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IS-95CDMA到cdma2000的发展及技术应用_第1页
第3章IS-95CDMA到cdma2000的发展及技术应用_第2页
第3章IS-95CDMA到cdma2000的发展及技术应用_第3页
第3章IS-95CDMA到cdma2000的发展及技术应用_第4页
第3章IS-95CDMA到cdma2000的发展及技术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移动通信技术

(第2版)第3章IS-95CDMA到cdma2000的发展及技术应用1第3章IS-95CDMA到cdma2000的发展及技术应用内容IS-95CDMA网络结构及基本原理IS-95CDMA的无线接口及关键技术IMT2000的系统组成CDMA2000的网络演进CDMA2000的无线接口及关键技术2第3章IS-95CDMA到cdma2000的发展及技术应用重点码分多址技术、扩频通信基本原理IS-95CDMA与CDMA2000的关键技术及信道结构难点码分多址技术基本原理IS-95CDMA与CDMA2000的关键技术及无线链路信道结构目的和要求掌握3G的标准及相关基本概念掌握码分多址技术与扩频通信基本原理理解IS-95CDMA与CDMA2000的关键技术及信道结构33.1IS-95CDMA(CMS)CDMA系统组成及网络结构码分多址技术基本原理CDMA和扩频通信系统的结合CDMA中地址码和扩频码的选择上、下行链路工作原理CDMA中的关键技术无线接口CMS的移动功能结构4模拟系统的缺点设备体制混杂制式混杂业务种类单一频率利用率低容量小安全性、保密性差手机体积大,电池充电后有效工作时间短53.1.1CDMA系统组成及网络结构典型的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结构系统组成网络子系统NSS(或交换子系统SS)MSCHLR、VLR、AUC、EIR基站子系统(BSS)BSCBTS操作维护子系统(OSS)移动台子系统(MS)63.1.1CDMA系统组成及网络结构71.网络子系统NSS功能:系统交换(MSC)

用户数据管理(HLR)

移动性管理(VLR)

安全性管理(AC)

移动设备管理(EIR)8MSC:电话交换功能----核心功能

呼叫建立,路由选择,控制、终止呼叫

交换区内切换

业务提供,费用信息

信令及网络接口类型:普通MSC

网关MSC(GMSC)

----选路

汇接MSC(TMSC)

----汇接1.网络子系统NSS9HLR:存所有被管理用户的数据

----静态数据库功能:用户数据管理存储信息:用户信息(入网、业务…)

位置信息(LAI)

号码:MDN(GSM中为MSISDN)、IMSIVLR:临时存储进入被控区域的移动用户的信息----动态数据库功能:移动性管理用户离开时,信息即被删除1.网络子系统NSS10EIR:存移动设备的ESN功能:防止非法设备入网使用

比较白、灰、黑名单移动设备管理AC:存鉴权信息和加密密钥等用于安全方面的信息功能:安全性管理注:HLR/AC

MSC/VLR1.网络子系统NSS11组成:无线信号收发(BTS)

无线资源管理(BSC)BSC:

功能:各种接口管理,

无线资源和无线参数管理如:切换定位、时间确定;功率控制;时间提前量确定BTS:功能:提供与MS的接口及无线链路由BSC控制并服务于某小区的无线收发设备,

完成信道转接,与MS间无线传输及相关控制2.基站子系统BSS12功能:操作控制、维护管理主要管理项目及功能单元:移动用户管理----HLR

计费管理----MSC、GMSC

移动设备管理----EIR

移动网络管理----OMCOMC:网络监视、操作无线规划交换系统管理性能管理……3.操作维护子系统OSS13MS:提供用户接入系统的接口用户设备:手机、车载台、MT…MS=ME+UIM(GSM中为SIM)移动台必须插入UIM才能正常呼叫在紧急呼叫时可不插UIM

如:119、120、110、122、1124.移动台MS143.1.2码分多址技术基本原理码分多址用相互正交的编码区分不同的用户、基站、信道151.码分多址方式发端:地址调制收端:地址解调(地址码:与发端完全相同)利用码型的正交性162.码分多址技术基本原理假设系统有4个用户,地址码分别为:

