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专业毕业论文_第1页
对外汉语专业毕业论文_第2页
对外汉语专业毕业论文_第3页
对外汉语专业毕业论文_第4页
对外汉语专业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外汉语专业毕业论文流行歌曲歌词中的超常搭配研究摘要:超常搭配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打破常规的词语搭配形式,本文以近些年的流行歌曲歌词为语料,从词语搭配角度和修辞格角度这两个方面对歌词中超常搭配的实现形式进行分类和解析,得出其中的共同点,并力图说明超常搭配的生成基础和语用效果。关键词:流行歌曲;歌词;超常搭配;实现形式;生成基础OntheabnormalmatchingbetweenwordandwordinpopularsongsAuthor:ZhangWeilinTutor:YangYiqi(DepartmentofTeachingChineseasaForeignLanguage,Hainannormaluniversity,Haikou,571127)Abstract:Abnormalmatchingbetweenwordandwordgoesbeyondconvention.Languagematerialinthisdissertationisfromsongsinpopularsongs.Theclassificationofabnormalmatchingbetweenwordandwordismadeaccordingtothematchandthefiguresofspeech.Thecommonpointslieindifferentformsofabnormalmatchingbetweenwordandwordisaobjectinthedissertation,aswellasthefactorsandtheperlocution.Keywords:popularsongs;abnormalmatchingbetweenwordandword;form;basis1.绪论1.1现代汉语词语“超常搭配”现象的研究现状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搭配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搭配规则、逻辑规则、语义常理和语用习惯的正常搭配,一种是偏离搭配规则的非正常搭配。非正常搭配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负面值的偏离1”,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搭配不当;一种是“正面值的偏离2”,是具有一定表达功能的特殊搭配,也即本文讨论的超常搭配。词语的超常搭配大量存在于言语作品之中,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研究方面涉及语法学、语义学、修辞学、语用学、美学、心理学等方面和领域。对超常搭配进行的多方位阐释,大致可以归纳成以下几方面:1.1.1从语法学角度进行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注意到了各个句法成分之间的搭配关系,着重从语法方面探讨词语超常搭配的特点。刘明志(2006《词语的超常搭配》)认为超常规的搭配通常借助修辞手段,就句子内部相关成份来说,这种超常规搭配表现在:修辞语和中心语的关系:主谓间的关系;动宾间的关系。王宇波(2007《小句视点下的动宾超常搭配研究》)以“走/跑”带宾语为例考察“句法管控”下的动宾超常搭配现象,揭示了动宾超常搭配的组合特征及其实现的句法因素。辛灼明(2010《现代汉语定中短语超常搭配研究》)分析了定中短语超常搭配的句法结构序列、结构特点及造句功能以及语法意义。1.1.2从语义学角度进行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从语义方面探讨词语超常搭配的特点,如“超常搭配”语义的整体性、语义的多层性以及表层语义和深层语义的不一致性3。这里的语义主要是指词语搭配后在语境中产生的全新的意义。付兴尚(1995《谈超常搭配的语义变化及理解》)指出在言语环境的作用下,超常搭配中的某个词的意义发生了变化。词义变化的类型主要有:语义的偏移、语义的具体、语义的模糊、语义的反转。赵晨、肖青云(2003《认知语境与超常搭配词组的语义推导》)从认知语境的角度来论述超常搭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指的是一种突破了词与词之间语义搭配常规的搭配关系。