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的新进展及护理_第1页
便秘的新进展及护理_第2页
便秘的新进展及护理_第3页
便秘的新进展及护理_第4页
便秘的新进展及护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便秘的新进展及护理第1页/共50页便秘Constipartion第2页/共50页排便反射过程食物在空、回肠经消化吸收剩下的食糜残渣随肠蠕动由小肠排至结肠(结肠黏膜再进一步吸收水分及电解质)粪便一般在横结肠内逐步形成运送达乙状结肠、直肠。第3页/共50页直肠黏膜受粪便充盈扩张的机械性刺激产生感觉冲动冲动经盆腔神经、腰骶脊髓传入大脑皮质再经传出神经将冲动传至直肠使直肠肌发生收缩,肛门括约肌松弛,腹肌与膈肌同时收缩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第4页/共50页如果这一排便反射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时均可导致便秘。第5页/共50页

便秘的危害第6页/共50页肠胃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新陈代谢紊乱、食欲及睡眠差、精神紧张,面色晦暗、皮肤粗糙、毛孔扩张、褐斑、痤疮、细小皱纹、肥胖、乏力、烦躁,宿便中的毒素进入血液,导致中老年人出现高血压、心脏病、半身不遂、老年痴呆等,同时还会加重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对高血压、冠心病人来说,便秘是十分危险的,这些患者经常是在排便时突发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加重,甚至死亡。对于年轻人来说,便秘可致内分泌失调,产生脾气暴躁,面部粉刺疮。第7页/共50页

概念

便秘(constipation)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及需手法辅助排便。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为6个月。第8页/共50页随着饮食结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心理因素影响,慢性便秘患病率有上升趋势第9页/共50页对社区人群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为4%-6%,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0岁以上人群慢性便秘患病率可高达22%。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男女患病率之比为1:1.22-1:4.56。

第10页/共50页第11页/共50页病因及病理生理

慢性便秘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不少药物也可引起便秘。第12页/共50页

功能性疾病包括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第13页/共50页

功能性便秘病因尚不明确,多由于进食过于精细,不良排便习惯,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少,粪便干结,排便困难第14页/共50页

功能性排便障碍:排便时直肠推进力不足所引起的排便困难。第15页/共50页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临床表现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第16页/共50页器质性疾病1、肠道器质性病变:肿瘤、炎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肠腔狭窄。2、直肠、肛门病变:直肠内脱垂、痔疮等。3、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甲功能低下、甲状旁腺疾病等。4、系统性疾病:硬皮病、红斑狼疮等5、神经系统疾病:中枢性脑部疾患。6、结肠神经肌肉疾病:先天性巨结肠、巨直肠。第17页/共50页药物因素

铁剂、阿片类药、抗抑郁药、抗帕金森病药、钙通道拮抗剂、利尿剂以及抗组胺药等

第18页/共50页便秘的重要原因1、饮食中缺少粗纤维病因者:在外进餐、不规律进食、无暇顾及均衡营养的摄取,粗纤维食物摄入就常常不足。建议多吃些菜和粗粮。

第19页/共50页2、久坐不动者:

久坐不动,身体缺乏运动,肠道肌肉就变得松弛,蠕动功能减弱。再加上女性腹肌天生较弱,送便排出的力量小,因此容易出现便秘。第20页/共50页3、过度劳累、精神紧张者:

过度劳累、精神紧张会抑制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导致消化不良,引起便秘。

建议多休息。

第21页/共50页4、饮水不足者:有些人即使补了水,便秘问题也没有得到改善。这是因为饮水方式不正确,一口口慢慢喝水,水几乎全都吸收入血,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建议多喝水,特别是早上起床后。第22页/共50页5、排便习惯不佳者:

工作紧张忙碌,或早晨时间紧迫,有了便意也不及时排便,常常忍着,直肠感觉神经就变得迟钝,出现习惯性便秘。

建议定时大便。第23页/共50页第24页/共50页6、肠道有益菌不足病因者:

服用抗生素或其他药物后,肠道内有益菌群遭到破坏,消化不良,引起便秘。

建议用黄金双歧因子肠内增殖双歧杆菌,以防冶便秘。第25页/共50页7、肠腔有狭窄或梗阻存在:

使正常的肠蠕动受阻,导致粪便不能下排(例如肠梗阻或左半结肠癌)第26页/共50页8、排便反射过程中任何环节有障碍或病变:例如直肠黏膜机械性刺激的感觉减弱,盆腔神经、腰骶脊髓神经病变,肛门括约肌痉挛、腹肌及膈肌收缩运动减弱等第27页/共50页治疗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症状,恢复正常肠道动力和排便生理功能。