W1={1,1,1,1},

W2={1,-1,1,-1},

W3={1,1,-1,-1},

W4={1,-1,-1,1};在某一时刻的用户信息为:

d1={1},

d2={-1},

d3={1},

d4={-1}17182.必备条件足够多的地址码,地址码必须正交或准正交收端地址码与发端地址码完全一致

(包括码型和相位)码分多址必须和扩频通信相结合,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193.1.3CDMA和扩频通信系统的结合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跳频扩频通信系统201.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简称直扩系统DS,又称伪噪声扩频系统发端:用伪码与信息直接相乘实现扩频2122直扩系统与CDMA的结合方式一方式二232.跳频扩频通信系统24FH系统的抗干扰原理253.1.4CDMA中地址码和扩频码的选择地址码和扩频码的重要性理想编码的特性Walsh码m序列Gold序列IS-95CDMA中地址码的应用26地址码和扩频码的重要性地址码和扩频码的生成及特性对系统的性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系统的多址能力;抗干扰、抗噪声、抗截获能力及多径保护和抗衰落能力;信息数据的保密;捕获与同步的实现27理想编码的特性理想的地址码和扩频码应具有的特性有足够多的地址码有尖锐的自相关性有处处为零的互相关性不同码元数平衡相等尽可能大的复杂度28实际作用的地址码与扩频码理想的地址码和扩频码不存在Walsh码是正交码,具有良好的自相关性和处处为零的互相关性,但由于码组内各码所占频谱带宽不同等原因,不能作扩频码使用常作扩频码的是伪随机序列真正的随机信号和噪声是不能重复再现和产生用一种周期性的脉冲信号近似随机噪声的性能PN具有类似白噪声的特性被用作扩频码PN准正交会使系统性能受到一定的影响常用的PN:m序列和Gold序列291.Walsh码正交码----常用作信道地址码产生----哈德码矩阵(walsh函数)哈德码矩阵为2n×2n方阵

2n为walsh码的阶数:表示有2n个2n位的walsh码302.m序列m序列伪随机码概念m序列是最长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m序列是一个伪随机序列,按一定规律周期性变化,具有随机噪声类似的特性周期是P=2n-1,n是移位寄存器级数产生

例:n=3(3级移位寄存器)构成31特性随机性m序列和其移位后的序列模二加所得仍为m序列,只是相位不同m序列发生器中移位寄存器的各种状态除全“0”外,在一个周期中只出现一次相关性:自相关性

互相关性323.Gold序列概念:m序列的组合码,具有类似m序列优选对的相关性。Gold序列构造简单,数量大(m序列优选对特性好,但数量少)Gold序列产生m序列优选对逐位模二加得到改变一个m序列的相位,可得到新的Gold序列334.IS-95CDMA中地址码的应用用户地址码长m序列截段码,码长42位数量242-1根据码的不同相位区分用户基站地址码中长m序列截段码,码长15位数量215-1根据码的不同相位区分基站信道地址码64阶walsh码(64个64位的walsh码)前向信道(下行):64个反向信道(上行):64个34前向信道导频信道W0(全“0”):1个寻呼信道W1~W7:7个同步信道W32:1个业务信道:55个反向信道接入信道:最多32个,最少0个业务信道:最少32个,最多64个355.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的同步载波同步位同步帧同步伪码同步-------CDMA中特有363.1.5上、下行链路工作原理无线信道

