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1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2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3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4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第第页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学校三班级数学上册教案1

单元内容:教材第2-8页的内容。

单元目标:

1、熟悉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简洁的时间计算。

2、时间单位的简洁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单元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洁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第一课时时、分、秒

教学目标:

1.熟悉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看、体验等活动.使同学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同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平安等思品教育。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把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

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熟悉。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学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同学回答引导探究。

〔1〕熟悉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刚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看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熟悉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同学边观看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同学认真观看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觉?

③同学汇报,老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觉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觉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熟悉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同学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到底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同学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同学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稳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熟悉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晰的吗?

学校三班级数学上册教案2

设计说明

吨这个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同学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接触,不易直接感受,因此在本节课,老师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组织算一算、估一估等实践活动,关心同学感受和体验质量单位吨。

1.创设情境,丰富同学对吨的感性熟悉。

三班级的同学,生活阅历很少,接触这些质量单位的机会更少。针对这种状况,光靠老师的讲解很难到达抱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创设同学喜爱的情境,充分利用PPT课件,让同学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接受信息,丰富同学对吨的感性熟悉。

2.结合已有学问阅历,让同学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同学熟悉了吨,把握了吨与千克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同学完成例8,让同学结合已有的学问阅历,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培育同学的规律推理力量。

课前预备

老师预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一猜同学或老师的体重。

2.讲故事。

张伯伯的农场今年获得了大丰收,收获了好多的大米,张伯伯要把这些大米装在袋子里,预备运到城里出售,他会选择什么样的车呢?

设计意图:通过猜想嬉戏和故事引入课题,激发同学剧烈的求知欲望。

⊙师生沟通,探究新知

1.熟悉吨。

(1)出示课件,引导同学观看情境图:张伯伯要运输大米,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输,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同学看车厢上的数,说出它们的载质量)

(2)1吨究竟有多重呢?还是让这些大米告知我们答案吧!

课件出示: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同学通过计算得出: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3)揭示课题:这10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吨是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板书:1吨=1000千克)

2.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在班级里找到一名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问:1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多少千克?

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呢?(指出: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1吨。然后让班级的40名同学到前面站成密集队形,体会1吨的视觉效果)

(2)让同学完成课堂活动卡,丰富对吨的感性熟悉。

(3)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质量是1吨的物体。

(4)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状况下用吨作单位。

(计量鲸、大象的体重,计量煤炭、建筑用的沙石的质量等)

学校三班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通过详细的生活情景,使同学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技能目标:能通过观看、比较、合作、沟通等学习方式,探究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的规律,能正确地进行一般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互相转换。

情感与学习看法:培育同学主动主动地参加到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去,情愿和同学合作沟通,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胜利的体验;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和熟悉24时记时法,正确地把两种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理解0时和24时。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

1、创设情景

老师先给小伴侣讲个故事,想听吗?

小明是足球迷,小刚告知他,星期六8时有球赛。小明早早就打开了电视机,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播放。你们猜猜:这是怎么回事呢?(同学猜想)小明等呀等呀,等得有点不耐烦了,就打电话去问小刚,一问才知道,原来不是上午8时而是晚上8时。(板书两个时间)

小结:像这样说成上午……、下午……、晚上……的记时方法是我们平常生活中常常用的,我们称之为一般记时法。(板书一般记时法)

2、引出课题

用一般记时法表示时间,假如不说明是什么时候的几时,简单产生误会,引起混乱,还可能误了大事,所以通常我们都要说清晰是上午还是下午。

大家都喜爱看电视吗?出示节目预报。你喜爱看什么节目呢?你喜爱的节目是在什么时候播出的?(电脑出示)这些14时、18时,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记时法吗?

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24时记时法。(板书课题:24时记时法)

二、引导探究

1、熟悉0时到12时

(1)播放新年钟声敲响的录像,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0点钟声用敲响)也就是说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头的?0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是0时。(电脑出示钟面图)那时你一般在做什么呢?(睡觉)可能还在做梦呢,在甜美的梦境中崭新的一天开头了。板书:0时

(2)(点击电脑,时针转动)时针转到1时如今是什么时间了?(1时、凌晨1时)板书:凌晨1时

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洁地说成1时。

(3)时针转至8消失同学升旗图片。问:如今又是什么时间了?你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吗?与你的同伴相互说一说,谁来说?

