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培训重点_第1页
检验科培训重点_第2页
检验科培训重点_第3页
检验科培训重点_第4页
检验科培训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危急值报告制度一、“危急值”是表示危及患者生命的检查结果,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检查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即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涉及到放射、超声、检验、病理、内镜、电生理室等科室二、报告流程及具体内容发现危急值发现危急值检查标本状态→仪器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检查标本状态→仪器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本日质控是否在控→和历史结果是否一致等其它因素;若有必要进行复查确认危急值的确认如有复查,在复查位置进行标注;如有复查,在复查位置进行标注;在备注填写详尽危急值的信息:标本状态、检测项目、检测结果;微生物室若是无菌部位分离出细菌、特殊耐药菌、甲乙类传染病或Ⅰ、Ⅱ类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也应标记;并标记细菌名称危急值的标注危急值的标注并在备注标注:电告时间、电告人、临床记录人微生物室分离出特殊耐药菌、甲乙类传染病或并在备注标注:电告时间、电告人、临床记录人微生物室分离出特殊耐药菌、甲乙类传染病或Ⅰ、Ⅱ类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时除了给临床报告外还要给院感科汇报,并做好记录;住院病人电告给临床科室护士站;门诊病人电告给门诊服务台;体检病人电告给体检中心接电话者需复述危急值的结果;电话的告知报告的审核发布报告的审核发布危急值报告范围:项目/参数危急值项目/参数危急值全血白细胞计数≤2.5或≥30。0×109/L肌酸激酶≥500u/L血小板计数≤50或≥600×109/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80u/L血红蛋白含量成人:≤50或≥200g/L新生儿:≤95或≥223g/L血乳酸≥5mmol/L血尿淀粉酶参考值上限3倍以上红细胞压积成人:≤15或≥60%新生儿:≤0.33或≥0.71PCT≥10ng/mlTnlura>1。0ng/ml凝血酶原时间测定≤7.0或≥30秒MYO>500ng/mlINR≥3BNP>2000pg/m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11。0或≥70秒动脉血PH≤7。25或≥7.55纤维蛋白原≤1或≥8g/L动脉血PCO2≤20或≥70mmHg凝血酶时间测定≤7或≥30秒动脉血PO2≤45mmHg尿素≥35.78mmol/L动脉血HCO3≤10或≥40mmol/L肌酐≥530μmol/L动脉血氧饱和度≤75%葡萄糖≤2。2或≥22。2mmol/LCSF-GLU≤1。11mmol/L胆红素≥307.8μmol/LCSF-TP≥800mg/L卡马西平≥51umol/L细菌培养理论无菌部位培养阳性初级涂片报告钾≤2.8或≥6.0mmol/L分离出Ⅰ、Ⅱ类高致病性微生物钠≤120或≥160mmol/L分离出甲乙类传染病钙<1.75或>3.5mmol/L分离出特殊耐药菌氯≤90或≥120mmol/LHIV抗体初筛呈阳性反应尿酸≥800umol/l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最根本的作用是从失败的系统中学习经验教训从而加强患者安全。报告的个人不得遭受处罚或从报告中遭受到其他不良后果,报告的价值必须体现在能够引起医疗工作过程和管理安全体系的一系列改进。一、定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二、等级划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Ⅰ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三、报告原则:(一)Ⅰ级和Ⅱ级事件属于强制性报告范畴,不得漏报。(二)Ⅲ、Ⅳ级事件报告具有自愿性、保密性、非处罚性和公开性的特点。1、自愿性:医院各科室、部门和个人有自愿参与(或退出)的权利,提供信息报告是报告人(部门)的自愿行为。2、保密性:该制度对报告人以及报告中涉及的其他人和部门的信息完全保密。报告人可通过网络、信件等多种形式具名或匿名报告,相关职能部门将严格保密。3、非处罚性:报告内容不作为对报告人或他人违章处罚的依据,也不作为对所涉及人员和部门处罚的依据。4、公开性:医疗安全信息在院内通过相关职能部门公开和公示,分享医疗安全信息及其分析结果,用于医院和科室的质量持续改进。公开的内容仅限于事例的本身信息,不涉及报告人和被报告人的个人信息。5、医院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每例给予50元-200元的奖励,Ⅰ级和Ⅱ级事件出现漏报的每例扣50—200元.四、事件分类(一)警戒事件包括:1。与病人所患疾病或自然病程无关的意外死亡。2。与病人所患疾病或自然病程无关的器官重大损害或功能永久丧失。3.手术错误:包括病人错误、部位错误、手术方式错误。(二)不良后果事件包括:1.严重的输血输液反应:如溶血反应、细菌污染等情况导致的明显严重不良症状,需要医生进行处理的输血输液反应。2.严重药物不良事件: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及毒副反应,需要医生进行处理。3.重大用药错误:违反医疗原则(三查七对)、使用配伍禁忌、超剂量用药、给药途径错误等情况,导致不良后果和/或引起医疗纠纷.4。重大手术前后诊断不符合:术前诊断与术后诊断在疾病部位、性质、病理明显不符合.5.医疗并发症或意外:与病人所患疾病或自然病程无关的器官损害或功能障碍。6。非计划再次手术。7.麻醉和镇静不良事件:麻醉中、深度镇静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和不良事件趋势,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和/或引起医疗纠纷。8.病人安全:身份识别错误、医务人员沟通失误、危急值报告管理缺陷、跌倒与坠床事件、压疮事件、手术安全核查缺陷、手卫生缺陷、高危特殊药品管理缺陷所致的患者安全事件。9.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爆发、感染细菌谱的严重抗药性.10.严重医疗设备器械故障,导致严重不良后果和/或引起医疗纠纷.11。环境和设施、设备不良事件:水污染事件、食物中毒、重大化学物质泄露事件、辐射源泄露、火灾及医用气体事故、压力容器事故、电梯事故、停电事故、网络故障等导致明显不良后果和/或引起医疗纠纷。12。刑事事件:病人自杀、婴儿被拐、老年病人走失、病人和员工遭外来人袭击、病人和医院财产被盗和被损坏、病人之间产生激烈矛盾导致损伤。(三)未造成后果事件:病人接受医疗护理过程中,一个或多个环节出现错误,但错误在到达病人之前被发现并得到纠正,病人最终没有得到错误的医疗护理服务的事件。(四)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五、报告流程(一)Ⅰ级事件报告流程:当事人在积极处理事件的同时,立即先电话逐级上报专业组长、科主任、护士长、医务科,24小时内完成书面补报.医务科接到科室报告后按照要求上报行政主管部门并积极干预处理.(二)Ⅱ、Ⅲ、Ⅳ级事件报告院内网络直报流程1、当事人→科主任或护士长→登陆医师工作站/护士站→工具栏→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表,引起投诉或医疗纠纷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医务科(非行政上班时间报总值班)。2、各主管职能科室接收到报告后根据情况及时报告分管院长,必要时成立调查领导小组.六、各部门职责(一)科室及当事人1.当事科室首先抢救病人和受损伤人员,妥善保护可疑物证,必要时将重要物证送检.2.已对病人造成明显身体伤害和/或投诉、纠纷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当事科室应组织讨论,分析原因,制定持续改进措施,并在事发24小时内将书面报医务科备案,科室存留一份。医务科追踪评价科室持续改进效果。3.未对病人造成明显身体伤害和/或投诉、纠纷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当事科室应组织讨论,分析原因,制定持续改进措施,并在72小时内完成网报。科室每季度对全科室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汇总分析。(二)职能科室1.质控办负责通过院内网络平台统一接收全院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信息,立即根据事件分类分送到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输血科、设备科、后勤等各主管职能科室。