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讲座_第1页
丹霞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讲座_第2页
丹霞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讲座_第3页
丹霞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讲座_第4页
丹霞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丹霞

世界丹霞——历程·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讲座内容1.丹霞地貌2.丹霞地貌研究简介3.中国丹霞申遗历程4.中国丹霞申遗的意义5.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丹霞地貌是中国地质-地理学家发现、命名,并在中国发展起来的一个岩石地貌类型,被评为中国近代百年地理大发现之一;丹霞地貌学已经基本建立起完整的学科体系,并已经成功走向世界;中国丹霞成功申遗得益于中国学者长期的研究积累;被认为是古今中外史无前例、也不会有后者的,一次成功入选遗产地最多、困难最大、影响也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前言是对全人类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与文化事项。世界遗产公约:无论对各国,还是对全人类而言,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无可估价和无法替代的财产。这些遗产一旦遭受破坏或消失,都是对全人类的浩劫。自然遗产:从美学、科学和保护的需要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要素及结构组成的自然面貌;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受威胁的动植物生境区;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出的自然区域。突出普遍价值:指文化或自然价值之罕见超越了国家界限,对全人类现在和未来均具有普遍的重大意义。遗产的永久性保护对整个国际社会都具有至高的重要性。世界遗产1.丹霞地貌1.1丹霞和丹霞地貌作为一个地球科学概念,丹霞是一种特殊地貌。丹霞地貌——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红层——以陆相碎屑堆积为主的一类红色沉积岩。陡崖坡——丹霞地貌的基本坡面特征。丹霞,一个在中国命名和发展起来,饱含着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地球科学概念,被称为中国地学“国粹”。(1)红层——丹霞的物质基础大型盆地:边缘堆积洪积相泥砾,往中心渐变为洪冲积砾岩、砂砾岩、砂岩,河湖积细砂、粉沙岩或泥质岩。砂砾岩胶结物以泥、砂、硅质、钙质和铁质,比较坚硬。大部分丹霞地貌发育在砾岩、砂砾岩、砂岩地层组合上。丹霞组红层长坝组红层ChangbaformationDanxiaformationConglomerateConglomerateConglomerateSandstonePelitePelite非常坚硬非常坚硬坚硬较硬非常软弱软弱不同类型的红层赤壁丹崖丹山碧水(2)陡崖坡——丹霞的形态特征丹霞山东部堡状峰丛丹霞地貌示例:丹霞山西部茶壶峰石柱群丹霞地貌示例:丹霞地貌示例:贵州赤水湖南崀山福建冠豸山湖南万佛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甘肃刘家峡(半干旱)甘肃张掖(干旱)新疆库车(极干旱)新疆库车(极干旱)新疆温宿(极干旱)新疆温宿(极干旱)青海拉脊山口(高寒)青海拉脊山口(高寒)1.2红层与丹霞地貌的分布SketchmapofdistributionofredbedsinChinaSoutheastChinaSouthwestChinaNorthwestChina中国丹霞地貌分布略图世界丹霞地貌分布略图1.3学科归属与地貌类型RocklandformRedbedslandformDanxialandform其他类型其他类型BymaterialByStructureByDynamicByformBydevelopment碎屑分类气候分类群体结构单体形态成因分类丹霞岩溶地貌岩性分类砂岩丹霞地貌砂砾岩