下行链路(前向:BTS发往MS)上行链路(反向:MS发往BTS)37(1)下行链路以3个移动用户同时通信(接收)为例z1z2z338BTS发往用户A的信息:39BTS发往用户B的信息:40BTS发往用户C的信息:41BTS合路后的输出信号:42用户A接收射频解调后信号处理:43(2)上行链路以3个移动用户同时通信(发射)为例443.1.6CDMA中的关键技术功率控制技术分集技术调制与扩频语音编码越区切换451.功率控制技术反向链路的功率控制反向开环功率控制反向闭环功率控制前向链路的功率控制功率控制的应用46功控原因CDMA系统是一个自干扰系统,通信质量和容量受限于收到干扰功率的大小。在CDMA中解决远近效应,同时避免对其他用户的过大干扰,必须严格功率控制主要执行对MS的功率控制47CDMA系统中的功率控制:48反向开环功率控制概念前提条件:假设上下行传输损耗相同概念:MS接收并测量BTS发来的信号的强度,估计下行传输损耗,MS根据估计值自行调整其发射功率。完全自主的功率控制开环功控响应时间常选为:20~30ms

反映太慢:开机或遇到阴影、拐弯效应时,起不到作用反映太快:会由于前向链路的快衰落而浪费功率开环功控的动态范围:至少±32dB49开环功率控制的方法及过程刚进入接入信道(闭环功控未激活)时,MS计算平均输出功率,发射第一个试探序列。其后的试探序列不断增加发射功率,增加步长为PWR—STEP,直到收到BTS发回一个响应或序列结束。当MS收到一个功率控制比特,表示系统进入闭环功控开环功控的特点简单,易实现控制速度快,且节省开销50反向闭环功率控制概念:由BTS检测MS的信号强度或信噪比,测得结果与预定值比较后,产生功率调整指令,并通知MS,MS收到后调整其发射功率到所需值。目的:使BTS对MS的开环功控作出迅速纠正,使MS保持最理想的发射功率。51功率控制子信道的结构和替代MS根据在前向业务信道上收到的有效功率控制比特调整其平均输出功率。功率控制比特连续发送,

速率为1.25ms/bit(即800bit/s)

“0”:指示增加功率“1”:指示减小功率每个功控比特使MS增加或减小功率1dB52替代----符号抽取技术

每个功控比特替代两个调制符号在前向业务信道上传送。形成功率控制子信道

53有效功控比特

紧随MS发射时隙后的第二个1.25ms时隙内

收到的功控比特有效。非连续发射中,发射机关掉时MS收到的

功率比特忽略。软切换时,MS可能收到既有上调,又有下降

的功控指令,执行下降指令。功控范围:±24dB(在开环功控基础上)54前向功率控制概念:

BTS根据MS提供的测量结果,调整对每个MS的发射功率。

目的:是使处于不同位置上的MS,收到BTS发为的信号电平都恰好到达信干比所要求的门限值。作用:

可避免BTS向近距离的MS发过大信号功率;

可减小MS进入传播条件恶劣或背景干扰过大区域

而产生较大的误码率,导致通信质量下降。功控范围:±6dB55功率控制的应用例:562.分集技术IS-95CDMA中分集技术的应用RAKE接收机57分集技术的作用:增强抗衰落能力含义:分散传输;集中合并处理

依据:衰落特性相互独立(针对某一特征量)类型宏分集(减小慢衰落影响):多基站分集(软切换时)微分集(减小快衰落影响):空间分集(路径分集);场分量分集;极化分集;频率分集;角度分集;时间分集合并(收端处理)选择式合并(最差)最大比值合并(最佳)等增益合并(其次)58(1)分集技术在IS-95CDMA中的应用分集技术(微分集)时间分集频率分集空间(路径)分集合并技术:等增益合并59(2)RAKE接收机概念利用多个并行相关器检测多径信号,按照一定准则合成一路信号供解调。一般分集技术把多径信号作为干扰

RAKE接收机利用多径信号增强信号例:发端TX发出的信号经N条路径到达收端RX603.调制与扩频以下行为例

发端:先正交扩频,再正交调制

收端:先解调,再解扩正交调制:QPSK调制614.语音编码数字通信必用编码技术: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CDMA中的语音编码:QCELP

Qualcomm码激励线性预测编码发端:编码;

收端:解码62QCELP语音编码过程语音按8KHz抽样,分成20ms长的帧,每一帧含160个抽样,生成三参数子帧(线性预测编码滤波器参数、音调参数、码表参数)语音解码过程从数据流中解包得到接收的参数,根据这些参数重组语音信号速率可变63数据速率的选择依据:数据速率基于每一帧的能量与三个门限值比较确定方法:

