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涡度、散度与垂直速度_第1页
05-涡度、散度与垂直速度_第2页
05-涡度、散度与垂直速度_第3页
05-涡度、散度与垂直速度_第4页
05-涡度、散度与垂直速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涡度、散度与垂直速度,是天气分析预报中经常使用的三个物理量。在天气学教科书(例如:朱乾根等,2000)与动力气象学教科书(例如:吕美仲与彭永清,1990)中都有详尽介绍。本章内容,主要取材于朱乾根等的教科书。§7.1涡度的表达式涡度是衡量空气质块转运动强度物理量,单位为v"s。根据右手定则,逆时针旋转时为正,顺时针旋转时为负。从动力学角度分析,根据涡度的变化,就可了解气压系统的发生和发展。更确切地说,我们这里的涡度是指相对涡度,其表达式为:ijVAV3=uvkaazwawav-au=(-)i+(-ayazazaw-avau-)j+(-)kayaxay(7.1.1)其中V3(=ui+vj+wk)是二维风矢。虽然涡度是一个矢量,但在天气分析中,一般却只计算它的垂直分量,亦即相对涡度垂直分量或垂直相对涡度匚。匚的表达式为:av

av

axau

ay(7.1.2)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分析预报中说的涡度匚,其全称应是垂直相对涡度。将式(7.1.2)变微分为差分,得:(7.1.3)§7.1.2相对涡度匚的计算方法

犹如风矢有实测风与地转风一样,相对涡度匚有实测风涡度匚与地转风涡o度C两种。下面分别介绍它们的计算方法。g实测风涡度匚计算方法o用实测风计算涡度时要按照式(7.1.3)所列各项分别进行。首先把实测风分解为u、V分量,然后分别读取图7.1.1所示的A、C点的u值和B、D点的v值,最后代入式(7.1.3)即得0点的涡度:(7.1.4)AxAAxAy图7.1.1计算物理量用的正方形网格(朱乾根等,2000)地转风涡度1计算方法g假若实测风与地转风相差很小,那么,便可用地转风代替实测风,并可根据地转风公式直接从高度场(或气压场)求算相对涡度。用地转风计算得到的相对涡度称地转风涡度,也有人也简称地转涡度。地转风涡度1的几何意义是代表等压面凹凸的程度。g把等压面上的地转风公式ugVugVg(7.1.5)fay(7.1.5)aHfax代入式(7.1.2)中,略去地转参数f(=2Osin申)的空间变化后,即可得到地转风涡

度匚的表达式:g(7.1.6)82H82H9.8(7.1.6)=(+)=V2Hgf8x28y2f上式中H为位势高度,V2h为高度场的拉普拉斯。在实际业务中可用图7.1.1所示网格进行计算,并把上式改写为差分形式:9.8gH—HH—9.8gH—HH—HDO—OBdmdmdmH—HH—HAO—OCdmdmdm(7.1.7)9.8m2=(H+H+H+H—4H)fd2ABCDO式中m为地图投影放大系数。由上式可见,读取网格上A、B、C、D、O五点的高度值,代入式(7.1.7),便得O点的地转风涡度。g§7.2散度的计算(引自:朱乾根等《天气学原理与方法》(第3版)pp618〜620)。1.定义及表达式散度是衡量速度场辐散、辐合强度的物理量,单位为1/s,辐散时为正,辐合时为负。水平散度的表达式为:(7.2.1)8u8v(7.2.1)+—8x8y水平散度D的大小是从同一水平面(或等压面,请读者牢牢记住这个条件)上的实测风场计算求得的。2.计算方法把式(7.2.1)写成差分形式:(7.2.2)Av(7.2.2)+—Ay若用图7.1.1所示网格计算水平散度,变微分为差分,则上式就改写为:u—uv—vD=—DB+—AC2d:m

(7.2.3)式中d为在天气图上所取网格点的距离。这样把图7.1.1中B、D点的u值和A、C点的v值代入式(723),便得0点的散度。3.注意事项当气象测站不在同一个海拔高度上时,地面图上散度的计算方法,我们将在后面介绍。关于对上面计算散度值的修正方法,将在§7.3介绍。§7.3垂直速度o的诊断(引自:朱乾根等《天气学原理与方法》(第3版)pp620〜635)。大气垂直运动是天气分析和预报中必须经常考虑的一个重要物理量。需要提请读者注意的是,这里说的垂直速度(或运动),仅仅指大尺度的。垂直速度不是直接观测到的物理量,它是通过间接计算而得到的。垂直速度的计算方法很多,下面只介绍O'Brie(197提出的运动学法(积分连续方程法)。1.计算原理在(X,y,p)坐标系中,连续方程可写为:dudvdo++=dudvdo++=0dxdydpdodpdudv=-(+)

