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二期)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细勘察)_第1页
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二期)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细勘察)_第2页
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二期)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细勘察)_第3页
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二期)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细勘察)_第4页
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二期)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细勘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二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⑷.泥质砂岩(J2s):灰褐色。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次为云母及暗色矿物,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泥质胶结。强风化带岩质极软,岩芯破碎,多呈碎块石状;中风化带岩质极软,岩芯较完整,多呈短、长柱状。该层在场区小部分地带分布,为场地内的次要岩性层,其分布和厚度详见钻孔柱状图和工程地质剖面图。2.5.基岩顶界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根据本次勘察野外钻探揭露,场地第四系覆盖层厚度1.70~16.10m,基岩顶面高程313.13~327.53m。场区基岩面总体起伏较缓,基岩面坡度角一般约1~100,仅局部地带稍陡,达25~300。拟建场地基岩划分为强风化带及中风化带。基岩强风化带厚度一般约0.60~2.90m。强风化层底界主要随基岩面起伏而起伏,强风化层风化强烈,质软,少量可见风化裂隙,由于岩芯破碎,采样困难,故未采取强风化样。中风化带岩质极软~软,岩芯较完整,多呈短、长柱状。2.6.水文地质条件拟建场区根据地下水赋存介质及水动力特征,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场地内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人工填土、粉质粘土土层中,直接接受降雨补给,运移至低凹处排泄,水量动态极不稳定,季节变化大,赋水性差;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泥质砂岩、泥岩类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中,受降雨或土层中的地下水补给。拟建场区岩土层主要由人工填土、粉质粘土和泥岩和泥质砂岩层组成。根据周边场地经验,人工填土一般结构松散~稍密,孔隙度较大,渗透系数K=10~20m/d,渗透性较好;粉质粘土渗透系数K=0.001~0.005m/d,渗透性等级为微透水,为相对的隔水;泥岩渗透系数K=0.005~0.01m/d,渗透性等级为微透水,亦是场区的相对隔水层;泥质砂岩渗透系数K=0.05~0.1m/d,渗透性等级为弱透水。场地地势较高,地表迳流条件较好,大气降雨主要以地表水形式向地势较低处排泄,少量地表水渗入第四系土层及基岩裂隙中,形成上层滞水和基岩风化裂隙水,并在重力作用下向地势低洼处排泄。本次勘察在钻孔终孔,抽干钻孔中残留用水24~48小时后进行简易水文观测,场地内水位恢复缓慢,拟建场地地下水总体较贫乏。2.7.水土腐蚀性评价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场地环境类型分类表G.0.1,该场地环境类型为Ⅲ类。拟建场区附近无污染源,根据临近场地建筑经验,场地内水和土对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土对钢结构具有微腐蚀性。2.8.特殊性岩土分布及评价1)素填土:杂色,主要由人工回填粘性土夹砂泥岩碎、块石组成,粒径约20~350mm,约占全重的25%~45%,稍湿,结构松散~稍密,随意性堆填,回填时间约5年。该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在西侧拟建3#楼周边及场地南侧一带厚度较大,厚度约8.6(ZY46)~15.8m(ZY4);在北东侧拟建6#楼一带厚度较小,厚度约1.7(ZY26)~5.4m(ZY35)。人工填土结构呈松散~稍密,未完成自重固结,具湿陷性、不均匀沉降等特性。进行填方施工过程中应分层碾压夯实,压实系数应达到规范要求。