1.1.3从语用学角度进行的研究1王希杰:《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论词语搭配的规则和偏离”第100页2王希杰:《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论词语搭配的规则和偏离”第100页3范颖睿:《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月第36卷第6期,“现代汉语词语‘超常搭配’研究综述”第197页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强调语境对超常搭配的产生和认知的制约性,认为语境是超常搭配产生并被人们理解的前提,超常搭配要产生必须依赖于特殊的语境。冯广艺(1992《超常搭配的语用价值》)认为超常搭配是一种灵活多变的具有特别修辞效果的变异性表达手段,超常搭配的语用价值在于它给言语表达者提供了突破与创新的驰骋天地,它适用于艺术语体。杨绍林(1994《超常搭配在特殊语境中的修辞效果》)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转类、易色、比喻、借用、比拟等多种手法造成词语之间的超常搭配,根据特定目的、特定对象、特定场合以及社会文化背景来运用超常搭配能给人新颖深刻的印象。曹京渊(2000《异常搭配的语义语用分析》)通过举例说明了异常搭配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满足语用目的而对语言的变异使用,是有语用上的根据和修辞效果的,是对词语的活用、巧用,绝不是胡用、乱用。1.1.4多角度地综合考察超常搭配在研究词语的超常搭配时,有时不仅涉及到某一单独的方面,还多角度对其进行综合研究,甚至通过其他学科的独特视角来解释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黄海波(2006《文学作品中的超常搭配及其语用效果》))指出超常搭配是语言交际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有四种类型:词性的超常搭配;语法的超常搭配;语义的超常搭配;色彩的超常搭配等四种形式。刘静敏(1997《完形心理与语义超常搭配的接受》)探讨词语“超常搭配”产生的心理轨迹,认为解码者的完形心理决定了语义超常搭配的被接受,决定了这一言语形式表达功能的顺利实现。完形心理之于语义超常搭配的主要影响,一是“纠偏”,二是“补足”。杨士荣(2004《汉语超常搭配的审美意义探析》)从美学角度研究词语“超常搭配”,探讨了词语超常搭配的美学价值所在。超常搭配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但这些文章多是利用现代汉语相关理论知识对词语的超常搭配进行描写和解释,或者着重分析一些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超常搭配现象,对当下流行歌曲的歌词关注甚少。因此,笔者想把流行歌曲中的歌词和语言的超常搭配这两者相结合,从而对流行歌曲中的语言形式进行更好地研究。歌词是对音乐形象和情意的具象表达,经典的歌词往往简洁概括却又含义深刻,作为精炼的语言符号,歌词中运用超常搭配将产生更加明显的艺术效果。1.2本文研究的内容及相关问题1.2.1研究内容在词语组合角度看,词语行为、语法规则与语境意义共同形成了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本文从词语的搭配和言语表达的修辞格式两个角度出发,对词语超常搭配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考察。这两个大类下面可以分出更多的小类,每一个小类能结合具体的歌词进行分析,说明如何利用超常搭配来实现歌曲的新颖和深刻。1.2.2研究方法归纳法——立足充分的语料,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其中超常搭配的表现形式。描写与分析相结合——描写歌词超常搭配的同时,就其语法规则和语义表达方面的变异和创新进行分析。1.2.3语料选取本文所使用的语料主要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发行的流行歌曲,是在特定语境中出现的词语超常搭配现象,而且研究的超常搭配现象仅限于能在语境中产生积极语用效果的正确的歌词。2.超常搭配在流行歌曲中的实现形式(一)超常搭配是从词语之间的搭配出发做综合性考虑的,主要包括词语间语义关系的超常搭配和语法结构的超常搭配。一般情况下,语法的超常搭配主要通过转变词性或变换语序来实现。这样的情况并不在总体中占有太大比重,也因特征明显而容易通过句法分析检查出来。