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培训课件_第1页
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培训课件_第2页
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培训课件_第3页
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培训课件_第4页
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第三章血液循环

第一节心脏生理一、心脏的泵血功能(一)心动周期

心动周期(cardiaccycle):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二)心脏的射血过程1.心室收缩期(图)等容收缩期(periodofisovolumiccontraction)快速射血期(periodofrapidejection)减慢射血期(periodofslowejection)下一页2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第三章血液循环2.心室舒张期(图)一、心脏的泵血功能等容舒张期(periodofisovolumicrelaxation)快速充盈期(periodofrapidfilling)减慢充盈期(periodofreducedfilling)第一节心脏生理上一页下一页3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第三章血液循环第一节心脏生理(三)、心脏射血功能的评价1.每博输出量和射血分数

(1)每博输出量(strokevolume):心脏每博动一次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2)射血分数(ejectionfraction):每博输出量占心舒期的容积百分比。2.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1)心输出量(cardiacoutput):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即每分输出量(2)心指数(cardiacindex):空腹和安静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上一页下一页4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四)心脏射血功能的调节2.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1.搏出量的调节(1)异长自身调节(2)等长自身调节通过影响心肌收缩能力来调节搏出量(提高射血分数)心输出量搏出量心率前负荷(静脉回流量)后负荷(主动脉压)心缩力体液因素神经因素上一页下一页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改变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变化

5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第三章血液循环(五)心泵血功能的贮备心力储备(cardiacreserve):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一、心脏的泵血功能第一节心脏生理上一页下一页6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第三章血液循环(一)、生物电现象1.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2.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图)

二、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极化(polarization):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的状态。

去极化(depolarization):细胞受到刺激后,膜内外电位差逐渐减小,极化状态逐步消除,这种过程称为去极化。

复极化(repolarization):由去极化状态恢复到极化状态的过程。

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原有的极化程度增强,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兴奋性降低的状态。第一节心脏生理上一页下一页7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第三章血液循环(1)兴奋性的特点有效不应期(effectiverefractoryperiod)特别长,不发生强直收缩。(2)影响兴奋性的因素(图)二、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静息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钠通道的状态(二)生理特性

1.兴奋性(excitability)第一节心脏生理上一页下一页8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第三章血液循环二、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二)生理特性2.自律性(autorhythmicity)(1)自律细胞的电位特点(2)影响自律性的因素舒张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图)最大舒张期电位水平(图)阈电位水平(不是主要影响因素)第一节心脏生理上一页下一页9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第三章血液循环第一节心脏生理二、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二)生理特性(1)传导性的特点(2)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3.传导性(conductivity)上一页下一页10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第三章血液循环第一节心脏生理二、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二)生理特性心肌收缩性的特点:(1)对细胞外液的Ca2+浓度有明显的依赖(2)不发生强直收缩期前收缩或额外收缩(extrasystole)代偿间隙(compensatorypause)4.收缩性(contractility)上一页下一页11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期前收缩:心室肌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一次额外的(人工或病理)刺激,可产生一次额外的兴奋和收缩,由于它发生在下一次窦房结兴奋所产生的正常收缩之前,所以称为期前收缩。代偿间歇: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12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第二节血管生理上一页下一页13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第三章血液循环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1.动脉血压(arterialbloodpressure)收缩压(systolicpressure)舒张压(diastolicpressure)脉压(pulsepressure)平均动脉压(meanarterialpressure)一、各类血管的机能特点(图)(一)动脉血压第二节血管生理