上午8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洁地说成8时。板书:8时上午8时

(4)(时针连续转动到10,汇报,再转到12)时针走了一圈,如今是什么时间了?你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吗?自己轻声说一说,谁来说?

中午12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洁地说成12时。

(5)小结:从0时开头到12时已经经过了几个小时?在这12个小时中,用24时记时法与一般记时法表示时刻有什么不同?小组商量一下,谁来说?

在这12个小时中,用一般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要加凌晨或者上午;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不要加凌晨或上午。[学校教学设计网-]

2、同学自主探究熟悉13时到24时

(1)时针接着往下转一大格,如今是什么时间了?你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吗?与你的同伴商量一下。

得出下午1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是13时,13时就是下午1时。

(2)(时针连续转动),用24时记时法表示,自己填一填,和同桌沟通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3)如今是24时,一天最终结束了,同时意味着新的一天又开头了,所以24时也是其次天的0时。从13时到24时又经过了几个小时?在这12个小时中,用24时记时法与一般记时法表示时刻又有什么不同?小组商量一下,谁来说?

3、组织商量:

师:同学闭上眼睛想一想,在一日也就是一天的时间里,钟面上的时针正好走几圈?一共是几小时?(正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一天24时小时的状况。(电脑)小伴侣认真观看用两种记时法表示的时间,对比一下,你有什么发觉吗?把你的发觉在小组里沟通一下,比一比哪个小组发觉的隐秘最多。

(1)小组沟通

(2)小组汇报

(3)老师小结

三、应用

1、想想做做1

请你依据每一幅图上小伴侣的活动状况,说一说这是什么时候的几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是几时?

2、你在日常生活中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

3、想想做做2-5,7-8(视时间状况而定)

四、拓展

想想做做的第6题。给钟面画上时针。

五、你知道吗?

同学自己阅读“你知道吗?”,鼓舞同学课后收集更多的相关资料,互相介绍,增长学问。

六、总结

通过今日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结束语:一天24小时人人拥有,聪慧人珍惜时间,每分每秒都有收获,愚蠢的人只顾眼前的享受和玩耍,让时间白白的从身边溜走,最终一事无成。

学校三班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里程表〔一〕

教学目标:

1.会看里程表,能从里程表中猎取数学信息。

2.对比路线图,能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重点:

从里程表中猎取信息。

教学难点:

对比路线图,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482-167+456863-〔285+578〕428+〔547-398〕

【探究展现】

下列图是“北京—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

二、同学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现完成任务。

同学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现完成。老师在巡察中发觉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现完成,老师适当点拨。

三、达标训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表现满足吗?你觉得

这节课哪个组表现得最棒?

同学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现完成。老师在巡察中发觉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现解决,老师适当点拨。

完成后小组内沟通,老师抽查。

学校三班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把握除法的简便算法。

2、能正确、敏捷地进行计算。

3、通过练习,提高同学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点:进一步把握除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能详细问题详细分析、敏捷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整理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节课我

们连续来复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复习

1、回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怎么进行简便计算的?进行简便算法时要留意什么?

2、全班沟通:个别汇报

当一个两位数可以分解为两个一位数相乘时,可以把两位数除法改为除数是一位数的连除式题。

要留意:不是所以的题目都可以这样的,有些题目这样并不能很简便,做时要敏捷运用。

学校三班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毫米的熟悉

教学目标:

1、熟悉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育同学的估测意识和力量。

3、培育同学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力量,并感受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熟悉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育同学的估测方法。

教具预备:

情景图〔课件〕,照片,蜡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让同学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的情境,在测量中发觉它们的长度都不是整厘米。从中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二、探究沟通、解决问题

1、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师:请同学们观看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小组合作学习,估量课本的长、宽、厚。

〔1〕采纳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量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加,可选专人将估量的结果填在记录表〔老师事先预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量”一栏中〔见下表〕。

