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文学史课件_第1页
隋唐文学史课件_第2页
隋唐文学史课件_第3页
隋唐文学史课件_第4页
隋唐文学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编隋唐五代文学主讲:马荣江2011年2月制隋唐五代文学绪论

第一节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唐朝(618—907)是我国古典文学全面繁荣的时期,在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唐诗,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关于唐诗的繁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显现:唐代文学总的特点:其一、继承与创新并重,如古诗继续繁荣,近体诗也产生并臻于完美;骈文继续兴盛,借复古以革新的古文再度崛起。其二、文人创作与民间创作并茂,既有王维、三李、二杜、韩、刘等大家,也有很多民间作者,其代表成就是“敦煌文学”,还有很多热衷于俗文学的作家,如王梵志、寒山等。其总趋势是由六朝末期的贵族化趋向士大夫文人化以至平民化。其三、诗歌与其它文体并存,唐文学繁荣体现在诗、词、古文、传奇(小说)四种体裁上,其中诗、古文大大发展;词、传奇是新文体。二、题材内容上从诗歌题材看,唐诗几乎深入到唐人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举凡朝政得失、国家兴衰、将相忠奸、战争胜负、宫廷歌舞、民间渔樵耕织、山河景物、田园风光、琴技棋艺、书法画境……各种素材无不入题。诗歌几乎成为唐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唐人则把诗歌的各种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从风格(流派)看诸如飘逸、沉郁、清雅、精致、真率、俊爽、悲壮、超凡、平易、奇峭、精深、婉丽等等,形成争奇斗艳的繁荣局面。四、就诗歌的体裁而言“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不备矣。”(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三)第二节唐代文学全面繁荣的原因一、唐代的政治、经济制度为唐文学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1、政治上以科举取士替代魏晋六朝的九品中正制,使文学从豪门士族的垄断中,从六朝宫廷狭小天地中解放出来,从题材到风格都发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变化,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发展。二、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1、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兼容并蓄唐代文人的思想信仰虽各有所宗,却大都带有出入儒道释三教的特点。对唐代文人的人生哲学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2、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心态和积极吸收

统治者华夷一家的政策,造成开放的风气。中外文化的交流,胡汉文化的交融,唐人恢弘的胸怀气度与对待不同文化的兼容心态,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繁荣的环境,史学、绘画(题材、诗画技艺的互渗)、雕塑、音乐(与词的产生)、书法、舞蹈(对诗歌题材的影响)都有很大的发展,并都对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三、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1、中国文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已走上独立自觉发展的道路,文学的审美特质得到了充分的认识与自觉的追求。(1)内容上:淡化文学的政治功利色彩,注重个人情志的抒发。(2)形式上:对辞采声律之美的追求,表现技巧的创新,诗歌的声律形式已具雏形(永明体),为唐代近体律诗的定型与繁荣奠定了基础。(3)表现题材领域(内容)的扩大:魏晋六朝时期,诗歌题材有很大的开拓,从而为唐诗提供了可供驰骋的巨大发展空间。2、南北文风的合流唐朝的大一统,结束了长达几百年的南北对立。南北文化开始交融互渗,各去其短,合其两长,南方的“文”装点了北方的“质”,北方的“质”补充了南方的“文”,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3、唐代文人善于继承、勇于创新,有兼容包举的魄力和胆识,又善于“别裁伪体”,能够“转益多师”。

此外,君主统治者的喜爱、提倡,广大民众的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等因素,也为唐代诗歌的繁荣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盛唐盛唐诗歌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璀璨晶莹,美不胜收。其标志有四:风格流派,百花齐放;各体均有革新创造;开创出一代新风;出现了李白、杜甫两颗诗坛巨星(被誉为“双子星座”)。(1)山水田园诗派,以王、孟为代表(2)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盛唐之音)(3)李、杜李白,盛唐之音的杰出代表,诗风豪放飘逸;杜甫,集大成的诗人,且有继往开来之功,诗风沉郁顿挫。3、中唐(中兴期)

前期:诗歌发展处于低潮。代表诗人有:“大历十才子”、山水诗人:刘长卿、韦应物、边塞诗人:李益等,现实主义诗人:元结、顾况。后期:诗人、流派众多,呈中兴之势。元白诗派:诗风平易浅近,韩孟诗派:诗风奇崛险怪。独具个性的诗人:李贺、刘禹锡、柳宗元(“刘柳”)4、晚唐诗歌发展总体趋于衰落,但仍出现了一些优秀诗人:“小李杜”:杜牧、李商隐唐末现实主义诗人: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三、唐代小说(唐传奇)唐代小说相对魏晋六朝,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已是文人有意识的小说创作,“标志着小说发展的一大变迁”(鲁迅),对后世影响极大。初盛唐:初始期,小说数量不多,质量也不高。中唐:繁荣期,佳作竟出。(量多质高)晚唐:衰落期,数量虽不少,但质量不高。四、唐五代词

初盛唐:处于民间词阶段中唐:文人词出现,词开始自民间步入文坛。晚唐:依声填词已形成风气,并出现了一位以词名世的大家:温庭筠五代时期:词体呈现片面的繁荣。出现了两大词坛:西蜀词坛:以“花间派”为主,代表词人:韦庄南唐词坛:代表词人:李璟、李煜、冯延巳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文学

隋(581——618)立国37年,诗歌成就不高。隋代文学的作者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北齐、北周旧臣,有薛道衡、卢思道、杨素等,他们是北朝诗风的代表;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有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等,他们把南朝诗风带入隋朝。所以,隋代可以看作是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过渡的最初阶段。二、“初唐四杰”1、“四杰”简介《旧唐书·文苑传·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杰生活在高宗、武后朝,才俊志雄而仕途淹蹇,是他们身世的共同点。闻一多说他们“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四杰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2、“四杰”的创作情况