若R(0)大于所有三个门限----选速率1

若R(0)仅大于其中两个门限----选速率1/2

若R(0)仅大于其中一个门限----选速率1/4

若R(0)小于所有三个门限----选速率1/8规则:

数据速率每帧只许降一个级别

当采用半速率技术时,最高只能选速率1/2每一帧速率确定前,三个门限先分别更新一次。645.越区切换同一载频、同一MSC下的小区间的软切换同一载频在同一基站扇区间的更软切换不同载频或不同MSC下小区间的硬切换CDMA与AMPS系统间的切换

(*美国:数、模系统间的切换)65软切换专业术语导频:导频信道导频集合:具有相同频率但不同PN码相位的导频集。有效导频集候选导频集相邻导频集剩余导频集66软切换过程67当BTSb的导频强度达到T—ADD,MS在反向业务信道上发消息,将该导频纳入候选导频集BTSa在前向业务信道上发切换指示MS将BTSb导频转入有效导频集并发送一个切换完成消息当BTSa的导频强度低于T—DROP时,MS启动切换去掉计时器切换去掉计时器到期,MS发导频强度测量报告给BTSa和BTSbBTSa和BTSb发切换指示消息MS将BTSa导频从有效导频集移到相邻导频集,并发送切换完成消息。68几点说明更软切换由BTS完成,不通知MSC

不同扇区的信号被视为多径信号切换可以组合出现

同时既有软切换又有硬切换,优先执行软切换;

也可能既有软切换,又有更软切换不同MSC上的BTS间只能执行硬切换多载频工作时,不同的BTS间采用硬切换693.1.7无线接口前向信道1个导频信道;

7个寻呼信道;

1个同步信道;

55个前向业务信道反向信道最多32个,最少0个接入信道

最多64个,最少32个反向业务信道70前向信道

信号处理过程71反向信道

信号处理过程

723.呼叫处理MS的呼叫处理(对应四种状态)MS的四种状态:初始化状态

空闲状态系统接入状态业务信道状态基站的呼叫处理(与MS侧的呼叫处理对应)四个过程:导频和同步信道处理

寻呼信道处理

接入信道处理

业务信道处理MS与BTS侧呼叫处理的区别BTS侧:各种处理过程可能同时存在

(要与不同状态的MS同时进行联系)MS侧:状态在某一时刻是唯一的73移动台呼叫处理状态转移743.1.8CMS的移动功能结构CMS功能结构顶层:服务管理group3;中间层:服务控制group2;底层:服务资源group1顶层涉及管理功能需求,确保系统容量和可靠性

另两层涉及服务功能需求,提供CMS基本服务75CMS功能结构:763.2cdma20003G概述cdma2000标准的演进cdma2000无线接入技术cdma2000关键技术cdma20001xEV-DO773.2.13G概述IMT2000:预计2002年左右商用

使用2GHz频段

家族概念78对IMT-2000系统的总体要求服务质量方面:

话音质量改进;无缝覆盖;降低费用;业务质量(传输、延迟)改进;增加效率和能力

在新业务和能力方面:

每一方面都有很强的灵活接入能力、业务能力,实现1G和2G中不能实现的新话音和数据业务;以较低费用提供宽带业务,提高网络竞争能力;按需自适应分配带宽

在发展和演进能力方面:

与2G共存、互通,实现2G到3G的平滑过渡

在灵活性方面:

提供更高级别的互通,包括多功能、多环境能力、多模式操作和多频带接入

79IMT-2000系统的特点IMT-2000具有全球漫游的特点

主流的无线接口技术间的差别尽可能小IMT-2000终端类型多种多样

普通话音终端、PDA、与笔记本电脑相结合的终端、病人的身体监测终端、儿童的位置跟踪及其它各种形式的多媒体终端IMT-2000提供质量更佳的话音和数据业务、很宽范围的数据速率,不对称数据传输能力,更高级的鉴权和加密算法,提供更强的保密性IMT-2000能与第二代系统的共存和互通IMT-2000系统包括卫星和地面两个网络,适用于多环境,同时具有更高的频谱利用率,降低同样速率的业务的价格IMT-2000系统可同时提供话音、分组数据和图像,并支持多媒体业务

