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大学生中的信息茧房现象摘要: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由于技术的进步、用户地位的上升和社会媒体把关不严等要素,使信息茧房在信息时代的发展更加迅速,更引人深思。因此,本文先运用沉默的螺旋、群体极化、强关系弱关系理论分析茧房存在的影响,并结合现实中发生的案例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针对信息茧房现象对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并得出总结。关键词:信息茧房;沉默的螺旋;网络群体极化;强关系弱关系理论ThetalkingOnthePhenomenonofInformationcocoonsofcollegestudentsAbstract:Informationcocoonsreferstothepeople'sinformationfieldhabituallyguidedbytheirowninterests,andthustheirownlifeshacklesinthecocoonlikethe"cocoonroom"inthephenomenon.Astheprogressoftechnology,theriseofthestatusofusersandthelackofsocialmediaandotherelements,sothattheinformationcocoonroomintheinformationagedevelopmentmorerapidandmorethoughtful.Therefore,thispaperfirstusesthesilentspiral,grouppolarization,strongrelationshipweakrelationshiptheoryanalysisoftheexistenceofthecocoonroom,combinedwiththerealityofthecaseoccurredintheanalysis.Onthebasisofthisinformationforthecocoonroomphenomenontodoasurveyofcollegestudents,anddrawasummary.Keywords:Informationcocoonroom;collegestudentcharacteristics;silentspiral;cybergrouppolarization;strongtiesandweakties一、信息茧房现状信息茧房定义“信息茧房是指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这是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奥巴马总统的法律顾问凯斯·桑斯坦在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互联网的进步,带来了更多资讯和选择,却同时也在日益窄化信息的类目和深度。从信息窄化发展成信息茧房,而信息茧房正是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信息茧房成因在《网络共和国》一书开篇,桑斯坦提到,“未来某时,在电视、计算机屏幕和网络的帮助下,你可以准确地看到想看的内容,不需要在标题和正文里大海捞针。”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量身打造一份“个人日报”(thedailyme),公众可随意选择想关注的话题或跳过删除不感兴趣的部分,达到完全个性化的报纸杂志。这在当时初露苗头,如Z能让使用者订制“个人新闻广播”,并由你自己决定“什么是新闻”。你只需说出“对什么电视新闻感兴趣”,Z就会将这方面的新闻变成一份特制的新闻广播。在“这是我要的新闻”主选单中,你可以选择包含特殊字词的新闻或一些主题,例如运动、天气、犯罪等等。这与现在的新闻定制阅读软件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茧房现象更加显露,并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其中成因复杂,大致可以分为用户层面、技术层面和社会媒体层面三类:1.用户层面每个个体生活的环境、接触到的信息天生就是有限的,在脑海中形成的对于客观世界的感知并非是全方位的,是带有个人偏见的。不可否认,该现象从古至今一直存在。在此基础上,每个人由于各自的生活环境、长辈同伴的影响以及各种复杂因素,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兴趣爱好、价值观、世界观。并且更乐于接触那些具有相似观点和爱好的内容和人,而与意见相左或观点相反的疏离。这是个体选择性接触的心理基础。