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教案集合10篇_第1页
八年级数学教案集合10篇_第2页
八年级数学教案集合10篇_第3页
八年级数学教案集合10篇_第4页
八年级数学教案集合10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八年级数学教案集合10篇八年级数学教案篇1教学内容和地位:众数、中位数是描绘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两个统计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根本概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亲密相关,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才能的最好素材。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众数和中位数两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两概念的运用。本节课的难点是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展全面地分析。因为利用数据进展分析,对刚刚接触统计的学生来说,他们原有的认知构造中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历,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事例,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辅助,帮助学生打破这一知识难点。教学目的分析:认知目的:〔1〕使学生认知众数、中位数的意义;〔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才能目的:〔1〕让学生接触并解决一些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创新学数学、用数学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3〕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情感目的:〔1〕通过多媒体网络课件,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互相评价,进步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才能。教学辅助:网络教室、多媒体辅助网络教学课件、BBS电子公告栏、学习资库教法与学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了讨论发现法。即课堂上,老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老师〕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讨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概念的产生过程,表达“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表达他们的主体地位,而老师是通过对学生参与学习的启发、调整、鼓励来表达自己的主导作用。另外,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始终坚持对学生进展“学疑结合”、“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的学法指导,这对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才能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八年级数学教案篇2教学建议知识构造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点是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定理不但给出了三角形或梯形中线段的位置关系,而且给出了线段的数量关系,为平面几何中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相等提供了新的思路.本节的难点是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材中采用了同一法,同一法学生初次接触,思维上不容易理解,而其他证明方法都需要添加2条或2条以上的辅助线,添加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同以前遇到的情况比照有一定的难度.教法建议1.对于中位线定理的引入和证明可采用发现法,由学生自己观察、猜测、测量、论证,实际掌握效果比应用讲授法应好些,老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参考采用2.对于定理的证明,有条件的老师可考虑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展演示知识的形成及证明过程,效果可能会更直接更易于理解教学设计例如一、教学目的1.掌握中位线的概念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2.掌握定理“过三角形一边中点且平行另一边的直线平分第三边”3.可以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展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进步学生的计算才能4.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5.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二、教学设计画图测量,猜测讨论,启发引导.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中位线的概论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2.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六、教学步骤【复习提问】1.表达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的内容(结合学生的表达,老师画出草图,结合图形,加以说明).2.说明定理的证明思路.3.如下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M、N分别为BC、DA中点,AM、CN分别交BD于点E、F,如何证明?分析:要证三条线段相等,一般情况下证两两线段相等即可.如要证,只要即可.首先证出四边形AMCN是平行四边形,然后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即可证出.4.什么叫三角形中线?(以上复惯用投影仪打出)【引入新课】1.三角形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中位线.(结合三角形中线的定义,让学生明确两者区别,可做一练习,在中,画出中线、中位线)2.