或液体流动交换热量的散热方式。对流散热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受风速影响。
第29页/共42页30⑷蒸发散热:指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来发散体热。
当环境温度≥体温时,蒸发是唯一的散热途径包括:不感蒸发和可感蒸发第30页/共42页31不感蒸发(insensibleperspiration、不显汗)指体液的水分直接透出皮肤和粘膜表面,在未聚成明显水滴前蒸发掉的散热形式。不感蒸发是持续进行的。人体不感蒸发量约1000ml/日。∴临床上给病人补液时应考虑到由不感蒸发丢失的体液量。
第31页/共42页32发汗:又称可感蒸发人在安静状态下,当环境温度达到30℃左右时,便开始发汗;如果空气湿度大、衣着又多时,气温达25℃便可发汗;机体活动时,由于产热量↑,虽然环境温度低于20℃亦可发汗。发汗散热是通过汗液蒸发吸收体表热量实现的,若将汗液擦掉则不能起到蒸发散热的效果;汗腺缺乏(如烧伤病人)或汗腺分泌障碍者,在热环境中就可导致体温升高危及生命。第32页/共42页33散热方式:
(1)辐射(radiation)
(2)传导(conduction)
(3)对流(convection)
(4)蒸发(evaporation)
(不感蒸发和发汗)第33页/共42页34降温措施:
(1)冰囊、冰帽:增加传导散热
(2)通气、减衣:增加对流散热
(3)酒精擦浴:增加蒸发散热
第34页/共42页35温热性出汗精神性出汗汗腺全身绝大部分汗腺分泌(手掌、足跖除外)手掌、足跖、前额和腋窝等部位汗腺神经支配交感神经的胆碱能节后纤维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刺激温热刺激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意义加强散热,对体温调节有重要作用。与体温调节无关2.散热的调节反应(1)出汗(发汗):第35页/共42页36
汗液:
水分:>99%∵汗液流经汗腺排出管的起始部时,有一部分NaCl可被重吸收,从而使最终排出的汗液成为低渗。∴机体大量出汗可造成高渗性脱水,要补充大量的水份和适量的NaCl。固体:<1%大部分为NaCl其余为KCl、尿素、乳酸等无葡萄糖和蛋白质第36页/共42页37(2)皮肤血流量的改变:寒冷时,交感神经紧张度加强,皮肤小动脉收缩,动-静脉吻合支关闭,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炎热时,支配皮肤的交感神经紧张度下降,小动脉舒张,动-静脉吻合支开放,皮肤血流量增加,散热量增加。第37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交通跷脉”针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足底压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 2025年成分分析仪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分红险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机械员之机械员基础知识通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
- 2025年汽车制造技术发展趋势研究试卷及答案
- 本章复习与测试教学设计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5-人教A版2007
- 一年级语文考试卷下载
-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时练习题
- 医院护士岗位职责及考核标准
- 2025年护理总结题首选类题库及答案
- GB/T 20633.2-2011承载印制电路板用涂料(敷形涂料)第2部分:试验方法
- GB/T 15382-2021气瓶阀通用技术要求
- 零星工程维修合同
- DB37-T 4328-2021 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技术规程
- 防盗门安装施工方案50173
- 传染病布氏菌病 课件
- 航空器紧固件安装及保险课件
- 初始过程能力研究报告-PPK
- 普通话班会课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 摄影器材公司销售和顾客服务质量管理方案
- 钢筋的计算截面面积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