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子生物学基因突变和修复第1页/共103页Mutationscanbeinducedbychemicalmodificationofabase.
MutationschangethesequenceofDNA突变改变DNA顺序第一节基因突变第2页/共103页突变mutation:在基因组的某一特定区域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而引起的基因型稳定的可遗传改变。突变体mutant:带有某一特定突变基因的基因组、细胞或个体。染色体突变和基因突变、基因外突变一、基因突变的结构第3页/共103页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的一种等位形式变成另一种等位形式,突变是相对于正常而言的遗传学研究中,将自然界中普遍出现的性状或指定实验用的某一品系的性状,作为“野生型”或“正常”的性状。与这种性状相关的等位基因称为野生型等位基因,一般记为+,或a+,b+等。任何不同于野生型等位基因的称为突变型等位基因从野生型变为突变型,称为正向突变(forwardmutation);反之,从突变型也可变回成野生型,则称为回复突变(backmutation)或逆向突变(reversemuta—tion)。第4页/共103页野生型等位基因和突变型等位基因的适合度fitness(生存和繁殖的能力)不同第5页/共103页二、基因突变的特点1、不对应性。突变的性状与引起突变的原因间无直接的对应关系2、自发性。在没有人为诱发因素的情况下,各种遗传性状的改变可以自发地产生。3、稀有性。自发突变的频率较低,而且稳定,一般在10-6~10-9
间。4、独立性。某一基因的突变,即不提高也不降低其他任何基因的突变率。突变不仅对某一细胞是随机的,且对某一基因也是随机的。5、可诱变性:通过各种物理、化学诱变剂的作用,可提高突变率,一般可提高10~105倍。6、稳定性:突变的根源是遗传物质结构上发生了稳定的变化,所以产生的新性状也是稳定的和可遗传的。7、可逆性:任何性状既有可能正向突变,也有可能发生回复突变,两者发生的频率基本相同第6页/共103页自然界的各种辐射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环境中的生物因素生物体内的DNA复制错误DNA自发损伤和修复能力的缺陷转座因子的作用三、自发突变(spontaneousmutataon)和诱发突变(inducedmutation)(一)自发突变(spontaneousmutataon)1、定义指生物体在无人工干预下自然发生的低频率基因突变
。2、产生原因:第7页/共103页3、自发突变的机制(1)背景辐射和自然环境因素的诱变。不少“自发突变”实质上是由一些原因不详的低剂量诱变因素长期的综合效应导致。(2)微生物自身有害代谢产物的诱变。活性氧是普遍存在于微生物体内的一种代谢产物,它们可能是自发突变中的一种内源诱变剂。(3)由DNA复制过程中碱基配对错误引起。据统计,DNA链每次复制中,每个碱基对错误配对的频率是10-7~10-11,而一个基因平均约含1000bp,故自发突变频率约为10-6。因此,若对细菌做一般液体培养时,因其细胞浓度常可达到108个/ml,故经常会在其中产生自发突变株。第8页/共103页DNA复制错误第9页/共103页a.环状突出效应有人提出,在DNA的复制过程中,如果其中某一单链上偶然产生一个小环,则会因其上的基因越过复制而发生遗传缺失,从而造成自发突变。如果是模板链出现环出现象,会产生缺失突变如果是正在合成的子链出现环出现象,会产生插入突变第10页/共103页第11页/共103页SpontaneousDNAlesions
InherentchemicalreactivityoftheDNAThepresenceofnormal,reactivechemicalspecieswithinthecellDeamination(脱氨作用):CU(mayberemovedbyUracilDNAglycosylase)methylcytosinem5CT(normalresidue)(inCpGislands)Depurination(脱瞟呤作用):breakoftheglycosylicbondbyhydrolyticreaction>non-codinglesion.产生无瞟呤AP位点Depyrimidination(脱嘧啶作用):rare第12页/共103页deamination--ATGCTACG----TACGATGC----ATGUTACG----TACGATGC----ATGTACG----TACGATGC--
U--ATGCTACG----TACGATGC--UuracilDNAglycosylaseCytosinedeaminationandrepair第13页/共103页第14页/共103页脱嘌呤第15页/共103页氧化损伤过氧化物原子团(O2-)(H2O2),(-OH)等需氧代谢的副产物都是有活性的氧化剂,它们可导致DNA的氧化损伤,T氧化后产生T-乙二醇,G氧化后产生8-氧-7,8二氢脱氧鸟嘌呤、8-氧鸟嘌呤(8-O-G)或“GO”,GO可和A错配,导致G→T。第16页/共103页Oxidativedamage(氧化损伤)ThelevelsofoxidationcanbeincreasedbyhydroxylradicalsfromtheradiolysisofH2Ocausedbyionizingradiation.离子辐射使水分解产生羟基,增加氧化作用OxidationproductsReactiveoxygenspecies(ROS)presentsinallaerobic需氧cells.Superoxide过氧化物 hydrogenperoxide过氧化氢 Hydroxylradical(•OH)羟基第17页/共103页SpontaneousmutationsoccurthroughoutthelacIgeneofE.coli,butareconcentratedatahotspot.