用户实际得到的业务将依赖于终端能力

80IMT-2000系统结构组成:由四个功能子系统组成:核心网CN、无线接入网RAN、移动台MT和用户识别模块UIM813.2.2cdma2000标准的演进cdma2000的发展cdma2000的特点空中接口的演进cdma2000网络侧标准的演进网络结构的演进821.cdma2000的发展cdma2000无线侧标准演进过程cdma2000宽带CDMA技术

数据速率:室内:2Mbit/s

室外车辆:144kbit/s

室外步行:384kbit/sIS-95IS-2000

CDMAoneIMT2000cdma20001x,cdma20001xEV-DO,cdma20001xEV-DV,cdma20003x83cdma20001x系统的发展cdma20001xcdma20001xEV(Evolution)cdma20001xEV-DO(DataOnly仅数据)cdma20001xEV-DV(DataandVoice数据和话音)842.cdma2000的特点cdma20001x使用1.25MHz带宽的载波前向信道和反向信道速率1.2288Mchip/s单载波直接序列扩频与IS-95后向兼容,与IS-95B频段共享或重叠相同条件下,语音容量是IS-95的2倍,数据业务容量是IS-95的3.2倍,峰值速率为370.2kbit/s引入快速寻呼信道,减少了MS功耗,提高待机时间无线信道类型和物理信道调制功能增强网络部分:引入分组交换,支持移动IP业务和业务质量功能,适应更多、更复杂的3G业务有利于实现向3G的平滑过渡85cdma20001xEV-DO(与cdma20001x比)峰值速率高、平均吞吐量大采用时分复用

由调度算法决定哪一时隙分配给哪个用户前向链路不功控

而采用自适应速率控制前向链路根据传输质量自适应采用不同编码和调制方式前向业务信道不采用软切换技术

而是虚拟软切换,采用快速小区交换技术引入广播和组播业务可平滑从cdma20001x升级支持与cdma20001x间切换核心网采用IP网络结构86cdma20001xEV-DV集成了cdma20001x和cdma20001xEV-DO优点,可在1.25MHz带宽内同时提供语音和高达3.1Mbit/s的分组数据业务标准Rev.C标准Rev.D87cdma20003x前向信道3个载波多载波调制,每个载波速率为1.2288Mchip/s(直接序列扩频),带宽1.23MHz

反向信道采用3.6864Mchip/s直接序列扩频,带宽3.75MHz,最大用户比特率1.0368Mbit/s提供更高的数据速率:2Mbit/s与cdma20001x和CDMAone后向兼容,但占用频谱较宽883.空中接口的演进(AIE)目的:提高频率利用率,提高数据业务传输速率cdma2000AIE两个阶段PhaseⅠ:提高数据速率,强调后向兼容

