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评价诗歌思想内容_第1页
2017年评价诗歌思想内容_第2页
2017年评价诗歌思想内容_第3页
2017年评价诗歌思想内容_第4页
2017年评价诗歌思想内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页,共127页。第一页,共127页。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第二页,共127页。第二页,共127页。1、看题目2、看作者4、看注释3、看意象、内容5、看诗眼(诗歌情感词)6、看末句7、看题材第三页,共127页。第三页,共127页。古代诗歌中常见题材一、山水田园诗二、边塞征战诗三、怀古咏史诗四、赠友送别诗五、咏物言志诗六、羁旅思乡诗七、爱情闺怨诗八、感物咏怀诗九、哲理诗第四页,共127页。第四页,共127页。一、山水田园诗第五页,共127页。第五页,共127页。内容: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第六页,共127页。第六页,共127页。

主题①对仕途官场的厌倦;②对归隐山林的向往;③寄情山水,对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热爱。④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第七页,共127页。第七页,共127页。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情感一:热爱自然,钟情山水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第八页,共127页。第八页,共127页。一、热爱自然,钟情山水

1.景物:

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葵藿、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

2.意境: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第九页,共127页。第九页,共127页。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描写山中清新自然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想要远离官场,过宁静生活,向往隐居生活之情。情感二:厌恶官场,向往隐逸第十页,共127页。第十页,共127页。二、厌恶官场,向往隐逸

1.景物:

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仙灵之鸟,超凡脱俗)、孤云(孤高傲世)、禅房、古寺、暮钟

2.人物:

五柳、接舆、伯夷、叔齐、寺僧、道人、林叟、樵夫、幽人

3.意境:

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第十一页,共127页。第十一页,共127页。

访隐者

[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问题: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答案示例: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情感三:淡泊宁静,

志趣高远第十二页,共127页。第十二页,共127页。情感四:生活闲适,悠然自得

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对超凡脱俗的环境和人物的刻画,表现主人公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第十三页,共127页。第十三页,共127页。

1、内容情感——热爱自然,钟情山水厌恶官场,向往隐逸淡泊宁静,志趣高远生活闲适,悠然自得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白描

动静结合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鉴赏术语第十四页,共127页。第十四页,共127页。二、边塞征战诗第十五页,共127页。第十五页,共127页。多写边地风光和荒凉苦寒的征戍生活。盛唐以前:国势强盛,诗中大多豪迈爽朗,昂扬向上;

中晚唐:国势衰微,诗中悲壮惋伤成分多;

南宋:国土分裂,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内容

第十六页,共127页。第十六页,共127页。从军行(之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第十七页,共127页。第十七页,共127页。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十八页,共127页。第十八页,共127页。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1、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2、器物: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3、地点:(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北庭、安西、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4、人:单于、都护、将军、征人、胡儿。5、音乐: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这些意象的特点:荒凉、单调、旷远、开阔。第十九页,共127页。第十九页,共127页。情感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第二十页,共127页。第二十页,共127页。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塞下曲李白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第二十一页,共127页。第二十一页,共127页。3、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南园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第二十二页,共127页。第二十二页,共127页。4、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渔家傲范仲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第二十三页,共127页。第二十三页,共127页。5、厌恶连年战事,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第二十四页,共127页。第二十四页,共127页。

1、内容情感——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厌恶连年战事,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2、表现手法——夸张对比用典侧面烘托3、语言特点——雄壮豪迈苍凉悲慨凄凉悲愤豪放旷达慷慨悲壮委婉清丽等鉴赏术语第二十五页,共127页。第二十五页,共127页。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遗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4分)第二十六页,共127页。第二十六页,共127页。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遗沙场匹马还。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3分)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1分)【答案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2分)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1分)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1分)第二十七页,共127页。第二十七页,共127页。三、怀古咏史诗第二十八页,共127页。第二十八页,共127页。2、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咏史”“怀古”;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3、结构特点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第二十九页,共127页。第二十九页,共127页。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第三十页,共127页。第三十页,共127页。怀念人生的得意者——对比失落

周瑜

苏轼年龄婚姻外表职位际遇人物角度3447美女相伴屡遭不幸英俊儒雅早生华发东吴都督团练副使功成名就功业未成诗人把自己与周瑜相比,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第三十一页,共127页。第三十一页,共127页。怀念人生的失意者——同病相怜

