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的影响、价值及局限,伦理学论文_第1页
《菜根谭》的影响、价值及局限,伦理学论文_第2页
《菜根谭》的影响、价值及局限,伦理学论文_第3页
《菜根谭》的影响、价值及局限,伦理学论文_第4页
《菜根谭》的影响、价值及局限,伦理学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菜根谭)的影响、价值及局限,伦理学论文【题目】【绪论】【第一章】【2.12.2】【2.3】【2.42.5】【第三章】(菜根谭〕的影响、价值及局限【结束语/以下为参考文献】第三章(菜根谭〕的影响、价值及局限第一节历史影响和当代价值一、从流传中一窥历史影响(菜根谭〕的内容是儒释道三教浑然一体的,三教兼修是当时知识分子和士大夫阶层的基本修养,但是主导思想则还是传统的儒家思想,(菜根谭〕在这一点上,能够从反复出现吾儒一词和经常引用邵雍的词句得到印证。邵雍是北宋着名哲学家,咸淳年间从祀于孔庙,明朝嘉靖中被学者尊为先儒邵子,是清高之士,自号安泰先生,几经推荐为官,但始终辞谢不任,一直隐世,备受尊敬。(菜根谭〕的fo、道思想是与作者被迫归隐后的心情结合,实实在在融为一体的。洪应明还着有(仙fo奇踪〕八卷,华而不实有不少为fo、道信徒所作的传记,道教记载了从老子到张三丰六十三人,还有两部记录道书和禅语的(长生诠〕和(无生诀〕,(菜根谭〕的道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遭到道教的影响,但主要还是(老子〕、(庄子〕本身的思想主张。(菜根谭〕中fo家思想的内容与禅宗的教法有很多相合之处,这也是历史上很多fo教人士刊印传播它的原因,(菜根谭〕的清朝刻本就是出自常州天宁寺,在日本的注释本也大都出自禅宗僧侣,日本禅宗的高僧山田孝道出过一本(菜根谭讲义〕,日本近代名僧宗演法师对此书也进行过通俗、具体的讲解评说。(菜根谭〕作为一部清言集,它的内容没有严密的逻辑性,我们能够发现,书中的思想也并非纯粹、前后一致,更多的是儒释道三家的融合与碰撞。既主张积极入世、心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又宣扬亲近自然、悠游林泉的隐逸旨趣,同时也提倡参悟禅机、空灵清净的超脱境界。(菜根谭〕在历史中的影响能够从它的刊印、传播中获得一些发现,它在中国和日本的传播有非常宏大的差异。在中国,自明朝万历年间问世以后,有一小段时间的流传,但是之后此书的传播一直局限在一些僧侣、居士和少数儒生之间,乾隆三十三年三山病夫通理称他的(菜根谭〕得之于岫云寺监院来琳,而来琳得之于不翁老人,且谓是书行世已久,纸朽虫蠹①。乾隆五十九年遂初堂主人叙述了他怎样得到(菜根谭〕一书:余过古刹,于残经败纸中拾得(菜根谭〕一录。翻视之,虽属禅宗,然于身心性命之学,实有隐隐相发者。着是书者为洪应明,究不知其为何许人也。在残经败纸中捡到此书,而且也不知道作者是谁,此书在当时的流传及其不受重视的程度可见一斑。清光绪年间江苏江宁府知府刘声誉提到他拿到(菜根谭〕的来由:岁丁酉来守秣陵,有僧让之,持洪先生(菜根谭〕来谒①。由以上材料可知,(菜根谭〕在中国的流传,受众范围比拟窄,影响也比拟小,日本学者中村璋八和石川力山考证(菜根谭〕在中国与日本的不同版本及流传后曾经发出(菜根谭〕在中国没有遭到应有的重视的感慨。比照日本的情况,(菜根谭〕在万历年间传到日本后,广泛流传,一直被大量的翻刻、刊印,江户时期就已经有很多(菜根谭〕的刊本、钞本,在社会各个阶层中广为流行,深受喜欢。据林家骊先生考证,江户时期加贺藩的儒生林瑜在(重刻菜根谭序〕中介绍了刊行(菜根谭〕的缘由。他表示,在江户游学时得到(菜根谭〕一书,读后深感这本书与普通儒者的见解不甚一样。因而要对这本书亲身校勘,将其付梓刊刻。②从明治年代到昭和年代,(菜根谭〕在日本的刊印次数仅次于(论语〕③。