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理解了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后,我们来研究一下,三角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如下图,DE是的一条中位线,假如过D作,交AC于,那么根据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推论2,得是AC的中点,可见与DE重合,所以.由此得到: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同样,过D作,且DEFC,所以DE.因此,又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三角形中位线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由此得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城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应注意的两个问题:①为便于同学对定理能更好的掌握和应用,可引导学生分析此定理的特点,即同一个题设下有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是说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关系,第二个结论是说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在应用时可根据需要来选用其中的结论(可以单独用其中结论).②这个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关键在于如何添加辅助线.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以活泼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思路,从而进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但也应指出,当一个命题有多种证明方法时,要选用比拟简捷的方法证明.由学生讨论,说出几种证明方法,然后老师总结如以下图所示(用投影仪演示).(l)延长DE到F,使,连结CF,由可得ADFC.(2)延长DE到F,使,利用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得ADFC.(3)过点C作,与DE延长线交于F,通过证可得ADFC.上面通过三种不同方法得出ADFC,再由得BDFC,所以四边形DBCF是平行四边形,DFBC,又因DE,所以DE.(证明过程略)例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由学生根据命题,说出、求证):如下图,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分析:因为点分别是四边形各边中点,假如连结对角线就可以把四边形分成三角形,这样就可以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出四边形EFGH对边的关系,从而证出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证明:连结AC.∴(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同理,∴GHEF∴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小结】1.三角形中位线及三角形中位线与三角形中线的区别.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证明思路.七、布置作业教材P188中1(2)、4、7八年级数学教案篇3数据的波动教学目的:1、经历数据离散程度的探究过程2、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教学重点:会计算某些数据的极差、标准差和方差。教学难点:理解数据离散程度与三个差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计算器,投影片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投影课本P138引例。(通过对问题串的解决,使学生直观地估计从甲、乙两厂抽取的20只鸡腿的平均质量,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程度相近时,两者的离散程度未必一样,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度极差)2、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极差是用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二、活动与探究假如丙厂也参加了竞争,从该厂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数据如图(投影课本159页图)问题:1、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的平均数和极差是多少?2、如何刻画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距?分别求出甲、丙两厂的20只鸡腿质量与对应平均数的差距。3、在甲、丙两厂中,你认为哪个厂鸡腿质量更符合要求?为什么?(在上面的情境中,学生很容易比拟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质量的极差,即可得出结论。这里增加一个丙厂,其平均质量和极差与甲厂一样,此时导致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矛盾,为引出另两个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量度标准差和方差作铺垫。三、讲解概念: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记作s2设有一组数据:x1,x2,x3,,xn,其平均数为那么s2=,而s=称为该数据的标准差(既方差的算术平方根)从上面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四、做一做你能用计算器计算上述甲、丙两厂分别抽取的20只鸡腿质量的方差和标准差吗?你认为选哪个厂的鸡腿规格更好一些?说说你是怎样算的?(通过对此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回忆了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步骤,并自由探究求方差的详细步骤)五、稳固练习:课本第172页随堂练习六、课堂小结:1、怎样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2、怎样求方差和标准差?七、布置作业:习题5.5第1、2题。八年级数学教案篇4教学目的:情意目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才能目的:能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简单的几何计算、证明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自主学习的才能。