〔2〕对估量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同学选择性的估量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进行补充。将同学估量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量的结果比较精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量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相互商量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同学沟通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小结:当测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建立1毫米的概念

〔1〕熟悉同学尺上的1毫米有多长。

〔2〕让同学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觉了什么

生1、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生2:从同学尺中,我能发觉毫米与厘米的关系,1厘米=10毫米。4、熟悉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思索:如今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同学汇报沟通1厘米=10毫米板出:1厘米=10毫米5、举例说明1毫米的长度

手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三、稳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同学完成练习一的第一、其次题。

3、找出自己四周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日的学习,你们又长了什么本事?

学校三班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43~44页的“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受探究和沟通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进一步增添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信念,初步形成思索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今日,老师发觉你们穿的衣服很美丽,你知道你的上衣和裤子是谁买的吗?你知道它们的价格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一个有关买衣服的问题。〔板书: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妈妈带着玲玲去买衣服的情境。出示裤子标价“28元”,营业员阿姨说:“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玲玲的妈妈问营业员:“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提问:从上面的情境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理解买一套衣服的意思吗?

谈话:今日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老师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图〕

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该画多长呢?〔同学商量〕

为什么要画这样的3份长?让同学在书上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并指名到黑板上画。

要求一套衣服一共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上衣的价格一共是多少,我们可以这样表示问题〔画出括号,写上问号〕。

这样线段图就画完了,谁能指着线段图的每一部分说说表示的意思?

谈话:这个问题需要几步计算来解决?你会解答吗?做在草稿本上,假如不会解答,可与同桌商量后再解答。

沟通: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指名说,老师板书〕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估量同学一般先求上衣的价钱,再求一套衣服的价钱〕

提问:有没有不同的算法?假如没有不同的算法,教科书上的其次种解法不再教学。假如有同学说到其次种解法,先让同学说出算式,老师板书。再让同学指着线段图说一说“1+3”表示的意思,即裤子的价钱是1个38元,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一套衣服的价钱是4个28元。所以其次步用28×4求出一套衣服的价钱。

2.教学“试一试”。

〔1〕谈话:妈妈想考考玲玲,她把问题改了改。〔出示问题: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指名读问题。

〔2〕谈话:我们先看线段图,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样改?

你能指出要求的是哪部分吗?依据同学的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改线段图。

会解答吗?做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

〔3〕沟通: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提问:有用其次种方法解答的吗?假如没有,不再教学这种解法,假如有其次种解法解答的,让同学板演,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比较。

提问:这两道是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在同学回答时,把课题板书完好。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带子图,说说问题是求什么。

解答后沟通是怎样解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解答。

沟通并订正。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题目中告知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做什么?

同学各自填表。

全班共同校对。

4.补上合适的条件。

养牛场里有黄牛25头,________,奶牛和黄牛一共有多少头?

〔1〕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一步计算的问题。

〔2〕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两步计算的问题。

先思索,再沟通。

5.出示情境图。

编一道用今日学习的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校三班级数学上册教案8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9页的第7~1.1题,练习二十六的第10—13题

教学目的

1.使同学加深对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熟悉,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

2.使同学把握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初步熟悉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千米、吨

1.第做109页的第7题。

老师提问,同学口答:

(1)1厘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厘米?

(2)1千米是多少米?1吨

是多少千克?

随着回答,老师板书:1厘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1吨=1000千克

2.做第109页的第8题。

让同学想一想什么东西的高大约1毫米(1分硬币),什么东西的长大约1分米.然后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分米有多长.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0题。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4千米=()米,让同学想一想该怎样推想.指名回答后,老师再说一遍推想过程:由于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个1000米,就是4000米,所以4千米=4000米。

接着,老师再板书出:5000千克=()吨,仿照上面的方法,使同学明确它的推想过程,然后让同学完成第10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推想过程.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1题。

先让同学把相等的数量用线连起来,然后再指名说一说道理。

二、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1.做第109页的第9题。

老师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同学分别说出是什么图形,依据同学的回答,在每个图形下面板书图形的名称.