丹霞地貌砂页岩丹霞地貌土林式丹霞地貌缓倾斜丹霞地貌喀斯特化丹霞地貌近水平丹霞地貌滨海过渡相丹霞地貌泥被式丹霞地貌干旱区丹霞地貌湿润区丹霞地貌陡倾斜丹霞地貌高寒区丹霞地貌丹霞重力地貌丹霞风化地貌丹霞水蚀地貌丹霞构造地貌丹霞海蚀地貌丹霞风蚀地貌丹霞正地貌丹霞负地貌高原峡谷型丹霞地貌山岭型丹霞地貌孤峰型丹霞地貌峰林型丹霞地貌峰丛型丹霞地貌丘陵型丹霞地貌老年期丹霞地貌成年期丹霞地貌青年期丹霞地貌红层地貌丹霞地貌岩石地貌据物质据构造据发育动力据形态据发育阶段碎屑分类气候分类群体结构单体形态成因分类丹霞岩溶地貌岩性分类砂岩丹霞地貌砂砾岩丹霞地貌砂页岩丹霞地貌土林式丹霞地貌缓倾斜丹霞地貌喀斯特化丹霞地貌近水平丹霞地貌滨海过渡相丹霞地貌泥被式丹霞地貌干旱区丹霞地貌湿润区丹霞地貌陡倾斜丹霞地貌高寒区丹霞地貌丹霞重力地貌丹霞风化地貌丹霞水蚀地貌丹霞构造地貌丹霞海蚀地貌丹霞风蚀地貌丹霞正地貌丹霞负地貌高原峡谷型丹霞地貌山岭型丹霞地貌孤峰型丹霞地貌峰林型丹霞地貌峰丛型丹霞地貌丘陵型丹霞地貌老年期丹霞地貌成年期丹霞地貌青年期丹霞地貌依据类型物质特点——砾岩丹霞,砂岩丹霞,泥质岩丹霞,特殊岩性丹霞地层产状――近水平丹霞,缓倾斜丹霞,陡倾斜丹霞气候类型依据气候湿润区丹霞、干旱区丹霞、高寒区丹霞依据外动力水蚀,风化,重力,风蚀,海蚀,溶蚀,人工丹霞等地貌形态单体形态正地貌坡面类型(直立坡,陡崖坡,陡坡,基岩缓坡)山石(丹霞方山、丹霞单面山、丹霞石峰、丹霞石梁、丹霞石墙、丹霞石柱、丹霞丘陵、丹霞孤峰、丹霞孤石)崩积体(崩积堆,崩积岩块)负地貌丹霞沟谷(线谷,巷谷,峡谷,围谷,深切曲流,宽谷)崖壁岩槽(竖向沟槽,顺层凹槽,顺层岩槽,额状岩槽)丹霞洞穴(顺层洞穴,水平洞穴,穿层洞穴,穹形洞穴,壁龛式洞穴,蜂窝状洞穴,竖向洞穴,崩积洞穴,溶蚀洞穴,沟谷壶穴)丹霞石拱(丹霞穿洞,丹霞天生桥,崩积石拱)群体结构高原台地型丹霞,高原峡谷型丹霞,劣地型丹霞,山岭型丹霞,峰丛型丹霞,峰林型丹霞,孤峰型丹霞,丘陵型丹霞特殊形态土林式丹霞,彩丘式丹霞,宫殿式丹霞,泥被式丹霞发展阶段――青年期丹霞,壮年期丹霞,老年期丹霞丹霞地貌分类表Earthforest-likeDanxia1.4丹霞地貌发育条件(1)构造条件:构造的控制作用大地构造对沉积盆地的控制1.4丹霞地貌发育条件断层、节理对山块格局的控制1.4丹霞地貌发育条件岩层产状对坡面形态的控制1.4丹霞地貌发育条件地壳升降对地貌发育进程的控制1.5丹霞地貌发育条件(2)外力条件侵蚀作用1.5丹霞地貌发育条件(2)外力条件风化作用1.5丹霞地貌发育条件(2)外力条件崩塌作用其他:风沙、波浪、冻融、生物等1.6丹霞地貌演化丹霞地貌演化系列

红层沉积丹霞地貌演化系列红层侵蚀与地貌演化丹霞,一个在中国命名和发展起来,饱含着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的地球科学概念。被称为中国“地学国粹”。2009年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地理学“百年大发现”之一。初创阶段(1928-1949)冯景兰院士陈国达院士吴尚时教授成型阶段(1950-1990)曾昭璇教授大发展阶段(1991年以来)黄进教授2.中国丹霞

地貌研究简介2.1简史1991年12月第一届全国丹霞地貌学术讨论会召开;

“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成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作为地貌学的一个分支,丹霞地貌学已日渐成熟;研究会日益得到学术界和社会认可。

到2009年在十个省召开了十一次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出版论文集收录论文300多篇;各类刊物发表300多篇:广东丹霞山(1991),福建武夷山(1993),湖南崀山(1994),青海坎布拉(1997),湖南通道万佛山(1998),贵州习水(1999),福建泰宁(2001),浙江新昌(2002),广西玉林(2004),甘肃张掖(2006),广西资源(2007),江西龙虎山(2011),内蒙古巴彦淖尔(2013),甘肃崆峒山(2014),浙江江郎山(2015)