相较而言,语义的超常搭配则更具有灵活性,它完全符合句法结构的组合规则,超常性主要是受到语义认知和逻辑范畴的制约,与人们的认知知识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2.1语法上的超常搭配2.1.1颠倒语序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法手段,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是以意合为主的语言,这使得汉语在词语搭配上比印欧语更具灵活性,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意义。歌词中常常出现颠倒语序的现象,这主要是为了凸显某一话题或特点。例如:①“迷迷蒙蒙你给的梦/出现裂缝隐隐作痛。”(《反方向的钟》)②“想逃亡一路跌跌撞撞/你的捆绑无法释放”(《白月光》)例句①本应是“你给的梦迷迷蒙蒙”,作者颠倒了主谓词序,凸显了梦的特点“迷迷蒙蒙”,以向接受者传达出这是一段虚幻而不真实的感情的信息。例句②本应是“无法释放你的捆绑”,做种调换了述语和宾语的位置,将“你的捆绑”摆在突出位置以体现恋人之间纠缠的感情和爱人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颠倒语序在流行歌曲中的广泛运用,不仅是凸显话题或事物特点的需要,也是歌词押韵的需要,朗朗上口的歌词更富有韵律感,易于被大众接受。2.1.2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句子中的词在没有脱离原词汇意义的条件下临时改变了原来的词性,而具备了另一类词的某些语法功能4。这种词只在少数特殊情况下出现,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灵活使用,大多数情况下仍遵循常规用法。这在古今汉语中都是常见现象,如今更是被广泛应用于歌词创作中。例如:①“因为爱着你的爱/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牵手》)②“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青花瓷》)例①中“悲伤”“幸福”些基本结构之外,现代汉语中的量名结构也常常产生超常搭配。虽然在语法规则中,量词与和名词的搭配几乎是约定俗成的,是不能随意变换的,如:“一棵树、一头牛、一朵花”。但在歌词语言中,它并不受此规则束缚,表达效果也超出了常规的表量功能。例如:①“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东风破》②“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东风破》例①中“离愁”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是不能用“一盏”这个数量词来修饰的。例②中“一壶”常与液体搭配,而在此与“漂泊”连用。都是一个领域的词和另一个领域的词搭配,使得抽象的情感能用具体的东西来测量,虽然违反了常规的语言搭配规则,却能更大程度地承载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3.超常搭配在流行歌曲中的实现形式(二)超常搭配本身就是一种积极修辞,虽然是从词语搭配角度进行考察,但也不可能回避修辞格的问题。冯广艺(1990)认为超常搭配并不等同于修辞格。“一方面,超常搭配从词语搭配关系出发,在搭配中,可能用上了修辞格,也可能没有用上修辞格。”6“另一方面,修辞格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出现在各种言语现象之中,并不只是出现在词语的搭配之中的。”7歌词中有很多诸如比喻、夸张、比拟、拈连、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其中一些也体现出异乎寻常的组词成句方式,使人们对歌词本身产生了新奇、新颖的感觉,从而更新了对生活和世界的认知。所以超常搭配和修辞格是无法割裂开来的。以下是歌词中最常见的歌词和超常搭配兼容的三种情况。3.1比喻修辞格形成的超常搭配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8歌词中的比喻使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能帮人加深体味。例如:①“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青花瓷》②“我以女神之名许愿/思念像底格里斯河般的蔓延”《爱在西元前》例①中用“瓶身描绘的牡丹”来比喻“初妆的你”,取牡丹美丽端庄的特点来刻画人物,更加形象生动。