“初唐四杰”有着相近的审美追求。首先,他们都反对绮靡的文风,追求刚健的骨气,矛头直指风靡当时的“绮错婉媚”的“上官体”;其次,他们在理论上都强调文学的经世教化作用。而他们的创作实践,却更侧重于文学的抒情感发作用,追求壮美的境界。“四杰”的诗歌题材大致有四个方面:(1)边塞诗其悲壮苍凉的风格,开了边塞诗派的先河。(2)羁旅赠别诗这类事体验既深,情意又浓,吟咏自能真切感人。(3)感怀述志诗(4)咏史、咏物诗“四杰”作品讲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它一反传统赠别之作的低沉情调,表现出一种爽朗的气概和豪迈的情怀。艺术特色:(1)意境开阔,音调爽朗(2)章法结构上,形成了律诗起承转合的格局,显得层次波澜起伏,与文情顿挫跌宕相应。(3)格律上的合律与创新。

卢照邻《从军行》这首诗借乐府旧题描写书生投笔从戎、赴边参战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慷慨从军、安定边防、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艺术特色:1、高度的概括力2、跳跃性的结构这种跳跃式的结构,有力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风貌。3、诗的中间两联对仗工整,笔法精炼,平仄合律,音韵铿锵,节奏感强,是初唐诗坛较为成熟的五律之作。2、沈、宋

沈佺期和宋之问是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宫庭诗人。其主要贡献:总结了六朝以来的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进一步将趋于成熟的律诗形式固定下来,最终确立律诗的形式。

《新唐书·宋之问传》:

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宋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谓苏武李陵也。

王世贞《艺苑卮言》:“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

宋之问《度大庾岭》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

一、陈子昂的生平和思想:

1、生平:(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庶族地主家庭。

第三节陈子昂及其诗歌创作

陈子昂的一生经历曲折多变,思想也是错综复杂的,按照陈子昂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立志磨炼时期(684年进士及第以前)。(2)尽心从政时期(684—691)。(3)归蜀守丧时期(691—693)。(4)孤愤退隐时期(694—700)。

2、思想:陈子昂的思想比较复杂,兼有儒、道、释等多种成分。但是,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关心现实、忧国忧民的精神,始终是他思想的主导方面。这是他从事文学革新的动力和思想基础。二、陈子昂的文学(诗歌)革新及贡献:陈子昂是一位有着强烈革新意识的诗人。当时风行文坛的,有“绮错婉媚”的上官体,“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沈宋体,仍是六朝文风的余波。对此,陈子昂在他的诗文革新理论的代表作《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予以批评。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有文献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1、何谓“风雅”?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

2、何谓“兴寄”

兴,指比兴的表现手法;寄,指内容上要有寄托。合起来用,是指以“托物起兴”、“因物喻志”的表现方法,抒发作者的情思,使诗歌寓有深刻含义。“论诗的人所重的不是比兴本身,而是诗的作用。”(朱自清《诗言志辩》)也就是说,重视的是诗里寓有的“兴寄”(比兴)之义。

3、何谓“风骨”?

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于风者,述情必显。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穆克宏先生《刘勰的风格论刍议》:风是指内容之充实,纯正和感染力。骨指文辞之准确、精炼、道劲和表现力。王运熙先生《文心雕龙风骨论诠释》:“风”指思想感情表现得鲜明爽朗,“骨”指语言端直刚健。“风骨”结合起来,指作品具有明朗刚健的艺术风格”。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

所谓风骨,乃是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健的特点。

4、何谓“正始之音”?

此处的“正始之音”有两种解释。其一:(一般而言)魏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称为“正始之音”。其二:霍松林主编的《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中解释为“《国风》的优良传统。”并引《毛诗序》云:“正始之音,王化之基。”

陈子昂称赞东方虬的《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正是诗人对诗歌创作提出的基本原则和诗美理想。

就是要求诗歌创作在思想上和艺术上达到完美统一,即诗歌必须同时具有内容的美,语言的美和声律的美。

陈子昂的上述主张,貌似复古,实则具有革新的意义。这一革新主张,常为后代力图矫正绮靡诗风的革新者所继承,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形成一种传统,对于革新诗歌脱离现实、无病呻吟的不良倾向,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三、陈子昂的诗歌创作:1、主要作品

陈子昂的诗今仅存120多首。这些作品具有丰富深刻的现实内容、昂扬激越的思想感情、雄浑质朴的艺术风格,完全摆脱了齐梁以来绮艳诗风的影响,在端正当时诗歌的发展方向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代表作有:《感遇》三十八首、《蓟丘览古》七首和《登幽州台歌》。(1)《感遇》组诗(38首)

这组诗并非写于一时一地,多为因时因事而作,或有感于身世,抒发理想;或面对现实,讽刺时弊;或感慨悲怀,倾诉忧愤,从不同方面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和广阔胸怀,尤为重要。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台。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感遇》二十九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感遇》三十五

(2)《蓟丘览古》七首

这是一组咏史怀古之作,作于诗人出征契丹之时。诗人在序言中写道“丁酉岁(697),吾北征,出自蓟门,历览燕之旧都,其城池霸业,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林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蓟丘览古·燕昭王》

(3)《登幽州台歌》

与《蓟丘览古》作于同时。据卢藏用《陈氏别传》说,陈子昂赋《蓟丘览古》七首后,“乃泫然流涕而歌”此诗。2、陈子昂诗歌的风格特征

陈子昂诗歌的风格并不是单一的,但有一个总的特征,即遒劲爽朗、刚健质朴,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他的诗毫无浮艳靡丽之习,雕镂造作之迹,往往以质朴、明快、精要、简练、犀利、劲健的语言,把思想感情表现得鲜明爽朗,因而具有了建安风骨的特征。有些诗虽多用比兴手法,深沉蕴藉,但并无晦涩、暗昧之蔽。

四、作品选讲

:1、《感遇》其二(“兰若生春夏”)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之作(咏物诗)。描写生于春夏之间的兰若于秋风一起便枯萎凋零的命运,借以抒发诗人自己才华出众却报国无门、年华流逝而芳意无成的苦闷。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全诗寓意丰富,寄慨遥深。这种手法直接渊源于楚辞的文学传统,并接受了阮籍《咏怀》的影响。

2、《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写作背景介绍: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东征契丹。他多次进献破敌之计,武攸宜不但不加采纳,反而把陈子昂从随军参谋降职为军曹。陈子昂满腔悲愤,“因登蓟北楼,感昔乐毅、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卢藏用《陈氏别传》)。陈子昂赋《蓟丘览古》七首后,“乃泫然流涕而歌”此诗,可见此诗是对《蓟丘览古》七首的感情的总结和升华。是在诗人从军失意、壮志难伸的情况下一气呵成的。(2)分析:诗中直抒胸臆,以广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为背景,融入了对历史、现实与人生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刻画了上下求索的自我形象,显示了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与领悟。在这仅有二十二字的短歌中,交织着诗人缅怀前贤、吊古伤今的激情,天地无穷、人生短暂的慨叹,生不逢时、报国无门的悲哀,志不获骋、理想破灭的苦闷,千百年来,不知引起了多少怀才不遇的志士仁人的共鸣。全诗悲而壮、伤而愤,摒弃六朝气味,饱含盛唐风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清·黄周星《唐诗快》(卷二):

“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神!”