多载波技术,多个cdma20001xEV-DO载波捆绑,共同提高数据业务速率PhaseⅡ:大幅度提高系统性能894.cdma2000网络侧标准的演进非开放内部接口半开放的ATM接口完全开放的IP接口(CDMA2000ALL-IP网络)网络侧演进是逐步和后向兼容的演进步骤:Phase0、Phase1、Phase2、Phase3核心网和无线接入网是独立演进的两个网络间的接口由最初的TDM承载变为IP承载,要保持不同阶段的网络互连互通,尽可能体现不同网络间的兼容性网络演进到多媒体域后,核心网提供对各接入技术的支持,3G业务统一基于一个ALL-IP架构上实现,业务的实现形式也更容易和丰富Phase3为网络融合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分别基于3GPP2和3GPP标准的移动网络可以实现融合,而且移动网络也可实现与固定网络的融合905.网络结构的演进913.2.3cdma2000无线接入技术系统结构接口空中接口系统状态及转移cdma20001x基本工作过程921.系统结构分组域93移动台MS无线网络RNPCF网络交换系统NSSP-NSS为移动用户提供基于IP技术的分组数据服务P-NSS包括分组数据服务节点PDSN、归属代理HA和认证、授权和计费服务器AAA942.接口MS与RN间:空中接口BSC间:A接口A3接口A7接口RN与C-NSS间:BSC和MSC间的接口根据在系统中传输的不同数据可分为A1、A2、A5接口RN与P-NSS间的接口:A接口PCF与BSC间:A8、A9PCF与PDSN间:A10、A11(R-P接口)95C-NSS内部各个功能实体间的接口B接口:MSC与VLR间C接口:MSC与HLR间D接口:HLR与VLR间E接口:MSC间F接口:MSC与EIR间G接口:VLR间接口H接口:HLR与AC间L接口:IWF与MSC间963.空中接口无线配置和扩频速率前向链路物理信道反向链路物理信道逻辑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反向信道信号处理cdma20001xEV-DO物理信道cdma20001xEV-DV物理信道97无线配置和扩频速率无线配置(RC)指一系列前向或反向业务信道的工作模式每种RC支持一套数据速率,其差别在于物理信道的各种参数,包括调制和扩频速率SR前向业务信道共有9种无线配置(RC1~RC9),反向业务信道共6种无线配置(RC1~RC6)无线配置的应用必须满足一定的应用规则,而且前向信道和反向信道的无线配置是相互关联98前向链路物理信道99前向信道信号处理同步信道:卷积编码、码符号重复、交织、扩频、QPSK调制和滤波寻呼信道:卷积编码、码符号重复、交织、数据扰码、正交扩频、QPSK调制和滤波广播控制信道:需卷积编码、码符号重复、交织、扩频、QPSK调制和滤波前向公共控制信道:需编码、交织、扩频、QPSK调制和滤波100前向业务信道RC1RC3~RC4101反向链路物理信道102反向信道信号处理前向纠错FEC码符号重复:码符号重复率随数据速率变打孔(目的:速率匹配)只在RC3~RC6时用,不同的RC采用不同的打孔格式块交织正交调制正交扩频数据率和门控直接序列扩频正交序列扩频基带滤波103逻辑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逻辑信道必须映射到物理信道才能实现信息的传输一个逻辑信道可永久专用一个物理信道(如:同步信道)或临时专用一个物理信道(如:连续的R-CSCH接入试探序列可在不同物理接入信道上发送)或和其他逻辑信道共享物理信道(复用)某些情况下,一个逻辑信道可映射到中一个逻辑信道中,两个逻辑信道融合成一个实际的逻辑信道,传送不同的业务类型

如:广播信道和公用前向信令信道联合映射成一个公共逻辑信道,承载信令信息104cdma20001xEV-DO物理信道cdma20001xEV-DO采用语音和数据分离,在独立于cdma2000语音业务的载波上提供分组数据业务前向链路物理信道反向链路物理信道105cdma20001xEV-DV物理信道在同一载波上不仅支持基于电路交换的语音和数据,还支持基于分组交换的高速数据业务为与cdma2000标准后向兼容,同时支持基于分组交换的高速数据业务,cdma20001xEV-DV在保留原有物理信道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些物理信道1061074.系统状态及转移在cdma2000中,信号实体按照不同的状态转移有效控制系统的执行信号实体还控制和执行一个呼叫的建立、维持和断开所必需的一些功能信号实体的执行过程可按两种不同方向:状态和功能在cdma2000中,信号实体在移动台有四种状态移动台初始化状态移动台空闲状态系统接入状态移动台业务信道控制状态1081095.cdma20001x基本工作过程分组业务的提供建立信道前向、反向业务信道相应的辅助码分信道----灵活地支持分组业务前向数据多:BTS发辅助码分信道指配消息给MT

建立前向辅助码分信道反向数据多:MT发辅助码分信道请求给BTS

BTS指示建立辅助码分信道其余信道的作用用于增强系统的功能和灵活性辅助性信道并不一定涉及到每一个呼叫过程1103.2.4cdma2000关键技术接入与寻呼技术信道编码技术调制与解调技术功率控制切换1111.接入与寻呼技术接入过程R-ACH信道保留了原有的接入模式,其接入过程与IS-95基本相同