认知目的:理解梯形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究;难点: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教学课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教学方法:启发法、学习方法:讨论法、合作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图片,说出每辆汽车车窗形状〔投影〕2、板书课题:5梯形3、练习:以下图形中哪些图形是梯形?〔投影〕结梯形概念:只有4、总结梯形概念:一组对边平行另以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5、指出图形中各部位的名称:上底、下底、腰、高、对角线。〔投影〕6、特殊梯形的分类:〔投影〕〔二〕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究【探究性质一】考虑:在等腰梯形中,假如将一腰AB沿AD的方向平移到DE的位置,那么所得的△DEC是怎样的三角形?〔投影〕猜测:由此你能得到等腰梯形的内角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操作、讨论、作答〕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求证:∠B=∠C想一想:等腰梯形ABCD中,∠A与∠D是否相等?为什么?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同一条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操练】〔1〕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B=60o,BC=10cm,AD=4cm,那么腰AB=cm。〔投影〕〔2〕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CA平分∠BCD,求证:∠B=2∠E.〔投影〕【探究性质二】假如连接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图中有哪几对全等三角形?哪些线段相等?〔学生操作、讨论、作答〕如上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AC、BD相交于O,求证:AC=BD。〔投影〕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探究性质三】问题一:延长等腰梯形的两腰,哪些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呢?〔学生操作、作答〕问题二:等腰梯是否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是什么?〔重点讨论〕等腰梯形性质:同以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三〕质疑反思、小结让学生回忆本课教学内容,并提出尚存问题;学生小结,老师视详细情况给予提示:性质〔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等角度总结〕、解题方法〔化梯形问题为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问题〕、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方法。八年级数学教案篇5知识技能1.理解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性的性质,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2.探究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过程方法1.经历探究轴对称图形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点,开展空间观察。2.探究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培养学生认真探究、积极考虑的才能。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探究,促使学生对轴对称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活动与探究的过程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使学生具有一些初步研究问题的才能。教学重点1.轴对称的性质。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教学难点体验轴对称的特征。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引入中垂线概念引出图形对称的性质第一张幻灯片上节课我们共同讨论了轴对称图形,知道现实生活中由于有轴对称图形,而使得世界非常美丽。那么我们今天继续来研究轴对称的性质。幻灯片二1、图中的对称点有哪些?2、点A和A的连线与直线MN有什么样的关系?理由?:△ABC与△ABC关于直线MN对称,点A、B、C分别是点A、B、C的对称点,设AA交对称轴MN于点P,将△ABC和△ABC沿MN对折后,点A与A重合,于是有AP=AP,MPA=MPA=90。所以AA、BB和CC与MN除了垂直以外,MN还经过线段AA、BB和CC的中点。我们把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义:经过线段的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就叫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叫中垂线。八年级数学教案篇6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的知识技能一、类比同分母分数的加减,纯熟掌握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二、类比异分母分数的加减及通分过程,纯熟掌握异分母分式的加减及通分过程与方法.数学考虑在分式的加减运算中,体验知识的化归联络和思维灵敏性,培养学生整体考虑的分析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一、会进展同分母和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二、会解决与分式的加减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三、能进展分式的加、剪、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情感态度通过师生活动、学生自我探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使学生在整体考虑中开阔视野,养成良好品德,浸透化归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重点分式的加减法.难点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及简单的分式混合运算.