(3)艺术特点:

A/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全诗不作具象描绘,只是直抒胸臆,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这里明显受屈原《远游》中时空感受的影响而构思成篇。《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吾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但语言更凝练,意境更苍茫遒劲。

B/长短参差的句法。

在句式上采用了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法。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种长短参差的句式造成了音节的相应变化,抑扬相间,声情相应,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五、陈子昂的地位和影响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忠实地实现了自己的理论主张。他的诗一扫齐梁以来诗歌的华靡纤弱之风,为唐代诗歌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对陈子昂的这一历史功绩,历代诗人和评论家都给予了成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杜甫《陈拾遗故宅》

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唱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刘克庄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陈子昂的文学主张极其诗歌创作,对唐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后李白、殷璠提倡风骨,杜甫、白居易重视风雅比兴,都可以说是陈子昂诗论的发展和深化。

他的《感遇》组诗,一直为后代诗人所效法,如张九龄的《感遇》诗二十首,就是直接受其启迪而产生的名篇。李白的《古风》五十首,也受到陈子昂《感遇》诗的影响。正如朱熹所说,“(李白)《古风》两卷,多效陈子昂,亦有全用其句处。李白去子昂不远,其尊慕之如此”(《朱子语类》卷一四零)第四节张若虚与唐诗兴象一、张若虚的生平及创作简介张若虚(生卒年不详),两《唐书》均无传。据《旧唐书·贺知章传》,可知他是扬州人,做过兖州(今属山东)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并称为“吴中四士”,驰名京都。

张若虚今存诗两首,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抒写闺中少妇春思之情,尚未脱尽齐梁诗的脂粉气息。从立意到遣词,都缺少创新。而另一首《春江花月夜》七言歌行却是千载传颂的杰作,并奠定了他唐诗大家的地位。二、《春江花月夜》1、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古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本是吴地民歌。据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引《晋书·乐志》所云,此曲后被引入陈朝宫廷,成为陈隋以来宫体诗的诗题之一。2、形式、主题和格调的创新

张若虚以前的五首,属于宫体诗,且皆为五言四句或六句的短章。张若虚的这一首,却改五言为七言,变短章为长篇歌行,成了一首不入乐的徒诗,这就跳出了“吴声曲”那种歌靡靡之音的窠臼。诗中抒写游子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纯真而深沉,完全消除了宫体诗那种“猎艳”的低级趣味,表现出一种净美、纯洁的格调(闻一多:“替宫体诗赎了百年的罪”)。同时,诗人又把这种男女之情同对人生真谛、宇宙奥秘的探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富于哲理意味。诗中对于自然美景、青春爱情的期待和向往,对于永恒的歌颂,表现出一种夐[xiòng]绝的宇宙意识。诗的前八句为第一层,紧扣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写春江夜月照耀花林之美景,创造出一个明月高悬、月光盈盈的幽美、恬静、朦胧的意境。次八句为第二层,写面对江月,探寻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秘,并由此产生感慨。逐渐将诗情推向高潮。最后为第三层,写思妇对游子的怀念和游子对思妇的怀念、对家乡的思念。诗人通过对春江月夜没景的描写,面对浩荡壮丽的自然、宇宙,探讨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并展示了现实人生中有子思妇的离愁别恨,表示了对人生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全诗以“月”为中心写景抒情,月光触处生辉,给全诗笼罩上一层空明而迷幻的色调,展现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神奇图景,创造了一个美丽幽邃、澄清渺远的迷人意境。艺术特色:(1)景、情、理的水乳交融多视角写景,且以“月”为中心;多层次抒情……(2)章法井然有序,句式变化多样或复叠咏叹,或偶句反复,或蝉联而下,或前后呼应,结构浑然一体。(3)语言清丽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清王闿运《湘绮楼论唐诗》称赞此诗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称赞此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梁启超说它像是“虎跑泉泡的雨前龙井,望去连颜色也没有,但吃下去几点钟,还有余香留在舌上。”(《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感情》)第二章盛唐诗歌唐玄宗李隆基所统治的开元、天宝时期,是唐帝国的黄金时代(开、天盛世),也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呈现出空前的光辉灿烂的局面。盛唐诗歌,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的一个艺术时代,堪与古希腊的雕塑、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媲美,创造了世界诗歌史上再难企及的典范。人们以“盛唐气象”赞美这个时代的诗歌所达到的文采风流、恢弘壮阔、叹为观止的成就。“盛唐气象”是南宋文学批评家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里提出来的。现当代著名学者林庚先生曾就此作过精彩的阐释:“盛唐气象所指的是(盛唐)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盛唐气象》)第一节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一、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

1、从初唐到盛唐近百年来社会基本安定,经济繁荣,为文人提供了漫游山水和隐居田园的物质条件。2、唐代取士比较重视声名,对那些求仕困难的文人,由隐而仕,往往是一条“终南捷径”,而对那些有高官厚禄的文人来说,由仕而隐,边仕边隐,既不影响生计,又能避免政治上的祸难,达到名利双收。3、佛、道思想的兴盛,也造成了隐逸风气的流行。4、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二、孟浩然1、孟浩然的生平孟浩然(689--740),本名不详,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出生于一个薄有恒产的诗书家庭。孟浩然以布衣终其一生,在唐代著名诗人中是罕见的。他的清高人品和诗品,受到当时和后代士大夫文人的景仰。李白《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也有诗称美:“吾怜孟夫子,短褐即长夜!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王维曾为孟浩然绘《襄阳行吟图》,表现了他“风仪落落,凛然如生”的风貌。