Mutationsareconcentratedathotspots自发突变具有突变热点,不同突变剂也有其各自的突变热点。第18页/共103页5-mC是生物体内的突变热点?!5-甲基胞嘧啶氧化脱氨基反应胸腺嘧啶脲嘧啶脲嘧啶—DNA—糖苷酶,将脲嘧啶残基除去。修复系统”将一个C碱基插入与之配对保护系统无法识别这样的变化第19页/共103页C突变为U不是生物体内的突变热点?!
第20页/共103页所有能诱发基因突变的因子,称为诱变剂(mutagen)。(二)诱发突变(spontaneousmutataon)1、定义诱发突变简称诱变,是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第21页/共103页2、诱发突变的机制(1)碱基的置换转换transition:即DNA链中的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或是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置换颠换transversion:即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嘧啶或是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嘌呤所置换。(2)移码突变指诱变剂会使DNA序列中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发生增添(插入)或缺失,从而使该部位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发生转录和翻译错误的一类突变。(3)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结构上的缺失、重复、插入、易位和倒位,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4)转座因子:第22页/共103页(1)碱基的置换
a.转换transition:即DNA链中的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或是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置换
b.颠换transversion:即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嘧啶或是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嘌呤所置换。第23页/共103页第24页/共103页碱基的置换同义突变(same-senseorsynonymousmutation):由于密码子具有兼并性,单个碱基置换后并没有引起肽链中氨基酸序列的改变。同义突变不易检出。错义突变(missensemutation):DNA分子中的核苷酸置换后改变了mRNA上遗传密码,导致合成的多肽链中一个氨基酸被另一氨基酸所取代。无义突变(non-sensemutation):当单个碱基置换导致出现终止密码子时,多肽链将提前终止合成,所产生的蛋白质(或酶)大都失去活性或丧失正常功能。第25页/共103页第26页/共103页碱基的置换终止密码突变(terminationcodonmutation):当DNA分子中一个终止密码发生突变,成为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时,多肽链的合成将继续进行下去,肽链延长直到遇到下一个终止密码子时方停止,因而形成了延长的异常肽链。也称为延长突变(elongtionmutation)或通读突变(read-throughmutation)。抑制基因突变(suppressorgenemutation):当基因内部不同位置上的不同碱基发生了两次突变,其中一次抑制了另一次突变的遗传效应。第27页/共103页直接引起置换的诱变剂可直接与核酸的碱基发生化学反应的诱变剂在体内或离体条件下均有作用包括放射线(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宇宙射线)和亚硝酸、羟胺和各种烷化剂,如硫酸二乙酯(DES)、甲基磺酸乙酯(EMS)、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TG)、乙烯亚胺、环氧乙酸、氮芥等碱基的修饰剂它们可与一个或几个碱基发生生化反应,引起DNA复制时发生转换。能引起颠换的诱变剂很少。第28页/共103页紫外线诱发胸苷二聚体第29页/共103页第30页/共103页碱基的修饰剂