例②中“思念”本是不可见的,但创作者将他比6冯广艺:《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3期,“超常搭配与修辞格”第78页7冯广艺:《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3期,“超常搭配与修辞格”第78页8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第240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3版作“底格里斯河”,接受者便能立刻联想到河流蔓延的样子,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可感。可见在歌词中灵活运用比喻,既能避免歌词平淡枯燥,又能呈现丰富的想象空间,有助于接受者的理解和欣赏。3.2比拟修辞格形成的超常搭配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辞格叫比拟9。歌词中的比拟比日常语言更创新,从而给了人们更新的角度观察世界。例如:①“广场一枚铜币/悲伤得很隐秘”《对不起》②“回忆是记者/它会挖出不为人知的寂寞”《爱,都是对的》例①中铜币可以隐秘地悲伤,是用了把物当成人来写的拟人手法,借铜币的悲伤来侧面表现人的悲伤,比直接呈现一个伤心人的形象更能引起接受者的共鸣。例②中是暗喻和拟人的兼用,抓住“回忆”与“记者”之间的共同之处,比直接说“回忆让人寂寞”更加深刻。3.3用典修辞格形成的超常搭配用典是“为了一定的修辞目的,在自己的言语作品中明引或暗引古代故事或有来历的现成话”10这也常见于歌词创作中,尤其在2000年以后日渐流行的“中国曲风”中更是常见。例如:①“狼牙月/伊人憔悴/我举杯/饮尽了风雪”《发如雪》②“邀明月/让回忆皎洁/爱在月光下完美”《发如雪》例①中“伊人”一词的出处最早可上溯至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诗经、秦风、蒹葭篇》里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犹言彼人,其用法主要是指那个人或意中人,属于第三人称。在古代男女通用,现今大多专指年轻女性而言,“伊人”也就是心目中所倾心喜欢的那个女生。例②中把“邀明月”是借用李白的诗句《月下独酌》中:“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作者将“举杯邀明月”拆开成“举杯”与“邀明月”分别融入歌词中使用,但仅取其诗句的流传度与熟悉感,与原句之意涵无关。用典不但丰富了歌词的内容,而且提升了歌词的情趣、深化了其文化底蕴,使得接受者在享受流行歌曲中时尚元素的同时,也能品味到传统经典的浪漫优雅,9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第246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3版10罗积勇:《用典研究》,第2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版从而获得新的情感体验。4.歌词中超常搭配的共同特点和生成基础歌词创作为了追求一定的艺术效果形成了不同的超常搭配表现形式,但是它们都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和生成基础,这是歌词得以被理解并传播的原因。透视歌词中超常搭配的共同特点和生成基础对歌词理解和审美都具有积极作用。4.1歌词超常搭配的特点词语超常搭配是相对于词语常规搭配而言的,这里的“常”,冯广艺在他的《词语超常搭配的多方位考察》中做了三点阐释:“‘常’是逻辑、语义常理”、“‘常’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约定俗成’”、“‘常’具有共时特征,不能用历时的眼光去看待它”。正是对这三点的超越,使超常搭配具有如下特点:4.1.1语义超载性超常搭配打破了语义条件的制约,表层语义和深层语义往往是不一致的。尤其是在歌词中的超常搭配,初看不好理解,但细细琢磨又觉得颇有内涵,大多出现超载意义。例如《丁香花》中的一句歌词“你说你最爱丁香花/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它/多么忧郁的花”,初看会觉得奇怪,形容词“忧郁”通常修饰“神情”,这里用来修饰“花”似乎不太顺当。结合全句会发现,这里“忧郁的花”实际是指“多愁善感”的人,用拟人的手法突出歌曲中女主角的性格特征。因此,超常搭配只要结合上下文和歌曲背景理解,其深层意义往往比常规表达更具有关注价值。4.1.2使用暂时性歌词中的超常搭配是在特定语境中出现的,具有暂时性、不稳固性,不是约定俗成的普遍的语言使用规则。如《高原汉子》中的歌词“甜也要喝/苦也要唱/直唱得千百滋味变稻香”,“千百滋味变稻香”是在特定语境中的临时组合,深层的语用意义为“千辛万苦换来了丰收的喜悦”,不能随意地普遍适用于其他场合。