2、思想

孟浩然自幼接受儒家教育,同时也受到佛、道二家的思想影响。前期的人生观,是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为主,后期则受佛老思想的浸染更深。儒家的“独善”思想和释道的消极出世哲学,在晚年孟浩然的人生观中占了主要地位。3、诗歌创作

在孟浩然现存二百多首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那些描写山水行旅和隐逸生活的作品。这一部分诗数量既多,艺术上也有独特造诣,最能代表孟浩然诗的风格——清幽淡雅(自然平淡)。

李东阳:“王诗丰缛而不华靡,孟却专心古淡,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瘠之病”(《麓堂诗话》)闻一多:“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唐诗杂论·孟浩然》)沈德潜:“襄阳诗人从静悟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

(1)山水行旅诗孟浩然善于对自然景物作出神入化的描写,他很少像李白那样运用惊人的夸张和瑰奇的幻想,也很少如王维那样敷设明艳鲜丽的色彩,他往往只用素淡的语言,简洁地写出自己的直觉感受,似乎毫不着力,却富超妙自得之趣。

如: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秋登万山寄张五》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

在这些诗中,诗人用笔简练,着墨轻淡,并不设色敷彩,却准确地捕捉住鲜活的景物意象,这是高明的白描艺术。这种素朴清淡的白描手法,运用到极致,便臻于“清空”境地。

孟浩然的山水行旅诗虽以清幽淡雅或清空闲远为主要艺术风格,但亦有雄浑、壮逸之作。这方面的代表作,首推《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这类诗虽不多,也是孟浩然山水诗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2)田园诗

孟浩然的田园诗数量远少于山水诗。他把田园风光同自己的隐居生活融合起来,写得亲切、质朴、自然、平淡(受陶渊明的影响较大)。其中流传最广的是《过故人庄》,自然平淡中蕴藏着浓厚的情味、浓郁的诗意。

孟浩然的诗也有不足之处。诗中涉及的生活面比较狭窄,多为短篇,内容较单薄,缺乏思想容量大的长篇巨制。

苏轼说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陈师道《后山诗话》引)

总体说来,孟诗成就不如王维,然亦能独标风韵,自成境界。是初唐诗歌向盛唐诗的高峰过渡期的一座丰碑,对唐宋及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浩然作品选讲《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孟浩然山水诗的另类题材的佳作,亦是一首干谒求进之作。全诗“体物写志”,表达了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从政的理想。诗人托物抒怀,曲笔擒旨,于浩淼阔大、汹涌澎湃的自然之景中流露了心声。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九:

“起法高深,三四浑阔,足与题称。读此诗襄阳非甘于隐遁者。谚云:‘临湖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外望张公接引也。”

艺术特色:对仗工整,写景宏阔,绘景与述志、抒情相结合,是孟浩然雄浑壮逸风格的一首代表作。《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此诗以访问作客为线索,通过对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宁静安闲的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表现了他对朋友间真挚友谊的赞美,从中暗示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风格平淡,意境悠远。艺术特色:(1)“语淡而味不薄”。(2)章法之妙四联所写各有侧重,又都不离题意,如“过”字意贯全篇,而各联都不着一个“过”字。

闻一多《唐诗杂论》:“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散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此诗可谓代表。三、王维1、王维的生平和思想

王维(701—762),字摩诘,名和字都取自佛《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王维早慧,“九岁知属词”(《新唐书》本传),且多才多艺,诗、书、画、乐兼擅。开元九年(721)进士及第,终仕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凝碧池》:“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王维早年有儒家用时济世之志,锐意进取,后张九龄被排挤,成为唐代政局的重大变故,也是王维思想的转折点。仕途受挫、理想落空后,奉佛修禅的思想日见滋长。安史乱后,他名节既亏,又思报赦宥之恩。职位越高,对于自己的行为越感愧疚,于是思想更为消沉,只感到“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旧唐书》)2、王维的诗歌创作

王维的一生以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罢相为分界,前期有政治热情,诗多慷慨英发之气,风格雄浑博大,后期则消极避世,隐逸山林,多山水田园诗,风格幽邃空静,多禅趣。王维的诗歌现存有四百多首。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较丰富,按其题材划分,可大致分为四类:(1)意趣豪迈、慷慨激昂的游侠、边塞诗这类诗意境雄浑,笔力刚健,境界阔大,体现出一种阳刚之美。如游侠诗《少年行》: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趣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其一)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其二)

王维的边塞诗反映盛唐时代精神,比游侠诗更加丰富深刻。如:《使至塞上》、《观猎》。

(2)赠别、思亲、怀友的抒情诗

这类诗也颇多名作。他擅长用绝句短小的形式,抒发悠长的情思,且各具机杼。都有语浅情深的特点和有余不尽的韵致。如:《送元二使安西》、《送沈之福之江东》、《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3)政治感遇诗有《寓言》其一、《偶然作》其五等。(4)描写旅游和隐居生活、表现自然美的山水、田园诗

王维在盛唐诗坛享有盛誉,成为与李白、杜甫差可比肩的一代诗宗,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在于他的的山水、田园诗。名作有《山居秋暝》、《终南山》、《渭川田家》、《鹿柴》、《竹里馆》、《辛夷坞》、《鸟鸣涧》等。

王维的山水诗描绘了缤纷多彩的大自然,具有丰富多样的意境和风格。其中一部分作品从大处落笔,写出了对自然山水的总体印象和感受,气魄宏大,笔力劲健,意境壮阔(《终南山》、《华岳》、《汉江临泛》等);更多的作品,则或以轻灵的笔触和匀润的色泽渲染溪山一角的幽景、或细致地表现景物在瞬间的声息动态的微妙变化(《辋川集》二十首、《山居即事》等)。均能做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显示出诗人对自然美有着非常敏锐、精细、独到、深刻的感受力与表现力。王维的田园诗主要描写农村的幽美风光和隐居生活的乐趣,曲折表达了对混浊官场的厌恶,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如《山居秋暝》、《渭川田家》等。3、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风格(1)“诗中有画”唐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王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更明确地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色彩美:

王维善于运用色彩的浓淡、光线的明暗等绘画语言来抒情达意。“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作》)“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线条美:

王维还成功吸取了绘画线条勾勒的技法入诗。如:《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构图美:

王维又将绘画中“经营位置”之法运用于诗,将空间并列的各种景物按照远近、高低、大小加以巧妙的布置,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如《新晴野望》中的“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田野、白水、近山、远峰,组成了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景深的画面。又如《终南山》一诗中运用中国山水画独特的移动视点透视法,从仰视、俯瞰、回望、入看等不同的视角,分别描绘终南山山峰的高峻、山势的延绵、山域的阔大深远,以及山间岚霭变幻的景象。显示了“诗中有画”的独到之处。音乐美:

王维又是一位音乐家,对声音的感觉敏锐而精细,这在他的诗中也有表现。他善于捕捉一般人难以觉察的大自然的音响、声息,来刻画景物,创造意境。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冬晚对雪忆胡居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2)诗中有禅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仅具有诗情、画意、音乐美,而且还富有禅趣。王维诗中的禅意,集中表现为追求寂静的境界。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3、王维的诗歌语言

正如明人李东阳所谓:“丰缛而不华靡”(《怀麓堂诗话》),即真率自然、清婉流丽,深得陶诗语言“清腴”的风韵,却更有色泽和光彩。4、王维与孟浩然山水田园诗风格比较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主要受陶渊明的影响,诗风冲淡自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则既得益于陶的平淡自然,又继承了谢灵运的精工秀丽,并且有所发展。二人同中有异:孟多行旅览胜,王多山林隐逸;孟诗有景语,有情语,能借景抒情,王诗借景写心,情融景中,富于含蓄隽永的韵味;孟诗疏淡,王诗明秀。5、王维的地位和影响

王维与李杜一起,在盛唐时代创造精神的鼓舞下,各自开辟了风貌不同的崭新的诗歌天地,成为盛唐诗坛上的大家。后代的诗论家誉之为“诗佛”,并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相提并论。还有将三人分别称为:“天才”(李白)、“地才”(杜甫)、“人才”(王维)。王维的诗歌,题材丰富,体裁多样,思想洒脱,情趣横溢,兼具阳刚美和阴柔美。他是盛唐边塞诗的先驱,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把写景与抒情、自然和工丽完美地统一起来,标志着对自然美的艺术表现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由于他的丰硕创作成果,中国山水田园诗的艺术达到了高峰。

中唐前期的“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等,后期的柳宗元,北宋诗人梅尧臣、王安石(晚年的山水田园诗)、苏轼,南宋陆游、范成大,明代王世贞,清代袁枚等,都受到了王维诗的沾溉。总之,王维的诗歌艺术哺育了历代的许多诗人。王维作品讲读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清人沈德潜对此诗叹为观止:

“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盛唐诗中亦不多见。”(《唐诗别裁》)

综观全诗,半写出猎,半写猎归,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间两联一气流走,承转自如,有格律束缚不住的气势,又能首尾回环映带,体合五律,这是章法之妙。诗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觉,用典浑化无迹,写景俱能传情,至如三四句既穷极物理又意见于言外,这是句法之妙。“枯”、“尽”、“疾”、“轻”、“忽过”、“还归”,遣词用字准确锤炼,咸能照应,这是字法之妙。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唐开元二十五年春,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凉州宣慰劳军并访察军情,这首诗大约作于此次出塞赴边途中。

颈联是历代读者所激赏的写景名句。这一联在艺术上确实颇具特色:一是捕捉了西北边疆上特有的自然意象,使边塞风光显得格外奇异;二是画面辽阔,意境雄浑,王国维誉之为“千古壮观”;三是构图巧妙;四是用字精当。艺术特色:(1)出色的景物描写景物壮阔雄浑,且景中融情。(2)章法之妙

四联起承转合分明,但笔力集中于颈联之转,既转写壮丽之景,又转抒豪壮之情,成为篇中高峰,别具一格。《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一首在唐代十分流行的送别诗。它另有《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三叠》等名称。明·李东阳《麓堂诗话》云:“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渭川田家》

此诗描写了暮春季节渭河平原上一个普通村落晚归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愿望。艺术特色:(1)白描手法的运用诗中纯用白描来描绘渭川田家的晚归图景,气氛闲逸,意境高远,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白描写景的佳作。(2)铺叙手法诗中对“归”意进行大量铺写(夕阳归山、牛羊归圈、牧童归家、田夫归村、雉鸡归窝、春蚕归眠),使诗中充满归趣,进而传达出万物皆归而独我未归的意旨。《山居秋暝》

本诗为王维山水田园诗名作、“诗中有画”的代表。诗描绘了山村秋日傍晚的恬美景色,表现了诗人高洁的意趣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诗中充满着诗情画意。艺术特色:(1)诗中有画(诗、画、乐三者的交融)(2)动态与静态的和谐配置

(3)倒装句型的运用

第二节盛唐边塞诗派

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其一,唐代从建立开始,长期而频繁的战争,必然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引起各阶层人士的关注和全社会的重视。这样,边塞生活自然成为唐代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

其二,盛唐朝气蓬勃的时代风尚和崇尚勇武的社会心理,促使广大知识分子投笔从戎、走向边关,以战功谋取官职,实现建功立业的理想,甚至想以此作为“蹑级进身”之途径。边塞生活和个人的体念,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兴盛。同时,有些读书人虽未正始从军,但也曾游历边塞,从而充实了他们诗歌的内容,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边塞诗章。

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条件,使中国古代边塞诗在盛唐时期达到了高峰。众多的诗人构建了一个新的诗人群体——边塞诗派。

盛唐边塞诗,最充分地体现了盛唐的时代精神与艺术风貌,创造了激昂高扬、雄健奔放、遒劲开阔的艺术境界,显示了具有阳刚之气的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一、高适及其诗歌创作1、生平简介

高适(702?—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流寓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艰,以安危为己任”(《旧唐书·高适传》)五十岁入仕前长期混迹渔樵,漫游各地。“安史之乱”爆发以后,他连续升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领兵平永王李璘之乱。后历任彭州、蜀州刺史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是“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2、诗歌创作