昭君

杜甫才华遭遇结局情感人物角度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沉怨恨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第三十二页,共127页。第三十二页,共127页。怀念人生的失意者——表达怀才不遇、人生迟暮的伤感之情。

怀念青史留名的成功者——表达对古人的敬仰渴慕之情,自己希图建功立业的宏愿或落魄不羁的悲伤。怀人(怀古伤已)第三十三页,共127页。第三十三页,共127页。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昔盛今衰型诗人借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第三十四页,共127页。第三十四页,共127页。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物是人非型前三句渲染当时的热闹繁华,第四句写出今日此地的凄凉冷落,“鹧鸪飞”三字饱含无限的惋惜和感慨,与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中间蕴涵着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和对盛衰无常的感慨。第三十五页,共127页。第三十五页,共127页。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讽喻当朝型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第三十六页,共127页。第三十六页,共127页。借古伤今,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担忧。表达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人事沧桑的感慨。怀事(怀古伤今)第三十七页,共127页。第三十七页,共127页。怀古人咏史诗怀古事(相关古迹)怀念青史留名的成功者——表达对古人的敬仰渴慕之情,自己希图建功立业的宏愿或落魄不羁的悲伤。怀念人生的失意者——表达怀才不遇、人生迟暮的伤感之情。表达昔盛今衰、人事沧桑的感慨。借古伤今,文人的忧患意识(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担忧)第三十八页,共127页。第三十八页,共127页。(3)理性反思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第三十九页,共127页。第三十九页,共127页。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诗辛辣冷峻地指出项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失去人心,颇具政治家的眼光。

乌江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诗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第四十页,共127页。第四十页,共127页。主要手法

(1)借古讽(伤)今

(2)对比衬托(3)用典(4)以景衬情(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哀情)第四十一页,共127页。第四十一页,共127页。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试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春日里遥望荒郊,看着泾水曲折地流去,环绕着远处的村落,无限愁绪从胸中升起。众多的牛马放牧,导致原上春草殆尽。耕破了田地,发现了古碑,证实了这里就是秦国故地。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苍茫;夕阳伴着云烟,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行走好几里路,还都是茫茫黄沙。太荒凉了,想想这秦地当年的繁盛,的确让人不堪回首。1.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第四十二页,共127页。第四十二页,共127页。四、赠友送别诗第四十三页,共127页。第四十三页,共127页。1、形式标志:★★★送别诗特点:标题中有“送”

“别”“赠”“酬”等字眼;第四十四页,共127页。第四十四页,共127页。一、习俗类意象1、折柳惜别2、饮酒饯别3、唱歌送别第四十五页,共127页。第四十五页,共127页。

《送别》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送沈子福之江东》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注:罟(gǔ)师:船夫。临圻(qí):地名。折柳送别第四十六页,共127页。第四十六页,共127页。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饮酒饯别

把酒壮行,借酒浇愁,以酒劝慰。第四十七页,共127页。第四十七页,共127页。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朝闻游子唱离歌”(李欣)“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唱歌送别第四十八页,共127页。第四十八页,共127页。二、时空类意象

1、时间意象:傍晚、月夜、清晨、暮雪、暮钟。2、空间意象:长亭、渡口、南浦。

第四十九页,共127页。第四十九页,共127页。送别诗中常见的时间意象:傍晚山中送别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送灵澈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第五十页,共127页。第五十页,共127页。送别诗中常见的时间意象:月夜送友人薛涛水国蒹葭夜有霜

月色山色共苍茫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

——李白第五十一页,共127页。第五十一页,共127页。《劳劳亭歌》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第五十二页,共127页。第五十二页,共127页。《谢亭》

李白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第五十三页,共127页。第五十三页,共127页。《灞陵行送别》李白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第五十四页,共127页。第五十四页,共127页。《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第五十五页,共127页。第五十五页,共127页。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春草和流水——无穷无尽离愁。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美酒、春草等环境意象大雁(雁、飞鸿)——春秋迁徙,鸿雁传书——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羁旅思归第五十六页,共127页。第五十六页,共127页。离别诗的情感1、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2、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3、情深意长的勉励、劝慰和难分难舍。4、表明志节,坦陈心志的告白。5、个人身世之感。