(1)
亚硝酸(introusacid,NA)有氧化脱氨作用
HNO2胞嘧啶(C)尿嘧啶(U)HNO2腺嘌呤(A)次黄嘌呤(H)HNO2鸟嘌呤(G)黄嘌呤(X)第31页/共103页Nitrousacid(亚硝酸):deaminatesCtoproduceU,resultinginG·CA·U(transition)Nitrousacid:
deaminatesAtoproduceG,resultinginA·TG·C(transition)第32页/共103页第33页/共103页(2)羟胺只特异地和胞嘧啶起反应,在第4个C原子上加-OH,产生4-OH-C,此产物可以和A配对,使C∶G转换成T∶A第34页/共103页(3)烷化剂如甲基黄酸乙脂(EMS),氮芥(NM),甲基黄酸甲脂(MMS),亚硝基胍(NG)等,它们的作用是使碱基烷基化,EMS使G的第6位烷化,使T的第4位上烷化,结果产生的O-6-E-G和O-4-E-T分别和T、G配对,导致G∶C对转换成A∶T对;T∶A对转换成C∶G第35页/共103页Alkylation(烷基化作用)Electrophilic亲电子的chemicalswhichreadilyaddalkyl烷基groupstovariouspositionsonnucleicacids(MMS)(ENU)PairwithTInterferewithunwinding,transcription甲基萘磺酸盐
乙烷基亚硝基脲第36页/共103页间接引起置换的诱变剂通过活细胞的代谢活动掺入到DNA分子的诱变剂都是一些碱基类似物,如5-溴尿嘧啶(5-BU)、5-氨基尿嘧啶(5-AU)、8-氮鸟嘌呤(8-NG)、2-氨基嘌呤(2-AP)和6-氯嘌呤(6-CP)等Bromo-uracil溴尿嘧啶(Tanalog)canpairwithG:(ATGCtransition)8-Oxo氧代-dGTPcanpairwithA:(CGATtransversion)第37页/共103页Mutationscanbeinducedbytheincorporationofbaseanalogs碱基类似物intoDNA.
溴脲嘧啶第38页/共103页5-BrU:G:Aenol烯醇formBrOHHOBrKeto酮基formHOAGCTTCCTATCGAAGGATAGCTBCCTATCGAAGGATBaseanalog
incorporationAGCTBCCTATCGAGGGATAGCTTCCTATCGAAGGAT1stroundofreplicationAGCTBCCTATCGAAGGATAGCTCCCTATCGAGGGAT2ndroundof
replicationA·TG·Ctransition第39页/共103页5-BU引起的转换第40页/共103页5-BU引起的转换5-BU的掺入引起G┇C和A׃T间转换,即同一种诱变剂既可造成正向突变,又可使它产生回复突变。5-BU这类碱基类似物只有对正在进行新陈代谢和繁殖着的微生物才起作用,而对休止细胞、游离的噬菌体粒子或离体的DNA分子却不起作用。第41页/共103页2-氨基嘌呤(2-AP)也是碱基的类似物,有正常状态和稀有状态两种异构体,可分别与T和C配对结合。当2-AP掺入到DNA复制中时,由于其异构体的变换而导致A∶TG∶C第42页/共103页移码突变(frame-shiftmutation):是指DNA链的密码子之间插入或丢失非3整倍数碱基,在读码时,导致在插入或丢失碱基部位以后的编码都发生了相应改变。整码突变(codonmutation):在DNA链的密码子之间插入或丢失一个或几个密码子,则合成的肽链将增加或减少一个或几个氨基酸,但插入或丢失部位的前后氨基酸顺序不变。也称为密码子的插入或丢失(codoninsertionordeletion)染色体错误配对不等交换(mispairedsynapsisandunequalcrossing-over):减数分裂期间,同源染色体间的同源部分发生联会和交换,如果联会时配对不精确,会发生不等交换,造成一部分基因缺失和部分基因重复。(2)移码突变第43页/共103页Frameshiftmutationsshowthatthegeneticcodeisreadintripletsfromafixedstartingpoint.