第28页/共50页

调整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多饮水、运动、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是慢性便秘的基础治疗措施。第29页/共50页药物治疗:选用通便药时应考虑循证医学证据、安全性、药物依赖性以及价效比。避免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

小麦纤维素颗粒、聚乙二醇、硫酸镁、清肠颗粒、鲁比前列酮、利那洛肽

中药灌肠、磷酸钠盐冲洗液第30页/共50页精神心理治疗:给予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睡眠障碍的患者心理指导和认知治疗等,使患者充分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睡眠对缓解便秘症状的重要性;第31页/共50页生物反馈:循证医学证实生物反馈是盆底肌功能障碍所致便秘的有效治疗方法,能持续改善患者的便秘症状、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第32页/共50页生物反馈是一种行为疗法,借助于电子仪器的感受、放大,把一些不易被人体感知的生理和病理性活动(如肛门括约肌痉挛)等信息转化为图象等易于感知的形式,反馈给患者,使其能随时看到自己体内活动的变化情况,并据此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活动,增强主观意愿对生理尤其是病理性活动的调控。通过这种“动作——反馈——学习——再动作”的过程,逐步纠正自身的功能障碍。第33页/共50页测压法:肛门直肠测压能评估肛门直肠的动力和感觉功能,监测用力排便时盆底肌有无不协调性收缩、是否存在直肠压力上升不足、是否缺乏肛门直肠抑制反射、直肠感觉阈值有无变化等。对难治性便秘患者,可行24h结肠压力监测。第34页/共50页其他治疗方法:有文献报道益生菌能改善慢性便秘的症状。中药(包括中成药制剂和汤剂)能有效缓解慢性便秘的症状。第35页/共50页手术治疗:真正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慢性便秘患者尚属少数。

第36页/共50页第37页/共50页健康教育第38页/共50页便秘六字诀

1、“水”——用当天烧开后自然冷却的温开水,每天至少要喝8—10杯,或决明子茶、绿茶,并坚持每晚睡前、夜半醒时和晨起后各饮一杯白开水。2、“软”——人到中年以后,胃肠道功能随之降低,需饮食熟软的食物,这样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及肠道排泄。3、“粗”——常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粗粮)食品、薯类、青菜、白萝卜、芹菜、丝瓜、菠菜、海带、西红柿、苹果、香蕉、梨等,每天可适当选择其中几种食物搭配食用,以刺激肠道蠕动,加快粪便排出。

第39页/共50页4、“排”——定时(早晨)排便,不拖延时间,使肠中常清。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及会阴部,保持清洁。5、“动”——适度运动,每天早晚慢跑、散步,促进胃肠道蠕动。另外,早晚各做一次腹式呼吸。6、“揉”——每天早晚及午睡后以两手相叠揉腹,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揉100次。可促进腹腔血液循环,助消化、通肠胃,从而促使大便顺畅排泄。第40页/共50页饮食护理首先要注意饮食的量,足够的量才足以刺激肠蠕动,使粪便正常通行和排出体外。特别是早饭要吃饱。其次要注意饮食的质,不要太精过细,要吃些粗粮和杂粮。(因为粗粮、杂粮消化后残渣多,可以增加对肠管的刺激量,利于大便运行。)第41页/共50页1每日至少喝8杯水,尤其在食用高纤维食品时,更应注意保证饮水;2多吃新鲜蔬菜,增加饮食中纤维的摄取量;3每天加食糠皮、麦麸等,以扩充粪便体积,促进肠蠕动,减少便秘的发生;4每天早上起来空腹喝温水冲的蜂蜜水、蜂蜜对肠道有润滑作用;第42页/共50页5增加B族维生素食品的供给,尽量选用天然、未经加工的食品,如粗粮、豆类、酵母等,以增强肠道的紧张力;6多吃芹菜、核桃仁、熟香蕉、核桃、柚子、苹果、葡萄柚、糙米、胡萝卜、红薯等。第43页/共50页心理护理

对因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便秘患者,可指导其做一些放松运动,如瑜伽等。指导其学会自我放松的方法,例如培养养花、钓鱼的兴趣,多参加一些社区娱乐性活动。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长时间的精神受抑

第44页/共50页用药护理避免滥用泻药:滥用泻药会使肠道的敏感性减弱,形成对某些泻药的依赖性,造成便秘。合理、规范、安全使用泻药,必要时予以灌肠治疗。第45页/共50页功能锻炼第46页/共50页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破坏良好的排便习惯,可使排便反射减弱,引起便秘,所以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