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虽然信息爆炸,但获取相关信息变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用户被植入到超负荷的、碎片化的信息网络空间内,基于天生的选择性接触机制,阅读必先筛选,而筛选的过程往往集中在偏好的主题和观点,与自身兴趣相类似的个体进行交流。即互联网时代个体选择性接触的心理并未发生改变,仍然根据个人兴趣与喜好选择社群,规避与自身价值观相冲突的网络居民,有知道的权利,更有不知道的权利。最终表现出来的结果只能是与群体内的人交流的多,对喜欢的东西进一步了解,反面则是疏离群体间的交流,讨厌的越来越陌生。2.技术层面信息技术一直在进步,产品的营销也越来越重视用户的体验,从当初的“魔弹论”——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发展到现在的用户生产信息(UGC)——用户本体论的地位。地位的上升带动体验的升级,从四大门户网站的新闻阅读,发展到私人定制阅读软件如“今日头条”、“一点资讯”、“ZAKER”等,这些新闻阅读软件的背后,是以大数据为支撑的算法。大数据指大到难以统计的数据,性别、年龄、喜好等都是大数据的一种形式。以大数据为依托,点击一条信息,算法会记录用户的喜好、阅读时间、评论、转发等相关行为,同时结合所处方位、习惯等进行云端计算,然后推荐相同或相似的信息。而用户,则被算法加强,逐步被带入算法的深处,形成一个“茧房”。技术的发展也促使新媒体的大量涌现。截至2015年8月,微信公众号的数量已经突破千万,且每天保持1.5万的增长量,如此高频的发展速度超越了以往传统媒体时代的任何一个阶段。以微信为基础发展形成的闭环系统,包括订阅公众号和微信好友的联系,都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与更为广泛人群的交流的机会,而沉浸在小圈子里,造成“朋友圈即全世界”。狭隘的圈子和交流造成了信息茧房现象的出现。3.社会媒体层面在过去,产生一份报纸需要先上报选题、获得主编同意,随后记者采集素材、编写,编辑检查、排版,经历重重核查,才能印刷与大众见面,因此对编辑的要求十分之高,媒体的把关也十分严苛。而信息爆炸时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睁眼闭眼都被信息所包围,只是改变了接触的方式,从传统的报纸广播转变为手机、电脑。信息一泛滥,未等到媒体得到确实的证据证明信息的正确与否,手机端早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常见的假新闻、ps照等都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另一方面,除了媒体,个人也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个人发布的信息可以是看到的或听到的,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种决定过于武断。在不了解事件全貌的情况下,急于发布信息是现代人的一个惯病——急于显示自己掌握信息的能力。殊不知,在这背后,可能会是一个陷阱或是诱饵。而且个人不具有媒体的专业性和分辨力,容易轻信他人。以微博为例,繁杂的信息会让人在心理上不能掌控事物的发展,选择关注大V成为追随者是了解信息的一个渠道。在群体中,有发声者——意见领袖,就有追随者——普通人。而意见领袖为了有更多与其观点相同的人,他们会协同过滤掉不同的声音,转发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信息。从而导致那些追随者获取的信息都是被人出于一定目的筛选过,而非从公众角度出发,为公众考虑。二、理论分析(一)沉默的螺旋这是一个政治学和大众传播学理论,由诺尔-诺依曼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中提出。该理论认为:“大多数的个人都会力图避免自身某些态度和信念在群体中的孤立,由于害怕被孤立。个人通常不太愿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沉默的螺旋理论说明群体意见具有自我封闭的特性,人们在寻求支持、害怕孤立心理的驱使下,通常会基于自己对意见环境的判断,根据自己观点所处的位置做出不同的行动。”所以螺旋发展是在社会的大范畴下,人们为了适应大众传播的影响而作出的心理学上的调整。这一现象在人群中普遍存在,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其他人。在意见环境内,观点持有者发出一个观点,各个个体为了寻求支持,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期许,而试图避免发表与大多数人不同的观点。这导致整个群体处于观点持有者营造的统一的观点下,表现出统一的意志。此时,整个群体便形成了一个信息茧房,群体内持有相同的观点,所听到所看到都是一样的声音,群体“回音壁”现象尤为严重。如明星粉丝团的微博,创立该粉丝团的用户必然无条件拥护该爱豆,即使在评论区出现反对或讽刺的言论,该博主也可以选择删除评论,使评论区表现出来的全都是对明星一致的热爱、点赞、崇拜。