民国初年,孙铿出使日本时见到(菜根谭〕一书,误以为此书在中国已经佚失,于是购买带回国内,校订出版,随后,此书在中国流行了一段时间,马绪卿先生与孙铿论及此书时感慨此前世鲜见本,书亡不知若干年也,虞祖尧先生在为(菜根谭〕作序时也讲到几百年间,(菜根谭〕时隐时现,险些失传。在民国年间流传了二十多年后,(菜根谭〕又重新归于沉寂,一直到1987年(环球〕杂志介绍了当时日本企业家中广泛传阅(菜根谭〕引发日本国民炽热阅读的现象,才在国内引起反响,(菜根谭〕一书开场重新出版,学者们也开场研究(菜根谭〕的价值。二、培养成熟人格(菜根谭〕人生哲学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价值可谓丰富多彩,已经有不少学者从身心修养、自我实现,挫折教育,德育思想、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阐述(菜根谭〕人生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本文打算从培养成熟人格这一个角度切入,浅谈(菜根谭〕对我们的启示意义。〔一〕自我边界在任何与人有关的问题中,私人的、集体的、政治的、经济的、商业的、文化的、婚姻的、家庭的,总有一部分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内,另一部分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外,可控与不可控之间的界线就是自我的边界。我们对自我边界的认识越清楚明晰,越能够处理好面对的问题。由于,当我们拥有健康、成熟的自我边界时,面对问题我们就能轻易的作出判定,在自我边界之内的问题就着手去解决它,那些不在自我边界内、超出我们控制范围的问题,我们就能够选择放手,把精神专注于我们能控制的事情上,那么所有的问题都能够有解决的对策,由于暂时放弃也是一种对策。痛苦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碰到但涵义模糊的一种情感,我们之所以会感遭到痛苦,是由于我们把情感投射在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之上,那些事情都在我们的边界之外,可是我们试图去控制它,每当我们讲某事应该怎样、某人应该怎样的时候,其实我们就在和不可控的事情纠缠,企图控制那些超出我们范围的事情,当那些事情进展的不如我们的预期时,我们就产生失望、愤怒或者痛苦的情感。痛苦的产生还由于我们的自我边界存在漏洞,当负面的能量通过这些漏洞进入我们的边界时,我们便会感遭到痛苦。这些漏洞一般是我们无法决绝别人或者无法忍耐被别人拒绝的地方。因而,培养健康、成熟、高尚的自我边界,有助于我们避免不必要的痛苦。(菜根谭〕启示我们:鸽恶铃而高飞,不知敛翼而铃自息;人恶影而疾走,不知处阴而影自灭。培养知敛翼、知处阴的能力,就是明晰自我边界的经过。(菜根谭〕指出迷则乐境成苦海,悟则苦海成乐境,这种悟就是指我们明确认识到自我边界的时候,放下那些在我们控制范围之外的事物,进而化苦为乐。〔二〕偏好上文指出,当我们的自我边界存在漏洞时,外界的人事就可能影响我们内在的情感、想法与认识,不止如此,当我们的自我边界有漏洞时,我们的个人独立性也会存在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假如我们碰到问题时或者描绘叙述问题时用词模糊,比方讲我不清楚、我感到不知所措、我不知道怎样形容问题,每当我们使用模糊的用词时,我们就能够发觉到这些问题其实出在我们的边界上。假如我们自个都无法认识自个或者找到问题的根本源头,那么我们谈何应对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培养我们对事物的偏好,就能够逐步填补那些边界上的漏洞。