部分地带人工填土厚度较大,建议设计桩基础时,人工填土部分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将桩侧负摩阻力减小或消除。否则应考虑人工回填土对桩的负摩阻力影响,负摩阻力系数建议取0.25。2)粉质黏土主要由粉粒、粘粒组成,无摇震反应,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韧度中等,手可搓条,呈可塑状。该层在场区西侧3#楼一带有分布,厚度约1.00~2.50m。粉质黏土一般埋藏较深,厚度小。3)强风化基岩:强风化基岩为极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类,少量可见风化裂隙,该层于拟建场区均有分布,厚度一般较小,约0.60~2.90m。2.9.不良地质现象及地质灾害经本次野外勘察结果,拟建场区未见断层通过,层间裂隙不发育,未见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现象和地质灾害分布。场地内无埋藏的河道、沟滨、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3.岩土物理力学特征3.1.岩土测试成果的可靠性分析及统计原则本次勘察根据场地条件及工程特点,本次勘察在6个钻孔对人工填土作了重型动力触探测试,在19个钻孔取中风化岩样19组作岩石天然和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及三轴抗剪。其采样分布、取样深度、数量均能较好的反映整个场地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特征,样品采取、运输均严格按规程执行,野外岩土样采取方法正确,室内测试由重庆市南方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负责完成,岩样测试按《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2013)执行,操作规范,测试成果真实可靠。岩土参数统计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进行统计、分析。3.2.野外重型动力触探(N63.5)原位测试本次勘察在6个钻孔中对人工填土作了重型动力触探(N63.5)原位测试。测试结果见动力触探试验曲线。测试结果统计如下表:人工填土重型动力触探(N63.5)原位测试统计分析表表3.2-1孔号岩性名称触探深度触探厚度m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ZY2素填土4.7~8.33.79.293.950.43ZY16素填土2.5~5.34.38.303.960.48ZY30素填土7.7~11.904.57.852.950.38ZY32素填土3.6~8.047.473.910.52ZY43素填土4.2~8.12.99.033.580.40ZY45素填土8.4~11.53.28.292.90.35厚度加权平均值8.31根据试验成果(详见动力触探试验曲线图和表3.2-1重型动力触探统计表),击数一般在2~18击之间,加权平均值为8.31击。表3.2-1中显示统计击数的变异系数为0.35~0.52,变异性中等~高。主要动探击数表明填土呈松散~稍密状,拟建场地内填土成分较杂乱,含有一定量的较大碎块石,均匀性较差,未完成自重固结沉降过程。3.3岩石测试成果及统计评述本次勘察分别在19个钻孔取中风化岩样19组作岩石天然和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和三轴抗剪试验。其试验成果严格按《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进行统计,统计指标提供统计数量、区间值、平均值、软化系数、标准差、变异系数及标准值,统计结果见下表:中风化岩石抗压强度试验成果统计表表3.4-1岩性孔号天然抗压强度饱和抗压强度孔号天然抗压强度饱和抗压强度中风化泥质砂岩ZY110.46.86ZY1911.57.7011.57.4510.76.9810.26.5811.47.51ZY57.904.98ZY28*18.312.85.883.6217.612.15.833.5720.814.2ZY78.945.818.105.157.134.52统计指标天然抗压强度饱和抗压强度子样数n1212数据分布范围5.83~11.53.57~7.70平均值(φm)9.125.89软化系数0.65标准差(σf)2.131.50变异系数(δ)0.230.25修正系数(γs)0.880.87标准值(fk)8.015.11注:表中带*者表示岩质胶结较好,强度较高,未参与本次统计岩性孔号天然抗压强度饱和抗压强度孔号天然抗压强度饱和抗压强度中风化泥岩ZY43.041.75ZY304.212.493.311.865.312.413.802.155.481.85ZY145.023.03ZY324.052.563.702.164.303.174.772.785.693.27ZY164.412.65ZY344.362.474.042.363.872.554.322.533.403.40ZY224.782.85ZY354.482.613.842.235.422.364.702.694.552.