上一页下一页14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第三章血液循环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一)动脉血压2.动脉血压形成的原因(1)血液充盈血管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2)心室射血量是产生动脉血压的动力(3)外周阻力是构成动脉血压的必要条件第二节血管生理上一页下一页15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第三章血液循环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一)动脉血压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前负荷(静脉回流量)后负荷(大动脉血压)心缩力神经因素体液因素每搏输出量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小动脉管径血液粘滞度红细胞数目血浆成分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贮器的作用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第二节血管生理上一页下一页16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二)动脉脉搏(pulse)17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第三章血液循环中心静脉压(centralvenouspressure)外周静脉压(peripheralvenouspressure)(二)静脉回流静脉回心血量(venousreturn)及其影响因素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心脏收缩力量胸腔负压的抽吸作用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血液的重力作用(体位改变)(一)静脉血压第二节血管生理

上一页下一页18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第三章血液循环(一)微循环的组成(二)微循环的通路五、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直捷通路(thoroughfarechannel)2.营养通路(nutritionchannel)3.动-静脉短路(arteriovenousshunt)第二节血管生理上一页下一页19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第三章血液循环五、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三)微循环的调节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微循环血流通路的调节六、组织液和淋巴液(一)组织液

1.组织液的生成有效滤过压(effectivefiltrationpressure)=(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渗压)-(血浆胶渗压+组织液静水压)2.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第二节血管生理上一页下一页20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第三章血液循环淋巴液的生成淋巴液的回流影响淋巴液回流的因素六、组织液和淋巴液(二)淋巴液第二节血管生理上一页下一页21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第三章血液循环第三节心血管功能的调节1、支配心脏的神经(图)(1)心交感神经的作用

正性变时作用(positivechronotropicaction)正性变传导作用(positivedromotropicaction)正性变力作用(positiveinotropicaction)(2)心迷走神经的作用一、神经调节(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上一页下一页22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第三章血液循环2.支配血管的神经(1)缩血管神经(vasoconstrictornerve)(2)舒血管神经(vasodilatornerve)

①交感舒血管神经②副交感舒血管神经一、神经调节(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第三节心血管功能的调节上一页下一页23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第三章血液循环一、神经调节

中枢部位传出神经效应心迷走中枢延脑网状结构心迷走神经心脏活动减弱血压降低(心抑制中枢)腹内侧

心交感中枢延脑网状结构心交感神经心脏活动加强,血压上升(心加速中枢)背外侧(二)心血管中枢(cardiovascularcenter)1.调节心脏活动的中枢第三节心血管功能的调节上一页下一页24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第三章血液循环(三)心血管反射

第三节心血管功能的调节1.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图)一、神经调节上一页下一页血压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主动脉弓窦神经(+)主动脉神经(-)延髓心抑制中枢(+)心加速中枢(-)缩血管中枢(-)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交感神经(-)血管舒张心跳减慢血压血压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主动脉弓窦神经(-)主动脉神经(-)延髓心抑制中枢(-)心加速中枢(+)缩血管中枢(+)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心跳加快加强血压小动脉血管收缩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多26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第三章血液循环第三节心血管功能的调节(三)心血管反射

一、神经调节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27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第三章血液循环二、体液调节(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图)(二)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三)血管升压素(vasopressin)(四)血管活性物质第三节心血管功能的调节上一页下一页28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第三章血液循环二、体液调节(四)血管活性物质1.舒血管物质内皮舒张因子(EDRF)一氧化氮(NO)等2.缩血管物质内皮缩血管因子(EDCF)内皮素(endothelins)等(五)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六)心房钠尿肽(atrialnatriureticpeptide)第三节心血管功能的调节上一页下一页29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第三章血液循环第四节器官循环(自学)上一页下一页一、冠状循环二、肺循环三、脑循环四、肝循环30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放映结束上一页结束放映31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肾素(renin)酶、肾旁球细胞分泌

血管紧张素原肝脏合成、肾素底物

血管紧张素I(十肽)AngiotensinI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肺血管)

血管紧张素II(八肽)AngiotensinII

血管紧张素酶AAngiotensinzymeA

血管紧张素III(七肽)AngiotensinIII返回32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返回33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返回34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返回35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返回36生理学血液循环专题培训Aorticarchbarorecepto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