2.接到报吿的职能科室第一时间内与事发科室初查原因,估计后果,采取有效紧急补救措施,相关人员必须无条件全力配合,防止和最大限度减少损害。3.各主管职能科室负责每季度将收到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汇总分析,提出持续改进措施,交质控办。4.质控办负责对重大、典型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组织相关科室分析讨论,找出医疗环节和流程中的根本问题,制定最佳整改措施.5.质控办负责每季度对全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汇总分析,撰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三重一大”项目1。含义:重大决策、重大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三重一大)须经集体讨论,集体决策并按管理权限和规定报批与公示,由职工监督。2.最近包括:2.1.新外科住院大楼建设项目,包括基础建设、设备物资采购;2011年11月开始建设,2013年10月投入使用。2.2。东区双电源工程2.3。2012年信息化建设项目,包括医学影像、无线网络、专业信息软件;中心机房建设、手术麻醉系统,信息系统安全等级防护2.5.购置直线加速器、磁共振、64排CT以及微创外科腔镜设备、全自动生化仪2.6。医院万春东路56号园区调整后干部任免2.7.大额资金使用:2013年设备购置计划、涉及职工利益100万以上大额资金使用消防安全常识一、发现火警:1。先切断电器设备电源,就近使用灭火器、消火栓、湿棉被褥等物品扑救.2。报警:向保卫科、消防控制室、院总值班室(82722252—-8236);院内应急电话82725307(8307),电工班82724317;并拨打119或82727119内容:火灾的时间、地点及自己姓名。3.消防队员未到达时,现场灭火人员职务最高者承担现场指挥、组织人员自救。4.撤离顺序:最先起火的那一层先撤离。然后起火的上层开始从下而上撤离;最后从最先起火的下层开始,从上而下的顺序撤离。二、如何自救:1.利用各楼层的消防器材。2.疏散时自我保护: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半蹲姿势,从防火通道逃生。走廊充满浓烟,应用弯腰式爬行方式沿安全标志撤离。3。向外逃生有危险时,应关闭防火门隔离火源等待救援。4。逃生时勿使用电梯。三、灭火原则:1.以人为本、先灭火后救物资的原则。病人按先重后轻顺序。2。转移火场附近的危险物品及仓库物资至安全地带,专人看守。3.仪器设备:先贵重后普通、先轻便后笨重。4。自己的基本责任是保护病员及家属、工作人员以及自身的安全。四、灭火器的使用:灭火器使用方法:第一步拔掉铅栓,拔掉保险棒。第二步取出喷管对准火源根部,紧压压杆,强力喷射(1)喷射时稍弯腰部,脸微侧,采取尽可能低的姿势,以便避开热气和烟气.(2)根据火势大小,在距离火源1-3米之间,对准火源根部,采用左右平扫喷射.(3)由上风向下风喷射。五、科室消防值班员:每日检查消防安全设施、标识是否完整;检查是否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及时处理、上报。一、消防安全常识1、消防安全“四个能力”是指什么?答:提高社会单位检查消除火灾隐患的能力;提高社会单位组织扑救初起火灾的能力;提高社会单位组织人员疏散逃生的能力;提高社会单位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能力。2、消防中的“四懂四会”是指什么?答:四懂:懂火灾的危险性,懂预防措施,懂火灾的扑救方法,懂自救.四会:会报警,会使用部分消防器材,会处理事故险情,会逃生。3、场所内消防设备设施有哪些?答:消火栓、灭火器、烟感报警探头、火警报警系统和手动报警系统、应急照明灯、声光报警器.4、安全疏散设施有哪些?答:安全疏散示意图、安全出口应急指示灯。5、安全疏散程序是什么?是否熟知科室应急预案?答:1、迅速指挥患者家属协助医务人员转运疏散患者,由专人负责保障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的畅通.2、避开火源就近疏散,迅速将患者从消防安全出口撤离到安全地点,重病患者采用派专人用轮椅、担架护送,确保每位患者的安全。3、同时做好易燃易爆物品及贵重物资、药品及时转移的工作。★每名职工须熟知本科室消防治安、病区建筑机构、消防设施设备配备及人员应急分工情况,并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本科室的消防安全应急预案及火灾处置流程。6、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有哪些?答:使用灭火器前首先判断灭火器是否在有效期,看灭火器压力表,指针在绿色范围有效,红色范围失效,黄色为压力过大但仍在有效范围.7、怎样使用室内消火栓?答:打开消火栓铁皮门,取出水带、水枪,将水带接口对准水栓头。凹部分对准凸部分,卡上呈顺时针方向扭紧,最后才打开水阀门,对准火源根部喷射.投诉处理1号楼=====现门诊楼;2号楼====新外科住院综合楼3号楼=====现中医、五官科楼5号楼====儿科楼6号楼====学术厅、放疗室7号楼====内科大楼8号楼====现外科大楼9号=====现干部病房10号楼===骨科、内分泌科11号楼===住院医技楼12号楼==药房、病案统计室13号楼===消毒供应室15号楼===体检、办公楼肿瘤科及洗浆房没有单独号楼输血科核心条款4.19.5.1:有血液储存质量监测与信息反馈制度;4。19.5.2:有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4。19.5.4: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方案与实施情况记录4.19。4.3:建立输血标本采集流程,执行输血前核对制度标准预防的定义是什么?有哪些措施?标准预防是针对所有病人的预防性措施,视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损伤的皮肤、粘膜和被这些物质污染的物品具有潜在感染而采取的标准水平的消毒、隔离等预防措施.标准预防应用于所有病人和所有医务人员,以防止病人之间的传播和病人与医务人员的传播.隔离措施: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其重点是洗手和洗手的时机。

标准预防措施: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后可能污染时,脱手套后,要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洗手。

手套: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面罩、护目镜和口罩:可以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液体的传染性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的眼睛、口腔及鼻腔粘膜.隔离衣:防止被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渗出物、飞溅的水和大量的传染性材料污染时才使用.ﻫ

可重复使用的设备器械:应确保在下一个病人使用之前清洁干净和适当地消毒灭菌;特殊感染病人所用器械、敷料、布类等标注“特殊感染”橙色标记后密闭封存(双袋包装或密闭箱),由供应室单独高压灭菌后再按常规处理。环境控制:保证有适当的日常清洁标准和卫生处理程序,在彻底清洁的基础上,适当地消毒床单、设备和环境的表面等.地面有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先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剂适量喷洒或倒在污染地面30分钟后,用拖把拖干净。二、什么是职业暴露?发生职业暴露后怎样正确处置?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临床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艾滋病(HIV)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而具有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可能性的情况。(广义的职业暴露应包含乙肝、丙肝、梅毒等)发生艾滋病(HIV)职业暴露后的处置:1.紧急局部处理用肥皂和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如有伤口应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清洗。受伤部位的消毒,伤口应用消毒液(如75%的酒精、0.5%碘伏等)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干净。