07ZY244.652.79ZY414.402.784.112.414.243.064.162.433.462.76ZY274.232.49ZY463.291.904.212.413.271.853.231.853.121.77统计指标天然抗压强度饱和抗压强度子样数n3636数据分布范围3.04~5.691.75~3.27平均值(φm)4.202.48软化系数0.59标准差(σf)0.6870.430变异系数(δ)0.1640.173修正系数(γs)0.9530.950标准值(fk)4.002.36岩石抗拉、三轴抗剪试验成果统计表表3.4-2岩性孔号抗拉强度(MPa)粘聚力(MPa)内摩擦角(°)中风化泥岩ZY170.2870.2590.2590.4734.2统计个数3范围值0.259~0.287平均值0.2690.4734.2标准值(0.9折)0.242(0.9折)0.423(0.9折)31.45备注泥岩岩体极限抗拉强度标准值由岩石极限抗拉强度标准值乘以折减系数0.40确定为97KPa。岩体粘聚力标准值由岩石粘聚力标准值乘以折减系数0.30确定为127kPa。岩体内摩擦角标准值由岩石内摩擦角标准值乘以折减系数0.90确定为28.8°。岩性孔号抗拉强度(MPa)粘聚力(MPa)内摩擦角(°)中风化泥质砂岩ZY181.080.7491.051.8837.6统计个数3范围值0.749~1.08平均值0.9571.8837.6标准值(0.9折)0.861(0.9折)1.692(0.9折)34.72备注砂岩岩体极限抗拉强度标准值由岩石极限抗拉强度标准值乘以折减系数0.40确定为345KPa。岩体粘聚力标准值由岩石粘聚力标准值乘以折减系数0.30确定为507kPa。岩体内摩擦角标准值由岩石内摩擦角标准值乘以折减系数0.90确定为31.9°。指标的变异性表3.4-3变异系数(δ)δ≤0.10.1<δ≤0.20.2<δ≤0.30.3<δ≤0.40.4<δ变异性很低低中等高很高本次试验抗压强度统计变异系数(δ)为0.164~0.25统计方法可行,结果可靠,为低~中等变异性岩石。试验方法及试验项目详见《重庆市南方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检测报告》,试验指标的统计方法:算术平均值φm、标准差бf、变异系数δ按下式计算:算术平均值:………………(3.1)标准差:……(3.2)变异系数:δ=бf/φm………………(3.3)式中n――参加统计的试验数据量φi――岩土物理力学指标数据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φk按下式确定:φk=γs×φm………(3.4)………(3.5)式中:γs――统计修正系数φm――岩土参数的平均值3.4.岩体声波试验资料分析我司于2021年9月23日委托重庆市南方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在2个钻孔进行了现场声波测试。试验方法及试验项目详见《波速测井报告》。根据《波速测井报告》,拟建场地内中风化基岩完整性指数为0.58~0.69,表明拟建场地内中风化基岩岩体较完整。 钻孔声波测试成果表孔号地层名称测试范围Vp体Kv完整性(m)(m/s)ZY5强风化泥质砂岩16.30~17.8018980.26破碎中风化泥质砂岩~23.8028470.58较完整中风化泥岩~25.3026830.63较完整ZY20强风化泥岩14.40~15.9017590.27破碎中风化泥岩~20.4025610.57较完整中风化泥质砂岩~21.4029170.61较完整表一、岩体完整性分类表(GB50021-2001)完整程度完整 较完整较破碎破碎极破碎完整性系数>0.750.75-0.550.55-0.350.35-0.15<0.153.5.岩体基本质量等级根据室内岩石试验统计成果,结合岩体完整程度,场地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划分如下:强风化基岩为极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5\*ROMANV类;中风化泥岩为极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类;中风化泥质砂岩为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类。3.6.岩土参数选用及建议根据当地建筑经验,建议粉质粘土承载力特征值取140KPa。岩土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uk按《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岩体完整程度为较完整,并结合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重庆地区经验确定地基条件系数取1.1。当岩体较完整时,岩质地质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由岩石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当岩体受水浸泡时,用饱和值)乘以地基条件系数确定。