至今丹霞研究已有四篇博士论文,十几篇硕士论文。2.2国内大发展阶段2.3中国丹霞走向世界1999年全国丹霞地貌湖南通道会议,提出10年内推动丹霞地貌走向世界,途径:发表英文论文、出版英文著作、参与国际活动和申报国际品牌、召开国际会议。2000年为IAG南京会议出版了第一部中英文对比的丹霞地貌著作《中国丹霞地貌及研究进展》(彭华),首次向国际同行介绍丹霞地貌和中国的研究,开始小范围国际交流。1999年UNESCOG提出地质公园网络计划,中国2000年跟进,2001年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出炉;2003年中国13个国家地质公园参与申报,8个上榜。丹霞山以“丹霞地貌类”入选,丹霞地貌的名词(DanxiaLandform)首次登上UNESCOG和IUGS网站。2005,2007,福建泰宁和江西龙虎山先后入选世界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3处;国家地质公园22处,世界遗产7项,国家公园18处。标志1:2009年5月在丹霞山召开了首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国际地科联(IUGS)、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给予积极支持并派出高级别专家。发表了《丹霞宣言》,对丹霞地貌的国际认同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起到重要的学术支持作用。2011年10月在丹霞山召开了IAG丹霞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及第二届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标志2:2009年7月在墨尔本“第七届国际地貌学大会”上,批准成立“丹霞地貌工作组”,标志着丹霞地貌上进国际最高学术舞台。走向世界2006年第十届全国丹霞地貌会议上,在湖南崀山和丹霞研究会的倡议下,南方六省启动了中国丹霞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先后邀请30多位国际专家90多人次考察提名地,召开30多次国际论证会。标志3:2010年8月中国南方六省典型丹霞风景区联合申遗成功。2.4发展趋势2011年7月,中国地理学会批准设立“中国地理学会红层与丹霞研究工作组”,标志着我们的民间学术组织被国家一级学会认同。中国丹霞地貌研究形成向红层地貌及红层问题拓展的趋势,2013年8月第八届国际地貌学大会上,国际地貌学家协会批准原丹霞地貌工作组更名为IAG红层与丹霞地貌工作组。把以往的地貌和景观研究推向地下-地表-地上的一体化综合研究,是地质-地貌-生态-土地问题的一体化;体现了由景观研究拓展到红层区域的地质环境、地貌灾害、生态安全和国土治理综合研究。同时,根据工作组的工作计划,近年来启动了一系列的国际合作研究、研究生培养和国际交流项目,已取得良好的效果。2012年,英国牛津大学、2013年日本东京大学、2014年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的博士生以丹霞山、龙虎山等为案例完成了博士论文;2013-2015年,中山大学与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的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初步完成了《中国东南部与美国西部丹霞地貌的对比研究》的博士论文。近年来,中山大学-丹霞山和斯洛伐克考门斯基大学、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西澳大利亚、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等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红层问题红层红层是各个地质历史时期沉积的红色岩系的总称。中国红层出露面积达86万km2,国土总面积的9%,超过黄土(63万km2)、接近碳酸岩(91万km2)。广东有红层面积达2.83万km2,约占全省陆地的16%。但发育丹霞地貌的仅占红层面积的1.27%。红层地貌:红层地貌是发育在红层上的侵蚀地貌。根据其形态特征,红层地貌被分为丹霞地貌、红层山地、红层丘陵、红层高原或台地等类型。粉砂质和泥质红层的快速风化问题砂砾岩红层中粉砂质和泥质岩的快速风化丹霞地貌区的崩塌灾害裸岩式荒漠(红层石漠,裸顶丹霞):丹霞地貌的顶部植被破坏后,侵蚀强度增大,则土层容易被侵蚀,形成裸顶丹霞地貌,且很难恢复土层和植被。Rapidweatheringanderosiononthebare