2.对暴露者的处理暴露者应暂时脱离工作岗位。由专家(疾控中心或传染病院)对暴露级别进行评估,确定是否进行药物预防,如有必要,应于24小时内开始服药并坚持完成整个过程。原则上,用药越早越好。暴露者应于暴露后0、6周、12周、6月、12月进行必要的追踪。3.事故的报告和记录立即向医院院长、温江区疾病控制中心报告.查找事故原因,并对事故过程和处理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事故的发生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损伤的程度、接触物的种类和含有HIV的情况、处理方法和处理经过(包括现场专家和领导的活动)、详细记录用药情况及首次用药时间、药物的毒副作用情况及用药的依从性。三、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或有暴发迹象时的处置流程?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医源性感染: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灭菌:杀灭或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临床微生物室、医院感染专兼职人员、临床医护人员临床微生物室、医院感染专兼职人员、临床医护人员发现医院感染流行或病例聚集现象发现医院感染流行或病例聚集现象上报院感科上报院感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务科组织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启动应急预案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务科组织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启动应急预案医务科、院感科、护理部、临床科室及医技科室等紧急响应否是医务科、院感科、护理部、临床科室及医技科室等紧急响应解除预案解除预案上报区疾控中心,并协助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标本的采集检验等组织专家会诊、制定诊疗方案上报区疾控中心,并协助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标本的采集检验等组织专家会诊、制定诊疗方案以及各种药品、设备的调度评价措施是否有效,是否调整新的诊治方案及消毒隔离预防措施查找传染源、落实消毒、隔离预防措施评价措施是否有效,是否调整新的诊治方案及消毒隔离预防措施查找传染源、落实消毒、隔离预防措施继续关注是否有继续关注是否有新发病例四、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1.加强感染源的管理,隔离和积极治疗病人,必要时暂停接收新病人;2.开展医院感染相关监测,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某些特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4。加强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的监督监测,增加相关医疗物品和诊疗环境的消毒次数;5.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加强医务人员手的清洁、消毒及无菌操作;6。加强医源性传播因素的监测与管理;7.严格遵守探视与陪护制度;8.加强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高危人群与主要感染部位的医院感染管理;9。对易感人群实行保护性隔离;10.及时总结和反馈临床上分离的病原体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11、开展医院感染的宣传教育.五、耐药菌感染病例应采取哪些隔离保护措施?1、尽量隔离于单间,也可以与其他相同感染或携带患者共居一室;(蓝色)2、请在病历夹上贴特殊隔离标记;3、该患者的所有治疗护理放在最后执行或单独执行,主要用具单独使用;4、进入隔离房间或接触病人时须戴手套;5、接触病人或其用物、床单位时,须要加穿隔离衣;6、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7、脱手套、隔离衣后,须用抗菌洗手液,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8、该病人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须每天清洁消毒;患者解除隔离、转床、或出院后对环境、设备、仪器等物品表面做终末消毒;9、该病人如去其他部门检查,应有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须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10、一般医疗器械,如:体温表或血压计等应专用;11、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在每次使用后须消毒;10、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嘱探视者执行严格的洗手或手消毒制度;12、污染物直接送污物室,不得暂存治疗室或其他场所;13、重视会诊及防止床边检查操作时的交叉感染,以防科室间耐药菌的传播;14、同一病区不同病人短时间内出现2例或以上同种同源耐药菌时,在加强消毒隔离的同时立即报本科室负责人,由本科室负责人核实后报院感科;附:何为同种同源?指易感人群同时或先后暴露于同一感染来源,如:同种医疗护理操作;使用相同批号的一次性医疗物品;同一批血液/输液制品使用同一种消毒灭菌方法的物品;经同一医师或护士治疗的患者耐药表型相同或相近的同种微生物感染怀疑同一来源七、医务人员洗手的指征是什么?九、所在科室的有哪些消毒隔离制度及措施?检验科消毒制度根据卫生部2012年4月5日发布的《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2005年10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特制定本制度.1、保持室内清洁。每天对空气、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空气消毒每日2次;在进行各种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并视污染情况向上级报告。2、各种废弃标本、污染的玻片、试管等应现场分类无害化处理后再按医疗废物处置流程处置。3、废弃的培养皿、毒种、菌种须就地高温灭菌后,再按医疗废物处置流程处置。检验科隔离制度根据卫生部2009年4月1日发布的《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特制定本制度。1、布局要合理,设清洁区、办公区、标本接收区、缓冲区、实验区、污物处理区,各区互不交叉.2、严格遵守职业暴露和防护制度,工作时需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必要时穿隔离衣、胶鞋,戴口罩、手套。3、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检验用品,用后进行无害化处理。4、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位病人操作前后均应洗手或手消毒.会正确使用洗眼器.5、工作人员定期体检,上岗前接种乙肝疫苗,一旦发生体表黏膜污染或锐器损伤,应及时按相关规定处理。十、法定传染病分类、总数及报告时限是什么?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总数有39种.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为2小时内,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为24小时内。4。4。1、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种类:4。4.1。1、Ⅰ类高致病性微生物:A、病毒类:类天花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东方马脑炎病毒、埃博拉病毒、Flexal病毒、瓜纳瑞托病毒、Hanzalova病毒、亨德拉病毒、猿疱疹病毒、Hypr病毒、鸠宁病毒、Kumlinge病毒、卡萨诺尔森林病病毒、拉沙热病毒、跳跃病病毒、马秋波病毒、马尔堡病毒、猴痘病毒、Mopeia病毒(和其他Tacaribe病毒)、尼巴病毒、鄂木斯克出血热病毒、Sabia病毒、圣路易斯脑炎病毒、Tacaribe病毒、天花病毒、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西方马脑炎病毒、黄热病毒、蜱传脑炎病毒;4.4.1。