泥岩中风化带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4.00MPa×1.1=4400KPa泥质砂岩中风化带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8.01MPa×1.1=8811KPa岩土地基承载特征值fak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T-047-2016)按下式确定:fak=γf•fuk式中: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uk——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γf——地基极限承载力分项系数;对土质地基取0.50,对岩质地基取0.33。泥岩强风化带地基承载力特征值:300KPa(经验值)泥质砂岩强风化带地基承载力特征值:300KPa(经验值)泥岩中风化带地基承载力特征值:4400KPa×0.33=1452KPa泥质砂岩中风化带地基承载力特征值:8811KPa×0.33=2907KPa采用桩基础时,嵌岩桩单桩坚向承载力特征值应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16)第8.7.8条的规定,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16)第8.7.8条中公式8.7.8-1~7确定。Qrk=ζrfrkApζr—嵌岩段侧阻和端阻综合系数,可按表8.7.8-4采用。表中数值适用于成桩,对于赶作业成桩(清底干净)和泥浆护壁成桩后注浆,应取表中数值的1.2倍。frk—岩石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施工期及使用期岩体遭水浸泡时宜采用饱和试样,粘土岩取天然湿度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中风化泥岩取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4.00MPa;中风化泥质砂岩取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5.11MPa。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值请在《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规范中查取,建议素填土、粉质粘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值分别取8MN/m4、14MN/m4,泥岩岩体水平抗力系数取50MN/m3;泥质砂岩岩体水平抗力系数取80MN/m3。建议进行填方施工过程中应分层碾压夯实,压实系数应达到规范要求,地坪垫层以下及基础底面标高以上的压实填土应不小于0.94。建议设计桩基础时,人工填土部分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将桩侧负摩阻力减小或消除。否则应考虑人工回填土对桩的负摩阻力影响,负摩阻力系数建议取0.25。有关岩土(体)设计参数详见下表:岩土(体)设计参数表表3.6-1岩土名称重度(KN/m3)抗剪强度基底摩擦系数(μ)边坡坡比(高:宽)临时开挖边坡坡比(高:宽)岩石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土体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C(Kpa)Ф0填土天然20.5*3*30*1:1.75~1:2.001:1.50饱和21.5*2*25*粉质粘土天然19.6*22.5*12.8*0.251:1.50~1:1.751:1.5040饱和20.0*16.0*9.0*强风化泥岩24.5*0.401:1.001:0.75中风化泥岩25.0*12728.80.451:0.50~1:0.751:0.50270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4.00MPa天然承载力特征值1452KPa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2.36MPa施工和使用时受水浸泡时,饱和承载力特征值856KPa强风化泥质砂岩24.5*0.401:1.001:0.75中风化泥质砂岩25.0*50731.90.501:0.50~1:0.751:0.50360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8.01MPa天然承载力特征值2907KPa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5.11MPa施工和使用时受水浸泡时,饱和承载力特征值1855KPa注:带*为经验值,土坡坡率边坡高度小于5m取上限值,大于5米取下限值;岩坡坡率8m以上取下限值,8m以下取上限值。表中岩体C、Ф值等已考虑时间效应,但未考虑施工中外倾结构面等不利因素影响。边坡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表3.6-2结构面编号内摩擦角φ(°)粘聚力C(kPa)LX11850LX21850岩层层面1530土与基岩界面9164.