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交往方式对幼儿亲子依恋发展的影响开题报告_第1页
父亲的交往方式对幼儿亲子依恋发展的影响开题报告_第2页
父亲的交往方式对幼儿亲子依恋发展的影响开题报告_第3页
父亲的交往方式对幼儿亲子依恋发展的影响开题报告_第4页
父亲的交往方式对幼儿亲子依恋发展的影响开题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题报告020207王晓一、论文题目:父亲的交往方式对幼儿亲子依恋发展的影响二、研究的意义:母子依恋的健康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三、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一)关于亲子依恋的定义●亲子依恋理论的创始人为约翰·情联结,指出儿童与某一特定人物之间形成永久性的情感联结(又称“情结指婴儿与第一照看人(往往是母亲)之间建立的情感联结状态。感联结。(二)关于“父亲缺位”所谓“父亲缺位”,指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父爱或父亲在子女教育中参与很少甚至孩子没有得到父爱或父亲没有或很少参与子女教育的状况。1、传统的思想观念,使一些父亲放弃了教育子女的责任,尤其是一些父亲受“男主外,女主内”这种家庭分工格局和传统角色观念的影响。2、错误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方式导致父亲失去了教育权利。有不少父亲以为“严父”就是板着面孔训斥子女,甚至打骂,侮辱孩子的人格,从而导致孩子对孩子的权利。3、还有一种家庭,家庭角色结构倾斜,使父亲教育权失落。父亲们经常不在家,回到家时,孩子已睡了,孩子经常接触的是母亲,从母亲那听到对父亲的评价。因此父亲的形象是取决于母亲的塑造。“由临床证明妈妈在界定她的孩子们如何去看爸爸上面,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4、还有一种见解,认为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的实质是男性文化在儿童教(三)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幼儿亲子依恋发展研究1、母子(女)的研究历史和发展过程﹡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Bowlby)50告,指出了机构养育的危害,尤其是母爱剥夺的危害。﹡﹡美国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MaryAC三种依恋类型(焦虑一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安全型依恋、焦虑一反抗型不安全依恋)8种依恋亚型(Al、、Bl、BZ、B3、B4、Cl、CZ),依恋研究进入了第二个阶段(6080年代中期)。﹡梅恩(Main1985)发现幼儿讲述依恋任务的反应可更好地由早期与母亲和谐的依恋来预测,而不是与父亲的依恋。﹡心理学家们为研究成人依恋的内部运作模式编制了一个新的量表,即AAI(theAdultAttachmentInterview)AAI系特性的行为指标反映着母亲的认知描绘或内部自我运作模式。﹡弗洛伊德的经验对其成长后的人格发展非常重要。2、母亲对幼儿早期依恋发展的影响﹡在身体方面,母体和母乳是胎儿和婴儿唯一的和最佳的营养源泉,母亲的身体素质直接影响着人的最初发育。﹡个性状态对幼儿的影响将远远超过父亲。﹡熟的道德意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戈林克夫和艾姆斯(Golinkoff&Ames,1979)对父母的调查得出,母亲每天8.333.16小时。母亲为婴幼儿提供最多的语音3、母子关系相比较父子关系对早期幼儿依恋发展更具影响的原因分析﹡性别角色:“男主外、女主内”’的历史定势,教养子女的这一功能,似乎是女性生育以及哺乳功能的延伸。“教育始于母亲膝下”。﹡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依恋。﹡育上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父子关系幼儿亲子依恋发展研究1、父子(女)依恋的研究历史和研究发展情况﹡2020导者和道德指导者.而不是孩子的养育者。﹡20年代,有些文章开始明确提到了父亲,但是在研究中提到的父亲更多的是被当作是管教者或者性别角色榜样。