第五十七页,共127页。第五十七页,共127页。1、借景言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2、想象、虚实相生

3、烘托

4、比喻5、以乐景衬哀情

答题模式:什么景——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烘托什么情感。第五十八页,共127页。第五十八页,共127页。1、借景言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形态。赋得暮雨送李曹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①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②注:①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县。浦树:水边的树。②散丝:雨丝。落日余晖、流水风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杨柳依依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整个画面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第五十九页,共127页。第五十九页,共127页。2、以乐景衬哀情

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恰与别离之情形成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第六十页,共127页。第六十页,共127页。五、咏物言志诗第六十一页,共127页。第六十一页,共127页。

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咏物诗的一般特点第六十二页,共127页。第六十二页,共127页。

1、从抒情手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2、从整体构思看,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手法。主要表现手法第六十三页,共127页。第六十三页,共127页。

题榴花(朱熹)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台落绛英。常见情感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榴花开得那么鲜艳;柳色嫩黄,柳枝条条柔软如丝,但是或是没有车马,或是长在荒园里,又有谁来欣赏呢?1、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第六十四页,共127页。第六十四页,共127页。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常见情感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寂寞开无主”、“花开不并百花丛”都是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脱俗;“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和“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都是一种宁愿粉身碎骨也不委曲求全的坚贞不屈。2、表达自甘寂寞、坚贞不屈、高洁脱俗的气节。第六十五页,共127页。第六十五页,共127页。

画眉鸟(欧阳修)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常见情感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在林间啼叫比在笼中自由自在得多,不是一种对自己的向往对官场的厌倦吗?而白云泉何必奔冲山下去呢?山上才没有风浪险恶,自由自在。3、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的生活。第六十六页,共127页。第六十六页,共127页。1、看题目,明确诗中的物象是什么。2、整体把握物象的形态特征,紧扣文本。(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3、找“物”与“人”的契合点,联系写作背景,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不能架空分析情感。(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讽刺时世,或流露人生态度,或隐含生活的道理)4、关注表现手法。常用托物言志、比喻、象征、拟人、对比、反衬等手法。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环境烘托)的手法。鉴赏咏物诗的方法第六十七页,共127页。第六十七页,共127页。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

虞世南头部的触须像下垂的冠缨,饮着清露。它伏在树枝上,鸣声响亮,声音飘出树外。蝉声悦耳远传但并非借助秋风。注:虞世南原是陈隋旧臣,入唐后以文才和德行受到唐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第六十八页,共127页。第六十八页,共127页。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注:虞世南原是陈隋旧臣,入唐后以文才和德行受到唐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

诗人借蝉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虞世南小试身手特点:它的头部的触须像下垂的冠缨,它饮着清露,蝉声悦耳远传,但并非借助秋风。诗人写蝉是托物自比,寓意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第六十九页,共127页。第六十九页,共127页。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南朝梁文学家。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3分)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第七十页,共127页。第七十页,共127页。六、羁旅思乡诗第七十一页,共127页。第七十一页,共127页。1、战乱频仍。2、山长水阔。3、久戍边关。4、宦游不归。思乡之因第七十二页,共127页。第七十二页,共127页。1、诗题中多含有“驿站”“客舍”“登高”“望月”“忆”“孤”“寄”“行”“宿”“思”等一类能够体现漂泊客居之意的词语以及元宵、寒食、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古代节日名。思乡诗的标志第七十三页,共127页。第七十三页,共127页。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主要意象月——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秋风、秋霜、衰草、夕阳——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杜鹃——叫声“不如归去”常与哀怨、思归有关鹧鸪——羁旅乡愁猿啼——漂泊之人的悲苦浮云、浮萍、飞蓬、孤雁、沙鸥、船——漂泊之人的悲苦梧桐叶落——飘零、孤苦孤雁、鸿雁——鸿雁传书而思乡怀亲双鲤——书信桑梓——家乡,表现怀乡之情天涯、他乡、孤灯第七十四页,共127页。第七十四页,共127页。声音:笛声(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芦管声(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角声(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