(二)网络群体极化群体极化(GroupPolarization)是社会心理学术语,最早由美国传媒学者詹姆斯·斯托纳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其含义为:“在一个组织群体中,个人决策因为受到群体的影响,容易做出比独自一个人决策时更极端的决定。”在网络社会,群体极化更易出现,且极化程度更高。“团体成员一开始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在团体中,用户听到的都是相同或接近的声音,加之互联网传播的快速便捷和无限扩散性质,过去分散的、难以聚合的个体在网络上能迅速集群,联合形成小团体,而团体内的声音由于相似度高,更容易扩散和传播,信息茧房的作用越发明显,极易发展成为网络群体极化。如2017年4月1日在四川泸县太伏镇中学发生的校园死亡案件,一个正常的事件未按正常的司法途径审理,而是死者母亲要求查清事情真相的视频在微博、贴吧、知乎等各个社交平台发酵,最终发展成为群体聚集、警察封道等,演变成公共事件。事件发酵之初,网民还是抱观望态度。但随着事态进一步发酵,观望变成行动,要求变成强烈要求。这背后是所有呼吁正义与真相的人在社会范围内联合形成的大群体,他们“固执”地坚持自己的声音,营造出“正义的茧房”,群体内要求真相的呼声一波高过一波,新华社记者的三问更是加上了媒体的助力,迫使政府不得不严阵以待、查清真相,还死者、还社会一个公道。(三)强关系弱关系理论这是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提出的,他认为个人人际关系网络可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网络。强关系网络指个人交往的人群、工作、掌握的信息大致相似,个人之间关系紧密,情感联素强而稳定,不过也由此导致社交网络较强的同质性。总的来说,是一种十分稳定然而传播范围有限的社会认知;弱关系连接指社会关系更为广泛,了解这个世界的成本极低、速度极快。在信息扩散方面,两者相互补充。在与外界交流时,弱关系是桥梁,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微信是强关系的一个代表,里面的好友是你的亲人,你的朋友,同学,同事等。你们有着很强的情感维系,掌握类似的信息,在其中一个朋友圈上看到的动态在另一个朋友圈上也会出现,内容的同质化十分严重。据张小龙公布的数据,50%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时长达到90分钟;25%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30次;55.2%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随着微信占据用户时间越来越长,“熟人”和“半熟人”的社交关系进一步发展,圈层会越来越固化,志不同道不合的关系会被排除出好友关系或朋友圈关系,最终变成朋友圈都是品味一致的好友,这时圈层自然就形成了。比如最近很火的一篇短文《你说你有点难追,我就摔你玻璃杯》,首先当它出现在朋友圈时,从标题上来说,这个题目确实很吸睛,而且它是发生在大学生之间的事,与大学生关系密切。从新闻的接近性来考虑,大学生把它转到朋友圈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然而,因为朋友圈的内容大多为“转的文章+自己一天的生活状态”,而且动态非常多,浏览时大部分人只是粗粗过一遍,并不会细读。然而,当这个标题在朋友圈刷屏时,频率上显示出事情的特殊性,必然引起一阵轰动,点击、阅读就是下一个行为。结果是,多数人观看和阅读相同的内容,受一样的思维引导。其次,微信订阅号更加促进了同质化的发展。持续受到公众号观点和价值引导,会让人认同它的观点、看法。然而这项行为的发生却是基于兴趣爱好选择的,使用户和兴趣价值观相同的人联系在一起。但不同的是,连接微博的是弱关系。虽然微博中也存在好友关系,但大部分都是追随者,追随大v或者被人追随。在微博上每个人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没有相似的工作,相似的交流人群,也不靠情感维系。但是,自身关注的微博也是基于兴趣价值,具有相似选择的人群构成了一个群体。在该群体内,微博大v作为群体内的意见领袖,发表观点,过滤不同的声音,潜移默化地,群体内的人员慢慢被影响,造成信息窄化,进一步把自己裹在个人的茧房里,无法自拔。三、大学生群体研究(一)大学生群体特点在中国,大学生是一个数量庞大且特殊的群体,分布在20岁~25岁之间,目前以90后为主要人群。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投身社会。他们普遍表现出以下特点:1.经济上都说“90后”是年轻的一代,这种年轻不止表现在年龄上,还表现在经济上。