Thegeneticcodeistriplet第44页/共103页能引起移码突变的因素是一些吖啶类染料,包括原黄素、吖啶黄、吖啶橙和α-氨基吖啶等,以及一系列“ICR(TheInstilute
CancerResearch)”类化合物。第45页/共103页
吖啶类化合物是一种平面型三环分子,结构与一个嘌呤-嘧啶对十分相似,能嵌入两个相邻DNA碱基对之间,造成双螺旋的部分解开(两个碱基对原来相距0.34nm,当嵌入一个吖啶分子后,即变成0.68nm),从而在DNA复制过程中,使链上增添或缺失一个碱基,引起移码突变。可能机制:第46页/共103页DNA
插入剂第47页/共103页(3)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aberration)某些理化因子,如X射线等的辐射及烷化剂、亚硝酸等,除了能引起点突变外,还会引起DNA的大损伤(macrolesion)——染色体畸变,它包括:染色体结构上的变化:缺失(deletion)重复(duplication)易位(translocation)倒位(inversion)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第48页/共103页★染色体结构上的变化分为染色体内畸变和染色体间畸变两类。染色体内畸变:只涉及一条染色体上的变化,如发生染色体的部分缺失或重复时,其结果可造成基因的减少或增加;如发生倒位或易位时,则可造成基因排列顺序的改变,但数目却不改变。倒位--------是指断裂下来的一段染色体旋转180后,重新插入到原来染色体的原位置上,从而使其基因顺序与其它的基因顺序相反;易位--------是指断裂下来的一小段染色体再顺向或逆向地插入到同一条染色体的其它部位上。染色体间畸变:指非同源染色体间的易位。第49页/共103页染色体畸变第50页/共103页(4)转座因子(transposibleelement)由40年代B.McClintock对的遗传研究而发现染色体易位,自1967年以来,已在微生物和其它生物中得到普遍证实,并已成为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旧概念:基因是固定在染色体DNA上的一些不可移动的核苷酸片段。新发现:有些DNA片段不但可在染色体上移动,还可从一个染色体跳到另一个染色体,从一个质粒跳到另一个质粒或染色体,甚至还从一个细胞转移到另一个细胞。在这些DNA顺序的跳跃过程中,往往导致DNA链的断裂或重接,从而产生重组交换或使某些基因启动或关闭,结果导致突变的发生。转座因子(transposibleelement):在染色体组中或染色体组间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顺序。也称作跳跃基因(jumpinggene)或可移动基因(movablegene)。第51页/共103页转座因子的种类(1)插入序列(IS,insertionsequence):特点是分子量最小(仅0.7-1.4kb),只能引起转座(transposition)效应而不含其它基因。可以在染色体、F因子等质粒上发现它们。已知的IS有5种,即IS1、IS2、IS3、IS4和IS5。E.coli的F因子和核染色体组上有一些相同的IS(如IS2,IS3等),通过这些同源序列间的重组,就可使F因子插入到E.coli的核染色体组上,从而使后者成为Hfr菌株。因IS在染色体组上插入的位置和方向的不同,其引起的突变效应也不同。IS引起的突变可以回复,其原因可能是IS被切离,如果因切离部位有误而带走IS以外的一部分DNA序列,就会在插入部位造成缺失,从而发生新的突变。第52页/共103页转座因子的种类(2)转座子(Tn,transposon,又称转位子,易位子):一般为2~25kb。它含有几个至十几个基因,其中除了与转座作用有关的基因外,还含有抗药基因或乳糖发酵基因等其它基因。Tn虽能插到受体DNA分子的许多位点上,但这些位点似乎也不完全是随机的,其中某些区域更易插入。第53页/共103页转座因子的种类(3)Mu噬菌体(即mutatorphage,诱变噬菌体):它是E.coli的一种温和噬菌体。与必须整合到宿主染色体特定位置上的一般温和噬菌体不同,Mu噬菌体并没有一定的整合位置。与以上的IS和Tn两种转座因子相比,Mu噬菌体的分子量最大(37kb),它含有20多个基因。Mu噬菌体引起的转座可以引起插入突变,其中约有2%是营养缺陷型突变。第54页/共103页一些诱变剂的作用机制及诱变功能
诱变因素 在DNA上的初级效应 遗传效应碱基类似物 掺入作用 AT=GC双向转换羟胺 与胞嘧啶起反应 GC→AT的转换亚硝酸 A、G、C的氧化脱氨作用 AT=GC双向转换 交联 缺失 烷化剂 烷化碱基(主要是G) AT=GC双向转换 烷化磷酸基团 AT→TA的颠换 丧失烷化的嘌呤 GC→CG的颠换 糖-磷酸骨架的断裂 巨大损伤(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丫啶类 碱基之间的相互作用(双链变形) 码组移动(+或-) 紫外线 形成嘧啶的水合物 GC→AT转换 形成嘧啶的二聚体 码组移动(+或-) 交联 电离辐射 碱基的羟基化和降解 AT=GC双向转换 DNA降解 码组移动(+或-) 糖-磷酸骨架的断裂 巨大损伤(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丧失嘌呤