﹡60—70年代,人们对父亲方面的关注有所增加。研究者从文化、社会观念层面出发,将父亲概念、父亲养育(父性)作为文化结构的一部分看待。总的来说,父亲被当作是家庭经济的支持者而与幼儿的教养无太大关系。﹡70—80年代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理论认为父亲对于孩子成长所起的作用是外围的、间接的,是通过对母亲的经济和情感的支持起作用的。(Biller1993,Macooby&Martin1983)。﹡70年代以后,父子关系中的双向模式,即儿童也对父亲产生影响的模式,开始替代先前的父子关系的单向模式。﹡80年代到目前对于父亲影响儿童发展的研究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假设前提上进行了分类汇总,形成了五类关于父亲影响的研究类型和分析。2、关于父子(女)关系的研究分类﹡早期亲子关系的研究是基于对母亲行为、母子关系或父母子女关系的研益浓厚,相应的研究也积极开展起来:﹡子发展的影响问题。﹡第二类,研究比较了父亲的影响与母亲的影响作用,认为父亲的接受—拒绝(爱)(vaterschaft)和与母亲身份(mutterschaft)几乎完全依据来自母亲的信息。﹡第三类,研究在比较的基础上认为父爱对某些特殊发展问题要比母爱更有预见性。﹡第四类,研究排除了母亲因素,认为父亲的接受一拒绝是儿童某些特殊发展问题唯一重要的预测指标。﹡第五类,研究认为父亲的养育和母亲的养育分别在儿子和女儿身上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3、父亲在幼儿早期依恋的发展上的作用﹡身体方面动作身体活动刺激,促进其身体发育。﹡社会性发展方面,与性格特点;父亲还是孩子性别角色的正常发展的重要条件。﹡智力方面,(五)父亲的交往方式如何促进幼儿安全依恋形成和发展的策略1、对于社会和政府政策,研究人员认为应统筹如下几点:教育、改善家庭活动与工作活动的协调性;、在工作单位和社区给男人和父亲提供咨询;庭政策联系起来/相互协调;、改善和加强家长的能力和婚姻关系;、起草一份论述父亲政策各个不同方面的“父亲政策备忘录”;、重新定义和评价父亲身份及其文化意义。2、对于父亲群体,来讲效果是不同的。围和滋润下长大。、坚持每天或短期内与孩子共度一段时光。孩子不仅从父亲那享受到爱,而补充,养分。之间的感情。、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积极强化。3果,因此也没有在社会领域形成比较有实践意义的指导策略。四、论文进展计划:2005年6月前完成大致的论文文献综述2005年9月—10月底:继续查找资料、分析资料20051112亲调查,2006年1月—2006年3月,完成问卷调查,了解父子或父女交往方式和亲子关系现状并作出分析。2006320064论五、论文结构●引言:●父亲采取的交往方式现状分析●父亲对幼儿依恋发展的影响1、父亲群体的角色分类2、父亲在幼儿早期依恋发展中的作用3、与母亲相比,父亲角色的独特性以及这些独特性对幼儿依恋发展的作用4、父亲的参与交往对幼儿母子或母女依恋发展的作用●良好父子、父女关系,促进幼儿安全依恋形成和发展的策略。1、依恋的种类(安全依恋的表现)2、建立良好父子或父女关系,促进幼儿安全依恋的形成和发展的策略。①对于社会和研究人员群体而言②对于父亲群体而言③对亲六、研究方法(访谈七、参考文献1(理查·:)2((Goldfarb1945)3(4期,周纯英《论家庭教育中母亲的教育职能)4、RonaldP.Rohner,RobertA.venziano:“theimportanceoffatherlove,HistoryandContemporaryEvidencReviewofGeneralpsycholog》.December20014382—4055、RossParke619943期陶沙、林磊3一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7、刘金花《上海父亲育儿态度和观念的代际比较》 华东师范大8、李维《从母子依恋到父子的互动》9、《上饶师专学报》1995年2月第15卷第1期袁庆丰《父亲形象的缺失及其替代—郁达夫个性心理研究之一》10、《育儿教子》刘稚颖《父亲是孩子的另一半》11、《教育科学》1998年第4期孟育群、宋学文《父亲淡出家庭教育和父爱的作用》12、 杨霞《父爱对于孩子心理成长很重要》13、何东《父爱—现代家教的盲区》14)19944周纯英《论家庭教育中母亲的教育职能》15、《红河学院学报》赵淑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