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备受父母呵护溺爱,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特别是在消费来源方面,90%的学生选择了向父母索要,而选择助学贷款、勤工俭学、获取奖学金等为消费来源的比重只占3.4%、2.1%、1.4%,显得少之又少。并且,如果消费透支,则选择向家人索要,很少会想到去打工赚钱,靠自己的力量弥补。2.心理上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积极进取也是他们较大的一个特点。在大学期间,学校的社团活动及人际交流比之前任何时候都要多得多,在拓展他们知识面的同时也在树立他们的价值观,影响他们未来对社会和人生的定位和思考。但不利的方面是现代社会已经步入泛娱乐化时代,无道德标准,无行为准则,无是非观念,无理想追求,无英雄崇拜,无历史观念,整个大环境显得十分浮躁。毫无疑问,这对大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挑战,造成他们虽然思维活跃,但抗挫能力弱,心理问题多,比如复旦投毒案,不满室友的行为发出的“严厉警告”,浙大女硕士完不成论文而跳楼等事件。3.行为上“90后”是伴随着网络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网络对于他们而言,就与玩具的效用相同。加上网络环境本身的共享性、互联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等鲜明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使用网络。手机端和网络端的用户群体纷纷偏向年轻化,小孩子霸者手机不放,愿意用手机看视频打游戏等现象随处可见。频繁的互联网使用频次显示出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不断创新的交流方式同样吸引了他们的好奇心、新鲜感,随之一头扎进网络社会,继而沉迷于此。第39次互联网报告分析中显示,新闻资讯网民以34岁以下的年轻群体为主,占比达到63.9%,其中24岁以下年轻群体占比最高,为37.9%。学历结构上,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到59.4%。这说明具备高知识水平的本科生,对于新产品和新技术都有较强的接受度、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人手一部甚至两三部手机的标配,三分钟不看手机就难受,种种现象使得大学生已经发展成为“重度手机患者”。但正是因为他们这样的特点,以连接学校和社会桥梁的大学生作为样本进行分析,数据量大,可靠性强,且对于转型期的中国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同样十分适合作为研究信息茧房现象的群体。这也意味着如果一项新媒体、新技术发行,营销商会选择从大学生作为切入口,有了大学生庞大数据的支撑,推行、营销会更顺利。(二)问卷分析1.问卷设计本次问卷名为“大学生新闻阅读习惯调查”,针对大学生阅读新闻的频次、喜好、满意程度、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究,采用量化分析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展开论述。本次问卷共设置18个问题,收到有效问卷数201份。2.问卷调查过程通过在问卷星上设置问卷问题和选项,然后复制链接分享到个社交平台传播,邀请他人帮忙填写问卷。同时加入问卷星的互助社区,以答题累计积分的方式会有人主动填写。此次问卷由于在互联网上传播,涉及人员面广,来自湖南、广东、福建等多个地区。收到有效答卷数201份,参与人数共201个。3.问卷调查结果分析(1)基本情况其中,参与调查的问卷主体主要为大学生,年龄段分布在20-25岁,共计151人,占比75.23%,其中男性76个,占比37.81%,女性125个,占比62.19%。(2)阅读方式和内容关于大学生的首选阅读方式中,88.06%的人群选择了手机,只有10.95%和1%的人分别选择电脑和报纸。移动端的便捷性和对碎片时间的充分利用,手机无疑是最佳选择。且智能手机的高普及率,也为这一现象奠定基础。在阅读内容上,比例最高的是娱乐新闻,占比75.12%,这与当前社会泛娱乐化的倾向保持一致,并且大部分人对明星的窥私欲旺盛,也使得娱乐新闻备受关注。其次是社会新闻,占比72.14%,财经新闻、科技新闻、体育新闻则分别为42.79%、38.81%、33.83%。图1选项小计比例财经新闻8642.79%娱乐新闻15175.12%体育新闻6833.83%科技新闻7838.81%社会新闻14572.14%其他115.47%表1(3)新闻阅读频次数据显示,新闻虽然重要,但与以往相比,它的重要性已经大打折扣。42.79%的用户经常看新闻,34.83%的用户不会刻意去看新闻,了解的欲望衰减。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作为信息的一种,我们有了解的权利,也有不知道的权利。