运用(菜根谭〕的人生哲学思想,能够让我们对人生理想持有明确的看法,把人生的价值与理想融入到修身养性、进德修行之中;对享乐主义、禁欲主义的苦乐观抱持批判的态度,对道义主义的苦乐观身体力行;追求义荣,避免义辱居官时能做到惟公惟廉,居家时能做到惟恕惟俭在生死问题上能用自然主义的思想克制死亡的恐惧,追求道义主义崇尚的立德、立功、立言,追求生命不朽的价值,那么对很多接触到的事物,我们自然就会有明确的偏好,进而构成完好的自我边界,拥有成熟、高尚的自我人格。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有过多的情况,我们都不擅长对事物讲不,由此而导致很多事情,其实我们心里并不喜欢它,但是碍于情面而不得不介入华而不实,无形中给自个构成很多压力。拥有完善的自我边界、成熟的人格,那么对待外部的压力,我们就像拥有了对抗它们的盾牌,当我们的边界坚实、对事物都有明确的偏好时,我们自然而然会拒绝那些让我们感到不好的事物,外部的压力就不会进入我们的边界,而是被弹走。〔三〕从受伤中成长我们在培养完善的边界、成熟的人格之后,能够避免纠缠于自我边界之外的事物,也能够抵挡一部分的外部压力,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还是会有一些压力,比方亲人的离去,不幸的意外、自然的灾祸,强行闯入我们的边界,让我们感到痛苦。这时候我们就要应对这些挫折与逆境。(菜根谭〕讲:横逆困穷,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能受其锻炼则身心交益,不受其锻炼则身心交损。①每一个被我们克制的窘境都将使我们的自我边界得到扩张,这意味着在我们控制范围之内又多了一个我们能够把握的事物,被克制的困难对我们来讲就不再是难题而是我们能力的象征。(菜根谭〕讲:一苦一乐相磨练,练极而成福者,其福始久②,为什么只要从一苦一乐中磨练来的幸福才是持久可靠让我们放心的幸福由于,那些由于幸运的因素而落在我们边界之内的事物,不是我们凭借自个的实力所争取而来,对于这一部分的事物,我们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能力,那么,我们未必能驾驭、把控这些看似是我的事物。这样的例子,在身边不胜枚举,空降而得的势力、一夜爆得的财富,霎时拥有的声誉,假如没有与之对应的能力去驾驭它们,往往会出事。〔四〕以德为基(易经〕,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发奋图强③,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④,这两句卦象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多发奋图强的人,官位高到一定的程度、财富多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事,究其原因,是由于他们的德行承载不了这些势力与财富。关于这一点(菜根谭〕有很精辟的阐述:富贵声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废兴。若以权利得者,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⑤希望我们在培养健康、高尚的人格时,能够以德为基,拥有坚实的自我边界,成熟的决定能力,平衡的思维方式,同时对自个的情感能有很好的掌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担当人性中最大的可能,成为人群中不可更替的一员。第二节局限性研究(菜根谭〕价值及意义的学者相当多,但是对(菜根谭〕做批判,阐述它的局限的学者还比拟少。清末民初,归终居士写过一个小册子名为(反菜根谭〕,归终居士是何许人,当前尚无确切的资料可考。从听涛馆主人为(反菜根谭〕作序中揣测,此人应该是一位浪迹于云山变幻之麓①,不求功名闻达的读书人,通过书名所标榜的和书中的内容来看,此书的旨意在于针对洪应明的(菜根谭〕唱反调。