老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大家想一想,这几个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老师依据同学的回答,把主要的写在黑板上.老师留意引导同学按挨次说,如先说边的特点,再说角的特点,或每个图形分别说.最终使同学看到它们的区分和联系。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老师只说明题意,让同学在点子图上任意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老师巡察,看同学画的方法是否正确,同学画完以后,要说出是怎样画的.对画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应赐予表扬。

3.做第109页的第10、11题。

老师:什么叫一个图形的周长?

让同学做第10题.要求量的时候,精确到整厘米.每量一边,在边的旁边注上该边的长度.算完以后,让同学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老师留意订正同学中的错误.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老师可以依据班里的状况,让同学预备两张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纸。

先让同学解答,老师巡察;留意同学中消失的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同学指出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求长方形的周长是求哪几条边的和,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对想出不同解法的同学应赐予鼓舞。

学校三班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经受探究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把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力量目标:在详细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在与他人的商量沟通中,培育主动探究、合作沟通的良好习惯,树立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探究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乘法这一单元里,我们已经学习了

〔1〕口算。哪类题目可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2〕笔算。哪类题目要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里的两位数我们指的是一般的状况,不包括整十数

〔3〕估算。估算的时候我们一般把两位数看成是很接近它的整十数来估算的。估算允许存在肯定的误差。

2、关于乘法,我们这一课要学什么,有谁知道吗?

板书课题: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学习探究:

1、其实末尾有0的乘法也就是我们前面口算中消失的那类题,所不同的是,以前是口算,今日要笔算。

〔1〕、谈话:今日我们仍旧到奶牛场去参观,看看奶牛场一天能生产多少牛奶。〔出示主题图〕

〔2〕、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3〕、在沟通中提出问题:今日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

让同学说出算式后板书:2530=

2、同学用已有的笔算学问列出竖式计算

沟通:板书:30或25

观看两个竖式,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3、留意看老师的竖式和刚刚的有什么不同,板书:

问:这个竖式和刚刚的竖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0没有和什么数位对齐〕

猜: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在算的时候先不要考虑它〕

遮去0,如今的竖式变成几乘几?〔25乘3〕

一起来算一算:75。

好了吗?〔没有,还要添上0,得数是750〕

把这个竖式和刚刚的竖式比一比,你更喜爱哪个竖式?为什么?

说说这种简便竖式在写的时候要留意什么?

指出:它其实和口算差不多,先不看0,最终添0。

4、即时训练。

想想做做1。

计算,指名板演,同学计算时,留意提示同学积的末尾0的处理。

说说做这样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算简便?

5、学这个简便写法有什么用呢?

大家来看这道题:3804500

这是一道三位数乘四位数,你能不能用新学的方法来计算?

随同学回答并板书,结合板书指出:先不看0,所以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

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这样就会了,不过最终还要加上3个0。

看来学了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我们可以用它来解决一些更难的计算。

三、稳固练习:

1、想想做做3

问:题目要的是什么?你怎样比较第一组中的两道题?你能想到什么?

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比较其次组、第三组的两道题。

2、想想做做4

看图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说说是怎样列式的,又该怎样进行估算。提

醒同学用约等号连接估算结果。

3、想想做做5

出示场景图,让同学说说收集到哪些信息,计算后,再指名说说算

式,假如同学计算有困难,老师重点提问:20人正好租4条船能推

算出什么?

4、想想做做6

同学阅读题目后,先观看平面图,找到方向标,确定图中的方向,再

明确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

让同学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今日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五、作业:想想做做2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笔算方法,是在同学已经把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和估算以及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教学的.

例题先让同学根据竖式的一般算法以及口算方法算出结果,然后介绍简便的笔算方法,这样支配可以削减计算的错误,并使同学产生学习笔算简便方法的需求.