rocksinhumidDanxialandformarea劣地式荒漠(红层劣地):红层软岩是一种弱胶结的泥质岩或粉砂岩类,含大量粘土矿物,特别容易风化侵蚀,一旦植被破坏或土层受扰动,就会被快速侵蚀,发育劣地式的红层荒漠,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也难以逆转并恢复生态。RedbedsDesertificationinNanxiongCityRedbedsDesertificationinNanxiongCityRedbedsDesertificationinNanxiongCity3.1中国丹霞——系列遗产的名称名称的意义:推出一个中国特色的地貌或景观类型;中国自主品牌;留有扩展的余地。中国丹霞是系列遗产的总名称。是以这种独特的地貌为载体的自然文化综合体(地质地貌、水体、植被、动物、生态环境及地方文化)。丹霞是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特殊自然地理现象和特殊地貌景观。3.中国丹霞申遗3.2中国丹霞系列遗产的构成《保护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允许系列提名。在III-C-第137款,对系列自然遗产的要求是:具有某一地域特征的同一类型的遗产;同一地质地貌结构,同一生物地理区,或同类生态系统;系列遗产整体必须具有突出普遍价值。中国丹霞符合上述要求。中国丹霞系列提名作为湿润区红层地貌的代表,在全球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中国丹霞系列遗产的构成从科学角度展示了丹霞地貌完整的演化系列从形态上展示了各具特色并互补的景观系列贵州赤水:青年早期-高原峡谷型丹霞的代表;福建泰宁:青年晚期-雏形峰丛峡谷型丹霞的代表;湖南崀山:壮年早期-密集峰丛型丹霞的代表;广东丹霞山:壮年晚期-簇群式峰林型丹霞的代表;江西龙虎山:老年早期-疏散峰林宽谷型丹霞的代表;浙江江郎山:后老年期-高位孤峰型丹霞的代表。

SoutheastChina中国丹霞系列遗产的分布(在中国的位置)HunanSectionGuangdongSectionFujanSectionJiangxiSectionZhejiangSectionGuizhouSection中国丹霞系列遗产的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位置)中国丹霞系列遗产不同的发育阶段Chishui,GuizhouProvinceYoungStageA–representativeofplateau-canyontypeDanxiawithintensiveupliftanddeepincision.Taining,FujianProvince:YoungStageB-representativeofdeeplyincisedrivermeandersinmountain-plateauandcanyonLangshan,Hu’nanProvince:MatureStageA–representativeofDanxiapeakclustersandpeakforestsDanxiashan,GuangdongProvince:MatureStageB-thetypicalandnamedareaofDanxia,representativeofclassicalpeakclustersandpeakforests.

Longhushan-Guifeng,JiangxiProvince:OldStageA-representativeofseparatedpeakforestsandsingle-peakgroupswithdifferentoriginsJianglangshan,ZhejiangProvince:OldStageB–representativeofisolatedsingle-peaklandformsofDanxialandscapessurroundedbylowerterrain.3.3中国丹霞的遗产价值(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的)(vii)美学价值:中国丹霞发育了绝妙的自然景观,突出的表现了千姿百态的山石形态,大气磅礴的丹霞崖壁,幽深曲折的峡谷群,融山、石、林、水等要素于一体的景观特征,展示了亚热带湿润区丹山-碧水-绿树-蓝天-白云等极其优美的景观组合,构成世界上具有非同寻常的自然美的区域。(viii)地球科学价值:丹霞地貌是一种特殊的红层地貌,展现了地球上一种与众不同的自然面貌。突出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在中生代以来的演化特征,包含了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和地貌演化、重要的地貌形态或自然地理特征。