(1)边塞诗在高适的240余首诗中,边塞诗代表了其主要的创作倾向与艺术成就。他的边塞诗洋溢着高昂的爱国热情,充满着慷慨奋发的时代精神。抒发了他报国立功的志向;仕途艰难、怀才不遇的激愤不平;揭露军中的一些弊端,歌颂了士卒的战斗豪情。还有一些诗篇反映了少数民族的风尚和习俗。

(2)反映生活现实、同情民生疾苦之作如《封丘作》“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3)酬赠、送别之作

这类诗与其边塞诗有相近的格调。如《别董大》3、高适诗歌的风格特点(1)沉雄悲壮

高适志怀经济,才兼文武,为人倜傥尚义,为诗雄壮而风骨凛然。他阅历丰富,忧时伤国,发而为诗,则内涵深厚,格调悲壮。(2)“多胸臆语”、“尚质主理”

他的抒情诗以胸臆语抒慷慨之气,多用赋法,较少比兴,状景写人,也常用大笔濡染,较少精雕细刻。4、作品讲解《燕歌行》(并序)这是一首盛唐时代杰出的边塞诗,也是高适边塞诗中最优秀的代表作。这首诗,通过边关一次战争全过程的描写,抨击了边将的骄奢,揭露了军中的不平等,赞扬了士族奋不顾身杀敌报国的勇敢精神,并对他们久戍边关的痛苦寄予深切的同情。风格雄浑悲壮。艺术特色:(1)扩大了乐府旧题的表现范围,加大了诗歌的内容涵量。(2)议论手法的运用(3)善于对比(将士对比、苦乐对比、今昔对比)《别董大》

董大,即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兰庭,曾以琴艺受知于宰相房琯。诗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结构很相近,而王诗以情胜,高诗以气胜。二、岑参1、生平简介

岑参(715—769),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出身于官宦家庭。曾祖、伯祖、伯父均位至宰相。岑参早年丧父,家道中落。天宝三年(744)进士及第,授右内帅府兵曹参军。曾多次参戎幕。《唐才子传》卷三称其“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这为他的边塞诗创作奠定了坚实丰厚的生活基础。2、岑参的诗歌创作

在岑参的诗歌中,边塞诗写得最有特色,代表了诗歌的最高成就。(1)描绘西域边疆雄奇壮丽的风光(2)歌颂大唐帝国的赫赫军威,赞扬将士克敌制胜的爱国精神,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3)表现西域的风土人情,反映胡汉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4)表现乡思边愁(这类诗写得格外深挚真切)。岑诗艺术风格:新奇、峭丽殷璠:“岑诗语奇体俊,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艺术表现上,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式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十分灵活,不仅意奇、语奇,还兼有调奇之美。岑参的诗想象丰富,奇情壮采,节奏多变。语言瑰奇壮丽;风格奇丽雄放,富有浪谩气息。概言之,岑诗以“奇才奇气”写“奇情奇景”,妙在一“奇”。作品讲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以咏雪为经,以送友为纬,编织了一幅景色奇丽、友情浓郁的雪中送别图。

艺术特色:(1)写景奇丽

诗人以新颖巧妙的构思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边塞风光之奇与色彩之丽,给读者流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2)传情别致或正面烘托,或反面映衬,使全诗情意深蕴,耐人寻味。3、岑参与高适边塞诗风格比较岑参与高适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一向被并称为“高岑”。二人在艺术风格上也确有相近之处。

严羽指出“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诗评》)。“悲壮”基本概括了高岑的相似之处。

高、岑诗之不同:

高诗内容较为丰厚,于沉郁中见豪迈雄健,在悲壮中现深沉;岑参诗则多写军中上层人士的活动与边地风物,在俊爽中见奔放奇峭。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则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充满浪漫气息。简言之,“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元代陈绎曾《吟谱》)三、王昌龄1、生平简介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郡望太原。曾赴河陇、玉门、临洮等边关地区,希望谋取功名,一展抱负。三十岁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四年后又中博学宏词科,改授汜水县尉。开元二十七年(739)前后,被贬岭南,遇赦回长安,命为江宁丞。748年,51岁的诗人“不矜细行,谤议沸腾”(《河岳英灵集》),又被贬为龙标尉。七年后,“安史之乱”爆发,次年诗人遇赦回乡。路经亳州譙郡时,竟为太守闾丘晓所杀。

2、王昌龄的诗歌创作

王昌龄现存诗180多首,其中七绝代表了他诗歌的最高成就,被称为“七绝圣手”,并在这一领域与李白同领风骚。清人叶燮《原诗》云:“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李俊爽,王含蓄。”(1)边塞诗

其边塞诗讲究立意构思,反映了广泛的生活面,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表现出深婉蕴藉的特色。如《从军行》、《出塞》(其一)(2)宫怨、闺情诗也充分发挥了七绝的形式特长和表现功能,制短意长,令人玩味不尽。善于细节描写、心理刻划和艺术概括。《长信秋词》(其三):“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朝阳日影来。”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论此诗说:“寒鸦带东方日影而来,见己之不如鸦也。优柔婉丽,含蕴无穷,使人一唱而三叹。”(3)送别诗(七绝)如:《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诗歌选讲

《从军行》(其三)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清·詹锳《诗法易简录》:

“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无以慰闺中之思己,正深于思家者。”《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本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诗人将边塞战争放到历史长河去思考,把历史和现实勾连起来,内涵深广。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

“边塞名作,意态雄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令人百读不厌也。”四、王瀚、崔颢、李颀1、王瀚

王瀚狂放不羁的行为心态,在唐代士人中具有典型性。其代表作《凉州词》以豪饮旷达写征战,连珠丽词中蕴含着清刚顿挫之气,极为劲健。2、崔颢

“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殷璠《河岳英灵集》),

崔颢名作为怀古思乡融为一体的《黄鹤楼》。

严羽评曰:“唐人七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唐才子传》载李白登黄鹤楼,竟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3、李颀

李颀诗风秀丽而气格雄浑,以边塞诗著称,长于律诗和七言歌行。

代表作为《古从军行》,唱响了反战的声音,风格苍凉悲壮。五、王之涣

王之涣生平见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今存诗绝句六首,全是精品。《登鹳鹊楼》、《凉州词》为名作。

王之涣作品讲读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关于此诗,唐人薛用弱《集异记》卷二载有“旗亭画壁”的故事。

