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预警理论和实践_第1页
金融危机预警理论和实践_第2页
金融危机预警理论和实践_第3页
金融危机预警理论和实践_第4页
金融危机预警理论和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融危机预警理论和实践一、金融危机的含义、分类与特点关于金融危机,一般是指始于一国或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或金融系统的动荡超出金融监管部门的控制能力,造成其金融制度混乱,进而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的过程。一、金融危机的含义、分类与特点从形成角度看,金融危机是金融风险大规模积聚爆发的结果。有人认为,它是由于信用基础破坏而导致的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和混乱。也有人认为,它是指所有或绝大部分金融指标一次急剧的、短暂的超周期的恶化,这些指标包括短期利率、资产价格,厂商的偿债能力以及金融机构的破产。我们认为,金融危机是指始于一国或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或金融系统的动荡超出金融监管部门的控制能力,造成其金融制度混乱,进而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的过程。一、金融危机的含义、分类与特点可以按危机发生领域将其分为:银行危机,货币危机,股市危机,其中货币危机还可以细分为国际支付危机,汇率危机和国际债务危机,等等。当然,分类不是绝对的,只是为了便于我们建立预警系统。因为对金融危机细分以后,范围便更加清楚,选择的预警指标,甚至预警的侧重点都更加明确,分门别类建立的预警模型和预警系统的效果就更有针对性,从而会取得更好的效应。一、金融危机的含义、分类与特点认识金融危机的特性对我们预警金融危机很有帮助。很多学者对金融危机的特点进行了归纳,认为具有潜伏性、综合性、蔓延性等特性。我们认为,除了这些特性外,还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性,他们分别是:突发性,可预测性,传染性。一、金融危机的含义、分类与特点我们如何判断是否发生了金融危机呢?对于货币危机,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一国货币币值的急剧下降是货币危机的唯一标志,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除了货币贬值外,为抵制货币冲击、维持汇率稳定而引起的利率大幅度上扬、国际储备急剧减少也应视为货币危机的标志。一、金融危机的含义、分类与特点对于银行危机,判断更加复杂,标准更加难以确定。Kunt等人1997年提出了一个标准,认为:未履约资产占银行系统资产的比率超过10%,挽救银行的行动成本超过GDP的2%,发生广泛的银行挤兑或者存款被冻结,等等,就可以认为发生了银行危机。对于股市危机,股票指数是一个“晴雨表”,但是股票指数下跌多少可以看作发生了股市危机,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看法。总之,判断危机发生的标准是一个非常复杂但是又非常重要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二、金融危机预警理论

以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为界,金融危机预警理论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启蒙阶段和成长阶段。关于金融危机预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79年。这一年,经济学家JohnBilson在哥伦比亚世界经济杂志上发布了货币贬值的先行指标,开创了这一研究的先河。由于80年代和90年代初金融危机爆发非常频繁,为此,许多研究人员,特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工作人员,开始着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工作。在这个阶段,金融危机预警研究取得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1996-1997年期间,先后提出了概率模型、横截面模型以及信号分析法等著名的预警理论。二、金融危机预警理论然而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改变了这种乐观的看法。危机爆发后,有人开始怀疑金融危机的可预测性,但是仍然有一批人员继续从事这个方面的研究工作。针对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失灵,人们开始设计新的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研究人员主要把注意力放在评价预警模型与预警指标的有用性角度上,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各模型在预测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会失灵。这种失灵有预警模型、预警指标本身的问题,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样本选择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这个阶段,信号分析法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二、金融危机预警理论主要有三种金融危机预警理论。