增加了一个R-EACH,采用改进了的接入方式,以达到更高的接入效率,支持高速数据业务。采用了重叠时隙ALOHA方法,使长码作为时隙的函数以防碰撞

用户发送的接入信息在时间轴上可重叠,减小了时延。在接入信道上采用了闭环功率控制,提高了信道性能,减小了接入消息的差错概率在对协议的优化方面,大缩短了时隙的长度(由200ms减为1.25ms)及超时参数等可另外用一个专用信道传送较长的消息,使接入信道的负荷不致过高应用了软切换以提高接入性能112R-EACH上的两种接入模式基本接入模式适合于较短消息预留模式适合较长消息113寻呼技术增加了新的信道将IS-95的寻呼信道功能分开完成新的信道可替代原有寻呼信道的功能可为移动台省电提高寻呼成功率…前向快速寻呼信道可实现寻呼或休眠状态的选择,因基站使用快速寻呼信道向移动台发出指令,决定移动台处于监听寻呼信道还是处于低功耗休眠状态,这样移动台不必长时间连续监听前向寻呼信道,可减少移动台激活时间并节省功耗可实现配置改变功能,通过前向快速寻呼信道,基站向移动台发出最近几分钟内的系统参数消息,使移动台根据此消息做相应设置处理

1142.信道编码技术信息的可靠传输,针对不同数据速率的业务需求主要信道编码类型前向纠错编码(卷积码、Turbo码)循环冗余编码CRC信道交织编码115前向纠错编码(卷积码、Turbo码)不同的RC使用不同的卷积编码方式Turbo码循环冗余编码CRCcdma2000中,CRC用于帧质量指示符CRC不仅可用来判断当前帧是否正确,还能辅助确定当前的数据速率。信道交织编码在前向链路中,对于SR1,同步信道、寻呼信道、广播控制信道、公共分配信道、公共控制信道和业务信道的数据流都要在卷积编码、符号重复及删除后进行交织编码;

在后向链路中,接入信道、增强接入信道、公共控制信道和业务信道的数据流都要经过交织编码在cdma2000中,Turbo码内部也使用了交织器1163.调制与解调技术cdma2000系统的前向信道使用QPSK调制cdma2000反向链路中采用了HPSK调制cdma2000中前向信道使用相干解调,反向信道也使用相干解调1174.功率控制系统能够在前向和反向链路的多个物理信道上进行功率控制;前向闭环功率控制和反向闭环功率控制都能达到每秒800bit/s的速率前向链路功率控制内环功率控制外环功率控制118前向链路专用信道的功率控制PCB通过R-PICH承载,用功率控制子信道发送7种前向功率控制模式R-PICH没被选通,功率控制子信道被分成主要功率控制子信道和辅助功率控制子信道

移动台使用删除指示比特EIB通知基站接收到的F-FCH或F-DCCH的帧是坏的移动台使用质量指示比特QIB通知基站接收到的F-DCCH帧是坏的119反向链路功率控制多种反向信道的开环功率控制R-EACH、R-CCCH、R-DCCH、R-FCH、R-SCH开环功率控制都由两个独立的部分完成第一部分,移动台计算R-PICH的导频信道传输功率第二部分,移动台计算反向信道自己的码信道传输功率。多种反向信道的闭环功率控制R-EACH、R-CCCH:移动台接收F-CPCCH的信号,解调信号并得到PCB,根据给定的PCB调整相应信道的传输功率反向专用信道:移动台解调F-DCCH和F-FCH的信号并得到给定的PCB进行功率调整1205.切换软切换(在cdma2000中采用新的导频检测门限)空闲切换接入登录切换接入切换接入试探切换硬切换各类切换发生时移动台状态121空闲切换空闲切换仅发生在移动台处在空闲状态时,移动台停止检测一个基站的F-PCH或F-CCCH,开始检测另一个基站的相关信息为了实现空闲切换,移动台使用仅在移动台空闲状态下定义的集合,包括:有效集、相邻集、专用相邻集和剩余集122接入登录切换接入登录切换发生在移动台停止检测一个基站的F-PCH或F-CCCH而开始检测另一个基站的相关信道,移动台由空闲状态转入系统接入状态时

