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学下心得体会_第1页
声声慢教学下心得体会_第2页
声声慢教学下心得体会_第3页
声声慢教学下心得体会_第4页
声声慢教学下心得体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声声慢教学下心得体会第1篇:声声慢教学流程

《声声慢》教学实录

1.师:上课(师问好)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才女,她半世孤苦,却清高脱俗;她一生坎坷,却坚韧执着。她以“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绝世才华书写着词坛光耀千秋的温婉与凄清,更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她的才华与豪情让你我钦佩,她的悲苦与坎坷让你我伤怀。她就是李清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千古绝唱《声声慢》。(板书题目)

2.师: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课件13.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来朗读一下这首词,并结合课下解释,初步理解词意。(实行提问的形式,从背景、词义、读音方面检查初读效果)

3.师:有人说李清照的《声声慢》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下面我找个同学来读一下。课件3

朗读指导:

1、要转换角色,置身诗境,体现出词人的愁情。

2、可用较为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

3、注意断句以及声音的抑扬顿挫。

5.师: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吗?

生:愁

师:很好!如何来体现愁的?这七组叠词朗诵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愁情。大家在一起读一遍。

师:“寻寻觅觅”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李清照当时的境况怎样?该怎么读?(空虚怅惘,迷惘失落)-----国破家亡夫死,寻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

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其它心爱之物。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

师:“冷冷清清”诗人她寻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欢笑岁月了吗?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又该怎么读?(环境冷清,心境清冷)--------生: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应是轻读、降调。

一种凄凉、惨淡、

师:“凄凄惨惨戚戚”最后诗人的心理感受怎样?用通俗的语言概括该是怎么样的情感?又该怎么读呢?生:这里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人的动作、神态环境的悲凉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环境冷清,心境清冷凄凉惨淡

(二)缘愁选景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四周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学: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

在这些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当中,你感慨最深的是哪个意象?请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

A.淡酒

师:你喝过酒吗?为何李清照喝了三杯又两盏的白酒还觉得酒淡,莫非她是李白再世,酒仙第二?

生: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看来酒是浇不了愁的,只能是举杯浇愁,愁更愁呀!自古以来借酒喻愁的句子就很多,大家能举出几句吗?(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酒的诗句。)

师:“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城谢眺楼饯别校叔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看来果然是“酒”文化就是“愁”文化啊!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B、秋风师:怎么理解“晚来风急”?秋风渲染什么情绪?

生:“晚”即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

师:还有哪些写秋风的诗句?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结论:用秋风渲染愁情。

C、过雁师: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在李清照的那首词中也写到雁?李清照看到大雁南来北往,伤心些什么呢?

生: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所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并且在一剪梅当中写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尚且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内心已是永远的绝望。

师:还有哪些写“雁”的诗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师:诗人哀戚之际,南飞的大雁横空而过,她抬眼望去,多么像在溪亭近旁,绣水江边时常见的那只呀?北来的鸿雁啊,家国可曾无恙?溪亭可免于战火?藕花还那样娇艳吗?可南飞的雁群却头也不回地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人独自徘徊伤心。

D、黄花师:黄花是什么花?黄花象征什么?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生:黄花就是菊花。李清照看到黄花的凋落,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更是愁上加愁。

师:结论:黄花比方女子憔悴的容颜

E、梧桐细雨师:梧桐细雨在一起通常象征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运用想象的语言来描绘“黄昏时,梧桐细雨”的画面,留意情景结合。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一种凄凉悲伤的象征梧桐,一种悲怆凄婉的寄寓

结论: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

生: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这里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白描就是用极为简省的语言来勾勒事物,抒发情感。

生: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沉沉的夜幕里,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难道上天也在忧愁哭泣吗?“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我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我那颗破碎的心上。

师:以上这些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凄婉、愁苦、哀怨。师: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师总结: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词作的中心是一个‘愁’其实就在文字构成的种种具体细节中,咀嚼这细些锱铢文字,能打开你的扇扇心窗。就让我们伴着音乐,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齐声诵读,沉醉到这凄美绝然的意象中。

(师生合作诵读:师引读,男生、女生各一人领读,全班齐读)

(三)为何生愁

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尾句点愁,简单直白,反而更觉其神妙。但此时的“愁”与诗人写《一剪梅》的“愁”相比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呢?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苦

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为何而生愁?

从1103年李清照写作《一剪梅》至1151年左右写成《声声慢》,时间过了大概半个世纪,可为“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到底命运在李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请同学们了解一下李清照大事记

生: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它们都一连串地发生在李清照身上。晚景凄凉,没有子息的李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师: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假如说李清照的前期的愁是闲愁、闺愁,那后期是什么愁呢?(生: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三、结语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淡酒浇愁”、“秋风劲吹”、“征雁南飞”、“黄花憔悴”、“独首窗儿”“雨打梧桐”

淡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城谢眺楼饯别校叔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秋风------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秋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黄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梧桐------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细雨------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沙》

第2篇:《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品读意象,把握情感。2.技能目标:深化解析词人愁绪的丰富内涵。3.情感目标:体会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作品的影响。教学重点

品读意象,把握情感;解析词人愁绪的丰富内涵。教学难点

体会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作品的影响。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写出来李清照青春年少时欢愉自得的好心情;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是她后期创作的蕴含了深广愁思的作品。今天就来学习她凝结了万般愁情,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二、走近词人

李清照,(1084---约1151),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留有作品集《漱玉词》。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

少年历经繁华,中年饱经离乱,晚年漂泊孤苦。(课件展示)

三、整体感知1有感情地朗读。

找同学朗读,同学点评、讨论,师补充朗读需注意的问题(准确,语速,语调,情感)。

找同学再读,播放音乐。(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诵读。

2.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课件展示问题)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板书:愁。)次第:光景,状况。“这”指代什么?

