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中考历史复习_第1页
专题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中考历史复习_第2页
专题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中考历史复习_第3页
专题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中考历史复习_第4页
专题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中考历史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两条主线: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两大发展: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显著的进步一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场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四个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宋齐北魏陈梁西魏东魏北齐北周隋220221229280266317420五胡十六国304439386534479502557589581时代特征考点1:三国鼎立课标要求: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官渡之战背景:概况:(1)时间:(2)作战双方:(3)结果:(4)影响: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3)军事上:采用正确的战术。(4)曹操善于用人

东汉末年,

割据。公元200年

袁绍

曹操

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军阀考点梳理PK2.赤壁之战背景:概况:(1)时间:

(2)作战双方:(3)结果:

(4)影响: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成为他统一全国的障碍。曹操失败的原因:

(1)客观: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主观:曹操骄傲轻敌;

(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仅看力量强弱,还要看战略战术是否得当;

○不能骄傲轻敌,要适时出击,虚心接受好的建议等才能取胜。

公元208年曹操

孙刘联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孙权、刘备PK考点梳理3.三国鼎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220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221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

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

(3)229年,孙权称帝,定城建业(南京),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考点梳理(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很注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三国鼎立还消灭东汉末年的一些割据势力,为以后再次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拓展考点梳理1.诸葛亮指出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A.牧野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2.“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摘自《汉晋春秋》中《后出师表》的白话译文)这句话中的“臣下"所指的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是(

)A.霍去病

B.诸葛亮

C.周瑜

D.司马炎BD迎考演练3.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A.公元2世纪前期

B.公元2世纪后期C.公元3世纪前期

D.公元3世纪后期4.根据《三国志·魏书》等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葬在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郊)。2009年,国家文物局审核了河南省安阳市高陵墓的考古发掘成果,最终认定高陵墓的墓主为曹操。以上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

)A.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

B.家族族谱的记载C.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D.安阳的悠久历史CA迎考演练考点2: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西晋2.八王之乱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原因:爆发:影响:分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过大;晋惠帝昏庸无能;朝政腐败。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课标要求:知道西晋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考点梳理3.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氐族、羌族、匈奴族、羯族和鲜卑族不断内迁。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4.“十六国时期”(1)西晋灭亡后北方的15个政权和西南的成汉总称。分裂(2)4世纪后期,氐族苻坚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考点梳理C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迎考演练考点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标要求: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420年,东晋灭亡。1.东晋的兴亡考点梳理考点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标要求: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420年,东晋灭亡。1.东晋的兴亡2.南朝的政治420-589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它们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考点梳理考点梳理3.江南地区的开发(1)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2)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3)南方的手工业有了快速的进步;(4)商业发展,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原因表现(1)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当时的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史料:“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韧八方,丝绵帛之饶,覆衣天下。”——南朝《宋书》提示:史料的解读不必翻译文言文,读出关键处“江南”“南朝”,和史实对照,确定为“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2.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浙东,他们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这表明北方贵族(

)A.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

B.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C.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

D.排斥南方的本地贵族1.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A.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B.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C.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D.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CC迎考演练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人口南迁与江南开发

D.民族交流与经济发展3.分析下列三幅图,其相同主题是()迎考演练C考点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标要求: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1.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时间:383年交战双方:东晋与前秦结果:前秦战败特点:它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影响:2.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建立:统一北方: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439年统一北方。提示:三场战役区分: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淝水之战——北方分裂,北魏建立考点梳理考点梳理(2)改革措施:(1)迁都洛阳(494年)(2)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①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以汉服代替鲜卑服;③改鲜卑姓为汉姓;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3)改革的作用:(1)增强了北魏的实力(2)促进了民族交融纵向史实联系:秦国商鞅变法,汉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启示:顺应历史的潮流的改革促进社会发展。中外史实联系: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生产生活:内迁的各族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学习北方各族畜牧经验,接受北方的食物、服装、用具等。政治制度: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思想文化: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民族心理: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方式(2)影响:

史料: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考点梳理迎考演练2.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这主要说明(

)A.民族矛盾尖锐

B.民族交融加强C.民族杂居相处

D.中外交流频繁1.他力主迁都洛阳,并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使得北方礼乐行政、民情俗尚与汉族封建社会无异,致使江南人士有“衣冠士族并在中原”之叹。他是(

)A.北魏孝文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AB迎考演练3.右图所示,是公元443年鲜卑族祖先在嘎仙洞石璧上所留石刻的拓片。它可以用来说明(

A.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B.小篆成为全国通用文字

C.王羲之的行书冠绝天下

D.鲜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4.对比归纳法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小李同学在学习魏晋南北朝历史和辽宋夏金历史时归纳了这两个历史时期时代的共同特征。以下归纳的主题正确的是(

)A.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DA5.2021年4月,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见下图),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又是华夏农耕文明的体现。这表明,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状态是(

D迎考演练A.战争

B.隔离

C.分裂

D.交融考点5: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课标要求: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1.农学《齐民要术》

作者:地位:内容:影响:北朝贾思勰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这部农书对后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数学祖冲之

成就:①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②测算一年的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③制定《大明历》;④制造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⑤数学名著《缀术》

考点梳理3.书法绘画和雕塑代表人物成就影响书法绘画雕塑王羲之顾恺之《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被称为“书圣”《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他擅长的人物画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夏周秦秦汉魏晋南北朝考点梳理

迎考演练1.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中国和世界人民深感悲痛。民以食为天,华夏儿女历来关注农业生产,请问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A.《齐民要术》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D.《天工开物》A2.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这体现中国古代农业注重(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