地震效应评价4.1地震效应评价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拟建场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拟建建筑物均为标准设防类。钻孔波速测试成果表表4.1-1孔号地层名称测试范围Vs土的类型(m)(m/s)ZY5素填土0.0~13.0147软弱土粉质黏土~16.0180中软土强风化泥质砂岩~17.0666软质岩石中风化泥质砂岩~20.0999岩石ZY20素填土0.0~12.0148软弱土粉质黏土~14.0184中软土强风化泥岩~16.0617软质岩石中风化泥岩~20.0899岩石拟建场地岩土层为软弱土、中软土和岩石。根据波速测试结果:场地内人工填土剪切波速Vs取147.5m/s,属软弱土;粉质粘土剪切波速Vs取181.6m/s,属中软土;强风化基岩剪切波速大于500m/s,小于800m/s,属软质岩石;中风化基岩剪切波速大于800m/s,属岩石。新近回填土按130m/s计算。建议场地回填土后期压实处理后应实测等效剪切波速Vse值再重新校核场地土的类型、场地类别、设计特征周期及建筑抗震地段。按拟建建筑物设计地坪标高平场和开挖地下车库基坑后,拟建建筑物等效剪切波速及场地类别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第3.1.1条确定如下:拟建建筑物场地类别表4.1-2建筑物名称覆盖层最大厚度(m)填土层厚(m)粉质黏土层厚(m)等效剪切波速场地类别设计特征周期建筑抗震地段3#楼(脱开)(11.67)ZY711.67/147.5Ⅱ0.35s为建筑抗震一般地段4#楼(脱开)(3.03)ZY322.53/147.5Ⅱ0.35s为建筑抗震一般地段5#楼(脱开)(3.19)ZY343.19/147.5Ⅱ0.35s为建筑抗震一般地段6#楼(脱开)强风化基岩直接出露>500m/sⅠ10.25s为建筑抗震有利地段地下车库(16.05)ZY1西侧13.552.5151.9Ⅱ0.35s为建筑抗震一般地段3~6#楼与车库为一整体(16.05)ZY1西侧13.552.5151.9Ⅱ0.35s为建筑抗震一般地段4.2岩土地震稳定性评价拟建场地内无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灾害;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场地内无粉土、砂土和软土分布,岩土体稳定,故不考虑液化。拟建场地部分地带填土厚度较大,在地震作用下易产生震陷变形,建议对场地内填土进行压实或强夯处理。场地内基坑边坡治理稳定后,地震作用下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的可能性小。5.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5.1.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5.1.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拟建场地位于石盘铺向斜南东翼,岩层呈单斜产出,拟建场地及附近地段内未见基岩出露,根据荣昌区保障性住宅建设项目(一期)勘察资料,岩层产状为:倾向273°、倾角5°。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地应力条件较简单,应力水平较低。区内无断层通过,地质构造简单。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本场地为Ⅰ1~Ⅱ类场地,地震峰值加速度为0.10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25s~0.35s、对应的地震烈度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内及附近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未见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场区基岩分布连续、稳定,构造裂隙不发育,场地现状稳定,适宜修建拟建建筑物。5.2.基坑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其设计参数按各拟建建筑物设计地坪标高、环境地坪标高及地下室标高开挖后,将在地下车库四周形成基坑边坡。各边坡稳定性评价如下:AB段基坑边坡:位于地下车库西侧,参考1#、2#、4#剖面,边坡高约4.2m,边坡长约38.0m,为人工挖方土质基坑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二级。边坡岩性为第四系人工填土。按直立状态考虑,第四系土层不稳定,由于基岩面埋藏深,边坡土体不会沿基岩面滑动,其破坏模式为边坡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破坏。