加热 C脱氨基 CG→TA转换
Mu噬菌体 结合到一个基因中间 码组移动 第55页/共103页小测验(任选3题)1、翻译:Melting,hyperchromiceffect,mutant,transition,transposibleelement(transposon)2、影响DNA双链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哪些?3、什么是基因突变,它有哪些主要特点?4、自发突变的产生原因有哪些?6、为什么说5-mC是生物体内的突变热点,而C氧化脱氨后突变为U却不是?7、如何理解:5-BrU的掺入可引起G׃C和A׃T间转换,即同一种诱变剂既可造成正向突变,又可使它产生回复突变?8、写出3种常见的诱变剂及其诱变机制第56页/共103页THECATSAWTHEDOGANDRUN(END)THECATSAWTHEDOGANDMUN(END)THECATSAWTHEDOG(END)THECATSAWTHEDOGANDRUNAND…THECATTSAWTHEDOGANDRUNEND..THECATSAWTHEBIGDOGANDRUN(END)野生型(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整码突变通读突变移码突变整码突变核苷酸序列改变引起的氨基酸序列变化突变类型第57页/共103页突变率mutationrate
突变率指在一个世代中或其他规定的单位时间内,一个细胞发生某一突变事件的概率。在有性生殖的生物中,突变率通常用一定数目配子中的突变型配子数来表示。如高等生物的自发突变率为1×10—10~1×10—5,即在10万到100亿个配子中可能有一个突变发生;在无性生殖的细菌中,则用一定数目的细菌在一次分裂过程中发生突变的次数来表示。如细菌的自发突变率为1×10—10~4×10—4,即在4万到100亿个细胞的一次分裂中可能有一个突变发生。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突变率;同一生物的不同基因也有不同的突变率。四、突变效应第58页/共103页突变是不定向的,只有选择是定向的基因的突变是不定向的,随机的;突变的效应并不对应于诱变因子的性质。比如,低温并不引起耐寒的突变,使用青霉素并不引起抗青霉素的突变。但选择可以是定向的。如在低温条件下,可以找到抗寒的作物;用了青霉素后,有些细菌确是出现了抗药性。群体的基因型的定向变异,是由选择的作用造成的,而不是个体的定向变异造成的。自然界的生物群体,在正常温度或不接触药物的环境中,耐低温或耐药物的性状无从表现出来,当温度降低或使用药物时,只有耐低温和耐药的个体被选择出来,并逐渐成为群体中的主体,形成耐低温和耐药的生物群体。第59页/共103页1、突变效应
---突变位于基因编码区沉默突变(同义突变):一般为中性突变,但当突变位点破坏编码区的调控元件或产生了一个新的剪切位点时可产生表型变化。错义突变:其效应决定于新氨基酸与原来氨基酸之间的化学性质是否相似,即保守性无义突变:有时是致命的,但当突变产生于接近3’端时,可能只影响mRNA的稳定性通读突变:影响多肽链的性质和mRNA的稳定性移码突变:其效应决定于插入的位置整码突变:
3n个碱基的插入或缺失。可能造成功能缺失渗露突变:由于突变后产生的蛋白保留了部分活性或产生了少量了野生型蛋白,使突变体残存了部分野生型的功能第60页/共103页2、突变效应
---位于基因非编码区或基因外突变位于内含子:一般为中性的,但当破坏隐含的增强子、破坏剪切位点或产生了一个新的剪切位点时,会影响表型位于非翻译区:一般为中性突变,但可能影响转录后调控,如RNA转移、多聚尾的去除、蛋白质的合成等位于基因外:如果不是基因的调控元件一般不会引起表型变化第61页/共103页3、影响突变表型的其它因素显性:野生型相对于突变型为显性,因此在杂合子中,突变基因不表达遗传背景:突变基因受到非等位基因的作用,如抑制基因,突变基因没有引起表型变化剂量效应dosageeffect:基因拷贝数改变引起的表型变化。基因重复或缺失引起。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环境:环境因素的补偿造成突变性状不显现,如营养成分的添加或补足突变细胞的数量和比例伴性遗传第62页/共103页4、描述等位基因在群体中分布的术语突变速率mutationvelocity:在一段时间发生突变的数量突变频率(等位基因频率)mutationfrequency:在特定群体中带有特定突变等位基因个体的数量突变压力mutationpressure:引起突变频率改变的作用力迁移migration:通过向群体中输入或从群体中输出个体来改变选定等位基因频率的作用力自然选择naturalselection:通过消除适合度低的等位基因来改变等位基因频率的作用力随机遗传漂变randomgeneticdrift:通过随机取样来改变等位基因频率的作用力第63页/共103页Figure1.21Thewlocushasanextensiveseriesofalleles,whosephenotypesextendfromwild-type(red)colortocompletelackofpigment.