教学流程安排活动流程图活动内容和目的活动1:问题引入活动2:学习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活动3:探究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活动4:发现分式加减运算法那么活动5:稳固练习、总结、作业向学生提出两个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学习分式加减的必要性及迫切性,创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类比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让学生归纳同分母分式的加减的方法并进展简单运算.回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使学生归纳异分母分式的加减的方法.通过以上探究过程,让学生发现分式加减运算的法那么,通过分式在物理学的应用及简单混合运算,使学生深化对分式加减运算法那么的理解.通过练习、作业进一步稳固分式的运算.课前准备教具学具补充材料课件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活动1]1.问题一:比拟电脑与手抄的录入时间.2.问题二;帮帮小明算算时间所需时间为,如何求出的值?3.这里用到了分式的加减,提出本节课的主题.老师通过课件展示问题.学生积极动脑解决问题,提出困惑:分式如何进展加减?通过实际问题中要用到分式的加减,从而提出问题,让学生考虑,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活动2]1.提出小学数学中一道简单的分数加法题目.2.用课件引导学生用类比法,归纳总结同分母分式加法法那么.3.老师使用课件展示[例1]4.老师通过课件出两个小练习.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答复,进一步回忆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运算法那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同分母分式加减的运算方法.通过例题,让学生和老师一起体会同分母分式加减运算,同时老师指出运算中的.考前须知.由两个学生板书自主完成练习,老师巡视指导学生练习.运用类比的方法,从学生熟知的知识入手,有利于学生承受新知识.师生共同完成例题,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很棒,自己可以通过考虑学会新知识,进步自信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活动3]1.老师以练习的形式通过“自我开展的平台”,向学生展示这样一道题.2.老师提出考虑题: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要遵守什么法那么呢?老师展示一道异分母分式的加减题目,学生自然就想到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老师通过课件引导学生考虑,学生会想到小学数学中,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那么,从而联想到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那么,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异分母分式加减运算的方法思路.由学生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究、归纳总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体会学习的乐趣.[活动4]1.在语言表达分式加减法那么的根底上,用字母表示分式的加减法法那么.2.老师使用课件展示[例2]3.老师通过课件出4个小练习.4.[例3]在图的电路中,已测定CAD支路的电阻是R1欧姆,又知CBD支路的电阻R2比R1大50欧姆,根据电学的有关定律可知总电阻R与R1R2满足关系式;试用含有R1的式子表示总电阻R5.老师使用课件展示[例4]老师提出要求,由学生说出分式加减法那么的字母表示形式.通过例题,让学生和老师一起体会异分母分式加减运算,同时老师重点演示通分的过程.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每道题的方法、如何找最简公分母及时指出学生在通分中出现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完成.老师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打破口,由师生共同完成,比照物理学中的计算,体会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络.分式的混合运算,师生共同完成,老师提醒学生注意运算顺序,通分要仔细.由此练习学生的抽象表达才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符号语言的精练.让学生体会运用的公式解决问题的过程.锻炼学生运用法那么解决问题的才能,既准确又有速度.进步学生的计算才能.通过分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络,使学生开阔了视野,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体会各学科全面开展的重要性,进步学习的兴趣.进步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才能.[活动5]1.老师通过课件出2个分式混合运算的小练习.2.总结: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b)⑴方法思路;c)⑵计算中的主意事项;d)⑶结果要化简.3.作业:a)教科书习题16.2第4、5、6题.学生练习、稳固.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交流.,师生评价.老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回忆交流,师生共同补充完善.老师布置作业.锻炼学生运用法那么进展运算的才能,进步准确性及速度.进步学生归纳总结的才能.八年级数学教案篇7一、创设情境1.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如何简便地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画一次函数图象时,取两点即可画出函数的图象〕.2.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经过哪一点的直线?〔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y轴上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征?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的图象.我们画一次函数时,所选取的两个点有什么特征,通过观察图象,你发现这两个点在坐标系的什么地方?二、探究归纳1.