这其实是用户本位的一个体现,当选择变多时,用户不被强迫,而是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图2(4)新闻阅读软件和软件阅读体验在信息时代,要从繁复芜杂的信息中找出需要的信息,依靠软件阅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四大门户网站和客户端作为资格最老最传统的新闻提供软件,存在广大的受众基础,并且提供了大量的新闻资讯。问卷调查中显示有131人选择此项,占比65.17%。占比最大的是今日头条,为69.13%,这与它的大力宣传不无关系,“你关心的才是头条”,朗朗上口的口号吸引了绝大部分人群,达到广泛传播的目的。选项小计比例一点资讯5627.86%今日头条13969.15%ZAKER3115.42%澎湃新闻、南方都市报3617.91%门户网站客户端13165.17%UC头条4321.39%其他3014.93%本题有效填写人次201表2按软件基本可以分为三块:传统媒体的新闻客户端、基于内容推荐的新闻订阅软件和以兴趣为主、有机融合搜索和个性化推荐的新兴资讯软件。以四大门户网站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客户端,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被迫转向线上新闻输出。他们是有优势的,手里握着大量的新闻源,准确性也较高,受到老一辈新闻阅读者的喜爱。基于内容订阅的阅读软件有今日头条、Zaker等,他们给主体和客体贴上标签,进行建模,根据主体选择客体的方式、阅读时间等因素,转而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似度和差异度,进行对象匹配。一旦匹配成功,对此算法则会加深这一记忆,向你推荐更多有类似标签的内容。一点资讯是2015年4月在美国硅谷成立的新兴资讯软件,团队人员率先打造兴趣引擎的专利技术,既利用了搜索引擎文本分析,提取数据的功能优势,又能将推送内容的推荐引擎功能有效结合起来,用户的日常爱好能被该软件精准的分析,把用户真正感兴趣的内容推荐出去,相当的智能。从用户的使用体验来看,三者不满意程度较接近,占比8.46%~9.96%,一般存在差异,一点资讯最高,为37.81%,门户网站最低,为28.36%;满意及很满意则正好相反。(5)阅读新闻方式和体验新闻阅读软件越来越向私人定制的方向发展,其中38.81%的大学生选择阅读软件推荐的新闻,而自己搜索新闻阅读只占12.94%,说明软件自身推荐的新闻在绝大部分层面上能满足用户需求,无需用户再去搜索。两者都有的比例为48.26%,说明大学生的求知欲、自主性较强,想要了解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在阅读体验方面,我们发现,软件推荐的新闻对于大学生来说,有时有用,有时没用,其中以有用为主占比37.31%,以没用为主占比30.85%,有时有用有时没用占比31.84%。很显然,有用为主的人数与其余两者差距不大,较为接近。对此,我们应该反思软件推荐的新闻是否能真实准确地定位用户,分析用户的喜好,真正达到推荐的目的。选项小计比例软件推荐的新闻7838.81%自己搜索的新闻2612.94%两者都有9748.26%本题有效填写人次201表3选项小计比例获取的信息较多,有用为主7537.31%经常有无关的新闻推荐给我,没用为主6230.85%有时有用有时没用6431.84%本题有效填写人次201表4(6)阅读方向和人体反应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一般情况下更愿意阅读与自己有相同价值观的新闻,且阅读完具有正能量的新闻后,88.28%的人认为看完后增强了自信、信心或看完后心里舒坦,只有11.72%的人选择了“否的情况多”。说明正能量的新闻对人有促进和激励作用。但是当阅读完负能量的新闻后,57.42%的人认为自己不会更容易冲动及对他人的包容度下降,比选“是的情况多”的比例多15%。社会的负面新闻一旦发生,必有人深受其害,一方面每个人都是有同情心的,会怜悯他人,同时告诫自己不要犯相同的错误;另一方面,负能量和正能量一样,也是会蔓延的,特别是当文章下方的评论出现极端话语时,读者会产生认同的观点,从而做出类似的评论,传播这股负能量。(注:第10题和11题、12题为链接题,只有选择“经常是”和“一般是”的人才能做到11题和12题,因此人数上与其他题略有差别)第10题你是否更愿意阅读与自己有相同价值观的新闻选项小计比例经常是6431.84%一般是8140.3%有时是2512.44%很少是73.48%随机看情况2411.94%本题有效填写人次201表5第11题阅读与自己有相同价值观的正能量新闻后,你是否感到自己增强了自信、信心或看完后心理舒坦选项小计比例“是”的情况多12888.28%“否”的情况多1711.72%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45表6第12题阅读与自己有相同价值观的负能量新闻后,你是否更容易冲动,对他人的包容度下降选项小计比例“是”的情况多6242.76%“否”的情况多8357.24%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45表7(7)知识量知识的获取是一个过程,当你与他人聊天或是查阅资料、阅读新闻等都能帮助你获取知识量。