Thenatureofmultiplealleles复等位基因第64页/共103页Figure1.22TheABObloodgrouplocuscodesforagalactosyltransferase半乳糖基转移酶whosespecificitydeterminesthebloodgroup.
Polymorphism多态性:基因组中特定基因座位(DNA序列)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状态(等位基因),并且其中任何一个等位基因在群体中的频率不低于1%。A或B都不能被认为是野生型。因为它们代表可互换的作用,而不是功能的获得或缺失。第65页/共103页五、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核酸杂交:Southern印迹、Northern印迹、DNA芯片(DNAchip)、染色体原位杂交(Insituhybridizationofchromosome)PCR:RAPD、AFLP、SSCP、DDGE、primerextension杂交+PCR:RFLP连接酶链反应(ligasechainreaction,LCR)DNA序列分析(DNAsequencing)第66页/共103页小结第67页/共103页
顺反子Cistron:是通过顺反测验cis/transtest确定的功能上不可再分的一个遗传单位。
顺反测验cis/transtest:是指对不同突变体在顺式(突变发生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情况)和反式(突变发生在不同染色体上)情况下是否能够互补进行检测。
互补群Complementationgroup:相互间不发生互补的突变称为一个互补群第二节顺反子和突变互补一、基因间互补第68页/共103页Genescodeforproteins;dominance显性isexplainedbythepropertiesofmutantproteins.Arecessive隐性alleledoesnotcontributetothephenotypebecauseitproducesnoprotein(orproteinthatisnonfunctional).
AcistronisasinglestretchofDNA纯合体异合体第69页/共103页不同突变产生相同表现型(突变型),它们的突变位点不同。这些突变位点可能位于同一基因,也可能是不同基因。如果是不同基因,那么野生型的出现需要每个基因产生正常的表达产物举例说明:
基因M基因N底物S中间产物I色素P色素P的产生是野生型的表征,如果不产生色素P则为突变型第70页/共103页基因间互补突变发生在不同基因第71页/共103页突变发生在同一基因内的不同位点第72页/共103页顺反测验顺式:指两个突变发生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情况。反式:指两个突变发生在不同染色体上的情况。第73页/共103页Thecistronisdefinedbythecomplementationtest.Genesarerepresentedbybars;redstarsidentifysitesofmutation.
第74页/共103页二、基因内互补
intrageniccomplementary也叫顺反子内互补、等位互补基因产物为多聚物,即一个蛋白质有两个以上不同亚基组成时,一个突变基因的产物可以补偿多聚复合物的另一个产物的缺陷。α互补:有两个LacZ突变基因,一个基因只能编码该基因的5端,另一个突变基因只能编码该基因的3端。这两个基因的表达产物都没有酶活性,但是如果它们的表达产物结合到一些就有酶活性。该反应多用于重组克隆的筛选(蓝白斑筛选)以上结果表明,基因还可以分为更小的(功能)单位,这些单位可以重组或突变。而顺反子学说认为基因是基因功能不可分割的单位第75页/共103页三、负互补
negativecomplementary又称反式显性trans-dominant或显性失活dominantnegative指一个基因组的突变基因产物对其它基因组的野生型基因产物起显性作用,即mm/MM的表型不是M,而是m当一个多聚物的其中一个亚基的基因突变后,产生的失活亚基与其它正常亚基结合时,会产生一个没有活性的多聚物第76页/共103页四、互补作图进行许多突变间的成对互补分析可构建一个互补图complementarymap下面是五株不能合成同一代谢产物的酵母突变体间的互补结果,+表示互补,-表示没有互补。分析不同基因间的关系1,2345第77页/共103页五、基因与顺反子的关系在简单基因组中,基因与顺反子等价。在原核和低等真核生物中,一个基因对应一个表达产物,基因与产物共线性。在细菌中,基因等同于编码区(开放阅读框ORF:openingreadframe),真核生物中,基因等同于一个转录单元。原核生物为操纵子结构,转录为多顺反子mRNA,真核生物为单顺反子mRNA在复杂基因组中,基因与顺反子不等价。高等生物中,由于剪切方式不同,一个基因可以产生多种编码产物。因此,在真核生物中,顺反子相当于外显子extron第78页/共103页