鸦鸣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第七十五页,共127页。第七十五页,共127页。1、羁旅漂泊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第七十六页,共127页。第七十六页,共127页。2、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第七十七页,共127页。第七十七页,共127页。3、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与愤慨之情。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鬂,潦倒新停浊酒杯。第七十八页,共127页。第七十八页,共127页。4、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第七十九页,共127页。第七十九页,共127页。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虚实相生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想象以景结情第八十页,共127页。第八十页,共127页。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细节描写第八十一页,共127页。第八十一页,共127页。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象1分,画面描绘2分)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想象虚实相生第八十二页,共127页。第八十二页,共127页。七、爱情闺怨诗第八十三页,共127页。第八十三页,共127页。一、产生原因

皇权无上恩无常男尊女卑夫为纲

别离迟暮源征商

第八十四页,共127页。第八十四页,共127页。闺中人的身份宦妇(官太太)商妇征人妇宫妇游子妇第八十五页,共127页。第八十五页,共127页。主题人物身份“怨”由“怨”情伤春怀人闺怨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与概括年老色衰丈夫情变以夫为纲对年华已逝、美好不再的感慨;对爱情婚姻的失望;对封建制度的不合理的无奈和控诉丈夫戍边远征丈夫远行(为利)丈夫远行(求学)青春辜负,对心上人的思念、对未来的期待寂寞孤单、百无聊赖;向往自由和幸福;对帝王情薄、遭人冷落的怨恨幽闭深宫失宠青春短暂等待思念、关切独守空闺的寂寞、孤独长期分离的苦楚对团聚的渴望悔恨对朝廷连年征战的不满;对战争无情的痛诉宫妇弃妇思妇征妇商妇游子妇少女妃子宫女第八十六页,共127页。第八十六页,共127页。

思远人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2012年新课标卷)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第八十七页,共127页。第八十七页,共127页。

望江南·幽州九日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涯。肠断裂,搔首一长嗟。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和泪捻琵琶。8.分析这首词上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9.赏析这首词下阕对比的表现手法。

词人被安置在幽州的一个官舍里,长夜不眠,坐听悲凉的角声,心中涌起的不仅仅是阵阵乡愁和流离之感,更重要的是抒发对已经沦丧在蒙古铁蹄之下的南宋王朝的国破家亡的沉痛感。

昔日“绮席”“醉黄花”之美好景象与近日无处可醉的情形形成对比,凸显今日之悲。

第八十八页,共127页。第八十八页,共127页。八、哲理诗第八十九页,共127页。第八十九页,共127页。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第九十页,共127页。第九十页,共127页。1、要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2、社会现象、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

第九十一页,共127页。第九十一页,共127页。

观书有感(一)[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注释]渠:代词,指方塘。许:这样。

半亩大的水塘像明镜一样,倒映在水中的天色和云彩不停地晃动。要问水塘为什么这样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本体*借景说理*喻体清澈的方塘

——优美的文章源头活水——生活体验借景说理第九十二页,共127页。第九十二页,共127页。(二)解读隐含理趣:

比喻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养料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动人心弦的好作品。原意新意比喻人的思想只有不断吐故纳新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才能与时俱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联想第九十三页,共127页。第九十三页,共127页。

《诫子弟》[清]何绍基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字面解读:半亩大的水塘像明镜一样,倒映在水中的天色和云彩不停地晃动。要问水塘为什么这样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即事说理哲理解读:全诗喻理警世,人生在世,不过百年,点滴小利,转眼即逝,何必为“三尺地”而败坏自己的品德!第九十四页,共127页。第九十四页,共127页。

《画眉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对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半亩大的水塘像明镜一样,倒映在水中的天色和云彩不停地晃动。要问水塘为什么这样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笼中鸟

——林中鸟朝中排挤——放情山水托物说理注:此诗是他受排挤从朝中被贬到安徽滁州时所写。对比

悟出万物贵自由之意,宇宙万物之美在能自由自在。第九十五页,共127页。第九十五页,共127页。哲理诗特点归纳以理趣见长,耐人寻味,给人以教益。内容上通俗易懂,但寓意较深刻。