dxdy将上式两端对p积分得:o一opp0pdudv=-Ip(+)dpp0dxdydudv=(+)(Pn一P)dxdy0(7.3.1)(7.3.2)(7.3.3)dududv(+)为dxdy(7.3.4)p和p两层等压面之间的平均散度,则式(7.3.3)可改写成:0o=o+D(p一p)p00式中o和o分别为p和p高度处的垂直速度。单位为hPa5;正值为下沉运动,p00负值则为上升运动。若平均散度D在p和p两层之间的变化是线性的,即:0D=1(D+D),那么,在求得各层散度之后,根据式(7.3.4)便可自下而上一层20一层地算出各层的垂直速度来。下边界条件假定:(a)地面海拔高度很低,且是平坦的(读者要特别注意这个假定),⑹p=1000hPa处,w=0,则各主要等压面上的垂直速度①可分别用式(7.3.4)0推算出来。必须对W和D进行修正的原因原则上,可以用这种方法计算出任意层次的w。但在实际上,用这种方法来计算高层的w常常很不准确。原因是:(a)风在高层观测的精确度较低;(b)误差随高度有积累。上述原因的详细解释是,在作散度计算时,既有风的观测、分析方面的误差,又有计算中带来的误差,这些误差都随高度升高而有积累,从而导致w的计算值的精确度随高度升高而不断下降。结果到了气柱的顶部,w的值往往不能满足w=0的边界条件,这就违背了“补偿原理”因此必须对上述运上界动学方法或“补偿作用”进行修正。对D和w的修正根据实际资料的分析,D的修正量可以假定为气压的线性函数。即(证明略):—kD'=D-(w-w)/Ap(7.3.5)kkMNT式中M=fk=1N(N+1),M是一个只与总层数N有关的常数。21对D作了上述修正后,w也应作相应的修正(证明略)。(7.3.6)k(k+1)(7.3.6)w'=w-(w-w)kk2MNT其中,k=1,2,,N,是层次序号。N为需要计算的总层数,w是未经修正的N最高层垂直速度(一般即100hPa处的w),w是经过修正后的最高层垂直速度。9N式(7.3.6)中的w是借用其它方法(例如绝热法等方法)求出的。N实例分析表明,w一般都在3〜5x10-3hPa:'s,最大可达2030x10-3hPa/s。而由绝热法或其他方法求出的100hPa上3的数值一般很小(大约为0〜0.5X10-3hPa/s),因此3较之3是很小的。这样,在精度允许的情况TN下,为了计算的方便,可取3二0。这样,式(7.3.5)与(7.3.6)便可简化成下列形T式:D=Dkkk3MApk(k+1)3'=3--3kk2MN5.w与3的换算关系(7.3.7)(7.3.8)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需将上面计算出的3(=dp:idt)换算成W(=dzJdt)。例如,在计算z-螺旋度h=w匚时以及绘制垂直剖面图上的环流时就遇到上述情况。z垂直速度在(x,y,p,t)坐标系里为3(=dp®),在(x,y,z,t)坐标系里为w(=dz:'dt)'两者有以下的关系:dpdt(7.3.9)通常,式(7.3.9)的右边前两项之和很小,因此近似有:dP=(7.3.10)dtdz代入静力学关系,则得:dp〜3==-pgwdt再代入状态方程,则得:(7.3.11)dp〜p=-gwdtRTdv(7.3.12)式(7.3.12)即为3与w的换算关系式。3的单位多取hPas,w的单位多取cm-s。§7.4地转偏差与散度、垂直速度的关系1.定义地转风虽然可以作为实际风的近似,但一般情况下实际风和地转风总是有差别的。为了量度实际风偏离地转风的程度,人们将实际风与地转风的矢量差定义为地转偏差。令地转偏差用V'表示,则有:V'=V-Vgpu'=u-u或gIv'=v-vg亠2.计算方法(7.4.1)(7.4.2)考虑到有关教科书中地转风的定义式后,可将式(7.4.2)改写为:1帥u'=u-(-)fOy1帥v'=v-()fOx(7.4.3)将公式(7.4.3)变为差分形式,得:1A©u'=u—(—)fAy1A©v'=v—()fAx(7.4.4)根据式(744),可以计算出地转偏差矢量的两个分量u'与v',进而得到地转偏差矢量:V'=u'i+v'j3.地转偏差与水平散度、垂直速度的关系将式(7.4.2)代入水平散度公式,得:dudvddD=+=(u+u')+(v+v')OxOyOxgOygOuOvOu'Ov'=g+g++OxOyOxOy若取f为常数,则有:OuOv1OO©1OO©g+L=—()+()=0OxOyfOxOyfOyOx将式(7.4.7)代入(7.4.6),得:(7.4.5)(7.4.6)(7.4.7)(7.4.8)式(7.4.8)表明,实际风的水平散度是由地转偏差决定的。由于垂直运动与水平散度联系在一起,故可以认为垂直运动也与地转偏差有一定联系。地转偏差在动能制造转换中的作用当有地转偏差时,若实际风偏向低压一侧,水平气压梯度力对空气微团作功,其动能将增加;若实际风偏向高压一侧,空气微团反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功,其动能将减小。因此,地转偏差对大气运动动能的制造和转换起着重要作用。地转偏差的大小自由大气中地转偏差一般很小,地转偏差与地转风的比值平均为20%左右。实际风偏离地转风的角度平均约为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