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考历史总复习上古人类文明及中古亚欧文明文明冲撞及融合及世界古代科学技术及思想文化课件_第1页
2017中考历史总复习上古人类文明及中古亚欧文明文明冲撞及融合及世界古代科学技术及思想文化课件_第2页
2017中考历史总复习上古人类文明及中古亚欧文明文明冲撞及融合及世界古代科学技术及思想文化课件_第3页
2017中考历史总复习上古人类文明及中古亚欧文明文明冲撞及融合及世界古代科学技术及思想文化课件_第4页
2017中考历史总复习上古人类文明及中古亚欧文明文明冲撞及融合及世界古代科学技术及思想文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中考历史总复习上古人类文明及中古亚欧文明文明冲撞及融合及世界古代科学技术及思想文化课件第一页,共58页。第14单元史前时期的人类、上古人类文明与中古亚欧文明、文明的冲撞与融合及世界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第二页,共58页。第三页,共58页。第四页,共58页。本讲在近两年中考中一般占据5分左右的比重,是中考的必考部分。“亚非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2015年有湘潭等5个地市、2016年有郴州等4个地市考查;“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2015年有衡阳等3个地市、2016年有常德等4个地市考查;“三大宗教”,2015年有长沙、张家界考查,2016年也有张家界等5个地市考查。2017年中考可能考查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种姓制度及日本大化改新,也可能会考查亚历山大东征、阿拉伯数字西传影响;题型以选择题和判断题为主。第五页,共58页。第六页,共58页。考点1人类起源的时间和地点;世界三大主要人种;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的主要区别(识记)1.南方古猿(1)特征:能直立行走、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工具。(2)概况:大多数人类学家认为,现代人类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属于“正在形成中的人”。它经过长期的进化和劳动,终于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学会了制造工具。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3)四个进化阶段:①早期猿人,主要代表: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②晚期猿人,主要代表:印尼爪哇人、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③早期智人,主要代表:德国尼安德特人、中国丁村人;④晚期智人,主要代表:法国克罗马农人、中国山顶洞人。第七页,共58页。2.三大主要人种根据人的体貌特征,世界上的人类分为三大主要人种,即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第八页,共58页。3.(1)母系氏族公社:①形成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出现了氏族,两个或几个氏族又组成部落。在最初的氏族中,由于群婚的缘故,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且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②特点:形成了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的稳固集团,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群婚;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都以集体为基础(该亚传说反映了人类早期女人的权力位于男人权力之上的状况)。第九页,共58页。(2)父系氏族公社:①形成原因:a.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以及手工业的进步,部落间的产品交换和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出现了;b.男子主要从事犁耕农业和畜牧业,在经济中开始占主导地位。②概况:婚姻关系相对固定,人们开始“既知其母,又知其父”。家族长和氏族首领都是男性,男子开始支配社会,父系氏族逐渐取代母系氏族。③特点:男子在生产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厄瑞斯忒的传说)。第十页,共58页。考点2亚非大河流域出现的文明古国;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图;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古代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识记,常考点)1.古代埃及的金字塔(1)位置: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流域。(约公元前3000年,埃及形成了统一的国家。)(2)实质:是权力的象征,埃及法老的陵墓,是古代埃及的文明的象征,是当时人们高超的建筑艺术和独特审美情趣的体现。第十一页,共58页。2.古巴比伦和《汉谟拉比法典》(1)位置:两河流域。(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建立奴隶制小国古巴比伦。)(2)制定者:汉谟拉比。(3)性质: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法典。(4)评价: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成文法典,是两河流域的文明象征。第十二页,共58页。3.古印度种姓制度(1)形成:在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的过程中形成,社会逐渐形成四个不同的等级。(2)内容:古代印度社会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3)特点:等级森严,不同等级从事不同职业,不同的等级不得通婚。(4)影响: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第十三页,共58页。考点3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识记,常考点)1.古希腊文明(1)发源地:爱琴海的克里特岛和迈锡尼。(2)地位:西方文明的发祥地。第十四页,共58页。(1)形成:在雅典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形成的,经过梭伦改革,在伯利克里时代达到极盛。(2)具体表现: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以抽签的方式产生;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雅典的每个公民都有机会通过抽签的形式担任公职、参与政治事务。