AB段基坑边坡西侧为已建道路,地下存在管线,按表3.6-1中临时坡比值进行放坡会破坏现有道路及管线,根据设计意图:建议AB段边坡采用放坡+锚喷方式进行临时支护,保护好周边道路及地下管网,具体由设计方确定,采用拟建侧墙结合梁柱结构体系进行支挡,待侧墙修建完毕后再进行土方回填;或采用桩板挡墙进行支护,基础置于中风化基岩一定深度。开挖时应采取逆作法、信息法施工,先支护,后开挖,分阶、分段跳槽开挖,严禁大面积开挖。2)BC段基坑边坡:位于地下车库南西侧,参考4#、5#剖面,边坡高约5.1m,边坡长约23.0m,为人工挖方土质基坑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二级。边坡岩性为第四系人工填土。按直立状态考虑,第四系土层不稳定,由于基岩面埋藏深,边坡土体不会沿基岩面滑动,其破坏模式为边坡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破坏。BC段基坑边坡南西侧为已建道路,地下存在管线,按1:1.50临时放坡坡比放坡会破坏现有道路及管线,根据设计意图:建议BC段边坡采用放坡+锚喷方式进行临时支护,保护好周边道路及地下管网,具体由设计方确定,采用拟建侧墙结合梁柱结构体系进行支挡,待侧墙修建完毕后再进行土方回填;或采用桩板挡墙进行支护,基础置于中风化基岩一定深度。开挖时应采取逆作法、信息法施工,先支护,后开挖,分阶、分段跳槽开挖,严禁大面积开挖。3)CD段基坑边坡:位于地下车库南侧,参考6#、7#、9~14#、16#剖面,边坡高约4.5~5.6m,边坡长约185m,为人工挖方土质基坑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二级。边坡岩性为第四系人工填土。按直立状态考虑,第四系土层不稳定,由于基岩面埋藏深,边坡土体不会沿基岩面滑动,其破坏模式为边坡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破坏。CD段基坑边坡南侧为已建道路,地下存在管线,按1:1.50临时放坡坡比放坡会破坏现有道路及管线,根据设计意图:建议CD段边坡采用放坡+锚喷方式进行临时支护,保护好周边道路及地下管网,具体由设计方确定,采用拟建侧墙结合梁柱结构体系进行支挡,待侧墙修建完毕后再进行土方回填;或采用桩板挡墙进行支护,基础置于中风化基岩一定深度。开挖时应采取逆作法、信息法施工,先支护,后开挖,分阶、分段跳槽开挖,严禁大面积开挖。4)DE段基坑边坡:位于地下车库东侧,参考2#、4#、5#剖面,边坡坡向约270度,高约4.5~5.6m,边坡长约42.4m,上部土层厚约1.4~5.1m,中部强风化基岩厚约1.8m,下部中风化基岩厚约0~1.9m。为人工挖方岩、土质基坑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二级。边坡岩性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强、中等风化基岩。按直立状态考虑,边坡上部土体不稳定,基岩面较平缓,边坡上部土体不易沿基岩面产生滑动破坏,其破坏模式主要为边坡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破坏。边坡下部基岩稳定性根据极射赤平投影图分析可知:边坡主要为缓倾角顺向坡,LX1与边坡坡向斜交或反向,LX2外倾,边坡岩体有沿外倾结构面LX2产生滑动的可能。根据岩体结构类型、结构面发育特征、主要结构面与边坡坡向组合关系及岩体完整性,并结合《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确定该段边坡强风化基岩岩体类型为IV类、中风化基岩岩体类型为Ⅲ类。强风化基岩等效内摩擦角取46°,中风化基岩岩体等效内摩擦角统一取52°,建议岩体破裂角统一取泥岩岩体破裂角(45+φ/2)约59°与LX2倾角54°之间的小值54°。进一步分析该边坡的稳定性,现以2剖面边坡稳定性验算示意图为例对该边坡沿LX2倾向滑动稳定性计算如下:稳定系数按下式计算:Ks=(γVcosθtgψ+Ac)/γVsinθ式中:γ――岩土体的重度(KN/m3),取25KN/m3;ψ――结构面的内摩擦角(°),取180;c――结构面的粘聚力(KPa),取50KPa;A――结构面的面积(m2),取6.94m2V――岩体的体积(m3),取11.39m3θ――结构面的倾角(°),取54°。稳定性验算结果为:Ks=1.74>1.30。直立切坡后,边坡基岩稳定,但在施工开挖过程中,会对岩体产生扰动,降低岩体C、Φ值,降低安全系数。场地存在放坡空间,建议土层、强风化按建议按表3.6-1中临时坡比值进行放坡、中风化基岩按外倾结构面倾角54°进行放坡,并对临时放坡边坡坡面进行封闭,采用拟建地下车车库侧墙结合梁柱结构体系进行支挡,待侧墙修建完毕后再进行土方回填。开挖时应采取逆作法、信息法施工,先支护,后开挖,分阶、分段跳槽开挖,严禁大面积开挖。5)EF段基坑边坡:位于地下车库北侧,参考9~16#剖面,边坡坡向约180度,边坡高约4.6m,边坡长约158.4m,14#~16#剖面为人工挖方岩土质边坡,其余地段为土质基坑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二级。边坡岩性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强、中等风化基岩。