中国丹霞系列遗产选择了不同演化阶段、不同景观类型和不同组合特征的丹霞地貌区。3.4丹霞地貌的地球科学意义丹霞地貌是世界上一种特殊而普遍的地貌丹霞地貌是地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丹霞地貌是地球上精彩的自然面貌之一丹霞地貌区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结构丹霞地貌学是中国学者对世界地学的贡献红层与丹霞是地壳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冈瓦纳古陆:陆相红层首先出现在元古代。北美和俄罗斯古陆:陆相红层从早古生代开始发育。中国大陆:大部分红层形成于中生代。红层分布规律:-长期稳定的大面积老大陆红层形成早于年轻大陆;-在全球范围内地质历史时期红层分布范围逐步扩大;-丹霞地貌一般位于晚近地质时期抬升的红层盆地区。花岗岩地貌——黄山喀斯特地貌——桂林丹霞地貌——丹霞山地球上精彩的自然美貌丹霞地貌区具有特殊的自然地理结构3.5丹霞的美学价值丹山霞彩,地球大美(1)地貌景观丹霞群体景观:离散性、有序性、多层性、差异性。丰富多彩的三维空间层次和景观特征,构成丹霞群体景观的结构美。山石单体景观:单体山石景观具有多样性和珍奇性。壮观的赤壁丹崖,突兀的石峰、石堡、石墙、石柱及神奇的造型地貌;有峡谷、巷谷,也有宽谷、平原镶嵌其中;还有多种类型的洞穴和石拱。3.5.1自然景观美学价值平面组合离散性与有序性的完美统一,丰富的、疏密相间的水平景观层次,簇群式的丹霞峰丛-峰林的代表。丹霞群体景观:丹霞山东部疏密相间的峰丛峰林丹霞山西部疏散峰丛丹霞山锦江沿岸峰丛丹霞群体景观:丹霞山西部峰丛丹霞群体景观:(1)地貌景观丹霞群体景观:丹霞地貌的离散性、有序性、多层性和差异性。丰富多彩的三维空间层次和景观特征,构成丹霞群体景观的结构美。山石单体景观:多样性和珍奇性。正地貌:壮观的赤壁丹崖,突兀的石峰、石堡、石墙、石柱及神奇的造型地貌;负地貌:有峡谷、巷谷,也有宽谷、平原镶嵌其中;还有多种类型的洞穴和石拱。3.5.1自然景观审美赤壁丹崖丹山碧水万古金城铁壁铜墙玉柱擎天(2)水体景观丹霞山属于低海拔峰林峰丛型丹霞,河溪迂回环绕,山水亲切宜人,可荡舟、可撑排,清净逸致,宜居宜游。丹霞山区,有锦江和浈江穿境而过,红色山块与河流构成了丹山碧水相辉映的山水景观。溪流众多,激流瀑布、深潭壶穴异彩纷呈3.5.1自然景观审美丹霞山丹山碧水丹霞山锦江山水赤水大瀑布泰宁水上丹霞(3)生物与生态景观中国南方低海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保存最好的地区之一。红色山群宛如绿色海洋中的一颗颗红宝石。大量具有观赏价值的古树名木。重要的生态旅游和科普教育的良好场所。3.5.1自然景观审美丹霞山生物景观Spinulosaplantscommunity赤水桫椤群落形式美:丰富多彩的山石单体形态美,山群疏密相生、组合有序的空间结构美,山块高低参差、错落有致的韵律美,丹山-碧水-绿树-蓝天-白云组成的色彩美。意境美:赤壁丹崖的崇高与险峻,造型地貌的神奇与精绝,山水田园的雅秀与恬淡,沟谷茂林的幽深与清静,云遮雾障的奥妙与奇幻。3.5.2丹霞文化与美学重要性丹霞自然美的文化属性:丹霞景观孕育了一系列丹霞美学描述的专属词汇:“丹霞”,一个富有美感的词汇,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赤壁丹崖”——形容红色陡崖坡“万古金城”——城堡状山块如金黄色的古城“紫府洞天”——形容丹霞洞穴如同玉帝的宫殿,神仙的住所“丹山碧水”——形容山水组合丹霞自然美的文化属性紫红色,庄重和神圣的色彩,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的表现权威、富贵、吉祥的色调一致;紫红色,是中国宗教崇尚的主色调,成为宗教人士向往的理想境界;古人为利于升天而寻求的丹霞洞穴悬棺葬文化;红色砂岩易于精雕细刻,留下大量崖刻、造像、崖壁画;自然风光与神秘意境的结合,成为中国文化崇尚的崇高美和神仙境界,神秘文化与丹霞地貌的搭配成为必然,形成一种独特的“丹霞文化”现象。丹霞山文化遗迹龙虎山天师府江西龙虎山四川青城山安徽齐云山安徽齐云山甘肃平凉崆峒山佛教也爱丹霞天水仙人崖固原须弥山固原须弥山武山水帘洞武山水帘洞甘谷大象山龙虎山战国时期悬棺葬洋和尚也爱丹霞希腊迈泰奥拉天空之城洋和尚也爱丹霞约旦佩特拉石窟阿富汗巴米扬石窟阿富汗巴米扬石窟阿富汗巴米扬石窟破坏后的巴米扬大佛洋和尚也爱丹霞(1)申遗前奏——丹霞能否走向世界?