学校三班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环节:

1.情景引入:观看一个立体图形的各个角度,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不同。

2.例题讲解:观看汽车全景照片后,对不同位置看到不同样子讲解。解决书上的相应练习加上茶壶的上、侧、正的观看。

3.情景练习:针对空间中3个不同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来体会不同角度观看的不同。〔选不同位置的照片〕

4.扩展练习:观赏风景在空间中的视角改变引起的物体样子改变。

本次教学我认为采纳计算机网络自主教学和小组合作商量的教学形式结合,能够在实物观看、空间抽象、转变视角的3个层次上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

1.了解从不同位置观看同一个几何图形、同一个实物,所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2.能够依据供应的不同位置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进行综合,找到物体完好的表象。

3.初步了解到空间中不同位置观看到的多个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4.建立空间观念,培育空间想象力量。

教学预备:

立体的长方体纸箱一个〔每一个面粘贴不同的同学熟识的卡通动物形象〕,遮盖布一块,实物图片若干,屏风一个,桌子上有的茶叶筒等3种物体,网络课件,计算机10台。

分组:4个同学一组〔选出组长、信息员〕。安排一台计算机。

学具预备:白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观看长方体物体,初步感知不同位置看到物体不同

〔场地布置:凳子在6个不同的地点,看到一个面的3个,两个面的3个,观察3个面的一个人〕

1.情景设置:今日有一个惊奇的现象请大家讨论。这放置了一个长方体物体在各小组派来的代表中间,请从一号开头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请你们自由交换位置,再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请回到自己的小组〕

2.同时点击对应的课件,出示1~6号角度看到的物体。

3.提问:为什么你们都观看的是同一个长方体,每个人两次看到的却不一样呢?

4.小结:在不同的位置观看物体,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

二、观看实物,综合表象找实物。

1.提问:那么你们能推断站在一个物体的不同位置,看到的是什么吗?

2.出示:小明、小红、小东在商店买鞋,他们在不同位置看到了同一只鞋。他们站在鞋的什么位置?〔填空〕你能把他们看到的鞋和他们对应用连线表示吗?〔连线〕

3.小结:你们真厉害呀!能依据他们站在鞋的正面、侧面、后面的位置想象出看到鞋的样子。

三、综合表象,找寻实物

1.我这里还有一个更加困难的问题。你有信念解决吗?

2.提出问题:我弟弟家要购置一辆新车,他有这辆车的正面、侧面、后面的图片资料,可是他不知道这辆车是什么牌子和型号。请你们利用网络上的汽车资料和图片关心他找到这辆车。

3.出示汽车的不同位置图,供应网络资料。

4.同学自主活动。

5.推断和小结:要了解一个物体必需从它的每一个部分入手,综合考虑它的全局。

四、推断空间中多个物体之间的关系

1.有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美术的素描课上有这样的3样物体〔出示〕这是还有一张从空中俯视的平面图。以及4台摄像机在不同位置拍到照片。

2.可是马虎的摄像师助理在连接数据线时消失了错误。那么在A、B、C、D这四个点的摄像机分别拍到的画面是怎样的呢?请你连接上摄像机的线。

3.供应关心:在屏风后边有这三样物体的实际状况和4个对应的点。你们可以自由进去观看找到关心。

4.同学自由活动。集体订正。

5.提问:为什么4张图片中茶叶盒一会在杯子的左边,一会又在右边呢?这说明白什么?

6.小结:这个例子告知我们,在不同位置观看空间中的物体不仅是样子不同,而且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也不同。

五、观赏空间中角度变换的风景

1.同学们在这节课上学的特别的好。在这节课结束的时候,我想请你们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2.自由观赏,配背景音乐。

3.提问:在观赏中你感觉到什么?

4.总结:在实际生活中,除了转变位置观看同一物体,还有一种在定点改变视角的观看,这就象我们刚刚看到风景是从一个点观看四周。盼望以后同学们能利用这两种观看方法观看你看到的四周。

学校三班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学校数学三班级上册第59-61页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熟悉时间单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并知道1分=60秒。

2、让同学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通过各种活动精确的体验一分、一秒。

3、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培育同学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和疼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熟悉秒,并精确建立一分、一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分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自制钟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学问

出示钟面唤起同学记忆,并拨几个同学熟识的时间让同学认读。

师:大家看,今日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能说说关于时钟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有时针和分针。〔与同学共同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是准时补充〕

生: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一小时。〔若是同学说的不够完好,老师引导同学共同进行复习〕