方法点拨第九十六页,共127页。第九十六页,共127页。借景说理表达哲理的形式即事说理托物说理《观书有感》《诫子弟》

《画眉鸟》哲理诗常见修辞对比比喻第九十七页,共127页。第九十七页,共127页。欣赏哲理古诗的步骤字面解读哲理解读艺术形象隐含理趣原意新意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由此及彼第九十八页,共127页。第九十八页,共127页。古代哲理诗命题方式1、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2、诗名蕴含什么样的理趣。3、诗句有什么寓意。4、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抱负。6、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第九十九页,共127页。第九十九页,共127页。第一步先读题,破解题干隐含信息。对于哲理诗的鉴赏也往往如此:命题人在设题时一般要在题干中提示考查要点,或者表明问题指向,或者暗示解答枢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第二步重视标题、注解,抓住作者,知人论世,把全诗默读一、两遍,先有个总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力求读懂诗歌。标题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等要素,是解读诗歌的切入点。由作者可以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诗歌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作准备。诗歌后面有注解的,一定是命题人觉得对于读者理解诗歌有帮助,才去做注的。第三步从诗中写景、写物、写人的意象(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入手,分析作者由此及彼作哪些联系,阐发了哪些哲理。第四步分析艺术手法。第五步整体阅读,通盘考虑。把对诗歌的分析和解题的需求联系起来,做到前后一致。第六步遵循“总分”等模式解答试题;整理答题语言。古代哲理诗答题步骤第一百页,共127页。第一百页,共127页。

在情理上:唐重情,宋重理神韵追求上:唐豪迈端庄,宋奇峭流畅表现技巧上:唐尚虚,空灵浑成,宋尚实,工巧细密;措辞用语上:唐重声律之美,多练虚字,宋重口语化,兼练虚字。而宋人的哲理诗较之唐诗则有高明之处:着重捕捉心与物相遇时刹那间的感受,并立即升华为一种哲理思考。

一般的说,唐诗多具抒情性,而宋诗多具哲理性

唐宋比较第一百零一页,共127页。第一百零一页,共127页。

1.同写庐山*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哲理:只有居高临下地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问题,才能不被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第一百零二页,共127页。第一百零二页,共127页。

2.同写桃花*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哲理:只有深入实际,才能及时体察到事物的发展变化。第一百零三页,共127页。第一百零三页,共127页。

33.同写春色*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压抑茁壮成长。第一百零四页,共127页。第一百零四页,共127页。

34.同写冬雪*

雪梅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哲理:人们各有所长,也有所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第一百零五页,共127页。第一百零五页,共127页。5.同写农家*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哲理:事情似乎走到绝境,令人一筹莫展;只要充满信心,就会出现转机,就会有新的希望。第一百零六页,共127页。第一百零六页,共127页。《泛舟》《泾溪》《题西林壁》《春江晚景》《三赠刘员外》《琴师》《过沙头》《游山西村》《蜂》《登飞来峰》古代哲理诗赏析第一百零七页,共127页。第一百零七页,共127页。

泛舟宋·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注释】艨艟:(也作:蒙冲)古代大的战舰。推移:舟大水浅,必用多人推动才能移行。第一百零八页,共127页。第一百零八页,共127页。

诗描写的是春天水涨后船在江中自在行的自然现象,春水未至舟难行,春水泛涨则大船也如羽毛之轻,顺水自在而行。1、比喻做学问必须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2、指只要借助外力,创造好条件,做起看似困难的事来也轻而易举。【理趣赏析】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第一百零九页,共127页。第一百零九页,共127页。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间,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第一百一十页,共127页。第一百一十页,共127页。*借蜜蜂的辛勤采蜜,对辛勤的劳动人民进行热情的歌颂;又借蜜蜂酿造的蜂蜜被一些人轻易取走,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进行无情的讽刺。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间,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表面上占尽风光,为名利处心积虑的人最后也难免两手空空。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一页,共127页。第一百一十一页,共127页。

泾溪

唐•杜荀鹤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第一百一十二页,共127页。第一百一十二页,共127页。《泾溪》唐•杜荀鹤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理趣赏析】

船到险处,船家生怕出了差池,便会小心翼翼,谨慎防范,故能平安渡险。相反,到了“平流无石处”,难免思想麻痹,放松警惕,因而常常发生船翻人亡的事故。*潜在的危险不易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要居安思危,时时有一种危机感。第一百一十三页,共127页。第一百一十三页,共127页。

琴师[宋]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第一百一十四页,共127页。第一百一十四页,共127页。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

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紧密配合。()+()=琴声指头琴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第一百一十五页,共127页。第一百一十五页,共127页。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