如果移动台接收到必须做出反应的消息时,移动台将完成接入登录切换

一旦移动台决定进行接入登录切换,移动台将以空闲切换相同的过程轮流在当前基站和新基站间检测F-PCH或F-CCCH如果移动台要进行接入登录切换,应在移动台进入更新开销信息子状态前执行123接入切换接入切换发生在接入试探之后,当移动台停止检测一个基站的F-PCH或F-CCCH,而开始检测另一个基站的相关信道

接入切换发生在接入切换试探后,当完成接入切换时移动台就处在系统接入状态在系统接入状态,移动台存储基站区段3个独立不交叠集合:有效集、相邻集、剩余集在系统接入状态时,移动台仅能完成接入切换当移动台处在下面两个子状态之一时才能执行接入切换:寻呼响应子状态和移动台始呼试探子状态124125接入试探切换在接入尝试过程中,移动台停止向当前基站发送接入试探序列而向新的基站发送接入试探序列

因此一个接入试探切换发生在接入尝试过程中,移动台处在系统接入状态时执行一个接入试探切换仅发生在始呼或寻呼响应子状态时1263.2.5cdma20001xEV-DO主要特点系统网络结构系统无线网络RN分组核心网PCN简单IP网络移动IP网络1271.主要特点cdma20001xEV-DO是一个高效的CDMA/TDM混合系统,在支持高速率数据业务中带来两个优点仅使用1.25MHz带宽能支持最高数据率是2.4576Mbit/s,比较cdma20001x系统,在3.75MHz带宽上支持最高数据率为2.0736Mbit/s利用了数据业务的许多特点数据率大部分不对称(前向链路上要求数据率是高速的,反向链路上要求数据率较低)可允许时延实际中数据发送是突发的,cdma20001xEV-DO利用非活动时期发送,对不同用户采用时分复用由于数据速率是非对称的,cdma20001xEV-DO在前向链路上提供了更高的数据率,可实现的原因是由于基站本身就有更多的发送功率资源,可利用更高阶的调制方案128在传统宽带无线系统,基站通过前向链路功率控制增加功率,基站控制功率维持恒定的数据率和服务质量cdma20001xEV-DO把功率资源分给离基站最后的移动台,用于在前向链路给这些移动台发送可能最高的数据率cdma20001xEV-DO基站在所有时间内发送固定数量的功率当移动台远离基站时,移动台接收的功率降低,基站不增加发送功率,而是降低发送给这些移动台数据率1292.系统网络结构接入终端AT相当于移动台,是为移动用户提供数据连接的设备接入网络AN定义为分组域数据交换网络与接入终端间提供数据连接的设备接入网络包括BTS和BSC,支持IS-856标准不管BSC支持cdma20001xEV-DO或是cdma20001x,PDSN都提供相同的服务和连接支持cdma20001xEV-DO的无线网络使用相同的IOS定义BSC和PDSN间的接口cdma20001x的BSC与cdma20001xEV-DO的BSC间没有连接(因为支持2种不同的协议)130131逻辑实体接入终端AT(包括ME和UIM)接口Um接口为分组数据及信令消息提供可靠高效的无线传送七层协议结构

MT2和TE2间的Rm接口两种协议模型:中继层协议模型和网络层协议模型1323.系统无线网络RNRN提供PCN和AT间的无线承载,传送用户数据和信令消息无线网络是在分组域中定义的,在电路域中常称为基站系统RN完成无线信道的建立、维护和释放,无线资源管理和控制,交换信息到分组核心网RN包括AN、PCF,AN-AAA133逻辑实体AN:在分组网和AT间提供数据连接,完成基站收发、呼叫控制及移动性管理等功能,由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