新闻定制软件给予的是你感兴趣的知识,对于这方面,39.3%的大学生认为软件提供给自己的帮助,在增加自己知识面方面的作用还是比较大的。43.28%的人认为知识储备方面差别较小,17.41%的人认为无差别。这可能与他们的感兴趣的阅读方面有关。第13题在新闻定制软件中阅读新闻后,你是否感到对自己感兴趣方面的知识量增加,不感兴趣的减少选项小计比例有,差别较大7939.3%有,差别较小8743.28%无差别3517.41%本题有效填写人次201表84.问卷调查结论总的来说,该问卷显示出现代大学生阅读新闻的频次和比例不高,对新闻的关注度大不如前。在关注的基础上,大部分人对社会新闻的关注度最高,其次是娱乐新闻,而对专业性的新闻比如财经新闻、科技新闻关注的人则少之又少。这样的现象表明大学生对于新闻的态度只是当做放松自己的一个方式,而非关心国家运行和发展的一种手段。在知识量储备方面,增加知识的方面比例也不够明显。大部分人阅读软件推荐的新闻,超过半数人认为看完新闻后肯定自己的偏多,否定的偏少。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新闻作为信息的一部分,大学生的新闻阅读习惯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信息茧房现象,关注最多的社会新闻是在整个社会范围下发生的,不具有普遍性和相似性。对于正负能量的传播显示出超过半数的人还是具有高包容度,不会更冲动。5.问卷设计缺陷在以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情况上,问卷数偏少,只有201份,样本数据不够大,导致结果差距过大或过小;问题设置不合理,问题过长,直接点明关系,而非通过软件分析得出关系;自变量和因变量设置无。四、对策提出信息茧房这个现象在新媒体时代的突出问题不止存在于大学生中,从成因上考虑,其他使用定制信息阅读新闻的人群都有可能存在。对于该现象,想要彻底解决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通过一定手段预防和减弱该现象带来的影响。从用户角度上来讲,应善于接听取一些不同的声音,不要总是生活在自己的思想茧房里,理性客观的去评价一个声音的对错,而不是一味地不加思考地去苛责。从管理者角度上来讲,应加强公共平台信息监管。新媒体用户数量庞大,未来发展无法预知。相较于传统媒体,它的责任意识薄弱,条件宽松,人力监管把关不够严格,各种偏激极端言论的出现较为常见。同时在新媒体发展和运营中,互联网作为主战场,应有主体意识,从全局出发,具有容纳各方观点的度量,而非一言不合就删评论。从软件开发者角度讲,对于各种特色化的定制软件,算法设计师在构建框架时就该考虑到这个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对其进行加强。每款软件在确定用户喜好时,由于个体想要对所熟知的世界有一个近乎于全面的了解,所以只要不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奋斗中国演讲稿
- 沈阳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2025
- 2025年河北金融学院选聘工作人员60名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国测小学四年级试卷及答案
- 余姚语文七上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招聘编外人员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5衡阳学考物理试卷及答案
- 亳州物理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厨师入门考核题库及答案
- 2025武汉生物试卷及答案
- 海产干货购销合同模板
- 高中化学-金属钠的性质及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编制方案
- 04S519小型排水构筑物(含隔油池)图集
- 工程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共55张课件】
- 双碱法脱硫操作专项规程
-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英语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解析)
- 仿生机器鱼行业规模分析
- 胸闷病人的护理查房
-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版)
- 北京猿人头盖骨失踪之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