(3)意义:在盛行专制的古代社会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典范,为后世留下一笔宝贵的政治遗产;雅典正是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文明中的大部分辉煌。2.雅典民主政治第十五页,共58页。(4)评价:雅典的民主政治与专制政体相比是一大进步,但雅典的民主政治本质上仍然是奴隶主的民主政治,因为在雅典,奴隶、外邦人和妇女没有公民权,而且,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是500人议事会,其中实际权力掌握在少数商业贵族手里。2.雅典民主政治第十六页,共58页。考点4罗马共和国建立及被罗马帝国取代的时间(识记)第十七页,共58页。第十八页,共58页。考点5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识记)背景(原因)第十九页,共58页。第二十页,共58页。考点6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识记)第二十一页,共58页。考点7基督教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识记)1.丕平献土(1)概况:751年,法兰克王国宫相丕平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当上了法兰克国王,为了回报教皇,他把罗马到拉凡那的一片土地(部分版本为罗马附近的拉凡那地区)奉献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教皇以上帝的名义为丕平加冕。(2)影响: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加强了国王与教会的联系,使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第二十二页,共58页。2.罗马教廷(1)概况: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西欧长期动乱的过程中,基督教会乘机扩大势力范围和影响。法兰克等国君主接受了基督教,并向教会大量赐赠地产。教会本身也巧取豪夺,占有大量土地。第二十三页,共58页。(2)地位:①经济上:拥有西欧近三分之一的土地,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和土地所有者。②政治上:罗马教廷按封建等级制度建立了教阶制,鼓吹教权高于王权,并与王权分庭抗礼,教皇力图成为世俗社会的主宰;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③思想文化上:处于万流归宗的垄断地位,成为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加紧对人民的精神统治,残酷压制与教会观点相悖的“异端”思想。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垄断了文化教育,知识沦为神学的奴仆。2.罗马教廷第二十四页,共58页。延伸:查理•马特改革(1)时间:8世纪前期。(2)人物:查理•马特。(3)内容: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4)性质:封建性质的等级制度改革。(5)影响:这次改革,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第二十五页,共58页。考点8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理解)拜占廷帝国第二十六页,共58页。考点9希波战争的结果(识记)希波战争(1)背景: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频繁地出征和扩张,先后征服了埃及等国家和地区。公元前5世纪,把矛头转向欧洲,向爱琴海地区扩张。危及希腊城邦的独立与自由。(2)时间:公元前5世纪早期(前492年~前449年)。(3)交战双方:希腊城邦——波斯帝国。(4)著名战役:温泉关战役、马拉松战役、萨拉米斯海战。(5)结果:公元前5世纪中期,希腊军民经过顽强战斗,彻底战胜波斯侵略军,赢得战争的胜利。(6)地位: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激烈冲撞。第二十七页,共58页。考点10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征战的结果(识记,常考点)1.亚历山大大帝东征(1)时间:公元前4世纪。(2)概况:他扫荡了小亚细亚和埃及,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波斯,足迹远达印度。(3)结果: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定都巴比伦。第二十八页,共58页。2.罗马帝国的征战(1)时间:从公元前27年开始。(2)结果:到2世纪,疆域达到最大规模。东起幼发拉底河上游,西临大西洋,南抵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北达不列颠、莱茵河和多瑙河;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海。征战的过程伴随着暴力、奴役和压迫,但客观上也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3.共同影响第二十九页,共58页。考点11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情况;马可•波罗来华的史实(识记)1.阿拉伯数字第三十页,共58页。2.马可•波罗来华(1)主要贡献:1271年,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前往中国。1275年,到达元朝的首都,他们一行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被留在元朝朝廷中任职。马可•波罗等在中国生活了17年;回国后口述其经历和见闻整理成《马可•波罗游记》一书,流传欧洲,在书中,他把当时繁荣富庶的东方向西方人作了生动详细的介绍。第三十一页,共58页。(2)影响:《马可•波罗游记》后来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和憧憬,对西方人追求财富、在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产生了很大影响。2.马可•波罗来华第三十二页,共58页。考点12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识记)1.古埃及象形文字第三十三页,共58页。2.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第三十四页,共58页。考点13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创立者及产生时间、地点(识记)第三十五页,共58页。考点14古希腊文学名著《荷马史诗》和阿拉伯文学名著《天方夜谭》;阿基米德的主要成就(识记)第三十六页,共58页。第三十七页,共58页。