2、Ⅱ类高致病性微生物:A、病毒类:布尼亚维拉病毒、加利福利亚脑炎病毒、基孔肯尼雅病毒、多里病毒、Everglades病毒、口蹄疫病毒、Garba病毒、Germiston病毒、Getah病毒、Gordil病毒、其它汉坦病毒、引起肺综合征的汉坦病毒、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汉坦病毒、松鼠猴疱疹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艾滋病毒(I型和II型)、Inhangapi病毒、Inini病毒、Issyk—Kul病毒、Itaituba病毒、乙型脑炎病毒、Khasan病毒、Kyz病毒、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嗜神经性的)病毒、Mayaro病毒、米德尔堡病毒、挤奶工结节病毒、Murcambo病毒、墨累谷脑炎病毒(澳大利亚脑炎病毒)、内罗毕绵羊病病毒、恩杜姆病毒、Negishi病毒、新城疫病毒、口疮病毒、Oropouche病毒、不属于危害程度第一或三、四类的其他正痘病毒属病毒、Paramushir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Powassan病毒、兔痘病毒(痘苗病毒变种)、狂犬病毒(街毒)、Razdan病毒、立夫特谷热病毒、Rochambeau病毒、罗西奥病毒、Sagiyama病毒、SARS冠状病毒、塞皮克病毒、猴免疫缺陷病毒、Tamdy病毒、西尼罗病毒;B、朊病毒类:Bovinespongiformencephalopathy(BSE)(疯牛病);Creutzfeldt-Jacobdisease(CJD)(人克-雅氏病);Gerstmann-Straussler-Scheinkersyndrome(GSS)(吉斯特曼-斯召斯列综合征);Kurudisease(Kuru病);NewvarianceCreutzfeldt-Jacobdisease(nvCJD)(变异型克-雅氏病);C、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类:炭疽芽孢杆菌、布鲁氏菌属(其中弱毒株或疫苗株可在BSL-2实验室操作)、鼻疽伯克菌、伯氏考克斯体、土拉热弗朗西丝菌、牛型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立克次体属、霍乱弧菌(甲类传染病,菌株按二类对待,可以在BSL-2中操作)、鼠疫耶尔森菌、肉毒梭菌(菌株按二类管理)、产气荚膜梭菌(按二类菌株管理)等;D、真菌类:粗球孢子菌、马皮疽组织胞浆菌、荚膜组织胞浆菌、巴西副球孢子菌.甲类传染病==2共39种细菌==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27;病毒10个;寄生虫3个;细菌14个病毒: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细菌:炭疽、细菌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寄生虫:阿米巴性痢疾、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10;病毒5个、寄生虫:3个;细菌:3个病毒: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细菌: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寄生虫: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等;第四条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十一、医疗废物的分类方法、处置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一)医疗垃圾分类:分为五大类,包括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病理性废物、化学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十二、医院如何开展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每年培训了哪些内容?医院通过请院外专家讲学、院内举办讲座、逐级培训、医师大会、发放学习资料等形式开展院感知识培训。内容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指南(大外科谭旭东主任主讲),社区获得性耐药菌肺炎控制策略(大内科汪俊主任主讲),医院感染控制知识要点并考试(院感科提供资料),传染病报告规程并考试(院感科提供资料),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省医院专家),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科联会培训)。每年培训学时在6学时以上。实验室医疗废物实验室医疗废物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置锐器盒)一般性废物仪器检测废液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置锐器盒)一般性废物仪器检测废液使用完毕后标本如血液、尿液、胸腹水、大便、培养基、菌株、反应杯等使用完毕后标本如血液、尿液、胸腹水、大便、培养基、菌株、反应杯等其它损伤性废物可重复利用的玻片压脉带棉签、吸管、试剂外包装盒(袋)、搽手纸巾、口罩帽子手其它损伤性废物可重复利用的玻片压脉带棉签、吸管、试剂外包装盒(袋)、搽手纸巾、口罩帽子手套等2000mg/L有效氯浸泡1小时500mg/L有效氯浸泡1小时2000mg/L有效氯浸泡1小时500mg/L有效氯浸泡1小时高压蒸汽灭菌高压蒸汽灭菌清水冲洗后干燥备用排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医院废弃物处理中心按重量交接医院清水冲洗后干燥备用排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医院废弃物处理中心按重量交接医院医院废弃物处理中心按重量交接医院十三、传染病病人手术中如何隔离防护?如麻疹、肺结核。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AA。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接触经接触传播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的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患者的隔离1

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2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医务人员的防护1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2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BB.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患者的隔离1

遵循飞沫传播的隔离的要求对患者进行隔离与预防。2

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动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3

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4

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m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5

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

医务人员的防护1

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2

