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子滞后校正_第1页
转子滞后校正_第2页
转子滞后校正_第3页
转子滞后校正_第4页
转子滞后校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设计课题:转子绕线机控制系统设计院系: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姓名:。学号:。.。。。.班级:自动化1班指导老师:..基于滞后法校正法的转子绕线机控制系统设计。..(。。.大学自动化专业,湖北省,武汉市,430000)摘要利用MATLAB软件的Simulink仿真平台,对转子绕线机控制系统进行数学建模和系统仿真,并结合Bode图进行分析研究,确定调节系统的控制器参数,从而获得理想的设计结果.通过对其进行仿真研究,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Abstract:Themini-computercontrolsystemisdevelopedmainlyforsmallerscaleindustryapplications。AdoptingtheembeddingsystemandModbusfieldbustechnology,openingintelligentI/Omoduleandreal—timeon-linecontrolstrategy,thesystemhasflexiblecontrollingandhuman-machineinterface,betterreliabilityandstability,strongextensibilityandlowprice,etc.关键字控制器;直流调速系统;串联滞后校正;Maltlab仿真;SimulinkBode图1。引言在现代化工业中,转子绕线机控制系统的应用日益广泛。转子绕线机控制系统调节器的控制功能是过直流调速系统来实现的.绕线机系统是一种特殊的直流调速系统.传统的PID直流调速系统L1]基本上由比例调节器、微分调节器和积分调节器组成.此次设计采用一种新的调节器,来完成该控制器数的调节和确定.采用Bode图法和Simulink系统仿真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判断,得到适当的控制器以实现转子绕线机的正常工作.2.转子绕线机系统结构及设计要求2。1设计内容设计目标是用机器代替手工操作,为小型电机的转子缠绕铜线。每个小型电机都有3个独立的转子线圈,上面需要缠绕几百圈的铜线。绕线机用直流电机来缠绕铜线,它应该能快速准确地绕线,并使线圈连贯坚固。采用自动绕线机后,操作人员只需从事插入空的转子、按下启动按钮和取下绕线转子等简单操作。图1绕线机控制系统绕线机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相应的控制系统的原理方块图如图2所示。控制系统设计的具体目标是:使绕线速度和缠绕位置都具有很高的稳态精度.也就是使绕线机系统对斜坡输入有很高的稳态精度.——-图2绕线机控制系统的原理方块图该系统至少是个I型系统,它响应阶跃输入的稳态误差为零,系统对单位斜坡输入的稳态误差为:其中2。2设计的具体要求:要求设计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满足下述性能指标:ﻩ系统对斜坡输入响应的稳态误差小于10%,;系统对阶跃输入的超调量在10%左右;按2%准则的调节时间不超过3s。3。设计的步骤:绘制未校正系统的轨迹.根据x=0.59,w=2.49确定预期主导极点的容许区域,并进一步在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上确定校正后的预期主导极点.计算预期主导极点对应的根轨迹增益和未校正系统的速度误差系统K'v。计算b=Kv/K’v,要求Kv>=10。根据求得的b,配置滞后校正网络的零极点,使校正系统的根轨迹经过预期主导极点.本例设计过程中,根据选定的预期主导极点,采用rlocfind函数计算根轨迹增益的取值,得到b=10;在配置滞后校正网络的零极点时,取z=—0.1,极点p=—0。01,以免明显改正系统的根轨迹。于是所设计的滞后校正网络为4.系统仿真图:系统对单位斜坡输入的稳态误差为:其中,要求稳态误差小于10%,故可得K1=500开环增益K=10。待校正系统的截止频率=7.07rad/s绘制k===500时未校正系统的Bode图,如图所示K1=500;num=[1];den=[1,15,50,0];[num,den]=series(K1,1,num,den);w=logspace(-1,2,200);[mag,phase,w]=bode(num,den,w);[Gm,Pm,Wcg,Wcp]=margin(mag,phase,w);Phi=(60—Pm)*pi/180;alpha=(1+sin(Phi))/(1-sin(Phi));M=-10*log10(alpha)*ones(length(w),1);[mag,phase,w]=bode(num,den,w);semilogx(w,20*log10(mag),w,M,'——’);grid;4。1系统未校正前根轨迹:G0=tf([1],[1,15,50,0]);rlocus(G0);holdon;axis([-15,1,-10,10]);zeta=0.59;wn=2。49;x=[-10:0。01:-zeta*wn];y=-sqrt((1-zeta^2)/zata)*x;xc=[-10:0.01:—zeta*wn];c=sqrt(wn^2-xc.^2);plot(x,y,’—’,x,—y,':',xc,c,'—.’,xc,-c,'--’);xlabel(’实轴’);ylabel(’虚轴')4.2校正后根轨迹程序和仿真图:G0=tf([1],[1,15,50,0]);Gc=tf([1,0.1],[1,0。01]);G=series(G0,Gc);rlocus(G);holdon;axis([-15,1,—10,10]);zeta=0.59;wn=2。49;x=[-10:0。01:-zeta*wn];y=-sqrt((1-zeta^2)/zata)*x;xc=[—10:0。01:-zeta*wn];c=sqrt(wn^2-xc。^2);plot(x,y,'—',x,-y,’:’,xc,c,'-.',xc,-c,’-—’);xlabel('实轴');ylabel('虚轴');4。3校正后的系统阶跃响应程序和仿真图:G0=tf([1],[1,15,50,0]);Gc=tf(100*[1,0.1],[1,0.01]);G=series(G0,Gc);G1=feedback(G,1);step(G1);grid;检验表明,校正系统在超调量和调节时间方面,基本满足设计要求,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达到Kv=20.5。主要参考资料:[1]胡寿松主编,自动控制原理[M],第五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2]RichardC.DorfandRobertH.Bishop:ModernControlSystems,NinthEdition,PearsonEducation,2002年[3]薛定宇著,控制系统仿真与计算机辅助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4]王凤如主编,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结束语

此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我收获很多,从理论到实践,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本次训练必须使用matlab软件,使我又重新复习了使用matlab。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在训练过程中使我意识到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的还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靠,通过学习让我对课本上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采用滞后校正法,校正后的系统能满足对调节时间和超调量的设计要求,增大系统增益k,稳态误差会下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