按直立状态考虑,边坡上部土体不稳定,基岩面较平缓,边坡上部土体不易沿基岩面产生滑动破坏,其破坏模式主要为边坡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破坏。边坡下部基岩稳定性根据极射赤平投影图分析可知:边坡主要为切向坡,裂隙与边坡坡向斜交或反向,边坡基本不受裂隙切割控制。根据岩体结构类型、结构面发育特征、主要结构面与边坡坡向组合关系及岩体完整性,并结合《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确定该段边坡强风化基岩岩体类型为IV类、中风化基岩岩体类型为Ⅲ类。强风化基岩等效内摩擦角取46°,中风化基岩岩体等效内摩擦角统一取52°,建议岩体破裂角统一取泥岩岩体破裂角(45+φ/2)约59°。该段边坡高度较小,场地存在放坡空间,建议按表3.6-1中临时坡比值进行放坡,再采用拟建地下车库侧墙结合梁柱结构体系进行支挡,待侧墙修建完毕后再进行土方回填,并应对临时放坡边坡坡面进行封闭。开挖时应采取逆作法、信息法施工,先支护,后开挖,分阶、分段跳槽开挖,严禁大面积开挖。5)FG段基坑边坡:位于地下车库北侧,参考1#、2#剖面,边坡高约6.6m,边坡长约14.7m,为挖方土质基坑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二级。边坡岩性为第四系人工填土。按直立状态考虑,第四系土层不稳定,由于基岩面埋藏深,边坡土体不会沿基岩面滑动,其破坏模式为边坡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破坏。根据设计意图:按表3.6-1中临时坡比值进行放坡会破坏周边住宅(5F)道路,建议FG段边坡采用放坡+锚喷方式进行临时支护,保护好周边道路及地下管网,具体由设计方确定,采用拟建侧墙结合梁柱结构体系进行支挡,待侧墙修建完毕后再进行土方回填;或采用桩板挡墙进行支护,基础置于中风化基岩一定深度。开挖时应采取逆作法、信息法施工,先支护,后开挖,分阶、分段跳槽开挖,严禁大面积开挖。6.场地地基评价6.1.场地地基均匀性评价(1)素填土(Q4ml):该层在场地全部地带有分布,厚度变化大,压缩性高,均匀性差。(2)粉质粘土(Q4el+dl):该层在场区西侧局部小部分有分布,厚度一般较小,均匀性差。(3)强风化基岩(J2s):于场区所有地带有分布,厚度一般较小,均匀性差。(4)中等风化基岩(J2s):中厚层状构造,分布连续稳定,无软弱夹层,均匀性好。6.2.场地地基稳定性评价1)人工填土在场区全部地带有分布,厚度变化较大,结构松散~稍密,基岩面局部较陡,桩基将受水平力,在地震工况下将加大,在设计基础时应考虑水平力。2)坡顶建筑基础深度应适当加深,基础应将建筑荷载传至边坡岩体破裂面或顺层面以下的稳定岩体中。3)拟建建筑物的地基持力层为中等风化基岩,基坑边坡有效支挡后,场地内临空面稳定。拟建建筑物的地基持力层为中风化基岩,本场地不是灰岩地区,无临空面、无人为影响,通过钻孔和当地地区经验揭示中风化基岩岩体较完整,承载力较高,且分布连续、稳定,无破碎岩体和软弱岩层,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判定该场地建筑物地基为稳定性好。6.3.地下水作用评价拟建场地内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本次勘察期间经钻孔终孔后,抽干钻孔中残留用水,场地大部分地带水位恢复缓慢,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施工时地势低洼地段接受大气降雨的渗入补给形成上层滞水,故在建设过程中,场内应修建良好的排水系统,做好有效的排水处理工作,严防地表水对地基及基础造成不良影响。场地西侧、南侧基岩面埋藏较深,为低洼地带,易形成地表上层滞水,应考虑相应的排水措施,抽排渗入坑孔内的地表水和可能形成的地下水。开挖平场地下车库后,场地内地下车库区域地势较低,易在基坑内汇水形成地下水。因此,应考虑相应的截排水措施,抽排渗入坑孔内的地表水和可能形成的地下水。地下车库基坑四壁壁脚应设置排水沟,四角应设置积水井,并设置纵横排水盲沟将地下水排至积水井,随时抽排地下水至场地外,以保证地下车库干燥不被水淹,并做好地下车库隔水、防渗工作,地下车库可不考虑抗浮设计。6.4.岩土层承载能力评价拟建场地人工填土厚度变化较大,均匀性差,压缩性高,承载力低;第四系粉质粘土厚度一般较小,分布不均,承载能力低;强风化基岩较破碎,呈碎块状,力学性能较差,承载能力较低;中风化基岩岩体较完整,力学性能较好,承载能力较高。6.5.基础持力层的选择拟建场地内人工素填土工程特性差,分布不均,不应直接作为拟建物地基持力层,经人工加固处理检测合格后,可作一般建构筑物的浅基础持力层,当选填土层作拟建构筑物的基础持力层时应进行压实处理,保证压实填土的压实系数≥0.97;粉质粘土厚度小,埋藏深,承载力较低,不宜利用;强风化基岩风化裂隙较发育,承载能力较低,厚度一般较小,埋藏较深,不宜作为基础持力层;中风化基岩岩体较完整,无临空面、洞穴、软弱夹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现象,承载力高,是拟建物理想之基础持力层。6.6.