在画函数的图象时,通过列表,可知我们选取的点是(0,-1)和(2,0),这两点都在坐标轴上,其中点(0,-1)在y轴上,点(2,0)在x轴上,我们把这两个点依次叫做直线与y轴与x轴的交点.2.求直线y=-2x-3与x轴和y轴的交点,并画出这条直线.分析x轴上点的纵坐标是0,y轴上点的横坐标0.由此可求x轴上点的横坐标值和y轴上点的纵坐标值.解因为x轴上点的纵坐标是0,y轴上点的横坐标0,所以当y=0时,x=-1.5,点(-1.5,0)就是直线与x轴的交点;当x=0时,y=-3,点(0,-3)就是直线与y轴的交点.过点(-1.5,0)和(0,-3)所作的直线就是直线y=-2x-3.所以一次函数y=kx+b,当x=0时,y=b;当y=0时,.所以直线y=kx+b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0,b),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三、理论应用例1假设直线y=-kx+b与直线y=-x平行,且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为-2;求直线的表达式.分析直线y=-kx+b与直线y=-x平行,可求出k的值,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为-2,可求出b的值.解因为直线y=-kx+b与直线y=-x平行,所以k=-1,又因为直线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为-2,所以b=-2,因此所求的直线的表达式为y=-x-2.例2求函数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并求这条直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分析求直线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根据x轴、y轴上点的纵坐标和横坐标分别为0,可求出相应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八年级数学教案篇8课题:一元二次方程实数根错例剖析课【教学目的】精选学生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关问题时出现的典型错例加以剖析,帮助学生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方法,使学生在解题时少犯错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入性。【课前练习】1、关于x的方程ax2+bx+c=0,当a_____时,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当a_____时,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_______,当△_______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_______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________时,方程没有实数根。【典型例题】例1以下方程中两实数根之和为2的方程是〔〕(A)x2+2x+3=0(B)x2-2x+3=0(c)x2-2x-3=0(D)x2+2x+3=0错答:B正解:C错因剖析: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x1+x2=2,极易误选B,又考虑到方程有实数根,故由△可知,方程B无实数根,方程C适宜。例2假设关于x的方程x2+2(k+2)x+k2=0两个实数根之和大于-4,那么k的取值范围是〔〕(A)k>-1(B)k<0(c)-1<k<0(D)-1≤k<0错解:B正解:D错因剖析:漏掉了方程有实数根的前提是△≥0例3〔20xx广西中考题〕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1-2k)x2-2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求k的取值范围。错解:由△=(-2)2-4(1-2k)(-1)=-4k+8>0得k<2又∵k+1≥0∴k≥-1。即k的取值范围是-1≤k<2错因剖析:漏掉了二次项系数1-2k≠0这个前提。事实上,当1-2k=0即k=时,原方程变为一次方程,不可能有两个实根。正解:-1≤k<2且k≠例4〔20xx山东太原中考题〕x1,x2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m+1)x+m2+1=0的两个实数根,当x12+x22=15时,求m的值。错解: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x1+x2=-〔2m+1〕,x1x2=m2+1,∵x12+x22=(x1+x2)2-2x1x2=[-〔2m+1〕]2-2〔m2+1〕=2m2+4m-1又∵x12+x22=15∴2m2+4m-1=15∴m1=-4m2=2错因剖析:漏掉了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实根的前提条件是判别式△≥0。因为当m=-4时,方程为x2-7x+17=0,此时△=〔-7〕2-4×17×1=-19<0,方程无实数根,不符合题意。正解:m=2例5假设关于x的方程(m2-1)x2-2(m+2)x+1=0有实数根,求m的取值范围。错解:△=[-2(m+2)]2-4(m2-1)=16m+20∵△≥0∴16m+20≥0,∴m≥-5/4又∵m2-1≠0,∴m≠±1∴m的取值范围是m≠±1且m≥-错因剖析:此题只说(m2-1)x2-2(m+2)x+1=0是关于未知数x的方程,而未限定方程的次数,所以在解题时就必须考虑m2-1=0和m2-1≠0两种情况。当m2-1=0时,即m=±1时,方程变为一元一次方程,仍有实数根。正解:m的取值范围是m≥-例6二次方程x2+3x+a=0有整数根,a是非负数,求方程的整数根。错解:∵方程有整数根,∴△=9-4a>0,那么a<2.25又∵a是非负数,∴a=1或a=2令a=1,那么x=-3±,舍去;令a=2,那么x1=-1、x2=-2∴方程的整数根是x1=-1,x2=-2错因剖析:概念模糊。非负整数应包括零和正整数。上面答案仅是一局部,当a=0时,还可以求出方程的另两个整数根,x3=0,x4=-3正解:方程的整数根是x1=-1,x2=-2,x3=0,x4=-3【练习】练习1、〔01济南中考题〕关于x的方程k2x2+(2k-1)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1、x2。〔1〕求k的取值范围;〔2〕是否存在实数k,使方程的两实数根互为相反数?假如存在,求出k的值;假如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根据题意,得△=(2k-1)2-4k2>0解得k<∴当k<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存在。假如方程的两实数根x1、x2互为相反数,那么x1+x2=-=0,得k=。经检验k=是方程-的解。∴当k=时,方程的两实数根x1、x2互为相反数。读了上面的解题过程,请判断是否有错误?假如有,请指出错误之处,并直接写出正确答案。解:上面解法错在如下两个方面:〔1〕漏掉k≠0,正确答案为:当k<时且k≠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k=。不满足△>0,正确答案为:不存在实数k,使方程的两实数根互为相反数练习2〔02广州市〕当a取什么值时,关于未知数x的方程ax2+4x-1=0只有正实数根?