这里主要讲这三种理论的原理、模型和局限性。第一种预警理论是FR概率模型。第二种预警理论是,STV横截面回归模型。第三种预警理论是,KLR信号分析法。三、关于我国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设想。1、我国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必要性2、我国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几点思考第九章非对称信息在银行业中的应用一、意义和结构非对称信息这一概念来源于信息经济学,在最近40年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他在金融学中的应用却主要开始于80年代初,时至今日,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章中主要介绍了其在银行业中的应用,这些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解释、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个方面都是对古典经济学中以及一般均衡分析中所忽视的领域,他是这种理论与现实的三个矛盾。

一、意义和结构首先,我们来看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解释,传统理论认为只要金融市场发达,银行是不需要存在的,如果硬要把银行放在其中,那么我们只能得到这样的结果,银行的存贷利差必须为零,道理很简单,直接的金融市场融资可以免去银行的剥削,只要银行存贷之间存在利差,那么企业就会绕过银行直接向居民发行债券,这与现实中银行大量存在是一个矛盾。一、意义和结构其次,传统理论认为,金融市场在媒介储蓄与投资的同时,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风险配置,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各种信用工具来实现投资风险在储蓄者和借款人之间的分配与转移,比如说,企业家通过股票来融资,项目的风险实际上就由投资者来承担,如果发行有抵押的债券,那么风险就由自己来承担。利用这种理论我们得出,银行应该与企业签订的合约应该是银行承担风险,而这与实际上现实中大量存在的债务合同是相矛盾的。一、意义和结构再次,传统的理论认为只有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存在信贷配给。但是,开始于70年代后期的美国金融自由化实践表明,随着各种信贷管制的解除,信贷配给现象并未消除,反而越来越明显。通过引入非对称信息分析,我们对上述三个矛盾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也为金融理论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二、非对称信息概念所谓非对称信息是指市场交易或者签订契约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这样一种状况,比如说药品的销售者通常会比消费者更加了解其疗效,劳动力市场上工人比雇主更清楚自己的能力,医疗保险市场上投保人通常比保险公司更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表面上看,我们会认为这种情况必然会使得交易的某一方吃亏。市场上的人都是理性的,他如果知道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必然会进行防范,因此实际上的结果却要复杂得多。二、非对称信息概念一般来说,这种信息非对称信主要引发两种后果,一是逆向选择,它是签约或者成交之前的信息不对称所引致的逆向选择,一般来说,市场机制总是使好的东西被选择出来,优质的客户由于其项目好总是可以通过支付更高的利率取得贷款,在信息对称时,通过对质量好的商品给予更高的价格,那么他的生产就会受到激励。如果你分不清而支付一个折中价格那么实际上是对差的商品的激励增强,而对好的商品激励减弱,这就市市场机制失效,市场的这种功能可能适得其反,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在本文中举了一个旧车市场的例子。当然,对逆向选择效应可以有一些补救办法,但这些也不完全都是一种次优的选择。比如后面讲的信贷配给,抵押引入的信息赠别等。二、非对称信息概念另外是在签约之后由于行动无法考证而造成的道德风险。教材中举了保险市场的例子,一般来说,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本来能够增进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福利的项目无法实现。而为了防范道德风险而设计的契约往往只是一种次优的选择,比如文中的激励相容合约实际上提供的是部分保险,对风险厌恶的投保人来说其福利相对于完全保险来说是一种降低。三、利用道德风险来解释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利用非对称信息导致的道德风险可以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选择做一个较好的解释,这种解释认为借款者和贷款者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借款者在取得贷款后总是倾向于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高风险的经营策略,从而给贷款者造成损失,直接融资的贷款者由于无法通过监督的方式来阻止贷款者采取这种行为,但是又由于能够预期到这种可能的损失,出于保护自己干脆一开始就不愿购买债券。