基础型式建议根据各拟建建筑物的结构类型、荷载及用途等特点,结合场地条件、地基条件,按各拟建建筑物的设计地坪标高平场后,基础持力层埋藏深度小于3m建议采用浅基础,大于3m建议采用桩基础,各拟建建筑物具体基础型式建议详见下表:拟建物基础形式建议表表6.6-1楼号基础持力层覆盖层厚度m中风化基岩埋深m基础形式建议持力层承载力建议3#楼中风化泥岩、泥质砂岩9.47~11.5011.07~13.34中风化基岩埋深大于3m,建议采用桩基础,桩基础应置于中等风化带完整基岩一定深度。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4.0MPa4#楼中风化泥岩1.39~3.032.09~4.56大部分中风化基岩埋深大于3m,建议采用桩基础,桩基础应置于中等风化带完整基岩一定深度。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4.0MPa5#楼中风化泥岩0.82~3.192.32~4.69大部分中风化基岩埋深大于3m,建议采用桩基础,桩基础应置于中等风化带完整基岩一定深度。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4.0MPa6#楼中风化泥岩00~1.37中风化基岩埋深小于3m,可采用浅基础(独立柱基),其基础应置于中风化基岩不少于0.50m。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4.0MPa地下车库中风化泥岩、泥质砂岩0~11.500~13.34拟建6#楼(ZY17、ZY18、ZY26、ZY27、ZY35、ZY36、ZY37)一带中风化基岩埋深小于3m,可采用浅基础(独立柱基),其基础应置于中风化基岩不少于0.50m,其余地带中风化基岩埋深大于3m,建议采用桩基础,桩基础应置于中等风化带完整基岩一定深度。也可全部采用桩基础,具体由设计方确定。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4.0MPa注:同一结构单元部分采用桩基础,部分采用浅基础,并均以中风化基岩作持力层时,应加强基础抗侧整体刚度。基岩面坡度变化较陡地段和基坑边坡部位,基础深度应适当加深,位于边坡坡顶的基础应将建筑荷载传至边坡岩体破裂面或顺层面以下的稳定岩体中,并对外倾结构面以上段进行应力隔离措施,具体由设计方确定。6.7.桩基成桩可能性评价、桩的施工条件论证现有填土呈松散~稍密状,在填土层中成桩条件差,孔壁易垮塌,粉质粘土成桩条件差,孔壁易垮塌,在强风化基岩中成桩条件较好,中风化基岩中成桩条件好,对周边环境影响小。场地现有填土以及场地平场回填时形成的填土,如不进行碾压夯实,在填土层中成桩条件差,孔壁易垮塌,并在桩孔附近可能会形成塌陷;粉质粘土呈可塑状,采用机械成孔存在桩孔缩径的风险;在强风化基岩中成桩条件较好;中等风化基岩中成桩条件好,对周边环境影响小。若采用人工挖孔桩施工时,在土层段和基岩强风化段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等从上至下分段护壁,确保施工安全。并应考虑相应的排水措施,抽排渗入坑孔内的地表水和可能形成的地下水。当桩位较深时,应做好必要的通风措施,并严禁在桩孔附近堆载。若采用机械成孔桩施工时,应考虑到人工填土层松散易产生塌孔,应先夯实后再进行基础施工,为确保孔底沉碴在规范厚度内和工程质量,建议在第四系人工填土层、粉质粘土层等地段全部采用泥浆护壁等措施,塌孔严重时可采用钢筒护壁或水泥砂浆回填再二次成孔等或其它施工措施,确保工程质量。场地按设计标高平场后,基岩埋藏较深,雨季时场地低洼地带可能形成地下水,建议采用机械成孔桩。根据渝建发〔2012〕162号文规定,受施工技术、场地条件、大断面桩型限制,不宜采用机械成孔施工工艺的建设工程,经建设单位会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组织专家充分论证通过后,才可考虑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拟建场地施工面限制较大,在基坑开挖前应详细考察研究弃土位置,同时考虑将来基础回填的利用。然后根据弃土区位置,运土距离,开挖设备能力等因素,对降水工程、土方工程和支挡工程进行周密的施工组织设计。边坡开挖土方应及时运走,不能在边坡坡顶堆放,以免引起边坡变形而发生意外。在施工工程中应注意现场的文明施工,降低噪声及施工排渣对环境的影响。6.8.拟建工程对相邻(构)筑物影响评价拟建场地西侧、南侧靠近已建道路,基坑开挖时,临时放坡会破坏周边道路及管线。建议AB段、BC段、CD段、FG段边坡采用放坡+锚喷方式进行临时支护,采用拟建侧墙结合梁柱结构体系进行支挡,待侧墙修建完毕后再进行土方回填;或采用桩板挡墙进行支护,基础置于中风化基岩一定深度。开挖FG段边坡临时放坡时会对已建居民楼(5F)出入道路造成破坏。建议FG段边坡采用放坡+锚喷方式进行临时支护,采用拟建侧墙结合梁柱结构体系进行支挡,待侧墙修建完毕后再进行土方回填;或采用桩板挡墙进行支护,基础置于中风化基岩一定深度。开挖时应采取逆作法、信息法施工,先支护,后开挖,分阶、分段跳槽开挖,严禁大面积开挖。拟建场地北侧为居民楼(5F),距离较近,基础施工对周边存在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现场的文明施工,降低噪声及施工排渣对环境的影响。6.9可能存在的工程风险评价场地现有填土以及场地平场回填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