解:〔1〕当a=0时,方程为4x-1=0,∴x=〔2〕当a≠0时,∵△=16+4a≥0∴a≥-4∴当a≥-4且a≠0时,方程有实数根。又因为方程只有正实数根,设为x1,x2,那么:x1+x2=->0;x1.x2=->0解得:a<0综上所述,当a=0、a≥-4、a<0时,即当-4≤a≤0时,原方程只有正实数根。【小结】以上数例,说明我们在求解有关二次方程的问题时,往往急于寻求结论而无视了实数根的存在与“△”之间的关系。1、运用根的判别式时,假设二次项系数为字母,要注意字母不为零的条件。2、运用根与系数关系时,△≥0是前提条件。3、条件多面时〔如例5、例6〕考虑要周全。【布置作业】1、当m为何值时,关于x的方程x2+2〔m-1〕x+m2-9=0有两个正根?2、,关于x的方程mx2-2〔m+2〕x+m+5=0〔m≠0〕没有实数根。求证:关于x的方程〔m-5〕x2-2〔m+2〕x+m=0一定有一个或两个实数根。考题汇编1、〔20xx年广东省中考题〕设x1、x2是方程x2-5x+3=0的两个根,不解方程,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x1-x2〕2的值。2、〔20xx年广东省中考题〕关于x的方程x2-2x+m-1=0〔1〕假设方程的一个根为1,求m的值。〔2〕m=5时,原方程是否有实数根,假如有,求出它的实数根;假如没有,请说明理由。3、〔20xx年广东省中考题〕关于x的方程x2+2〔m-2〕x+m2=0有两个实数根,且两根的平方和比两根的积大33,求m的值。4、〔20xx年广东省中考题〕x1、x2为方程x2+px+q=0的两个根,且x1+x2=6,x12+x22=20,求p和q的值。八年级数学教案篇9教学建议1、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定理:假如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需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考前须知:定理中的平行线组是指每相邻的两条间隔都相等的特殊的平行线组;它是由三条或三条以上的平行线组成。定理的作用:可以用来证明同一直线上的线段相等;可以等分线段。2、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推论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记忆方法:“中点”+“平行”得“中点”。推论的用处:〔1〕平分线段;〔2〕证明线段的倍分。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点是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因为它不仅是推证三角形、梯形中位线定理的根底,而且是第五章中“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根底。本节的难点也是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在认识和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在加上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两个推论以及各种变式,学生难免会有应接不暇的感觉,往往会有感觉新颖有趣但掌握不深的情况发生,老师在教学中要加以注意。教法建议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引入生活中有许多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例子,并不生疏,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引入可从下面几个角度考虑:①从生活实例引入,如刻度尺、作业本、栅栏、等等;②可用问题式引入,开场时设计一系列与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概念相关的问题由学生进展考虑、研究,然后给出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和推论。教学设计例如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2、可以利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任意等分一条线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作图才能。3、通过定理的变式图形,进一步进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4、通过本节学习,体会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和谐美二、教法设计学生观察发现、讨论研究,老师引导分析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2、教学难点: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四、课时安排l课时五、教具学具计算机、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老师复习引入,学生画图探究;师生共同归纳结论;老师示范作图,学生板演练习七、教学步骤【复习提问】1、什么叫平行线?平行线有什么性质。2、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引入新课】由学生动手做一实验:每个同学拿一张横格纸,首先观察横线之间有什么关系?〔横线是互相平等的,并且它们之间的间隔是相等的〕,然后在横格纸上画一条垂直于横线的直线,看看这条直线被相邻横线截成的各线段有什么关系?〔相等,为什么?〕这时在横格纸上再任画一条与横线相交的直线,测量它被相邻横线截得的线段是否也相等?〔引导学生把做实验的条件和得到的结论写成一个命题,老师总结,由此得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假如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挂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注意:定理中的“一组平行线”指的是一组具有特殊条件的平行线,即每相邻两条平行线间的间隔都相等的特殊平行线组,这一点必须使学生明确。下面我们以三条平行线为例来证明这个定理〔由学生口述,求证〕。:如图,直线,。求证:。分析1:如图把相等的线段平移,与要求证的两条线段组成三角形〔也可应用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得〕,通过全等三角形性质,即可得到要证的结论。〔引导学生找出另一种证法〕分析2:要证的两条线段分别是梯形的腰,我们借助于前面常用的辅助线,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然后再利用这些熟悉的知识即可证得。证明:过点作分别交、于点、,得和,如图。∴∵,∴又∵,,∴∴为使学生对定理加深理解和掌握,把知识学活,可让学生认识几种定理的变式图形,如图〔用计算机动态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以下图,在梯形中,,,那么可得到,由此得出推论1。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