从文中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企业能够按照决策一来决策,本可以实现双赢,但是由于企业是理性的,投资者也知道他是理性的,因此,他不会选择的一种决策,融资失败,双方都无利可图。这里所谓的直接融资失败,是指借款者和贷款者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从而给投资者造成损失,投资者预期到这种损失,不愿购买债券。三、利用道德风险来解释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银行中介与直接融资的主要区别是如果以银行为中介融资,银行就可以监督借款者,从而在支付一定的监督成本的情况下,要求企业按照决策一来进行。避免直接融资情况下的道德风险。其核心是银行融资能够克服金融市场直接融资由于道德风险而失败的情形,这是一种次优的制度安排,因为他要支付额外的监督成本,使得企业融资成本更高,但是他却能够维持投融资体系的正常运转。三、利用道德风险来解释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如果企业家有资本,情况又会怎样呢?我们知道在有限责任和债权人有优先索取权的情况下,如果企业经营不成功,企业的资本金将受到损失,与企业无资本金的情况相比,在上面,企业经营失败,企业家本身没有任何损失,因此他更愿意冒险,但是这里如果企业经营失败,首先丧失的是他自身的资本金,这样的话,他冒险的冲动就会减弱,从而降低道德风险。应该说,这种资本金越多,决策者在冒险决策时自己的损失就会越大,在极端的情况下,如果他拥有项目的全部资本金,显然,他将完全承担冒险决策的损失,这在文中的例子中,他会选择完全的敬业。三、利用道德风险来解释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当然,这里资本的作用在本质是当项目经营失败时,对企业家的一种惩罚。这里所谓的资本的作用,是指当项目经营失败时,对企业家的一种惩罚。实际所需要的资本,只需要使得在企业家冒险经营的时候,能够给予他足够的惩罚,以使得对他来说,不如选择克己奉公的经营策略。在教材中,我们还在分析资本约束时,引入了银行对道德风险的监督机制。四、风险配置的解释金融市场的另一功能是风险配置。风险通常指收益或者损失的不确定性,比如,一个家庭可能会发生火灾,他可能会损失1000元,这种概率为1%,当然有99%的概率不会发生火灾,即没有损失。那么这种损失的不确定性对他来说是一种风险。四、风险配置的解释风险配置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特定契约或者金融工具来实现的。比如,保险契约将家庭或者个人的风险向保险公司进行了转移,利用期货套期保值的企业将风险转移给了相应的交易对手。对银行与企业来说,如果企业贷款有足够的抵押,那么项目的风险将完全由企业来承担,这种贷款合约实际上也规定了一种风险配置的方式,风险配置方式是不是最优的呢,或者说从风险配置的角度来说,这种合约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四、风险配置的解释在本文中,介绍了有关风险配置效率的一些基本知识,并利用风险配置效率的模型,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最优的贷款合同是将风险由风险中性者承担,而风险厌恶者取得确定性的收益。而在一般的情况下,由于银行的风险总能得到有效的分散,企业的风险不具可分散性,因此,最优的合同应该是银行来承担项目的风险,即在签订的贷款合同中银行根据不同的情况取得不同的收益,而企业的收益则相对固定。如果不是这样,就像文中分析的那样,我们总是可以通过对一般的债务合同来进行改进,通过将风险由企业向银行转移,来达到在不损害另一方利益的条件下,实现另一方效用的提高。五、抵押在借款合约中的作用有抵押的借款往往能够防范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其作用跟资本差不多,可以在当借款者经营失败时进行惩罚,从而防范借款者从事高风险投资的冒险性行为。六、信贷配给所谓信贷配给是指商业银行在面临对贷款的超额需求时,不是通过提高利率的途径,来增加存款供给,同时抑制贷款的需求来实现信贷市场的均衡。而是实行贷款配给,部分的满足借款人信贷需求的这样一种现象。

六、信贷配给斯蒂格利茨和温斯(1981)年通过分析信贷市场上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行分析,证明了信贷市场上可能存在着一种长期的配给均衡。而通过引入标准债务合同和审计成本,又为信贷配给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本文从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即监督成本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信贷配给存在的可能性。一般来说,这三种情况下,都会造成,信贷供给曲线的向后弯曲,从而使得提高利率并不能增加存款的供给。六、信贷配给首先来看逆向选择引起的信贷配给。由于信贷市场上存在逆向选择效应,因此,银行提高贷款利率的结果并没有使得其单位贷款的收益提高,该例子的基本思想是信贷市场上存在着风险不同的各种类型的借款人,在通常的情况下,借款者知道自己的风险类型,但是贷款者仅知道这些借款者的风险类型的分布状况,这样银行知道随着自己规定的贷款利率的提高,低风险的借款者将退出信贷市场,而剩下的将是高风险的借款者这将使得每单位贷款的预期收益下降,即利率虽然提高了,但是并没有提高实际的贷款收益率。对于拥有一定可贷资金的银行来说,他宁愿不提高利率以谋求较高的贷款收益率。同样,如果存款供给是其每单位收益的增函数,那么,当利率提高时,收益率却出现下降,必然使得存款的供给下降,从而是信贷供给曲线向后完全。在这个利率下,整个市场上存款的供给小于市场的需求,那么银行就会发生信贷配给。六、信贷配给同样,道德风险也使得在利率提高时,由于企业会选择风险较高的项目而使得银行不但没有提高单位贷款收益,反而使之下降。这也会造成同样的后果。而监督成本也一样,在第二节我们曾经证明在有成本检验的情况下,最优贷款合同为债务合同。其基本思想为银行的收益函数并不是贷款利率的增函数,尽管制定的贷款利率越高,银行的直接从项目中得到的期望收益也越高,但是另一方面必须支付的监督成本也会增加。因此,当利率超过一定的限度时,监督成本的增加就会超过银行的直接收益。如果贷款收益不是利率的增函数,那么也会造成贷款供给曲线的向后弯曲,信贷配给便有可能发生。第十章信用风险管理一、信用风险的定义