一.直接修复(Directrepair)(一)通过DNA聚合酶校正修复(二)光复活反应光复活(photoreactivation)或光修复(lightrepair)(三)烷基转移酶(Alkyltransferases)第三节突变修复【DNArepair(DNA修复)】第79页/共103页光复活作用(photoreactivation)定义:经紫外线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于可见光下时,可明显降低其死亡率的现象,称为光复活作用。这一现象最早是A.Kelner(1949)在Strepotomycesgriseus(灰色链霉菌)中发现的。后来,在许多微生物中都得到了证实。最明显的是在E.coli的实验中:对照:8×106个/mlE.coliU.V. 100个/mlE.coli试验:8×106个/mlE.coliU.V.360~490nm2×106个/mlE.coli
可见光,30分经紫外线照射后形成的带有胸腺嘧啶二聚体的DNA分子,在黑暗下会被一种光激活酶(photoreactivatingenzyme)即光裂合酶(photolyase)结合,当形成的复合物暴露在可见光(300~500nm)下时,此酶会因获得光能而发生解离,从而使二聚体重新分解成单体。与此同时,光激活酶也从复合物中释放出来,以便重新执行功能。每一E.coli细胞中约含有25个光激活酶分子。由于一般的微生物中都存在着光复活作用,所以进行紫外线诱变育种时,只能在红光下照射及处理照射后的菌液。第80页/共103页光复活作用第81页/共103页Alkyltransferase(烷基转移酶)Adaptiveresponsetoalkylatingagents烷化剂TheresponseisinducedbylowlevelalkylatingagentsRemovesthealkylgroupfromthedirectlymutagenicO6-methylguaninewhichcanbase-pairwithT.thealkylgroupistransferredtotheproteinitselfandinactivateit.Directreversalofalesionandiserror-freeO6-methylguanineDNAmethyltransferase转甲基酶第82页/共103页二.切除修复(excixion-repair)又称暗修复(darkrepair)。是活细胞内一种用于修复被紫外线等诱变剂(包括烷化剂、X射线和γ射线等)损伤后的DNA的机制。这种修复作用与光无关。有四种酶参与——①内切核酸酶在胸腺嘧啶二聚体的5’一侧切开一个3’-OH和5’-P的单链缺口;②外切核酸酶从5’-P至3’-OH方向切除二聚体,并扩大缺口;③DNA聚合酶以DNA的另一条互补链为模板,从原有链上暴露的3’-OH端起逐个延长,重新合成一段缺失的DNA链;④通过连接酶的作用,把新合成的寡核苷酸的3’-OH末端与原链的5’-P末端相连接,从而完成了修复作用。第83页/共103页切除修复(excixion-repair)第84页/共103页在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2-2023学年上海宝山区七年级(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应急及安全管理培训课件
- 2024-2025学年度中级软考综合提升测试卷附答案详解(满分必刷)
- 强化训练-人教版7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详解
- 卖水果的合同(标准版)
- 设计转包合同(标准版)
- 2024年安全员考试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新)
- 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政策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持续性优化报告
- 2025年教育行业投资并购趋势与教育产业投资前景报告
- 2025年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与环保人才培养计划
- 四川大学本科川化实习报告
- 临终关怀与安宁疗护课件
- 中学生必需把握的3500个常用汉字
- GB/T 10299-2011绝热材料憎水性试验方法
- GB 15766.1-2000道路机动车辆灯丝灯泡尺寸、光电性能要求
- 储备粮直属库原粮储存项目安全现状评价报告
- 第四章-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课件
- 重庆医科大学护理学考研大纲
- 品管圈提高痰培养标本留取率
- 《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全册课件
- 护理管理学第五章 人力资源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