生:……

师:同学们的记忆里可真好,看来大家学过的学问是难不倒你们了!那你们能正确快速的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吗?来比竞赛!〔老师拨时间,同学认读,对于不正确的赐予指正,并说说是怎样认读的?〕

二、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可真聪慧啊!敢不敢连续挑战自己?大家认真看看老师出示的这些钟面上针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的钟面上有三种针,有的钟面上有两种针。〔师提示:较短的一根指针叫时针,它表示多少时;较长的一根指针叫分针,它表示多少分。〕

师:你知道最长最细的是什么针吗?秒针走一小格是多少呢?对,就是一秒!

今日咱们就来一起来熟悉一下秒。〔板书课题秒的熟悉〕

2、说说是几秒,老师提问:秒针走一大格表示几秒,从1走到4表示几秒,从7走到1是几秒,……同桌再相互说一说。

3、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适当的给同学讲解秒表的读法〕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究竟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认真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同学感受。〕这是什么发出的滴答声?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同学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同学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精确。

看了你们刚刚的.表演,你觉得1秒的时间过得怎样?〔同学畅谈1秒时间感受〕是呀,1秒的时间很短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许多事情呢。〔出示几个具有劝说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铺张每1分、每1秒。

5、学习1分=60秒,并体验1分钟

师:假如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改变。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一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让同学悄悄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问: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请你选一个你喜爱的活动,咱们来做一个1分钟的体验活动。

师生共同总结一分钟可以做的事。

三、联系稳固

1、填单位

师:今日我们熟悉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知道了1分=60秒,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呀?如今老师想来考考你们,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人每天睡觉大约9〔〕系红领巾大约20〔〕煮饭大约30〔〕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秒。

四、课堂小结:今日我们熟悉了一个新的计量时间的单位秒。知道了1分=60秒,一秒过得快不快?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铺张1秒钟!

五、课外作业。〔略〕

板书设计:

秒的熟悉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1分=60秒

学校三班级数学上册教案12

一、教学目的

1.在拼搭和观看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育同学的观看、操作和空间想象力量。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二、教学重点: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形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难点:能依据肯定的指令正确搭出立体图形。

四、教具:正方体

五、学具:正方体,彩笔。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用3个4个正方形摆图形,师提问:我们可以从几个方一直观看它?你看到了几个正方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嬉戏一。

〔1〕引语:今日我们来做嬉戏,好吗?

我用4个正方形木块摆一个图形,但你是看不到我摆的图形,请你依据我的指令,搭出和我一样的图形。

师发指令,生活动。

〔2〕两人一组,玩这个嬉戏。

嬉戏规章:a。两人不许相互看各自摆的图形。

b。指令尽可能少。

〔3〕同学活动。

〔4〕同学汇报。

2.嬉戏二。

〔1〕我们在来做其次个嬉戏。

师:我摆了一个图形,请你们向我提问题,然后依据我的回答,搭出和我一样的图形。

〔2〕两人一组,玩这个嬉戏。

嬉戏规章:a。两人不许相互看各自摆的图形。

b。指令尽可能少。

〔3〕同学活动。

〔4〕同学汇报。

〔三〕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搭一搭

嬉戏一

嬉戏二

练习三

一、教学目的

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看立体图形,所看到的样子可能不同。

2.能正确分辨从正面、侧面、上面观看到的立体图形的样子。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看立体图形,所看到的样子可能不同。

难点:能正确分辨从正面、侧面、上面观看到的立体图形的样子。

三、教具:情境图。

学具:小棒,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指名发口令,同学按口令摆立体图形。

〔二〕基本练习:

1.P16第1、2题。

〔1〕做。

〔2〕订正。

2.P17第3题。

〔1〕做。

〔2〕搭。

3.P17第4题。

〔1〕画。

〔2〕订正。

〔三〕拓广练习:

1、同步练习P16

2、自主天地P10

〔四〕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学校三班级数学上册教案13

“倍”的熟悉是后面连续学习乘法和除法计算的基础,必需让同学切实把握好。本节复习课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同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教材112页9题时,通过分析题意、解决、集体反馈几个步骤,让同学经受学问运用的过程,培育同学用数学目光观看四周世界的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倍”的熟悉及相关问题的解决,促进同学乘法认知结构的优化。