与患者近距离(1m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十四、所在科室常见耐药菌前五位的是哪些?见《医院耐药菌简报》(OA系统)排列序号所有病原体(n=1032)G+菌(n=173)G-菌(n=776)真菌(n=83)名称构成比(%)名称构成比(%)名称构成比(%)名称构成比(%)1大肠埃希菌(198)19。19肺炎链球菌(57)32.95大肠埃希菌(198)25.52烟曲霉菌(50)60.242铜绿假单胞菌(135)13.08金黄色葡萄球菌(48)27。74铜绿假单胞菌(135)17。40白色念珠菌(16)19。283鲍曼不动杆菌(134)12。98屎肠球菌(22)12。72鲍曼不动杆菌(134)17.27近平滑念珠菌(11)13。254流感嗜血杆菌(111)10.76粪肠球菌(10)5.78流感嗜血杆菌(111)14.30光滑念珠菌(3)3.615肺炎克雷伯菌(74)7.17表皮葡萄球菌(6)3.47肺炎克雷伯菌(74)9。54新型隐球菌(3)3.616肺炎链球菌(57)5。52星座链球菌(6)3.47卡他莫拉菌(34)4.38热带念珠菌(1)1。207烟曲霉菌(50)4。84化脓性链球菌(5)2.89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5)1.938金黄色葡萄球菌(48)4.65星群链球菌星群亚种(3)1。73弗劳地枸橼酸杆菌(10)1。299卡他莫拉菌(34)3。29溶血葡萄球菌(3)1。73产气肠杆菌(7)0。9010屎肠球菌(22)2.13无乳链球菌(3)1.73奇异变形杆菌(7)0。90A、常规安全管理小组检管理原则: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明确职责、分工协作、科学规范、层层落实、预防为主、常备不懈.2、管理目标:通过实验室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及完善,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持续有效。3、管理组织:检验科常规安全管理小组3。1、成员及构成:检验科常规安全管理小组组长:朱文磊、杨进检验科常规安全管理小组安全员:陈志国检验科常规安全管理小组成员:潘露、罗宇鹏、曹治耀、敖正才、蒋祖辉、王艳下设四个小组:安全行动组:曹治耀、通讯联络组:陈志国、疏散引导组:罗宇鹏;安全救护组:王艳四个小组不是独立四个小组,应该相互协助,通力合作3.2、职责3.2.1、检验科常规安全管理小组组长职责:对实验室内的常规安全工作负责;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检验科常规安全工作进行检查总结;指导科室常规安全管理小组成员的常规工作及任务当发生常规安全意外事故时协调指挥各安全管理小组成员进行正确的处理并及时进行分析总结负责制定和实施实验室应急处置预案;组织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有关法规,制度,规程的宣贯;3.2.2、检验科常规安全管理小组安全员职责:对实验室常规安全负总责;负责建立常规安全防护实验室管理体系;协助完成安全管理小组组长安排的工作及任务;在发生非生物安全意外事故时进行汇报及第一时间处理定期召开常规安全管理会议,组织人员进行常规安全工作的培训及考核;3.2.3、检验科常规安全管理小组成员:其主要职责是:协助常规安全管理小组组长及安全员安排的各项工作;及时处理突发的非生物安全意外事件并上报3、除了本小节上述提及到的同志,检验科其他未涉及到的同志在实际的工作中,也有义务参与实验室常规安全管理工作,也有义务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搪塞;附:检验科常规安全管理小组构架图:组长:朱文磊组长:朱文磊安全员:陈志国副组长:杨进安全员:陈志国副组长:杨进安全行动组曹治耀其他同志安全救护组安全行动组曹治耀其他同志安全救护组王艳其他同志疏散引导组罗宇鹏申旭霞敖正才蒋祖辉其他同志通讯联络组陈志国其他同志第一发现人应在最短时间内根据情况采取立即断开电源;上报组长,组织在场所有人员积极自救,并通知院内保卫科支援;若遇火灾,就近取灭火器、消防水栓,控制火势蔓延,并视情况决定通知“110”第一发现人应在最短时间内根据情况采取立即断开电源;上报组长,组织在场所有人员积极自救,并通知院内保卫科支援;若遇火灾,就近取灭火器、消防水栓,控制火势蔓延,并视情况决定通知“110”携带急救箱赶到现场对发生伤害的人员或患者进行抢救,并立即联系急诊科或相应科室协助携带急救箱赶到现场对发生伤害的人员或患者进行抢救,并立即联系急诊科或相应科室协助迅速指挥检验科人员疏散就诊患者,确保每位患者的安全由专人负责保障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的畅通;避开火源就近疏散;做好易燃易爆物品及贵重物质、药品及时转移工作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立即通知常规安全管理组其他成员,并上报组长。报告院总值班8236(82722252);保卫科:8307(82725307);若火势不能及时控制,拨打“110”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3.1、检验科危险化学品管理人员:罗宇鹏3.2、管理人员职责:熟悉检验科存储和使用的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及相关消防安全规定;严格执行化学危险品存、出库记录;做到账务相符,如有差错,及时查明原因并予以纠正;我科现有的化学品有:锌粉、硫酸铜、EDTA—2Na、氢氧化钾、叠氮钠、吐温80;暴露于危险性化学品的方式和反应化学品名称安全数据表主要用途危险程度195%酒精5L酒精灯燃料、擦拭仪器及羊水泡沫振荡试验危险,易爆2吐温80500ml改良触媒试验添加剂低危险3锌粉1盒硝酸盐还原试验指示剂低危险4硫酸铜1盒防腐剂低危险5氢氧化钾1盒4%用于拉丝试验;10%用于皮肤深部真菌检测低危险6叠氮钠1盒抑制变形杆菌或阴性杆菌生长低危险7EDTA-2Na1盒金属酶测定试剂低危险4.6、化学危险品意外事件处理应急预案化学危险品意外事件处理流程化学危险品意外事件处理流程误食化学危险品火灾接触皮肤或眼睛溅洒在工作台面或地面误食化学危险品火灾接触皮肤或眼睛溅洒在工作台面或地面饮用中和剂或催吐,及时就医执行消防应急预案饮用中和剂或催吐,及时就医执行消防应急预案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大量流动清水冲洗上报医院保卫科及院感科上报医院保卫科及院感科并配合进行相关处理工作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管理原则: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明确职责、分工协作、科学规范、层层落实、预防为主、常备不懈.2、管理目标:通过实验室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及完善,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持续有效。3、管理组织: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3。1、成员及构成:生物安全负责人:主管院长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业务院长、院感科科长、医务科科长、总务科科长、质控办主任、检验科主任、感染科科长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组长:朱文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小组成员:杨进、罗宇鹏、申旭霞、敖正才、潘露、蒋祖辉生物安全办公室:院感科主管职能科室:医务科检验科院内感染监测小组:朱文磊、杨进、罗宇鹏、卢先雷3。2、职责3.2.1、生物安全委员会职责:生物安全委员会最终对实验室内的生物安全负责。职责之一:是指导现行实验室工作并判断潜在的危害(生物安全评估)。职责之二:是指导实验开始前采用合适的安全程序(风险管理)。特定的实验开始前需要预先进行登记和通过生物安全负责人的批准。3.2.2、生物安全负责人成都第五人民医院法定代表人为生物安全负责人,主要职责是: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负总责;负责建立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管理体系;组织并授权生物安全领导小组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落实生物安全管理责任部门或责任人;定期召开生物安全管理会议,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的重大事项作出决定;批准和发布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生物危害评估等重要文件。3。2.3、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组长实验室主任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组长,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实验技术和生物安全工作;决定并授权进入本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监督有关法规和标准操作规程的执行,纠正违规行为并有权作出停止实验的决定;任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员具体落实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负责制定和实施实验室应急处置预案;负责实验室安全事故的现场处置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以及处理意见向生物安全办公室报告;负责对涉及感染性物质的研究计划、方案以及操作程序等,实施前的生物安全审查;组织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有关法规,制度,规程的宣贯;组织相关人员按要求进行培训考核体检和预防接种;定期组织对实验室设备各项技术参数的检查和实验室装备的维护保养。