诗中所写的环境,荒凉中显壮阔;所写的感情,哀怨中有宽解。因此,诗中感情悲而不失其壮。第三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是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宏大蓬勃的盛唐气象的鲜明写照,是“盛唐之音”的最杰出的代表,是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高度统一的产物。一、李白的生平

李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关于李白的身世、出生地、行踪、家庭异说纷纭,成了聚讼不休的公案,也是李白研究的热点之一(一)蜀中时期(705--724)(二)以安陆为中心的干谒漫游时期(725--742)(三)长安三年时期(742--744)(四)以东鲁、梁园为中心的再次漫游时期(744--755)(五)安史之乱时期(755--762)

二、李白的思想:(儒、道、侠、纵横家思想的杂糅,以道家思想为主)龚自珍《最录李白集》:“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三、李白的人格:

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自信自负豁达的精神风貌,狂放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这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高度升华的产物。第二节李白的诗歌创作一、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李白现存诗900余首,充分反映了盛唐的时代精神,描写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展现了诗人的精神品格与心灵世界,构成了一代诗歌的宏音巨响。

1、讴歌理想、抒发抱负、张扬自我、突出个性是他的诗歌重要的内容和特征。2、理想与现实发生激烈冲撞后的痛苦、矛盾的思想感情3、揭露现实的黑暗,抨击时弊4、对劳动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注与反映5、对壮美山川的描绘与讴歌6、表现亲情、乡情和友情的诗篇

二、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

李白的诗歌,是继屈原以来的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发展的高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杜甫对李白诗歌风格及艺术魅力的高度评价。李白诗歌风格总体——豪放飘逸1、豪迈雄放

这是李白诗歌最显著的风格特征。诗中充沛的激情、高昂的格调、奔放的气势,突出体现了其诗的艺术个性(这一风格主要体现在他的乐府歌行中)。皮日休说他的诗:

“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

2、俊爽飘逸

其诗往往境界高远,风度飘洒,显示出一种蓬勃的朝气和舒展自如的格力。而这种风格又主要体现在他的五、七言绝句中。3、清新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李白的美学思想与审美追求,也是其诗歌风格的体现。他的许多诗,不假雕琢,冲口而出,自然鲜活,天真坦率,呈现出清新自然之美。三、李白的乐府歌行

李白诗古、近体俱佳,而尤以古体诗中的乐府歌行而著称。在艺术上,李白的乐府歌行体现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和无比强大的表现力。其艺术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鲜明的自我和浓厚的主体意识“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1、鲜明的自我和浓厚的主体意识

“天生我材必有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2、感情强烈,个性鲜明

李白诗中所表现的情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情绪、心态,而是澎湃汹涌般的激情;其情感的抒发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如同江河奔泻、火山迸发般的尽情宣泄。而在这类情感的抒发中有往往表现了诗人鲜明的个性特征:向往人生自由,追求精神解放,敢于冲破传统的束缚。3、大量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构成奇幻绚丽、色彩斑驳的艺术世界,洋溢着浓厚的浪漫气息。(1)丰富奇特的想象(2)大量的比喻和夸张4、诗歌结构奇突多变、跳跃跌宕思想感情的恣肆奔放、跌宕起伏,决定了他的诗歌结构不拘一格。变化多端。而正是这种大度落差、跌宕跳跃的结构,才足以充分宣露诗人独特的心灵世界。

管世铭云:“李供奉歌行长句,纵横开阖,不可端倪,高下短长,唯变所适。”(《读雪山房唐诗·七古凡例》)

李白歌行的价值,表现在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傍依,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神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四、李白的绝句创作诗歌进入盛唐,各种体式已日臻完备、成熟。一代大师李白的五、七言绝句和五律,格律严整,名篇尤多,被后人称为“正宗”(高棅《唐诗品汇》),其中以绝句更负盛名,达到了此体之极致。

绝句由于篇制小,容量有限,因而,最贵含蓄、精炼,及所谓“言微旨远,语浅情深……(令人)一唱三叹。”(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凡例》)

李白的绝句,既具有这种共同的风貌,又呈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李白的绝句,如行云流水,语言明快,具有一气流贯的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明胡应麟:“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

1、李白的五绝,清新娟秀、含蓄隽永,与王维齐名。如《静夜思》、《玉阶怨》、《独坐敬亭山》等2、李白的七绝,则表现为明快流走、俊爽清朗的特色。与王昌龄的七绝构成了唐代七绝之“联璧”

沈德潜云:“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唐诗别裁集》卷二十)五、李白作品选讲《蜀道难》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曰:“《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诗写作年代无法详考,一般以为写于早年,是李白天宝元年初到长安时作。诗歌借用了神话、传说、想象、夸张等大量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蜀道的艰险、山川的奇异和形式的险要,赞叹了蜀地山川的壮伟,也抒发了诗人对现实的隐忧。本诗是最能代表李白诗歌风格的一首诗,充分体现了其浪漫主义特色。在时间上由古到今,在空间上由远及近,情感上由浅入深,表现了由秦入蜀的道路之高、险、奇、难。艺术特色:(1)运用了大量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丰富的想象、大量的神话传说、极度的夸张等手法,来表现蜀道的艰险,使蜀道风光既神奇又壮伟,令人惊奇振奋。(2)结构上:以反复咏叹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抒写感情,深化主题,具有回环往复之美,因而成为千古名句。(3)句式自由灵活,长短错落,形成了全诗感情奔放而又跌宕起伏的抒情特色。殷璠《河岳英灵集》:“至于《蜀道难》诸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来,鲜有此体调也!”贺知章也赞曰:“真谪仙也!”《将进酒》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鼓吹曲辞·汉铙歌》中的曲调旧题,题目之意即“劝酒歌”。作者咏酒之诗篇最能代表他的个性,此篇即其代表作。这首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颖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宴饮,作者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得以尽情宣泄。艺术特色:(1)诗情豪迈悲壮,具有震动人心的气势与力量(“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夸张的手法、排比的句式,充实深厚而又波涛汹涌的情感。(2)结构大起大落,诗情跌宕。