2.关注同学解决实际问题力量的培育。

同学在解决有关倍的问题时,常常会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相混淆,主要是由于对题意理解得不够透彻,所以在本节复习课中,选取了贴近同学生活的问题,让同学分析、理解,使同学更清晰地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从而提高解决此类问题的力量。

老师预备PPT课件

1.课件出示教材110页1题〔5〕:飞机从北京飞往西安大约需要2小时,飞往乌鲁木齐的时间是飞往西安的2倍。北京飞往乌鲁木齐大约需要几小时?

〔1〕引导同学回顾有关倍的学问。

①“倍”的意义: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意义:一个数中有几个相同的另一个数,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复习有关倍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3〕同学先解决问题,然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对倍的学问的回顾和问题解决,使同学对“倍”有进一步的熟悉,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及解题方法,为后面的练习作铺垫。

2.结合教材习题,复习倍的熟悉的解题方法及二者之间的区分。

〔1〕课件出示教材112页9题。

4元16元〔〕元〔〕元

①笔袋的价钱是三角尺的几倍?

②一盒彩笔的价钱是三角尺的9倍。一盒彩笔多少钱?

③笔袋的价钱是钢笔的2倍。一支钢笔多少钱?

〔2〕引导同学仔细读题,分析三个问题各求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答?

〔第一个问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其次个问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第三个问题是已知一个数和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3〕同学先解决问题,然后集体沟通。

[第一个问题:16÷4=4;其次个问题:4×9=36〔元〕;第三个问题:16÷2=8〔元〕]

〔4〕引导同学观看、比较、商量:解决这些问题时要留意什么?

〔要留意的问题:①倍不是单位名称,它是指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所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样的问题不用写单位名称;②两个数相比较时,把标准数看作1份,另一个数里面有这样的几份,另一个数就是它的几倍〕

〔5〕引导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商量: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同学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并在小组内解答。

〔6〕引导同学商量:“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有什么不同?

〔①意义不同;②计算方法不同;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有单位名称,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没有单位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几道题的训练,旨在提高同学解决问题的力量,再次稳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题方法和二者的区分,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基础。

⊙拓展练习

课件出示教材114页17题:兴华村前年只有16户使用自然 气,去年使用自然 气的户数是前年的4倍,今年使用自然 气的又比去年增加了20户。今年使用自然 气的一共有多少户?

〔1〕引导同学理解题意。

〔2〕查找解题方法。

〔3〕列式解答。

16×4=64〔户〕64+20=84〔户〕

⊙课堂总结

今日我们复习了“倍的熟悉”,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14页思索题。

板书设计

倍的熟悉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区分:

〔1〕意义不同;

〔2〕计算方法不同;

〔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有单位名称,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没有单位名称。

学校三班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2~113页上的例1~例5,练习二十七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同学初步熟悉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学具预备:老师和同学都预备长方形纸条若干张,圆形纸片1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分梨。

提问:把12个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可用几表示?〔板书3〕

2.分绳子。

提问:把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2段,每段多长?可用几表示?〔板书2〕

3.分铅笔。

提问:把3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几枝?可用几表示?〔板书1〕

二、新课

1.教学例1。

〔1〕老师提问: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可用几表示?老师演示:把一个饼〔实物图〕平均分成两块,把分后的两块重合起来,让同学看到它们的大小完全一样。告知同学这样就把饼平均分成了两块。

〔2〕把一个饼〔实物图〕分成大小不等的两块。提问:可不行以说是平均分成了两块?为什么?

平均分的这半个饼可不行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表示?

老师讲解:过去我们学过的0、1、2、3都是整数。遇到不够1个的状况,就不能用整数表示,比方这半个饼。今日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块,我们就说每块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用分数表示就是〔板书〕。

〔3〕指导同学读。

〔4〕指导同学写。

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块,在横线下面写

2,表示其中的1块,在横线上面写1,写作。〔老师在两块半个饼上分别写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