3。2。4、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组员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员由副主任及各专业组长组成,主要职责是:实验室技术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按规定接受培训考核、体检和预防接种;按要求执行标准操作规程和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做好实验记录;按规程进行常规消毒和意外事件紧急处理;参与相关工作的危害评估及生物安全事故认定与处置;发现生物安全隐患或发生事故及时向有关上级报告;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以及技术规章方面的咨询工作;纠正违反生物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检查和监督实验室废弃物的有效管理与安全处置;检查和监督实验室各项消毒灭菌措施的落实情况。3.2。8、检验科加强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保证相关上岗人员在场安全防护技能上得到培训.持生物安全证上岗.现场标本的采集,运送过程中,做好人员的防护和标本的密闭包装,并及时送达相关实验室检测;病原检测工作在相应生物安全等级的实验室进行,保持良好的内务行为,并及时做好废弃物处置和记录;严格按规范做好菌种标本分类保存和记录工作,执行双人双锁和专室存放制度.经批准向上级机构上送菌株应符合相应的安全规定,并遵守国家关于道路,铁路和水路运输危险材料的有关要求;加强艾滋病阳性血清库管理,做到专人管理,冷柜上锁;执行检验人员健康状况登记制度,及时报告和处理意外情况;3。2。11、检验科院内感染监测小组:医院感染管理机构中的三级管理机构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各项工作,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报告,发现有感染流行趋势,积极协助调查分析整改;努力做好检验科的消毒灭菌工作;完成微生物监测目标,医院感染病例送检率应≥30%;监督检查临床科室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规范合理使用抗生素;完成检验科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与培训;完成检验科的专题研究课题,并确保各种消毒隔离措施及预防院内感染制度的执行和实施目标的完成;按时将监测结果上报给院感科;附:生物安全委员会构架图:医院主管院长医院主管院长院感科科长院感科科长总务科科长感染科科长质控办主任总务科科长感染科科长质控办主任医务科科长检验科主任:检验科主任:朱文磊杨进蒋祖辉陈志国潘露卢先雷敖正才申旭霞杨进蒋祖辉陈志国潘露卢先雷敖正才申旭霞罗宇鹏各专业组生物安全风险及防护措施目的:评估实验室各专业组生物安全风险,免受生物危害的暴露,减少实验室感染的可能性,保护实验室人员和环境的安全;2、适用范围:整个实验室及各个专业小组;由于不同实验室工作性质的差异,其所接收的标本类型的不同,人员素质教育的差异所带来的自我防护意识的差别决定不同实验室应采取各自相应的安全教育与防护措施3、职责:实验室所有人员均参与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4具体内容;4。1、临床微生物:4.1。1、概述:临床微生物室可接触临床所有常规与非常规性标本,其潜在的生物危险是最多最广泛的,可含概一切具有传染性的传染因子,所以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实验室感染是最主要的,其次则是传染因子的泄露问题,这些既与人员素质相关,又与实验室设计和管理息息相关;4.1。2、实验室感染因素:意外事故:通过器械、破碎的玻璃器皿、针头、手术刀等刺破皮肤而导致感染;如钩体、西方马脑炎病毒、结核菌、弓形体等感染;实验动物:因频繁接触毒菌动物或被实验动物袭击导致感染;如寄生虫传播性微生物如鼠疫杆菌、土拉热弗朗西斯菌、鹦鹉热衣原体、弓形体、汉氏巴尔通体、猴B病毒等;口吸吸管、实验室内饮食及不正确的实验室行为:吸入含传染因子的液体及气溶胶,被传染因子污染的手指接触吸管口后再经口感染,吸管破碎刺伤皮肤,以及实验室内环境如空气、器械、设备已被污染而在室内饮食、吸烟可能在不经意间被感染;如沙门菌、志贺菌、肝炎病毒、流感病毒、布氏杆菌、炭疽杆菌等;气溶胶:实验室多种操作均可产生气不同大小微粒的溶胶,如:接种环由于磨擦、触碰时产生振动,吸管快速吹打,注射器吸入与注射液体,开口试管、培养瓶震荡,离心机离心,鸡胚培养收获病毒时,突然开启冻干培养物塞子时,这些操作均会产生气溶胶.当气溶胶微粒大小在0.2~0.4um时可快速进入肺泡而导致感染;如Q热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鹦鹉热衣原体、结核杆菌、嗜肺性真菌、布氏杆菌、委内瑞拉脑炎、及其他各种经呼吸道传播的病原体;4.1。3、防护措施:4.1。3.1、制定微生物室运行规则:4。1.3.1.1、资格要求:进入本实验室工作人员均需经过专门的微生物技能训练,熟练对各种病原体进行的规范化操作,非专业微生物检验人员不得从事微生物检验相关活动。本实验室管理人员应是具有微生物管理知识的熟练微生物检验医师,熟悉微生物检验全过程,熟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止法》、以及各类病原微生物(包括具有传染性的传染因子)、试验动物的危险性分类及相应防止措施。4.1.3.1.2、行为要求:实验室外应有醒目的生物危险标志,注明“非本实验室专业人员不得入内”,“不得将不相关物品带入及任何物品在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带出实验室”等标志;实验室管理者有权决定进入实验室的人员;任何容易感染的人员或已经感染后具有危险性的人员均不得进入,尤其是儿童严禁入内;微生物室应该有设有门禁,门锁牢固,钥匙又专人保管;人员在进入实验室前应必须穿戴好与实验室危险级别相应的工作服或净化服(包括N95/N99面罩、护目镜),戴好手套,严禁便服入内;严禁将长发披散在外;工作服应时常更换灭菌,当发生污物溅染时必须立即更换;工作服禁止穿出实验室;为杜绝实验室内感染,禁止实验人员(尤其非熟练人员及处于学习过程中实验操作者)独自操作;实施有效监管措施;严禁在实验室内饮食、吸烟、化装、不得在实验室中度生物危险区及生物危险区内存放具有潜在危险性的相关物品,不得有任何与实验无关的物品及动植物和书籍;尽量减少进出实验室的次数.所有操作尽可能减少气溶胶的产生,所有能产生气溶胶的实验活动以及对高度怀疑为含高危险性病原体的标本的首次处理和对高致病性微生物的全程实验均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实验室内随时准备消毒液,对操作过程中不慎溅落的少量含有微生物的实验材料,及时进行消毒,处理方法是采用消毒液覆盖1小时后洗去(详情参加检验科规则制度及应急预案手册)。有必要时使用护目镜、面罩及其他用品加强防护;因为偶发事件而使高感染材料泄露时,当事人不得移动,应请其他人员作消毒处理,为避免扩大污染范围,无关人员立即撤离现场,同时上报负责人,作好相应的文字记录备查。同时邀请专家评估可能的危害,采取相应措施(如加大消毒面积,对当事人预防治疗,或预防接种);不使用注射器代替自动吸管吸取含传染因子的液体;对含有微生物的实验废弃物应立即装入含氯消毒液浸泡桶浸泡,并行高压蒸汽灭菌后作为一般医疗垃圾处理;于每次实验完成后用75%酒精容易擦拭生物安全柜内的实验台,并在离开前打开紫外线;实验室必须每日消毒,包括桌面、工作台面、地面等;4。1。3.2、搞好实验室设计:4.1.3。2。1。实验室分区:清洁区:储藏室、休息室及培养基室;半污染区:进行标本暂放和预处理及弱病原微生物处理的地方;污染区:处理、研究强致病微生物和传染物质的区域以及标本接收处:包括饲养毒菌动物、标本培养的首次处理和高致病性微生物的全程实验如处理一、二类微生物应在专用实验室中进行,不得与三类微生物合用同一实验室;标本接收处可设在中度生物危险区旁,标本进入通道不能与其他进出口共用,应有专门的传送通道用于感染性标本及废弃物的进出4.1。3.2。2.设施:空间充分、光线充足;四壁、地板、天花板表面光滑、易于清洗、不渗漏、抗腐蚀,地板防滑;实验台面不渗水、耐腐蚀、耐热;实验室出口处设有洗刷池,水龙头应为脚踏式或感应式;门设计成自动关闭,并有防火性能、视窗;应具有以下安全设施:A机械通风设施;B应急淋浴室、冲眼池;C可靠的供电、供水及消防设施;D压力蒸汽灭菌器;E焚化炉(可以不配备);F实验室、菌种库、动物室均应安装牢固门窗、门锁,钥匙由专人保管;4.1.3。3.对传染性标本规范的安全操作与防护:4。1.3。3。1。