4.1.3功能积极性一般来说,遵守语言的常规习惯可以保证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但超常搭配却是语言使用者主动打破语言高度共享的常规格式,致力于解构这些常规搭配格式,形成一种新的、富有创造性的搭配。这是语言运用中的积极现象,可以产生独特、新奇的修辞效果。如《剪爱》中的歌词“把爱剪碎了随风吹向大海”,剪刀本是用于剪断具体的实物而不可能剪断抽象的感情的,“把爱剪碎”就是“放弃爱”的意思。用“剪”代替“放弃”和“爱”搭配,从表达上看更加简练、明了,从功能上看更传达出伤痛的情感,体现了放弃爱情时的心碎与决绝,给接受者更加真切的意境和体悟。4.2歌词超常搭配的生成基础超常搭配能够产生并被人们所理解,是有一定的生成基础的。这里从语言符号、心理因素、语境条件三个方面进行讨论。4.2.1超常搭配生成的语符基础一方面,语言符号是线性的,只能一个接一个地出现,线性的表达序列与要表达的立体思维产生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维的表达,使打破常规的超常搭配的出现成为必然。另一方面,语言符号的形式与意义的关系具有任意性,因此人类可以用有限的能指符号来灵活地承载不同的所指意义。“这种词语形式与意义的灵活的灵活结合即词语所指意义的灵活多变的聚合状态变化必然反映在自身与其他词语的横组合结合中。当人们以既定的符号体系来衡量变化后的语符组合时,便有了所谓的词语超常组合。”11语言符号的多义性也是实现超常搭配的重要因素之一,语言符号在使用过程中会造成转义,灵活的表达人们产生不同的语义联想。如“月亮”这一语言符号,从表层特征入手有明亮、时缺时圆等特征,中国古人因此由“月亮”联想到“团圆”,并产生了沿用至今的望月思乡的主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和心境,想到月圆人团圆的温馨情境会有“温柔的月光”这样的表述,想到月缺人离的孤单景象也会移情于月亮发出“凄冷的月光”这样的悲叹。4.2.2超常搭配生成的心理基础歌词创作者和歌词接受者是两个不可分割的主体,音乐是他们交流的媒介,歌曲流行开来正是交际成功的证明。超常搭配成活于交际双方的心理需求。一方面,歌词的超常搭配是词作者自发地追求新意引发的语言行为;另一方面,歌词接受者具有接受超常搭配的审美心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会有认知单位的组合形成以满足人们交际表达的需要,语言主11原云:《词语超常搭配的生成基础及其特征分析》体若在习惯性的常规语言中进行重复,会导致言语交际失去生命活力,影响了交际效果。歌词创作者需要在交际可接受的范围内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潜力,才能将人们熟悉的情感体验用一种新颖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对歌词接受者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受众在接受超常搭配的歌词会产生一种“陌生”的审美心理,接受到非常规的语言时,会觉得这样的语言很陌生,在心理上往往也会主动地去寻找这些陌生化的语言,会主动地对其进行概念合成,正是这种特定的心理决定了超常搭配的语言可以被受众接受,决定了这一语言形式的表达功能能够顺利地得以实现。4.2.3超常搭配生成的语境基础语境是自然语言的语言表达式所依赖的语言知识以及所蕴含的非语言知识的总和。流行歌曲中超常搭配的产生和理解需要以共有的背景知识、语言文化规约知识为基础。超常搭配的主体创新性决定了其在产生之时对潜在的心理体验的依赖。例如《兰亭序》的歌词“心事密缝绣花鞋/针针怨怼/若花怨蝶你会怨谁”,“心事”怎么会密密地缝着绣花鞋?这一句实际是说女子微怨地纳着绣花鞋,讲心事掩埋。倘若没有这种既爱又恨的微微埋怨,则很难引发共鸣、体会到歌词传达出来的情感。再比如“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月下门推”化用了贾岛的诗句“僧推月下门”。又用一个“碎”字写尽了细心的程度。这一句也是表意上的跳跃搭配,文字表达虽然游移着,但是直接写书法的句子和间接烘托的景物描摹交错着出现,更具有一种朦胧美。5.歌词中超常搭配的审美意义超常搭配的新颖别致,主要体现在它把人们通常认为不能搭配的词语组合起来,通过各种途径引起语义变化,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充分体现了艺术语言的变异美,在歌词中的运用尤其体现了这一点。