关于信用风险的定义,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传统的观点认为,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未能如期偿还其债务造成违约而给经济主体经营带来的风险。随着现代风险环境的变化和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定义已经不能反映现代信用风险及其管理的本质。现代意义上的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的损失的可能性;更为一般地讲,信用风险还包括由于借款人的信用评级的变动和履约能力的变化导致其债务的市场价值变动而引起的损失可能性。二、现代信用风险的成因信用风险的成因是信用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包括“外在不确定性”和“内在不确定性”两种。信用风险也是金融市场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和制约力量。金融市场上有大量的信用风险客观存在着。谁能有效度量信用风险的大小并对其采取有效管理规避负面影响,那么谁就能获得较好的收益,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胜利。三、风险度量的专家制度及其缺

专家制度的主要内容:专家制度是一种最古老的信用风险分析方法,在该制度下,尽管各商业银行对贷款申请人进行信用分析所涉及的内容不尽相同,但大多集中在借款人的“5C”上即:品德与声望(Character)资格与能力(Capacity)资金实力(CapitalorCash)担保(Collateral)经营条件或商业周期(Condition)三、风险度量的专家制度及其缺专家制度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需要相当数量的专门信用分析人员实施的效果很不稳定。与银行在经营管理中的官僚主义方式紧密相联,大大降低了银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加剧了银行在贷款组合方面过度集中的问题,使银行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对借款人进行信用分析时,难以确定共同遵循的标准,造成信用评估的主观性、随意性和不一致性。

第十一章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际收支危机传染与宏观政策选择一、国际经济界对于国际收支危机传染研究的进展脉络国际收支危机传染(Contagion),是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危机导致了另一个国家国际收支危机的可能性。经济的全球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了国际收支危机的频繁爆发和危机的越来越广泛的传染;而且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际收支危机的传染现象日益普遍,传染后果一次比一次严重,越来越威胁到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一、国际经济界对于国际收支危机传染研究的进展脉络国际收支危机的传染,强调的是某一个国家发生国际收支危机的原因就是另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危机;换言之,如果另一个国家没有发生危机,这个国家原本不会发生危机。由于国际收支危机传染的日益显著,国际经济学界近年来着手研究其运行的内在机理。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国际收支危机是传染的

一、国际经济界对于国际收支危机传染研究的进展脉络由于认识到国际收支危机传染的存在,学术界开始对国际收支传染的研究继续进入深入的研究,当前的争论主要是传染的机制和渠道等等问题。国际收支危机的传染方式可以分为三种:(1)季风效应;即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动必然会对许多发展中国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溢出效应。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各国通过经济活动形成了不同方式的联系,当一个国家发生国际收支危机时,必然会对其他有联系的国家产生影响。(3)多重均衡之间的跳跃。Masson通过模型证明,在危机传染中,多重均衡是可以发生的。一、国际经济界对于国际收支危机传染研究的进展脉络国际收支的传染总体上可以划分为波及型传染和纯粹型传染两种类型。所谓波及型传染,就是指一个国家发生的危机恶化了另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基础(如贸易赤字加大,外汇储备下降),从而导致另一个国家发生危机;所谓纯粹型传染,就是指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危机诱发了另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危机,但却无法从宏观经济基础变量来解释。