听涛馆主人在比照这两本书时以为(菜根谭〕所言所倡导,是英雄处世间,仙fo居乐土,而不是凡夫之处世,而(反菜根谭〕所言,则都是为食菜叶辈设论,极普通。不过,听涛馆主人这一结论也未必正确,杜云以为(菜根谭〕易于理解传诵、模拟、实践,使得传统伦理、传统道德生活化、通俗化,是一本奉劝人们实践道德的善书,虽愚夫愚妇,尽可晓全②,在他的论着中,他专门用一章的体量来阐述(菜根谭〕的道德生活化倾向。归终居士以为洪应明所着的(菜根谭〕有很多不契合世俗生活的言论,而且大多为唱高调。这一点也值得商榷,(菜根谭〕确实有很多教人高一步立身的言论,但是也有很多指导人们详细的生活伦理道德的建议。因而,(反菜根谭〕意在对(菜根谭〕作一次批驳,与之针锋相对的作为,本身就有为反驳而反驳的嫌疑。假如(反菜根谭〕每一条都是表示出与(菜根谭〕截然相反的意思,那么,它所标榜的价值是值得怀疑的,(反菜根谭〕这本书也是不值得品读的。全盘反对(菜根谭〕,不只会反对(菜根谭〕中需要改良、需要提炼的话语,也会反对(菜根谭〕中大量已经被证明值得学习、值得提倡的话语。不过幸亏,纵观整本(反菜根谭〕,大多数的条目都表示出与(菜根谭〕类似的意思,至于不同之处,主要是以为(菜根谭〕要求太高,(反菜根谭〕以为世人没有几个能做到精金美玉的人品,也没有几个能建立掀天揭地的事功。另外一些地方,批驳(菜根谭〕则显得插科打诨、幽默诙谐,比方它讲:余以为菜根实不能食,普天之下,众人皆食菜叶,几人能咬菜根从逻辑上批判(菜根谭〕内容前后矛盾的代表人物是龚鹏程先生,他以为(菜根谭〕企图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兼采或消纳fo道思想,对人生做些指点,这种指点,就思想内容上来讲,是颇为混乱的。④(菜根谭〕主要采取了程朱一系理学家免除人欲以存天理的这条路子,讲:天理路上甚宽,人欲路上甚窄。教人要放弃功名利禄等各种欲念,冷却人世奔波竞逐的想法,以保住天性,使性定而动无不正⑤,长存绿树青山、鸢飞鱼跃的活泼天机。但是这种性天、天理的讲法,(菜根谭〕又立即把它跟陆王心学对心体的讲解评说混糅了①,讲: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②心体这个词在书中不断出现,龚先生以为(菜根谭〕作者对什么是心体可能很懵懂,一下讲心体便是天体③,一下又讲要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吾静体④,一下更宣称无情欲癖好,不成心体⑤,甚至还讲心无其心⑥。龚先生以为(菜根谭〕以情识心、分别心为心体的情况,令人不是很满意,他指出心无其心与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知妄穷而真独露⑦两者恰好矛盾。首先要解释一下龚先生提到的要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吾静体与无情欲癖好,不成心体这两句话的详细语境,以免人们断章取义误解(菜根谭〕的原意而造成不必要的误会。第一句话,(菜根谭〕的完好表述是:把握未定,宜绝迹尘器,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吾静体;操持既坚,又当混迹风尘,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⑧(菜根谭〕要表示出的意思是,对于心性的修持要分不同的情况来对待,当内心的修持还不够坚定时,那么应该远离尘嚣,使心不受欲望的干扰,进而体悟清净的本性,当内心的修为到达了相当的定力以后,那么应当混迹风尘,使内心获得欲望的诱惑进而得到进一步的试炼,最终到达见可欲而不乱的境地。所以,假如以这种方式来理解(菜根谭〕所讲的无情欲癖好,不成心体这一句话,那么我们就不会感到意外或者惊讶,由于情欲癖好是可供利用,修炼心体的一个手段。