2016年8月28日,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五台山佛教协会承办的“2016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在中国佛教名山、世界佛教圣地——山西五台山隆重开幕。本次讲经交流会从“慈悲•圆融•宏博”为主题,来自全国25个省区市的30名法师代表,将立足佛教经典、围绕如何“建立信仰”、“安顿身心”、“依教修学”、“认识因果”、“利益众生”等题目开展为期5天的讲经交流。第三十八页,共58页。结合上述材料可考查佛教的相关知识点。佛教由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在大约公元前6世纪建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须忍耐服从,刻苦修行。佛教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也是传入我国最早的宗教。第三十九页,共58页。第四十页,共58页。第四十一页,共58页。【例1】(2016年衡阳)下列遗址或遗迹代表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古代文明,其中代表非洲文明的是()A.克里特岛的王宫遗址B.狮身人面像和金字塔C.空中花园想象图D.罗马广场考点1~2史前时期的人类;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B第四十二页,共58页。【解析】克里特岛的王宫遗址是欧洲古希腊的文明成就;狮身人面像和金字塔是非洲古埃及的文明成就;空中花园是西亚古巴比伦文明成就;罗马广场是欧洲古罗马文明成就。【答案】B第四十三页,共58页。【例2】(2016年常德)奥运火种来自西方文明之源。西方文明之源是()A.古埃及B.古巴比伦C.古罗马D.古希腊D考点3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给出的“奥运火种”判断西方文明之源指的是古希腊。古希腊位于地中海海岸。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代希腊属于蓝色的地中海文明。【答案】D第四十四页,共58页。【例3】(2016年娄底)伯利克里时代被称为“希腊内部的极盛时期”,主要表现为()A.民主政治达到顶峰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中央集权得到强化D.种姓制度正式确立A【解析】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当时雅典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决定雅典的内政、外交、战争等重大问题。【答案】A第四十五页,共58页。【例4】(2015年湘潭)判断:公元前6世纪末,罗马奴隶制共和国建立。()考点4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8世纪,罗马城建立于意大利半岛的台伯河畔;公元前509年,即公元前6世纪末,罗马奴隶制共和国建立。【答案】√第四十六页,共58页。【例5】(2015年怀化)判断: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从共和时代进入帝国时代。()√【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7年,屋大维独揽国家大权,建立“元首政治”,成为罗马实际上的皇帝。由此,罗马帝国取代了罗马共和国。【答案】√第四十七页,共58页。【例6】(2016年株洲)日本历史上先后拜了两位老师:中国的隋唐和欧洲。其中向中国的隋唐“拜师学艺”指的是()A.幕府制度B.大化改新C.明治维新D.工业革命B考点5大化改新【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六七世纪的日本非常混乱。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照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革。通过改革,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答案】B第四十八页,共58页。【例7】(2015年益阳)判断:7世纪初,顺应统一要求,耶稣创立了伊斯兰教。()×考点6穆罕默德【解析】公元7世纪,阿拉伯地区非常混乱,亟须统一。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答案】×第四十九页,共58页。【例8】(2016年长沙)1077年冬,德皇亨利四世在与罗马教皇的斗争失利后,被迫前往卡诺莎城堡向出身低微的教皇格雷戈里七世忏悔,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最终才获得了格雷戈里七世恩赐的一个赦罪的吻,这就是历史上的“卡诺莎之辱”。它充分说明在中世纪的欧洲()A.基督是救世主B.国王软弱无能C.王(国王)权高于教(教皇)权D.教(教皇)权高于王(国王)权D考点7~8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教会;拜占廷帝国第五十页,共58页。【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德皇亨利四世屈从于教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皇和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基督教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答案】D第五十一页,共58页。【例9】(2016年长沙)判断: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以及罗马帝国的扩张,客观上都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考点9~10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征战【解析】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和罗马帝国的扩张,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东西双方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西方的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同时西方也从东方汲取了不少文化养分。【答案】√第五十二页,共58页。【例10】(2016年怀化)我们在数学运算中经常使用的“0、1、2、3、4、5……”这十个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是()A.古印度人B.古阿拉伯人C.古埃及人D.古希腊人A考点11阿拉伯数字;马可•波罗来华【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数字最初是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了这一方法并把它传到欧洲,欧洲人称之为“阿拉伯数字”。【答案】A第五十三页,共58页。【例11】(2016年邵阳)当地时间2016年2月12日,梵蒂冈天主教教皇方济各与俄罗斯东正教会大主教基利尔一世在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