例如,一个国家的危机导致投资者重新评价其他类似国家的经济基础(即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基础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自我实现”的投机者对类似国家的货币冲击。二、国际收支危机的贸易传染渠道所谓国际收支危机的贸易传染渠道,是指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危机恶化了另一个与其贸易关系密切的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以及经济基础运行状况,从而导致危机。根据其内在机理的不同,国际收支危机的贸易传染渠道又可分为“直接贸易渠道”和“间接贸易渠道”两种。二、国际收支危机的贸易传染渠道(一)直接贸易渠道所谓直接贸易渠道,是指受传染国家是危机国家重要的贸易伙伴。理论上说,直接贸易渠道对危机传染的作用是很强的:一国爆发国际收支危机时常伴随着货币的大幅贬值、国内需求的急剧下降等等,这都可能导致与之有直接贸易联系的国家出口下降,国际收支恶化,成为危机传染的牺牲品。当然,由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并不很多,因而直接贸易渠道通常不是发展中国家之间危机传染的主要途径二、国际收支危机的贸易传染渠道进一步说,直接贸易渠道导致国际收支危机传染有三种机制:(1)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危机首先会导致本国货币的贬值,这必然使得该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加强,对其贸易伙伴的出口增加而进口减少,导致贸易伙伴的贸易赤字增加、外汇储备减少,损坏了贸易伙伴的经济基础,使得贸易伙伴受到投机者的货币冲击,危机于是得以传染。例如,由于英国是爱尔兰唯一最大的出口国,因此1992年英镑的贬值损害了爱尔兰的商品竞争力,使得爱尔兰在93年受到货币冲击;二、国际收支危机的贸易传染渠道(2)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危机导致的贬值使得其贸易伙伴的价格水平下降,进而贸易伙伴的消费价格指数下降,因而贸易伙伴国家的居民对本币的需求量减少。于是本国居民兑换外币数量增加,导致央行外汇储备减少,诱发国际收支危机;(3)由于贸易伙伴的贬值导致自己的竞争力下降,本国失业率增加,政府期望采用扩张的货币政策因而导致投机者的冲击。二、国际收支危机的贸易传染渠道(二)间接贸易渠道所谓间接贸易渠道,是指受传染国家与危机国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一个共同的出口市场,这样,危机发生国与受传染国就通过竞争同一市场而建立贸易联系。于是,一个国家的危机导致的贬值常常会降低与其竞争同一国际市场的另一个国家的竞争力,诱发投机者对另一个国家的货币冲击,如芬兰与瑞典尽管直接贸易联系较弱,但是由于这两个国家竞争同一出口市场,因此芬兰马克在1992年9月8日的浮动导致了投机者对瑞典克郎的冲击。二、国际收支危机的贸易传染渠道在现实传染过程中,较之直接贸易渠道而言,间接贸易渠道的影响常常更大。在这种情况下,危机的传染至少有两个原因:(1)危机国家因货币大幅贬值,其出口竞争力相应得到明显增强,支持其获得更大的出口市场,相应迫使对手的出口下降,国际收支恶化,可能会引发危机。二、国际收支危机的贸易传染渠道(2)危机国家的货币贬值,市场预期与之有密切贸易竞争联系的国家必然会让本币贬值,因而大量抛售该种货币,加速国际收支危机的传染。事实上,这可以说是间接贸易渠道的传染,也可以说是预期渠道的传染(具体可以参见随后关于预期传染渠道的分析)三、国际收支危机的金融传染渠道所谓金融传染渠道,是指一个市场由于危机而导致的金融市场流动性缺乏,导致另一个与其有密切金融关系(包括通过直接投资、银行贷款、资本市场渠道等建立起来的各种金融联系)的市场的流动性缺乏,从而引发国际收支危机。在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国际环境中,金融传染渠道的作用在不断增强。三、国际收支危机的金融传染渠道(一)金融直接传染渠道这就是说,两个国家间有直接投资联系,由此形成的危机传染的机理是显而易见的。如韩国的经济危机导致其金融中介的流动性缺乏,韩国的银行和企业不得不从泰国、印尼撤资,这加剧了泰国印尼的金融危机三、国际收支危机的金融传染渠道(二)金融间接传染渠道两个国家间虽无直接投资关系,但均与第三方(如跨国银行;国际机构投资者,如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有金融联系,或者说受传染国家与危机国家都因为与第三方有大量金融业务而间接形成密切的联系。如欧洲国家的金融机构在泰国和印尼都有投资,由于泰国危机导致欧洲国家金融机构的投资损失,使得欧洲国家的金融机构调整其投资组合以降低风险,从而从印尼撤资,诱发并推动了印尼的国际收支危机。三、国际收支危机的金融传染渠道(三)机构投资的传染渠道这主要是由于机构投资者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显著影响力,其在不同市场上的投资组合是互相联系的。其具体影响渠道包括:(1)机构投资者的证券组合的互相依赖。在现实金融运行中,一国发生国际收支危机往往伴随股票市场收益的下降,这时无论其他国家的形势如何,投资者都有可能减少持有其他相关国家的资产,例如,基金经理们也许需要平衡自己的资产组合,满足投资者赎回的需要,优化自己的风险收益比率等,因此需要减少持有这些国家资产。于是,一个市场的冲击就会很快传递到其他相关的市场上。三、国际收支危机的金融传染渠道(2)证券组合的重新分配。由于特定的冲击导致一个市场上的资产收益出现变化,往往会导致其他相关的市场上的证券投资组合的改变。考虑到当前的许多机构投资者主要采用程式交易的方式(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