很多人表示(菜根谭〕对待欲望的态度存在着前后矛盾的地方,比方它既讲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⑨,又讲了心之功即在尽心内,不必绝欲以灰心⑩,假如不理解(菜根谭〕是在两个层次上讲欲望,那么人们就会被外表的意思所误导,以为它自相矛盾。塞得物欲之路这一句,(菜根谭〕要表示出的意思是在一个人刚开场修身养性时,应该抑制自个的恶念,更多地培养自个的善念,如此才能获得深切厚重的内在修养,但在这种认识基础上践行制物欲,辟道义往往会走入一个极端,以为物欲是不好的,道义是好的,但是在究竟意义上,物欲和道义都只是一个概念,它们本身没有好或者不好的分别,帝洛巴尊者曾讲:不是现象迷惑了你,迷惑你的是对现象的固执①,所以固执于道义也是不可取的。(菜根谭〕以为究竟的层面上,不必绝欲以灰心,在只以我转物,不以物役我这种态度与心境之下,嗜欲难道天机,尘情即是理境②。所以(菜根谭〕固然一再主张消除妄念、显露真心,但是它并没有彻底的否认欲望,有些语句看似矛盾,其实它是在不同层面述讲。如今,我们来讨论一下(菜根谭〕中有关心的阐述存在矛盾的情况,假如我们抱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来讨论它,那么或许我们能够从fo教的经典中得到一些解释和启发。fo陀讲过一句有关心的话:心,心无,心是明。这是非常直接的教法,但同时它的意义却相当深奥。fo陀讲的第一个字心,引出了fo陀初转法轮时的所有教授,他似乎表示清楚有一个心存在,以这个心为基础,fo陀教诲了很多修心的方式方法。(菜根谭〕中所讲的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应该指的就是这一境界。古印度一些非常伟大的思想家,如马哈维亚、fo陀,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开场在怀疑心能否真的存在。在心,心无,心是明。这句话的第二部分,心无,fo陀否认了自个第一个字的表述,fo讲过的话,没有随意讲的,也没有只是为了方便而讲的③。fo陀二转法轮时的所有教授,都来自于心无,以这句话为基础,fo陀开示了所有跟空性相关的教授。(菜根谭〕所讲的心无其心,应该是在这一层次上讨论心.最后一部分心是明,fo陀又推翻了自个前面心无的表述,明即是fo性.整句话连起来就是:心,无心,心是明。fo陀为什么要在一句简单的话里面讲三件事而不是讲一件事这是由于他意在破除三种邪见。首先,他要破除恶的念头、态度和行为,所以,fo讲,有心,根据我们的行为表现,心会入地狱或入天堂或投生饿鬼道。第二,他要破除心是真实存在的见地。第三,fo要破除所有的见地,他不仅仅是破除心的存在,而且,也破除心的不存在。④(菜根谭〕中的悟入无坏境地,一轮之心月独明,应该是在心是明这一境界上议论心.心既不是存在又不是不存在,心的真实本性并没有落入主客二元对立的极端中去,根据唯识宗的理解,留神的本性离于二元判定时,就是明相。在人们的理解中,明相经常被误以为是光明,也就是黑暗的反面,fo教用明相来描绘叙述心的本性,可以能加深人们误以为明相是光明。fo教所讲的明相,其实并不是二元对立之中相对于黑暗而言的光明,它往往是指心性完全离于二元区分的不二境界。我们最好用时间来定义明相,明相即是如今或者当下,当下既是指在这里,也是指在这个刹那。而如今,我正在看论文则是指这一刻我正在看论文。过去心已过,不再是实体,将来心又尚未生起,有的只要当下的心--此时此地的心,这就是明相.当下的能量非常宏大,超越主体、客体的如今心,就是觉悟、认知、觉性、意识的特质①。我们能够把这种状态下的心比喻成永远存在我们里面的皎洁满月,这就是(菜根谭〕所讲的一轮之心月独明.假如我们能从这三种境地上来理解(菜根谭〕所议论的心,那么就能理解为什么它所讲心存在前后矛盾的情况。龚鹏程先生也成认(菜根谭〕中所议论的心,其实各有不同的涵义,但是未做讲明,这主要也与(菜根谭〕的文体有关,清言小品大部分的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