同时,歌词又是一种有自身独特的叙述方式、独特的审美角度和独特的结构形态的艺术表达形式,需要和乐曲相配合使用,这使得它和文学语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本章主要从歌词中超常搭配的效果出发,对歌词中超常搭配和文学作品中的超常搭配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出歌词语言的独特魅力。5.1呈现陌生态,集中审美注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们喜欢被不平常的东西所打动。”语言变式所带来的表意上的多样性,别具一格,能给人以新颖深刻的印象,引起接受者的审美注意。同时,其形态的陌生化,形成了蕴含丰富的空白点和“召唤结构”12。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当不完全的“形”展现在眼前时,主体视觉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还原全貌的倾向,即会引发一种心理冲动,企图通过“补充”将它恢复为应有的“完整”的形,在这一过程中,主体知觉的兴奋程度和愉悦程度也随之得到提升。5.2激活感性意义,引触接受者的体验上文说到语言符号的多义性也是实现超常搭配的重要因素。语言中词的意义从其在词义系统中所处的地位等方面看,可以分为理性意义和感性意义。理性意义是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感性意义所反映的是客观对象的本质之外的某些性质特点。在平常的语言运用中,内容的理解主要是靠理性意义在深化、在运算,感性意义则在一闪而逝的语流中被忽略了。“超常搭配”则使词语的感性意义异常丰富活跃,从而引起接受体验与联想13。如“绿色的树叶”是正常搭配的偏正结构,而“绿色的梦”则是超常搭配的偏正结构。这里的“梦”是梦想和憧憬,是人们在现实之外的渴望和追求,“绿色”使人联想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两者搭配在一起更显示出“梦”的美好。在理解时就不能拘泥于认为梦是指在睡眠中发生的具有周期性特点的一种异常的精神状态。由此可见,当这种超常搭配激活了词的感性意义,引触我们对事物的联想、想象时,更能够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情感和韵味。5.3激活认知结构,探求心理蕴含指称和呈现是语言的两大功能,“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世界。后者不是物质的声音,纯粹物理的东西,而是这声音的心理痕迹,我们的感觉给我们证明的声音表象。”14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或听到某个词语时,头脑中不仅呈现了这个词语所代表事物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这个词在我们心理上留下的痕迹:这个词所代表事物的感受和体验等,即词的心理蕴含性15。如“啊,丽江的绿云彩,汇集成一个绿的海”(金鸿为《丽江的绿云彩》)中,“绿”象征希望、生机、美好,“绿”的语义向“云彩”的语义映射,使得“云彩”也12杨士荣:《语言学习》2004年第12期,“汉语超常搭配的审美意义探析”第99页13杨士荣:《语言学习》2004年第12期,“汉语超常搭配的审美意义探析”第99页14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第101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15杨士荣:《语言学习》2004年第12期,“汉语超常搭配的审美意义探析”第99页具有了希望、生机、美好的特征。另一方面这首歌的主题思想是歌颂美丽而又生机勃勃的景象,“绿”的意义要受到语境的制约,便产生了另一种语义投射:绿→美丽的故乡→充满希望和喜悦。与“绿”相关的事物的意象同时也映射到本体上,共同营造出一种色彩亮丽、洋溢着成熟气息的氛围。接受者也由此感受到作者度丽江无尽的欣赏和怀念。5.4增加感知难度和长度,促进深度体验超常搭配以其搭配形式的陌生化增加了感知的困难,延长了感知的时间长度,在克服困难持续感知的过程中,读者对搭配的体验日益加深。16流行歌曲的歌词中常出现相反词的搭配,词作者经过复杂的心理活动,将性质完全对立或相反的事物联系到一起,设计出矛盾变异、超越常规的语言,这种语言往往揭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或表达矛盾的心理、或创造新奇意象、或揭示深刻哲理。如“我们变成了世上最熟悉的陌生人”(《最熟悉的陌生人》)、“腐烂的香味”(《懦夫》)、“分手快乐,请你快乐”(《分手快乐》)。超常搭配以其陌生化的语言增加了接受者理解的难度,但在感知过程中接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