国内学术界:丹霞地貌的概念和定义之争贯穿始终;许多学者认为丹霞不成熟,不具备走向世界的条件;部分学者甚至一直搅局,甚至要冲击2009年的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专家组内部一开始也是逢会必吵;困惑:中国有83万km2红层,占国土总面积的8.6%;世界各大洲均有红层;红层地区发育了独特的地貌类型和地理环境;红层地区存在突出的环境问题;中国丹霞是红层地貌中最突出的景观,在中国已经研究了80多年,为什么不能走向世界?3.6申遗历程对策:搁置概念和定义争论,搁置理论探讨,在国际上红层和砂岩地貌的框架下,论证丹霞的客观价值。国内学者团结一致,共同对外。国际学术界:国际学术界总体上是理性的,但一开始均有质疑;考察并交流后均积极支持,认为是中国学者对世界地貌学乃至地球科学的重大贡献;国际上最权威的砂岩地貌专家Robert.Young,Robert.Wray,Ann.Young

2009年5月在剑桥大学出版了《SandstoneLandform》,是目前最全面的关于砂岩地貌的集大成论著;多处引述了彭华关于丹霞地貌的著作和研究成果,将丹霞山、赤水、泰宁、崀山、江郎山、武夷山等作为亚热带砂岩地貌的代表性案例。引证了岩性对丹霞发育的影响、丹霞坡面特征、丹霞的分类、丹霞洞穴及坡面微地貌、丹霞发育过程、侵蚀旋回及演化序列等,对中国丹霞地貌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引述。(2)申遗之路1)启动阶段2006年7月24日,第十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上,湖南崀山提议,彭华起草《关于“中国丹霞地貌”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倡议书》被大会通过。丹霞研究会和湖南省建设厅的联络与筹备。2006年12月12日,建设部主持“中国丹霞地貌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研讨会”在长沙召开。成立了“中国丹霞”申报世界遗产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湖南省建设厅。2)民间论证2007年4月,初步遴选出南方6个省9个提名地参与申遗。各省先后成立了分管副省长挂帅的申遗领导小组,提名地所在市、县也成立了申报领导机构。各提名地基础研究、编制分文本和管理规划。先后邀请国际专家30多人90多人次考察提名地。申遗总文本八易其稿(七次大型论证会)。3)走出国门2009年1月16-19日在北京“中国自然遗产与混合遗产预备名单审查会”上,中国丹霞项目得到世界遗产中心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的一致好评。综合国内外专家的意见,确定“中国丹霞”6个片区作为国家提名,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4)提名地综合整治与国际检查2009年以来,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整治工作。2009年9月19日-10月2日,IUCN专家对提名地顺利进行了全面考察,6省协调做到了零误差。5)补充说明2010年1月,世界遗产中心转达1月7日IUCN评估初步意见,要求提供补充说明和资料。专家组紧急应对,在春节期间加班加点,编制的补充说明和补充材料于2010年2月23日提前送达世界遗产中心。6)最后冲刺2010年6月2日,世界遗产中心转达IUCN最终评估意见,中国丹霞项目被“Defers”。所有丹霞人遭遇寒流!反对意见是:“中国丹霞缺少一个国际公认的定义和概念模型”,“中国丹霞的国际对比不充分”,“中国丹霞系列提名不能成立”,“一些提名地不符合系列模型”的,有效性不足”等。但他们却肯定了丹霞的价值:“有相当的证据表明丹霞区域有重要的自然价值,有充分的独特性展示与地球价值相关的突出普遍价值”;“中国丹霞提名满足保护、管理方面的要求”;“其规划是超前的,为遗产的管理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框架”;“边界划定是合理的”;“其中的一些组成地在满足标准vii、viii方面,具有构成一个可行的系列提名的潜力”;“审查小组达成了一个共识:丹霞山和崀山最清楚地展示了中国丹霞的典型特征,泰宁也被大多数审查专家认为是一个重要例证”。一个短信:尊敬的彭教授:新宁县五大家及62万人民祈盼您务必顶住压力,顽强拼搏,千方百计夺取中国丹霞申遗新突破,以展您雄风,扬我国威!6月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