对设备的安全使用离心机:不使用有裂痕、缺口的试管,离心时必须调整平衡,逐挡加速;离心管应加密封塞,离心结束需开塞时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恒温箱:每月用75%酒精清洗擦拭内壁;其中真菌培养箱易被污染,需定期检查,一旦发生,应随时通知专业人员除螨消毒后再用;冰箱:必须每日监控温度,对于储存菌种的冰箱还需定期检查玻璃容器是否破损,如果发生破损应及时消毒并焚毁破碎物——应注意在执行检查时需戴好手套、穿防护服,小心刺伤;生物安全柜:使用前检查有无泄漏,使用结束后应消毒台面,定期检查气流速度及离子数目;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厂家维修,更换滤器;紫外灯:保持清洁无灰尘,每1000个小时校验性能一次,不合格者立即更换;显微镜:每日用75%酒精消洗消毒;4.1.3.3。2.对标本的安全操作与处理,严格“有菌观念,无菌操作”:标本容器的选用:采用加盖密闭性能良好的容器,并不易破碎;标本的采集和运送:采集过程严格无菌操作,既不能将标本污染到容器外,也不能将其他污染物如纸屑、竹签、泥土等带入标本;运送采用密闭防渗漏容器,运送中严防标本翻倒、外溢而造成传染因子外泄——为此应对运送标本的护工、卫生员进行相关培训,令其能处理运送过程中的突发事件,防止污染扩散。培养过程:包括未知危险性标本的接种、已知高致病性微生物的接种、传代、鉴定、药敏全过程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严禁在柜外打开培养皿.为避免接触传染,操作过程中应戴好手套.针筒、滴管的安全使用:在排出已污染针筒或滴管内的空气时需采用酒精棉球包住尖端,含有传染物的液体应在消毒液液面以下排放。接种环的规范使用:沾有普通细菌的接种环烧环时应置于处于工作状态下红外线灭菌器灼烧7-8秒,适当情况可延长灼烧时间,并防止污物爆溅;菌种的保存与发放:普通医院只能保存乙级、丙级传染性菌种,禁止保存甲级传染性菌种;菌种应由专人保管,专册管理。原则上除各级临检中心及卫生部认可的菌种保藏中心可对外发放菌种外,各级医院不得对外发放菌种.当分离到甲级传染性菌种时,立即上报防疫部门,并在实验完成后或移交菌种后在单位领导的监督下销毁一切含有传染因子的材料;污物处理:参考《废弃物处理制度》相关内容;污物泄露事故处理:少量传染物溅泼在工作台或地面时,可采用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液覆盖1小时后除去;工作人员的手足或工作服/防护衣污染时立即用碘伏消毒,并及时更换工作服/防护衣;当发生大量烈性传染病菌污染时,在应急性消毒后立即封闭实验室,上报防疫部门,由防疫部门研究处理方案。对感染人员及时针对病原菌给予抗生素治疗或预防接种.事故性损伤:在进行消毒清创后,根据损伤物含有或可能含有的微生物采取对应措施,包括给予抗生素治疗及预防接种。气溶胶污染:当因操作不当产生大量气溶胶污染空气时,室内人员应马上撤离污染区,并封锁该区域至少1小时,待气溶胶排出及微粒沉降后再进入全面消毒;而遭气溶胶感染的人员应立即采取相应预防接种及抗生素治疗;误服微生物悬液者,立即用含漱、洗胃、催吐等方式除去后,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接种及抗生素治疗;溅入眼中者以无菌盐水冲洗后每隔1小时用针对该微生物的抗生素滴眼液滴眼;更多详细内容请参照《实验室生物二级管理程序》及《检验科规则制度及应急预案》4.2、临床化学、临床免疫学实验室及输血科4。2.1。概述:由于该类实验室均采用血液成分作为试验材料,有时CSF、鞘膜液、尿液等也可进入,所以由次类标本传播的传染因子是该类实验室主要的生物危害;经血液传播病原微生物: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丁肝病毒、HIV、梅毒螺旋体、Lyme病螺旋体、钩体、弓形体等;经口鼻传播的病原微生物:沙门菌、布氏杆菌、甲肝/戊肝病毒、炭疽杆菌、流感病毒、病原性衣原体、立克次体等。4.2。2。实验室感染因素:意外事故:通过器械、破碎的玻璃器皿、针头、手术刀等刺破皮肤而导致感染;口吸吸管、实验室内饮食及不正确的实验室行为:吸入含传染因子的液体及气溶胶,被传染因子污染的手指接触吸管口后再经口感染,吸管破碎刺伤皮肤,以及实验室内环境如空气、器械、设备已被污染而在室内饮食、吸烟可能在不经意间被感染;气溶胶:实验室多种操作均可产生气不同大小微粒的溶胶,如:吸管快速吹打,注射器吸入与注射液体,开口试管、离心机离心,突然开启冻干培养物塞子时,这些操作均会产生气溶胶。当气溶胶微粒大小在0.2~0。4um时可快速进入肺泡而导致感染;4.2.3、防护措施:4。2。3.1。制定实验室运行规则:标本接收应由本科工作人员在指定的标本接收处接纳,并登记分类后送到相应实验室,禁止本科以外工作人员或病人及病人家属任意进入.实验室工作台应划分标本陈列区、污物区(如沾有标本的吸管、吸头、样品杯、取样器等放置的位置)、检验单放置区,各区隔开,禁止混放。严禁将使用中或使用后的吸管及带有吸头的取样器平放在台面上;使用后的含标本的污物及时投入含有含氯消毒液的容器内(为避免破碎及易于高压灭菌宜采用金属容器)。消毒液必须每日配制,每日更换,并检查含氯量。禁止直接用手安装或取卸吸头,吸取样本或手持转移样本时,必须戴上手套。工作台面必须每日使用消毒液清洁,并登记在案.工作台面禁止摆放报刊、书籍、或私人用品、生活用品。废物实行分类处理,感染性废物投入含氯消毒液内浸泡,易碎及损伤性废物投入金属桶内.所有非再用性物品经过初步处理后均应按规定送往回收处理站进行回收或统一焚化。当发生血样翻倒污染台面或物品时应及时采用消毒液覆盖,1小时后才能檫去;工作人员手足、工作服被污染后应立即消毒更换。当发生意外损伤时,除立即进行清创消毒外,还应根据损伤物可能带有的传染因子进行预防接种或抗生素治疗,并记录在案.如果血样不慎进入口中或眼中时应立即用无菌眼水冲洗,并含漱口腔消毒液或用滴眼液滴眼。工作人员手部有创伤或破损时,应避免接触血样,工作中也应戴上手套。检验申请单一律集中存放,统一消毒,原则上不再返回临床;报告单在发放前应先进行消毒,报告单分类整理应避免在取样工作台上进行。严禁在实验室区域内进食、饮水、或吸烟,对边工作边吸烟的人员一经发现必须重处,并责令改正。工作人员需每年进行体检,对各种常见经血传播疾病的传染因子进行筛查,发现感染者应立即停止其所进行的工作,并进行回顾调查,以推断可能的感染原因及途径,以便及时整改。4.2。3.2。搞好实验室设计分区:分为半污染区、污染区及复查标本存放区;三区有明显区域划分,及醒目标志。半污染区:为存放申请单、分类报告单及放置试剂、样品杯、采样管、吸管、吸头等用品的区域;污染区:为取样、加样、孵浴、离心、转移和测试的区域,以及垃圾分类暂放的区域;该区域可根据实际工作中污染的大小再加以细分。原则是从按清到污,从轻到重的走向进行空间安排;复查标本存放区:为存放测试结束等待复查或备用标本的存放区域,应有专门的冷藏柜(箱)4—8℃存放。所有标本均应密闭并能防翻倒。存放区应定时进行彻底消毒;在实验室出口处设立洗刷池,用于洗手、冲洗物品—-但所有沾有血液成分的物品,未经消毒前严禁在里面冲洗,未经处理的废液也不得直接倒入.4。2.3.3.设备、仪器的安全使用离心机:该仪器在该实验室的使用频率极高,标本外溢、试管破碎等事故经常发生,为减少事故,降低污染的发生,要求工作人员在离心前必须调整平衡,并经常检查离心机的空载平衡性,发现问题及时维修或更换;并在套座内加入少量消毒液,既可缓冲离心力又能防止试管破裂后污染扩散。水浴箱:箱内浴水易被真菌、细菌及寄生虫污染,故应时常更换浴水,清洗内胆;并在浴水中加入氯仿、ﻩCuSO4等防腐剂防腐。当发生血标本在箱内翻倒时,应立即加入消毒剂(三氯异氰尿酸钠)1000mg/L消毒30min后更换浴水。烤箱:箱内应注意清洁,保存干燥;分析仪:每日使用消毒液檫拭表面,及时清除被血清污染的部位;在恒温槽内加入专用抑菌剂防腐。废液应集中排放至指定地方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才能排放到环境中。冰箱:应每日监控温度,定期检查所存放试剂、物品是否发生腐败、霉变,一旦发生应立即清除,并彻底消毒。冰箱内壁应定期清洁消毒.存放血液及其成分标本的冰箱应专用,不可与试剂混放;对超过存放期限的血标本应及时清除出去,并仔细检查试管有无破损、翻倒和外溢,如果发生必须及时消毒,清理污染物移送指定地点作焚化处理。4。2.3.4.安全操作:严格执行实验室运行规则;操作过程小心谨慎,严防标本翻倒、溢出及锐器损伤;发生意外事故,应立即正确处理;正确使用分析仪器,认真维护仪器的清洁卫生,废液未经过无害化处理前不任意排放。4。3、体液检验实验室4.3.1。概述:该实验室可接触的标本类型仅次于微生物室,潜在危险因子与微生物室相同,而由于防护措施大大弱于微生物室,再加之操作者容易忽视自身防护,所以这是一个具有极大传染因子泄露危险及实验室感染的机率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由于打破标本容器而翻到标本污染台面、器械及操作者自身;或由破碎玻璃器皿、针头等锐器刺破皮肤;污染的检验单再次将污染传递给操作者;操作者由于离心、吸管吸取含有传染因子的液体标本而产生感染性气溶胶;以上感染途径主要是经消化道、皮肤破损处、及呼吸道感染操作者。4.3.2。实验室感染因素:意外事故:通过器械、破碎的玻璃器皿、针头、手术刀等刺破皮肤而导致感染;口吸吸管、实验室内饮食及不正确的实验室行为:吸入含传染因子的液体及气溶胶,被传染因子污染的手指接触吸管口后再经口感染,吸管破碎刺伤皮肤,以及实验室内环境如空气、器械、设备已被污染而在室内饮食、吸烟可能在不经意间被感染;气溶胶:实验室多种操作均可产生气不同大小微粒的溶胶,如:吸管快速吹打,注射器吸入与注射液体,开口试管、离心机离心,突然开启冻干培养物塞子时,这些操作均会产生气溶胶。