这:“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

四、文本探究

1.初读,赏愁景(课件展示问题)

(默读词作)思考:词人描绘了哪几幅画面,找出画面中的意象,进一步分析这些画面或意象是怎样表现的愁绪的?(注意画面内容,景物特点,营造出的氛围)

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晚风:渲染愁情,环境凄清,衬托心境凄凉。过雁:视觉,听觉。物是人非,怀乡怀人。黄花:喻词人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梧桐细雨:视听结合的画面,是一种悲怆凄婉的寄寓。雨滴敲碎人心,衬托环境之静。(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大唐天子失去爱妃后失魂落魄的状态)

词中的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氛围?(冷清、凄苦、哀愁,此景在这种氛围之下,的愁苦确实浓得无化解。)

画面中的人物把景串连起来(动态),悲苦、孤寂、迷茫,突显愁思之深。(找同学读词作,感受词中意境。)2.再读,悟愁心(课件展示问题)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思考:词人愁从何来?可以和《醉花阴》中的愁比较。(体会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作品的影响)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41页第一个注解思考这个问题。早期之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后期之愁:丧夫之悲,亡国之恨,漂泊之苦。

的愁意蕴深广,从词中的意象画面中也能看出。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为例,北雁南飞,旧时相识--睹雁思乡;大雁可以北归,自己却无家可归--亡国之恨;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曾经鸿雁传书,现在孤苦一人--睹雁思人。

(在此基础上再找同学读,读出词人内心深处的愁绪。)

诗人的人生际遇对其创作影响很大,作品本身就是诗人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读诗词一定要“知人论世”。3.细品,析手法(课件展示问题)

思考:全词主要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无法排遣的愁苦的?A.借景抒情B.直接抒情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难言之痛,欲说又休,全词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再找同学读,读出这种欲说又止的难言之痛,《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C.叠词运用

寻寻觅觅:动作,寻觅什么?(茫然无着)冷冷清清:环境,心情?(寂寞冷清)凄凄惨惨戚戚:感受?(凄凉惨淡)

加强情感,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再读诗歌,品味词人情感。)

小结:这首词主要运用直接、间接抒情手法及叠词,营造了一种无法驱散的孤独悲苦的氛围,让我们触摸得到词人心底的累累伤痛。

四、拓展延伸(课件展示问题)

词人的苦楚震撼人心,下面让我们也来写一写词人们的愁绪。原来愁绪也可以写得如此美丽,它是李煜的一江春水,连绵不尽;

它是柳永的

;它是李清照的

。小结:这首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一个饱经离乱的妇女在一个秋日黄昏的真实生活感受。全词就抒写一个“愁”字,从不同角度反复描写渲染,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读后使人感觉哀愁满纸。本词表现情感的手法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五、巩固练习(课件展示问题)

同为婉约词人的李煜也有许多抒发愁绪的作品,试选取一首比较其和本词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并体会词人生平际遇对作品的影响。

第3篇: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王欣

学情分析

《声声慢》选自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唐诗宋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育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丰富的感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乐观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高二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积累,通过老师的教学,也初步学习了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理解的情感。以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为依据,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

2、把握情感,深化体会词人愁绪的丰富内涵。

能够感受意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体会词人的际遇对其作品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深化体会词人愁绪的丰富内涵。

三、教学方法:诵读、品读、合作探究

四、教学用具:hiteach互动教学系统

五、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如梦令》写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是闺中少女的淡淡轻愁;《醉花阴》写对丈夫

的深深相思,是少妇的闺怨闲愁;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声声慢》,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愁?

2、知人论世

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从此,词人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一家被迫南迁避难,1129年其夫赵明诚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她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清照倍尝生活的艰辛。

(二)诵读体会,初识情感。

1、指名2位学生朗读,学生点评(准确、语速、语调、停顿)

2、学生听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播放音频文件)

3、自由诵读,把握节奏,读出情感。

4、2名学生展示,老师点评,学生齐读。(播放背景音乐)思考:这首词中那个字最能体现词人的情感。明确——愁(词眼)

(三)品读文本,探究情感。布置学习任务

(一)

1、诵读全词,你还能从哪些字词或诗句中读出词人的愁?

2、从上阕和下阕中各找出一处,阐述理由,书写要点。

3、小组沟通,组长归纳要点,找出中心发言人。

4、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补充或纠正。上阙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最难将息”“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

下阙“憔悴损”

“怎生得黑”“黄昏、梧桐、细雨”

5、老师归纳整理

六个主要意象: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晚风:渲染愁情,环境的寒衬托内心的冷,写出词人独居生活的凄惨;过雁: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悲痛和对丈夫的悼念。

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细雨: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用这些典型的意象,不仅把自己愁形象化、具体化,而且从不同角度写出愁的特点,营造凄美的意境!此时,无论是词人的内心世界,还是整个时空都弥漫着无法排遣的愁情!布置学习任务

(二)

1、质疑问难:你对哪些诗句还存有疑问,以小组为单位,整理下来。

2、小组争鸣,互助互答。

(多媒体拍照、剪切、整理、展示学生问题。)问题1“寻寻觅觅”在寻觅什么?

问题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词人怎么和大雁是旧相识?问题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既然是“满地”“堆积”,怎么又“憔悴”还能“有人堪摘”?

老师总结“寻寻觅觅”——“寻觅”的也许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表现了由于远离故乡,漂泊异地而产生的一种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孤独感,失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