悲——乐——狂放——愤激——狂放(3)语言富于变化(长短,节奏等的变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此诗题为登楼饯别,实际上是李白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感受的艺术概括,是其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的精神苦闷的一种爆发。本诗共十四句,感情几经起伏跳跃,结构大开大合、若断若续而又一气呵成,作者思想情感的起伏与诗歌结构的跳跃发展,很完美地得到了统一。《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宝三年(744),李白“赐金还山”,结束了他长安三年的生活,开始第二次漫游。他先将家安置在东鲁,第二年(745)再次游吴越。此诗就是行前所作。本诗以丰富的想象,虚构了奇幻的梦境,并以梦境的最后破灭消失,暗喻自己理想不得实现的苦闷,表现了诗人追求自由的理想,及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本篇与《蜀道难》同为李白浪漫主义杰作,是其诗歌风格之代表。二诗艺术手法多有相同之处。如丰富的想象、联想,大胆积极的艺术夸张以及语言的畅达等等。《峨眉山月歌》

开元十三年,李白出川远游,写了不少留恋故乡的诗,此诗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诗中通过对峨眉山月、平羌江水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思乡怀友之深情。

艺术特色:

巧用地名。这首诗二十八字五见地名,不觉重,不嫌赘,向来为人称道,目为“绝唱”,其妙在于:(1)它画出了出川路线,因嵌入句中不见斧痕,且勾连了全诗。(2)五处均为蜀地地名,故而于不经意中强调了乡情。《赠汪伦》

天宝十四载,李白从安徽秋浦前往泾县的桃花潭游览,当地乡民汪伦以酒款待,临别时又热情欢送。大概是欢送的方式非常独特,激发了诗人强烈的感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赞美深挚情谊的著名惜别之作。

诗的前半部分以叙事写别,一幅别具风味的欢送图绘声绘形的描画出来。后半首以比喻抒情。诗人沈德潜非常欣赏这里的“转换”手法。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集》第四章杜甫

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在反映天宝末年到大历年间的重大社会政治事件、时代的动乱及民生的疮痍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因而被誉为“诗史”。在艺术创作方法上,他集前人之大成,又沾溉万代,开后世无数法门,因而被尊为“诗圣”。第一节杜甫的生平与思想

一、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或杜陵布衣,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其十三世祖杜预为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为武后朝著名诗人。这个家世使杜甫引以自豪,成为其毕生追求功业的动力之一。其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1、读书和壮游时期(35岁前)

诗人自幼聪颖好学,青少年时代就熟读了儒家经典、历代史书和文学作品。“读书破万卷”的学养,为他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元十九年(731),十九岁的杜甫开始了他历时十年、前后四次的壮游生活。壮游丰富了他的阅历,开阔了他的视野,陶冶了他的性情。2、困守长安十年时期(35—44岁)

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也是杜甫的生活、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折时期。理想的落空,生活的潦倒玉成了诗人杜甫,使他对朝廷的腐败、民生的苦难、世态的炎凉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从此走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3、陷贼与为官时期(44—48岁)这是安史叛乱之祸最烈的时期,也是杜甫创作成就进入高峰的时期。4、漂泊西南时期(48—59岁)(详见教材280页)二、杜甫的思想1、儒家思想

由于家庭影响,杜甫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形成他终身不渝的忠君恋阙、忧国忧民的思想。他接受的主要是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这正是“少陵有句皆忧国”(宋周紫芝《乱后并得陶杜二集》)的思想基础和杜诗的思想内容特色。爱国忧民之心,犹如“葵藿倾太阳”,是死而后已的。

忠君是杜甫儒家思想的又一特点。忠君是封建伦理纲常之根本,它在杜甫思想中根深蒂固,不足为怪。而杜甫忠君思想之特点在于始终和忧国伤时、哀恤民生紧密相连。他把君王看成国家社稷的化身,把“得君”作为“行道”的唯一途径,把振兴国家、改善民众生活、实现自身理想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明君”身上。这便是后人所谓的杜甫“每饭不忘君”的具体内涵。2、佛家思想3、道家、道教思想第二节杜甫的诗歌创作一、杜诗的“诗史”性质

最早而且最全面地反映安史之乱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的,就是杜甫。杜甫用他的诗歌,记录了这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这场战乱中所遭受的苦难,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他的诗,被后人称之为“诗史”。杜诗不仅仅在于提供了史的事实,而是提供比事实更为广阔、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他把战火中人的内心世界,一一展开,令人千载以下为之动情。二、杜诗的主要内容1、爱国忧民诗篇:《春望》、《三吏》、《三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2、咏怀抒情诗篇:《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3、写景咏物诗篇:《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绝句》四首、《秋兴》八首、《登高》、《登岳阳楼》等。4、思乡怀友诗篇:《月夜》、《月夜忆舍弟》、《梦李白》二首、《不见》等。5、咏史怀古诗篇:《蜀相》、《琴台》、《八阵图》、《咏怀古迹》五首等。6、题画论诗诗篇:《画鹰》、《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戏为六绝句》等。三、杜诗的艺术风格及成就1、总体风格——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感情的悲慨、深沉、博大,“顿挫”:是指感情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含蓄蕴藉。时代环境的急遽变化,个人生活的穷愁潦倒,思想感情的深沉博大以及表现手法的含蓄蕴藉,是形成这种风格的主要因素。除了沉郁顿挫外,杜诗还具有多种风格:“王荆公云,……至于甫,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绮丽精确者,有丽重威武若三军之师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公子者”(何汶《竹庄诗话》卷五)。2、语言丰富多彩,各呈风姿“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追求,“新诗改罢自长吟”是他的创作态度。他善于广泛学习、借鉴前人的成果,使其语言自然平易而又凝练精警,富丽华美而又生动形象,显示出多种语言风貌。3、在诗歌形式上,诸体皆工

杜诗以近体居多,而又以律诗成就最高。五七言古诗也达到了艺术极致,特别是其自创的“新题乐府”,在中国诗歌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节杜甫的律诗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1、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2、以律诗写组诗3、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

(详见教材285—290页)

第四节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位集大成的诗人,并从而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继往开来的影响和地位。

元稹在《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说:“至于子美,盖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徐陵)、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杜诗的艺术成就沾溉了后世无数的诗人。他们从各自的性格爱好、学历才情出发,学习杜诗的艺术技巧,各有所得。“公之诗,支而为六家: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