当气溶胶微粒大小在0.2~0.4um时可快速进入肺泡而导致感染;4.3。3。防护措施:4。3.3.1。制定实验室运行规则标本接收应由本科工作人员在指定的标本接收处接纳,并登记分类后送到相应实验室,禁止本科以外工作人员或病人及病人家属任意进入。实验室工作台应划分标本陈列区、污物区(如装有有标本试管架、粪便隐血样品杯、污物浸泡消毒桶放置的位置)、检验单放置区,各区隔开,禁止混放。严禁将使用中或使用后的吸管平放在台面上;使用后的含标本的污物及时投入含有含氯消毒液的容器内(为避免破碎及易于高压灭菌宜采用金属容器)。处理标本时应戴好套,在处理高度怀疑含高致病性微生物的标本时还应穿戴相应防护级别的净化服(包括N95/N99面罩、护目镜)。消毒液必须每日配制,每日更换,并检查含氯量,工作台面必须每日使用消毒液清洁,并登记在案。工作台面禁止摆放报刊、书籍、或私人用品、生活用品;并随时准备消毒桶以供手的消毒和应急之用。污物处理:重复使用的器材先进行高压灭菌再清洗,不耐高压的器件可采用2%戊二醛浸泡1小时以上,或采用环氧乙烷灭菌。废物实行分类处理,感染性废物投入含氯消毒液内浸泡,易碎及损伤性废物投入金属桶内。所有非再用性物品经过初步处理后均应按规定送往回收处理站进行回收或统一焚化;工作人员手部有创伤或破损时,应避免接触标本;严禁在实验室区域内进食、饮水、或吸烟,对边工作边吸烟的人员一经发现必须重处,并责令改正.污物泄露事故处理:少量传染物溅泼在工作台或地面时,可采用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液覆盖1小时后除去;工作人员的手足或工作服污染时立即用碘伏消毒,并及时更换;当发生含烈性传染病菌的标本翻倒、溢出时,在应急性消毒后立即封闭实验室,上报防疫部门,由防疫部门研究处理方案.对感染人员及时针对病原菌给予抗生素治疗或预防接种。事故性损伤:在进行消毒清创后,根据损伤物含有或可能含有的微生物采取对应措施,包括给予抗生素治疗及预防接种.气溶胶污染:当因操作不当产生大量气溶胶污染空气时,室内人员应马上撤离污染区,并封锁该区域至少1小时,待气溶胶排出及微粒沉降后再进入全面消毒;而遭气溶胶感染的人员应立即采取相应预防接种及抗生素治疗。误服微生物悬液者,立即用含漱、洗胃、催吐等方式除去后,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接种及注射丙种球蛋白或抗生素治疗;溅入眼中者以无菌盐水冲洗后每隔1小时用针对该微生物的抗生素滴眼液滴眼;4.3.3。2.实验室设计分区:清洁区:用于存放检验申请单,记录检验结果、登记、报告、存放少量实验用品(如试剂、玻片、试管等);半污染区:用于标本暂放及预处理;污染区:用于标本检验的区域,包括实验台、显微镜、尿液分析仪、离心机、尿沉渣工作站及废弃物分类处理暂放处;实验台面采用花岗石、陶瓷等易清洗不渗漏、抗腐蚀;地面防滑、不渗漏。在中度污染区与污染区安装紫外灯,每日消毒并记录。实验室出口处设洗刷池,可进行清洁物品、洗手、染色、冲片等,但所有临床标本不得往里倾倒。水龙头应为感应式或脚踏式。由于体液实验室是整个检验科中感染性废物最多最集中的区域,所以为尽可能避免传染因子的泄露扩散,污染区应有一条运送感染性废物到回收站焚化炉的专用通道,可采用密封的传送管道传送至回收站统一处理.该通道同时用于整个住院部检验科各实验室的感染性废弃物中不需再利用物品的集中运送。由专人负责废物处理的登记管理。4.3.3.3。设备、仪器的安全使用离心机:该仪器在该实验室的使用频率高,为减少标本外溢、试管破碎等污染事故的发生,要求工作人员在离心前必须调整平衡,并经常检查离心机的空载平衡性,发现问题及时维修或更换;并在套座内加入少量消毒液,既可缓冲离心力又能防止试管破裂后污染扩散。水浴箱:箱内浴水易被真菌、细菌及寄生虫污染,故应时常更换浴水,清洗内胆;并在浴水中加入氯仿、ﻩCuSO4等防腐剂防腐。当发生标本在箱内翻倒时,应立即加入消毒剂(三氯异氰尿酸钠)1000mg/L消毒30min后更换浴水.紫外灯:保持清洁无灰尘,每3月校验性能一次,不合格者立即更换;显微镜:每日用乙酸乙酯清洗镜头,载物台用75%酒精溶液每日檫洗2~3次.尿液分析仪:每日用消毒液清洁表面,并于上午及下午下班前用棉签沾取消毒液对测试槽进行仔细消毒后再洗去消毒液,檫干备用.尿沉渣工作站:每日用消毒液清洁表面,并于上午及下午下班前用棉签沾取消毒液对测试针部位进行仔细消毒后再洗去消毒液,檫干备用;4.3。3.4.安全操作标本容器的选用:采用加盖密闭性能良好的容器,并不易破碎;标本的采集和运送:采集过程正确操作,既不能将标本污染到容器外,也不能将其他污染物如纸屑、竹签、泥土等带入标本;运送采用密闭防渗漏容器,运送中严防标本翻倒、外溢而造成污染-—为此应对运送标本的护工、卫生员进行相关培训,令其能处理运送过程中的突发事件,防止污染扩散。检验:应在相对密闭的区域或超净工作台内进行;小心操作,避免标本外溢、翻倒,为防止离心涂片时产生的气溶胶感染操作者,该过程必须在超净工作台内进行。一旦发生污物外泄,污染台面、仪器及操作者时,必须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对污染区域进行覆盖消毒,对仪器檫拭消毒;操作者立即更换工作服、洗手.如发生污物入口或入眼等,对应措施参照微生物室相关文件。4.4、门诊检验科及静脉采血处4。4。1.概述:血常规窗口及静脉采血处具有与临床化学室、免疫室相同的生物危害及由于直接与病人接触还存在皮肤接触传播与呼吸道传播病原体感染的危险性;体液检验窗口则存在与体液学实验室相同的危险性;由于门诊病人疾病所隐藏的传染因子的危险性不可预知,加之操作者易忽视自身防护或由于缺乏相关危险性教育,随着病人的流动极易造成病人之间通过操作者交叉感染、或操作者自身感染等不经意间将传染因子播散开来。4。4.2.实验室感染因素:意外事故:通过器械、破碎的玻璃器皿、针头、手术刀等刺破皮肤而导致感染;口吸吸管、实验室内饮食及不正确的实验室行为:吸入含传染因子的液体及气溶胶,被传染因子污染的手指接触吸管口后再经口感染,吸管破碎刺伤皮肤,以及实验室内环境如空气、器械、设备已被污染而在室内饮食、吸烟可能在不经意间被感染;气溶胶:实验室多种操作均可产生气不同大小微粒的溶胶,如:吸管快速吹打,注射器吸入与注射液体,开口试管、离心机离心,突然开启冻干培养物塞子时,这些操作均会产生气溶胶。当气溶胶微粒大小在0.2~0.4um时可快速进入肺泡而导致感染;4。4.3。防护措施:4.4。3。1.制定实验室运行规则由于门诊工作是直接面对病人,病人流动性很大,给生物安全防护(包括病人之间的交差感染、医务人员的感染)带来极大的困难,所以所有的防护工作均应围绕交叉感染及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展开.安排专人维持秩序,尽量分散疏导人群,避免拥挤、碰撞。积极防止病人在取标本检验时将标本洒出或翻倒,禁止病人将标本随地乱扔.工作人员在直接面对病人时必须戴好口罩、帽子,在处理高度怀疑为高致病性呼吸道传播微生物感染的病人时配戴N95/N99面罩,防止自身感染;末梢血采血及静脉采血处的工作人员严格把握采血规范:一人一巾一针一管,在采血前先用75%酒精檫拭双手,静脉采血时还应采用碘酒、酒精对探试血管的手指进行严格消毒后才能进行采血;在采末梢血时,禁止将握于手心用于檫拭取血管的纸巾再用给病人按压创口,应另取一洁净的消毒纸巾。静脉采血工作人员采血时必须戴好口罩帽子,禁止将长发披散在外;严格无菌操作,消毒采用碘酒、酒精标准消毒程序,严格把握消毒时间.静脉采血室在未进行工作期间及较长时间的空闲期间均应关闭门窗以减轻空气污染,每日于工作结束后对地面、台面及标本陈列处进行清洁,以及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每月进行一次空气培养.废物处理采用分类处理原则,采血针、注射器(先毁形)、取血管等损伤性废物先经过浸泡后置于金属桶内移送回收站统一处理;尿液分析仪、血球计数仪产生的废液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才能排放下水道。在体液窗口为防止污物污染台面而造成传染因子的扩散,所有体液标本的放置、倒取、涂片等过程必须在指定方盘内进行,盘中置三层含消毒液的湿巾,每日更换两次。台面整洁,不放报刊杂志等无关物品,禁止将私人生活用品置于工作台面上.每日用消毒液清洁台面。体液检验窗口所产生的废物均为感染性废物,需先经过浸泡消毒后置于密闭容器内经专用运送通道运至回收站统一处理。为防止医源性感染,体液窗口工作人员不得在中途进入血液常规窗口采血;值班人员工作时也应先把握先血液后体液的检验顺序;必要时体液窗口工作人员必须更换工作服,卫生洗手后才能调入血液窗口。4.4.3.2。实验室设计常规室分区:清洁区:休息区、值班室,可放置生活用品、书籍报刊;半污染区:设置洗手池、试剂存放间,可作为工作人员的进出通道和工作服挂放区;污染区:为进行检验工作的区域,根据工作性质又划分为血液常规工作区、体液常规工作区,之间有完全间隔,仅通过一道门相通;静脉采血室分区:清洁区:为病人的休息待诊处;半污染区:为采血处,可放置采血用具等清洁物品;污染区:为标本陈列区及废物分类暂放处,以及水浴箱及离心机等设备放置的区域.废物分类暂放处必须距采血处1米以上。采血处(包括静脉采血及末梢采血)安装紫外灯,每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